大圆满法

仪轨解释8·发心仪轨2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1654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发心仪轨》。

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即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一段是祈请垂念,第二段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今天讲正行,正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在甚深派的传承里,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的仪轨是同一的,发菩提心的同时,也是受菩萨戒的。无论发愿菩提心还是发行菩提心,都要具足两个条件,即要具足两个层次的功德,第一个是以悲心想度化一切众生,第二个是以智慧将众生安置于佛果。

我们所要度化的众生,不是一个或几个,不是一部分或几部分,不是一个地球上的,也不是一个世界或宇宙里的所有众生,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什么叫菩提心?众生无量无边,悲心也是无量无边,以悲心想度化一切众生,真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获得成就,获得佛果。一切众生指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为什么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因为只有发心广大,发出无限的心,才能去掉分别心,去掉自私心。若是没有无量无边的心态,根本无法能够放下分别心和自私自利。

不是为自己,不是为一部分众生,而是为一切众生。只为自己是自私,为与自己有关系的也是自私。比如,为家人,为一个民族,为一个国家,为一个地球,为一个宇宙的众生,这也是自私。你为什么这样分别?因为这是我国家的人,这是和我同住一个星球的众生,所以还是自私的。比如,只想度人,不想度其他众生。因为和我是一类的,都在一个地球上,是人类,所以才要帮助和度化的,这也是一种自私。什么叫不自私?不分人与非人、好与坏、善与恶,想度化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这样才不会有自私心,才不会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有自私心。所以,必须要具足第一层次的功德,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

第二,度化众生、帮助众生,是不是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把他们安置于天界或阿罗汉果位?这些都是不究竟的,智慧不究竟。若是你真心想帮助、度化他们,怎样才能让他们永远地解脱烦恼痛苦,令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圆满呢?就是成佛的时候。若是能将他们安置于佛的果位,才是最究竟的帮助和度化。

以悲心度化一切众生,以智慧安置于佛果,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功德、条件,才是世俗菩提心。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但是有没有真正发出菩提心?你所发的这个心是不是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是修净土法求临终往生,还是修大圆满法求即身成就,都属于是大乘佛法。若要进入大乘妙道,首先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是进入了大乘之门。阿底峡尊者讲,内道(佛教)和外道的差别是什么?二者在见解上、行为上、修行上都有差别,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是否皈依三宝。大乘和小乘的差别是什么?在于是否发菩提心。未发菩提心的就是小乘,已发菩提心的就是大乘。各宗派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争论或辩论,所以阿底峡尊者特别明确、具体地说明了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在雪域藏地,各宗各派都特别认同阿底峡尊者的观点。

现在观察一下,自己修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修的是大乘还是小乘?应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出离心。若是没有出离心,所修的法就是世间法,而不是出世间法。“我修的怎么不是出世间法呢?我修的是大圆满、大中观。”虽然你修的是大中观、大圆满,但若是没有生起出离心,这些法都变成了世间法,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而已,不能解脱,更不能成佛。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区别是有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胜义谛的菩提心,是通过修行证得的;另一个是世俗谛的菩提心,是通过仪轨发出的。现在最起码要发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发愿把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行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自己要修持成佛。

无论是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还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都要修六度万行,即大乘一切菩萨的学处。为了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而修六度万行——大乘的学处,这叫愿菩提心。若要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果,就要有这个能力。为了具备这个能力,所以要消业积福,断恶行善,做功德……这是行菩提心。一个是为果而发的心,一个是为因而发的心。这都是世俗菩提心。

我们通过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才能得到菩萨的戒体。若是没有发这样的菩提心,就得不到戒体。

怎样发菩提心?祈请十方诸佛、诸菩萨、诸大德垂念自己,请他们作为见证者,先在他们面前皈依,然后再发菩提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地勤修学。


“如昔诸善逝”:“昔”是往昔,“善逝”指佛,如往昔诸佛。

“先发菩提心”:这是指愿菩提心。过去所有的佛都是先发愿菩提心,即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往昔诸佛发完菩提心之后,按次第地学修一切菩萨的学处,最后圆满了一切学处。

“如是为利生”:他们不是为了自我解脱,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解脱,为了众生的成就。

“我发菩提心”:往昔诸佛怎样发菩提心,我也怎样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我也按次第地学修菩萨的学处。我处处都在强调次第,不按次第修行是不会成就的。往昔诸佛也是按次第修行的,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也一定要按次第修行。

有的人在修行上有压力、障碍了,这都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因为没有按次第学,没有按次第修。若是按次第学修了,还会有压力吗?若法和相续相应了,还能有障碍吗?法和相续不相应的时候,就会有障碍。你所修的这个法不符合你的相续,不符合你的心态,所以肯定有障碍,有压力。

有的人没有真正学佛修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压力和障碍,整天都是糊里糊涂地虚度光阴。在外面东张西望,挺轻松,挺潇洒;在房间里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挺自在似的。对这种人来说,没有什么压力,也没有什么障碍。而有的人不是这样,他知道上山不容易,学佛不容易,比较用心、精进,但是障碍重重,压力重重,寸步难行。有时候太松了,有时候太紧了,没能把握适度。若过度要求自己、高度精进,也是一种障碍,所以把握适度是很重要的。

修行应该轻松自在。若是你按次第学修,就是轻松的,就是自在的。学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种轻松,一种自在。但你为什么没有轻松,没有自在,反而有压力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按次第学,没有按次第修。所以次第是很重要的。

“勤”是勤奋努力的意思。此处为什么要强调勤奋努力呢?怕我们将轻松、自在变成懈怠懒惰。所以要勤奋,要努力地学修。你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智慧,就学修什么样的法,这是“勤修学”。这一点很重要。

总之,往昔诸佛怎样发菩提心,怎样修菩萨道,我也如是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往昔诸佛怎样发心,我也怎样发心;往昔诸佛怎样学修,我也怎样学修。这样比较安全。

很多人不会发心。无论是发心还是回向,想了半天,说了半天,也说不到位,也做不到圆满。因为凡夫的智慧是有限的,心量是有限的,很难发出真正无伪的菩提心。按照仪轨做就比较安全。

每天我们都念发心仪轨,有没有这样发过心?很少吧?念起来很熟练,很流利,但是没有边念边思维,没有边念边观想吧。这段偈颂的内容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念诵仪轨的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若是你没有这样去发心、去思维,念也是白念,修也是白修。

上早晚课,念诵仪轨时,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思维、观想过?如果没有,那你就变成佛教的油子了!在口头上念得很熟练,表面上做得很好,但实际上都没有做到。没有表里如一,没有心口相应,这就是佛教的油子。学佛修行这么多年,每天都念好多遍,但是没有真正拿法来对治自己,没有拿窍诀来调伏过自己的心,这就是佛教的油子。

我怕你们慢慢变成佛教的油子,那就很难调化了。佛和大德们都讲了,即使相续再恶劣、罪业再深重的众生,通过佛法也能调伏,除非佛教的油子。在藏地有个比喻,无论什么样的皮革,用酥油浸渍都能变软,但是包裹酥油的皮壳不能浸软。因为它和酥油距离太近了,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所以酥油无法能软化它。同样,佛教油子表面上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但是傲慢、嫉妒等烦恼都特别重,分别心、执着心特别重,所以拿正法也无法调伏这种人。

真的,希望大家不要让自己变成佛教的油子,最后成为正法也无法调伏的众生。尽管很多事情你现在做不到,很多境界你现在还达不到,这是很正常的。若能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点变化,点点滴滴地调伏自己的相续,慢慢地就能成就,就能圆满,这是很重要的。你们每天都在念、都在修,时间长了,我怕都变成了佛教的油子,最后用佛法也没法调伏。在我们这些学佛人当中,这样的人不少。

发菩提心的同时受菩萨戒,得到戒体。关于得戒体的界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段偈颂一共要念三遍,念第一遍的时候,相续中得到了愿菩提心的戒体;念第二遍的时候,得到了行菩提心的戒体;念第三遍的时候,两种戒体在相续中得以稳固。这是第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念完三遍的时候,相续中会同时得到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我们念的同时必须要发心,提起这样的正念,明白自己已经得到了戒体。若是此时没有提起这样的心念,很难得到戒体。若是没有得到戒体,就没有对治的力量,就对治不了烦恼,对治不了习气。

发菩提心就是要去掉自私自利,但若是你没能去掉自私自利,是因为没有对治力。所以必须要发心,必须要下决心,必须要明明了了地知道相续当中已经有了戒体。

有人会想,“这么快啊?我就这样一念,一发菩提心,就受戒了,也得到戒体了?”是!有的人还担心,受菩萨戒了,是不是要受持所有菩萨的戒条啊?甚深派和广行派的戒条里分根本戒和支分戒。根本戒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和下等根基所受的戒条。刚开始相续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可以少受一些戒条。比如说可以受持一条、四条、八条戒条,然后再慢慢地增加,最后再受圆满的戒条,这也可以说是按次第,按自己的根基,根据自己相续成熟的程度来受持,所以一点都不难。我们在《善者戒行》里也讲了好几种菩萨戒,大家可以自己选择,然后去受持。大家心里不要担心或有压力,真正能发出菩提心或得到戒体,不是那么容易的。真正发出了菩提心,相续中就已经得到菩萨的戒体了。

然后是赞叹和随喜。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这是令自己欢喜,赞叹自己的功德。你们现在根本不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它是无价之宝啊!

假如你本来一无所有,突然得到了一千万,得到了世上最珍贵、最罕见的如意宝,一定会高兴得睡不着觉,欢喜得坐不住,“我怎么花,怎么用啊?”其实,即使得到了一千万也不算什么,只能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而你内心里的烦恼和痛苦不但无法得到解决,甚至还会增加。有的人也许还舍不得花,存起来了,有一天突然死了,就是别人的了。其实得到与失去都是痛苦的。

但菩提心就不是这样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是世间任何财富与珍宝都无法能够衡量与比拟的。因为只要我们一发菩提心,就可以解脱了,就可以成佛了。解脱就是永远都没有烦恼,永远都没有痛苦,开心快乐,轻松自在。那种轻松不是一般的轻松,那种自在不是一般的自在。成佛就是一切的机缘和条件都具备,心里没有任何的障碍,福德和智慧都圆满了。这多好啊!

“今生吾获福”:我们现在是五毒俱全的普通凡夫,今天能有这样的机缘发菩提心,相续中得到了菩萨的戒体,是多大的福报啊!是多么幸运啊!应该感觉到那种无法言喻的兴奋。

“善得此人身”:人身如此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

“复生佛家族”:“复生”是指当你一发菩提心时,就脱胎换骨了。发菩提心,得到了菩萨的戒体,就脱胎换骨了,就成为佛陀家族的一员了。

“今成如来子”:今天、现在,突然成为了佛子。佛有身子、语子、意子,这里指的是意子,即菩萨。你就变成了菩萨。三界众生都尊称你为佛子,名称变了;相续中有了菩提心,意义上也变了。你不是原来的你了,现在的你一下子就成为了人天的供养处。就像我们每天都供养佛菩萨,你变成了菩萨,也就变成他们供养的对境了。不管是人界还是天界,都恭敬供养你。

人和人表面上看都一样,但若是你相续中真正有了出离心、菩提心,实际上就不一样了。我们这里有一些年纪大的道友,他们身体特别虚弱,表面上看很差,但若是他今天能发菩提心或是相续中有菩提心,他一下子就变成了佛子,变成了人天的供养处。也许有些年轻人在他面前走过时,感觉自己很了不起。但若是这个年轻人相续中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发出菩提心,他也还是个凡夫俗子。

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发了菩提心,进入了佛家族,立即就变成了佛子,以后就要继承佛的家业,要好好地跟佛学,不能再和以前一样了。

在这里告诫自己:发菩提心不容易,得到菩萨戒的戒体不容易,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能染污如此尊贵的佛族种性。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一个捡垃圾的盲人,没想到在垃圾堆里能得到如意宝。若是双目健全的人在国王的宝库或宫殿里找到了如意宝,还可以理解。可是一个盲人在垃圾堆里(废聚)得到了如意宝,谁都会认为这个人太有福报了,他自己也一定会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我们今天能发菩提心,能获得戒体,也是如此。我们就像盲人一样不知取舍,整天为世间琐事奔波忙碌,就像是一个捡垃圾的。这时,突然能发菩提心了,得到戒体了,这是多大的福报啊!是多么幸运啊!若是你真会思维,有取舍的能力,一定会懂得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前面是令自己欢喜,赞叹自己;下面是令他欢喜。

今于怙主前,宴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今于怙主前”:今天在佛菩萨面前。

“宴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邀请法界一切众生为贵宾,并对他们发誓发愿:“今天我要发菩提心,我要成佛,我要度化你们。”十方三界有形无形的众生都非常渴望解脱,渴望成就,他们知道你快要成佛了,都非常欢喜,都伸着手、张着口,等着你成佛了去度化他们。

“普愿皆欢喜”:有形无形的众生,你们都应该高兴,你们也很幸运啊!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已经得到了戒体,我快要成佛了,我快要度化你们了,等着我来度化你们吧!

这样思维之后,若是以后再伤害众生,心里是什么感觉啊?不仅是欺骗了佛菩萨,而且也欺骗了十方众生,这无疑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与良知。“哎呦,今天我腿痛了,家里有事儿了……”整天这样造业,伤害众生,欺骗十方诸佛,欺骗十方众生,违背自己的良心,能好吗?这都是报应,是你自作自受,只能忍受了。

下面是发愿: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辗转亦增长。


菩提心是如意宝,有菩提心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一切所愿都能成就。所以,我们要解脱、要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现在发愿:愿相续中还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众生,能早日生起菩提心;愿相续中已经生起菩提心的众生,菩提心能够不退失,并且能日日增长、时时增长,就像转动经轮、车轮一样,不停地增长。这才是对众生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帮助。我们要会发愿,要发殊胜的愿。

有的人自认为很聪明,发愿时自作主张,“我将来要这样去帮助众生,要那样去度化众生,我要给他们钱财,给他们吃的穿的,用不完。”这都是愚痴的。你应该发菩提心。若是你发不出那么大的心,想不到一切众生,但是至少对家人及亲朋等也应该发这样的心。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不舍觉心”:“觉心”就是菩提心。愿不舍弃菩提心。

“委身菩提行”,自己能行持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诸佛”是指十方诸佛,“恒”是恒时,“提携”是摄受。十方诸佛恒时摄受我,不要让我失去菩提心,让我精进地行持菩提行。

“断尽诸魔业”:我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祈请十方诸佛摄受我、加持我,让我尽快地断除诸魔业。违背菩提心、违犯菩萨戒、伤害众生、破坏相续的一切行为都是“魔业”。没睡好觉,做恶梦了;身体不太好,事业不太顺利……,这是不是着魔了?其实伤害众生,做坏事,做伤害众生的事,做破坏相续的事,才是真正的魔业,是真正的魔力。

所谓的“魔王波旬”就是我执。一切非理作意都是魔王波旬的眷属,都是魔。没有外魔,只有心魔。自己的邪思邪见、贪嗔等烦恼才是真正的魔。

愿菩萨如意,成办众生利。

我们现在就应该这样发愿。不要总是“我要吉祥,我要如意……”不要总祈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给我吉祥,给我如意……”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发愿“愿观音菩萨吉祥,愿观音菩萨如意,愿地藏菩萨吉祥,愿地藏菩萨如意。”因为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如意了、如愿以偿了,众生就度尽了,轮回就空了。我们就要发这样殊胜的愿。

有人会想:“菩萨还需要我这样祈愿吗?”菩萨不需要你的祝愿,但是你自己要发这样的心。若菩萨如愿以偿了,轮回空了,众生度尽,难道这不是你要发的心吗?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怙主”也可以指佛、菩萨。“乐”也是究竟的乐——成就佛果。“恶趣”指地狱道,饿鬼道、傍生道。“恶趣永尽”,就是三恶道里都不要有众生。因为若是有众生的话,那肯定是受尽无边无际的痛苦的。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登地菩萨离成佛不远了。愿登地菩萨迅速成就,然后去度化众生。现在我比不上你,但是登地菩萨先成佛也可以,我祝愿你先成佛,然后去度化众生。我们两个目的都是一个——度化众生,所以谁度化众生都一样。

我们现在为寺院做事,为上师三宝的事业做事,承办的是众生的利益,也是一样啊!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你有这个能力,我就祝愿你、帮助你,愿你能顺利、如意。彼此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他若是顺利了、如意了,不应该嫉妒,不应该排斥,应该帮助,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这是发菩提心的仪轨。我们通过此仪轨,在相续中可以生起菩提心。只有生起了菩提心,我们才算进入大乘。只有真正进入了大乘妙道,才有临终往生和即身成佛的希望。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仪轨呢?其实无论是词句还是内容,没有太复杂、太深奥的,我是担心大家虽然表面上在念在学,但是没有仔细地去思维,没有更深入地去修持,所以才不断地提醒大家,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现状,在修行的过程中,把握好自己。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