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三讲 统一的规划(二)

《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 ︱ 堪布益西彭措 译讲 ︱

对于往生西方的事,有的人还是消极,主动性没出来。说多了,他认为,反正就是生极乐世界,左也是极乐世界好,右也是极乐世界好。但是他的心不是很主动、很珍重。这还是观念上没有到位,没有感觉娑婆世界只是暂时待的,很快就要走,而且轮回太恐怖。如果认识到了这些,对将来去的地方就会很在意,因为很快就到死,一定面临去向的问题。

我们应当把握住这个归宿。尤其年老的人,应当想一想:我要把多少精力放在净土上面?如果纯修净土,那就一心一意地在信愿行上努力;如果净密双修,也要把百分之几十的时间放在净土上,这要看各个人的情况,无法一概而论,但是比例一定要相当大。如果自己的心很轻视,没有把它当成目标,自己没有特别争取、特别努力,那还是不能保证的。虽然这是容易生的,但也要花一番努力。

有人说:原来认为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现在才发现需要引发决定。

的确,决定心非常重要。决定心出来了,就表明有了真实的信愿,他会主动地努力;如果没有起决定心,那就要多读净土经教,多闻思,不然看不到它的殊胜性,心里就始终无法确信。所以这上面要反复地闻思,让信愿逐渐地加强,最终达到猛利的量。

当然,我们首先要把宗旨定下,要知道长远的努力目标。因此上中下三条线都要一致地长期在这上面努力。法师也要确立这个方向,不能另外讲一种,这样观念就统一,而且要时时有意识地强调。这都是一生非常重要的事,必须在同一个点上努力。

如果我们不上下齐心在一个要点上转,那宿世有善根的人,当然一碰到就起很强的信愿,心里很定;但是,善根不足的人,又缺少培养的话,净土信愿就确立不起来,这的确不容乐观。

学净土经教,需要非常努力地作十法行,就像《无寿量经》所说,即使越过火海也要去听闻。这包括多读诵、多受持等,这就是要诀。如果不是法师时时去提、时时去强调,不是上下一致把学人的心引向净土,那大家就会盲无目标,净土实际的修行就没有。譬如有关对阿弥陀佛等的供养、礼拜几乎不考虑,回向上也不恳切,种种往生的因缘不争取,所做的功德不会归净土……这样就不会真正成办目标。所以这需要实际的努力,首先要确立观念,之后一分一分地耕耘,一点一点地推进,必须以这种方式长年地进行。

有个道友跟我说:的确如此,一段时间强调净土,心里会热起来,也开始有向往;但是一段时间不强调又没有了,又被其他的境缘所夺,心思散到别的地方,所以始终没办法凝聚成力量。

让它凝结成形,自己发生一个很强的主动性,把它看成一生的重要功课,天天不离开,不断地在这上面强化,现在这种情况看起来很少,所以还是让人担忧。

如果大家心里的主动性都出来了,一致地认为这是我的归宿,既然是归宿,那当然特别重要,就像学生把考某个大学定成自己的目标,那他一定会很努力,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相出来,那就值得欣喜了。也能看到大家都在这上面努力。也就是,确立了目标就开始做了,在信愿行三个要点上不断地加强,学什么都往这上归,在成办往生、提高往生品位上努力。

这样就表现出,他有特别的目标,特别的行动。比如自己会多去阅读净土经,多听闻抉择,特别有意乐。为了增加净土资粮,会主动做很多事,有什么不足也会努力弥补。而且感觉一定要专一相续,反正就像恰美仁波切所说,在归宿上唯修净土愿。但不是说不修其他,而是在这个愿上非常定,在重点上非常定。这样长年相续,才是一个真正的进步。

真正客观地观察,很多人离这个要求还很远,所以现在不能放下净土的闻思,要一直相续,细水长流,这样才可能有一个结果。

我这里再三强调,上中下要成一条线,如果上面所说的下面没有落实,不是按这个方向来引导,那就基本落空。应当是同一个导向,这里说以西方为归,那所有法师都是以西方为归,而且着重在重点上引导,这样才能达成一个目标。上中下贯彻成一种心力,不会四分五裂,所以步伐一致极其重要。

现在效果不理想,也是因为心力上没有统一,没有一致地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如果大家的方向一致,上中下都在一个方向上努力,尽管现在有些困难,进步微小,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转变。只要法师着重在净土上强调,下面的人自然会转向净土。但也要知道,转向净土不是让你舍弃一切法,而是说归宿要定、目标要定,方方面面的主动性要出来。譬如米饭是主食,那就是每天吃米饭,但不是拒绝其他菜,如果每天没有吃米饭,就表示没有主食,要像这样理解。因此再次强调,所谓的归宿是全体法师的归宿,是全体学员的归宿,要这样在一个上面努力。而且这个归宿问题也是相当具体的,不是口里说一句就完事。

具体来说,这次讲《选择刹土文》十分殊胜,它能够极大地引发信愿,认识到归宿是极乐世界。讲了以后法师就应当及时辅导,因为引发定解需要量,需要进一步落实,一旦脱节这股热气就散了。如果这边讲了马上辅导,再加一层力量,就会产生很多效果,否则都成了事倍功半,成了两条路上走,这样就不行。

我们已经决定了统一的归宿是极乐世界,大家都要一致发愿往生净土,这是很大的事情。所以整个中心的方向要明确,上下各层应当一致,应当集中在一个要点上共同努力,不要分掉力量。如果这样做,那几次就能见不少效果,如果分开力量,几十次也不见效果。就像这样,必须了解到缘起上的事情。

引发定解需要自己的力量、他人的力量,多方面的力量和合起来。所谓“做帮助”,就是做一种助缘来推动。比如起一个领导性的作用,使得大众的心都往同一个目标上做,或者解决一些疑难,引发一些心力,交流一些心得,这样才会发起主动的心。光是被动听听,我觉得必要不大,讲了很多课也只不过是听听,远远达不到效果。这样还不如不听,因为听了一大堆,根本没消化,只不过是浮光掠影。所以,必须三环节紧密结合,上面讲什么,中间就辅导什么,下面就主动地来学这些、思维这些,来引发定解。这是我们修行的路上、菩提的路上极端重要的事,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上面。

净土是极端重要的事,但很多人把它看成很不重要。自己的心不在这个缘起上,说一万句也没有用;心在这个缘起上,说三句话就管用。每一个班级都不例外,全部要辅导《选择刹土文》,这是极其重要的事,不能有不同的方向。如果自己去讲也会感觉触动很大,自己的心会引发出来,这样才能带动下面的人;如果自己没有一点真心诚意,那就成了虚假的,在方向上都不能把定,那把大家的心引到哪里去呢?就成一个非常茫然的事了,不知道往哪儿走。所以,一定要统一地在一个线路上走,长期积累下来,才可能出现效果。

又要了解,我们要长年在净土上努力,它就像主食天天不能离一样。虽然达不到每天坚持,但也是每周或者各个阶段都提醒净土,不断地强化观念。求生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真正出来了,才真正达成了效果,之后主动力才有,否则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状况,所以也很着急。如果大家没有真正配合,那恐怕都是落于一种浮夸,到时候一个人都生不到净土就很可怕。

所以,这件事要真实地去做,要在自身上做。当法师的也要在自身上努力培养,因为还要引导下面的人,否则一次误导就成了很大的过失。如果一个人没有得生净土,流落到轮回里,那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出来。不但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有缘的人,都要劝导他走这样的路,这才是《愿海心髓》所说的真实的愿力。表面谈谈不重要,关键要有一个真心,有了真心你一定会主动去做,没有真心你最多是应付。然而,缘起上凭着虚假的应付、虚假的鼓吹,或者一些外相,根本上都是要落空的,所以要实实在在地做。

我自身也是长年在努力,一点一点在努力,大家也要如此。不要期望一下子就怎么样,一定要努力,做得一分是一分,这样长期积累下来会有一定的效果。末法时期也不必要夸得太大,就连真佛再来,这也是一个很实际的事情。

上中下都要了解这是一条长远的路,现在就要开始按这样走。净土经教的学习,也是像以往几年那样,未来会不断地继续下去。但是,以前由于法师以及下面的学员并没有在内心建立净土归宿的观念,这样大家的心不在一个地方努力,结果我强调净土基本成了冷门。如果你自身已经确认了净土是归宿,就会感觉这个是很重要的,而且你会有意地开导别人。

所以,未来长年都要在净土上面弘扬、宣讲,而且每一次都要增长信愿行三资粮。也因此,每一次的因缘不要耗费,上中下都要拧成一股绳,都要在一个方向上齐头并进,一起努力,这样才有一个总体的进程、总体的成效。而且,无论讲《道次第》还是讲《前行》等,最终都要归在净土,这才叫做“净土为归”。

这样大家的方向就非常定了,法师们宣讲的方向也是非常定的,不可能上下是两种口气,也不可能是两种重点,总体上应当在一个路线上走。当然,随着各人自身的欠缺也会有各种侧重点,这上面可以有差别,但是就菩提道总体的方向和归宿来说,应当能定得出来。

譬如我讲暇满,就会结合在净土上面,那么法师也要这样结合,下面的人也要这样思维。因为这是自己的事,没有确立净土归宿的观念,就认为这是一种题外话,跟我无关;一旦确定了净土是归宿,这就成了最切身的话。但这不是说有什么冲突矛盾,前面已经打开了大观念,知道百千法门同归净土。净土是广义的,是深的,是含容一切的,这样要有一种很深广的眼光,不要局限在个别概念的戏论里。讲到无常还是要强调净土,讲到业果也是强调净土,讲到苦谛仍然强调净土,讲什么都往净土上归,这样,我们学什么,心都跟净土靠拢了。

比如每一年有一番一番净土经论的学习,大家都要感觉:如果有因缘,我一定好好珍惜这次积净土资粮的机会。当然每个人时间上要有合理的安排。这是总体上说的。以本人来说,也是常常积聚净土方面的因缘,要讲、要看,一番一番地来,这样多年累积下来就会有一个真实的信愿。就现代人的状况来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来。如果法师不配合,没有着重宣扬往生净土的观念,恐怕仍然会落空。末法时代成办事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上下不是一条心,恐怕都是各走各的路,然而究竟把人带到哪里去呢?

观念树立好,接下来就是多下功夫。本人也是这样,不盼望一下子出奇迹,就是脚踏实地地干,学很多净土的经教,经过长年的积累,才生起真正的决定心。就一般知识分子而言,这个心很难定,有些人排拒净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些人一开始修净土,最后就扔在一边了。

实际上,净土不妨碍你学任何宗、任何派,重点是要知道它是我的归宿。就好比读中学知道将来要上大学,而你确立上大学的志愿,跟你在中学期间做各种事情完善自己没有任何冲突。不要太狭隘了,天天都是宗派的对立,这样没有多大意思,我们要赶紧往西方走。这样确立以后,就知道我们的劲儿往哪里使,一次一次地努力,积累起来就真正向西方走了,最终就能走到净土。已经确认了以后,心里应当踏实了,知道前进的方向。这么来走,的的确确是可以走到净土的。

我的心意完全透露了。你们不要整天说“有密意、有密意”,这事情是非常明白的。就是说未来的几年里,我们在什么地方抓,在什么地方把握。之后才知道怎么珍惜因缘,怎么和合上中下多层的力量,在一个方向上努力,这样效率就高,不必要太复杂。

努力的方向一个是前行,一个是净土。前行是广义的,前行代表基础,代表成道的本钱。我们都想成道,那当然要做足成道的本钱,没有本钱怎么成道?因此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再说我们马上会死,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选择,这个抉择也是绝对不会错的。已经讲了恰美仁波切的《选择刹土文》,他那么高的成就者都选择西方净土,我感觉绝对不会错。这两个定了以后,我们全体人员的总体方向就应该确认了。但是这不是说你修好了前行,就可以停止不前,修好前行自然有正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还要说明的是,这几年围绕前行和净土的主线进行,就要有条不紊,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充实它,这上面的程序不能混乱。譬如要加大课量,要讲《口授》《备忘录》,这些都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为了补充外前行,需要学《正法念处经》,这也是大工程。这些合集在一个重点上,就是要让它发生效率。或者进一步要学《入行论》,也是配在大乘菩提心上面。这些并不是前行以外的轨道。

所以,现在要有“大前行”观念,我们选择各种很切要的经论,就是要辅助在前行上面。前行是实修的指点,学各种经论就是使它具体化,让你引生很深厚的定解。像这样要看到,整个前行或者道次第是一个路线、一个进程,有一阶段、一阶段很重大的目标要完成,而每一个目标不是浮光掠影就能够搞定的,它需要很多的充实,因为我们太缺乏了。这样才知道,将来好长时间里要一直这样转。

学前行就是为了让大家每一天有一个关键的修法,能够把所学的八万四千法门落实在修心上。有了每天、每周乃至每个月的重点,我们的心力就全部集中在一条道上。比如说,讲的前行引导,是让大家先闻,再思维,再讨论,之后在自己心上串习,要一路这样进行。或者,修的时候,座间要烧烟供,讲了以后是让大家实际去做的。不能脱离这个正轨。脱轨了就乱七八糟了,怎么也弄不好,那样可能就一辈子也没机会实实在在地修一次前行了。如果我们放掉了前行,那就放掉了成道的本钱,等于脱空了基础,这样是很危险的,很虚的。

而且它有次第性,要一节一节往上进,如果不紧密地跟随缘起,一旦脱空就不发生效率,一定要有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如果心里没有产生四种退心的效果,没有退掉对现世的耽著、对来世的耽著,那么求道的心就没有,之后的依止善知识、思维解脱利益等方面都会落于空虚,后面再转入为了求道修内前行也没有力量等等,会产生前后脱节的现象。前行一开始就教导我们,不能错乱上下而取。那为什么我们又要有意地违背呢?再者,一开始就说到要远离覆器、毒器、漏器三过,我们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违背?

为了免除了这个过失,一定要上面讲什么,下面就辅导什么,然后针对这一个要点去思维,去记住,去串习,这样才符合法道的要求。否则口里说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有什么效果呢?所以这都是要去实行的。如果上中下不在一条主线上走,那把人引到哪里去呢?你们又怎么去实现自己一生修行的目标呢?

但是这个目标也不必立得太高,你一步一步走,自然会越来越好,一开始浮想联翩,幻想如何如何,自己去搞一套,又能搞成什么呢?离开传承的轨道,凭着自己的分别心想一套,能做成什么呢?上下的观念都不扣拢,还算什么集体呢?

所以,这个问题要再三地强调。我们应当想到,怎么来自利和利他,它的着重点在哪里?现在提出这个要点来,应当是很及时的,否则的话越发展恐怕问题越多。当然这也是做一次尝试,到底达到什么效果也不敢说。但我们只要一起努力,就会有越来越好的结果。

我们现在要知道,怎么从早到晚时时刻刻修心,之后又要知道归宿在极乐世界,这两个要点一定要有。如果这个没有真正切入到人心,恐怕这么一天天过下去,也不过听听再听听,听完了又怎样呢?临死的时候凭什么过去?绝对不是凭口头就能过去的。所以大家要三思。

比如我讲到三殊胜,是要大家实行三殊胜,而不是口头谈论三殊胜。为了实行,就需要辅导、讨论等引发定解,然后心里特别珍重三殊胜的法,之后就肯修。那么在这段时期里你就着重练习三殊胜,而不是搞别的。

或者讲到暇满,就是要研究我怎么在心上发展取心要的欲,有一种特别想用人身摄取心要的愿望,要发展的就是这个。而且让它发展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大,最终根本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像这样才是修出了心,会遮掉对现世法的耽著。

就像这样,讲暇满的时候,很密集地在一个地方着力,这时候会有一点浓度,如果法师们再去辅导,又会增加一点浓度。下面的人再去讨论,或者一对一彼此之间多谈论。谈论以后心会开,心里善根的量会大,或者容易受到启发,这样他又会更加强。再有讲考、讲研等,又去辅助他,他就容易产生定解。或者讲完《口授》,再讲《备忘录》,他就再进一步加强。就像这样,要三番五次地去加强它。在这段时间里,心不能散在别的地方,一散掉就没有很大效果。

譬如讲无常,也是在一个阶段里一个接一个地去讲它,然后去思维、去串习它。这样在一个阶段里,心里会有一种无常感,感觉会很浓,但是一缘别的东西,过了一阶段又散掉了。

就像这样,修行要密集、相续。而且闻思修三环要紧密相扣。那么作为群体来说,为了保证一定的质量,必须上中下在一个轨道上进行,否则对大家是很不利的。暇满人身非常难得,我们不应该抱有太多的幻想,应该有一种理智的抉择,应该算到它是很有限的,非常有限,你能算到越少越好。算了以后自己就会清醒,把时间放在真正的要点上,这样才不悔此生。所以再三地强调大家要珍视人身,要知道怎么来善用人身。

根本的整理

净土班里很多是老年人,要一心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不能搞得太复杂。主要是法师把前行里面很重要的基础结合在净土上讲,作为往生净土的助缘。比如多讲无常、苦、因果、往生极乐世界的好处、发菩提心等等,把这些合在净土的信愿上多做讲解。如果老年人也像年轻人一样细致地学前行,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心也转不动,如果听得很杂,恐怕到时候不好。所以,越老就越要简单,守住一个阿弥陀佛,一心在这上面用功,一心求生极乐世界。

如果是净密双修,也还是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念佛上才稳当。死马上到了,这一步走错了,那全盘都错了。这特别重要,一定要抓住净土,什么都归结到净土上面。到老了尤其要简要,不必再搞很复杂的事情,不能一听到好的就去抓,自己要有一个抉择力,有一个方向,更加要好好把握,这是再再提醒的。

道次第班级的宁玛派学人,通通以大圆满前行为主,以道次第为辅。因为教派的缘起有差别,虽然佛法在根本上圆融无违,然而各派的皈依境、修法、仪轨、所趣向处还是有缘起上的差别。再者,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所以就大体而言,道次第班级宁玛派的学人,全部以前行为主,但是要重点参考《道次第》,很多方面都要结合里面的相关部分,这一点特别重要。

如果不是学宁玛派的法,或者目前没有学习前行的想法,就应当单独归在一个班级,专门学《道次第》。

弥勒五论班也是以前行为主,弥勒五论为辅。学人目前最重要的是每一天能够切实地修行,也就是把八万四千法门归在一个修轨里实修,那就应当学前行法门,否则就没有了一生的基础修法。

由于弥勒五论涉及到大乘法的范畴非常广,没有前行的实修引导,我们凭自力很难趣入修行。由于有这方面的意乐,当然也就继续学下去,但是传授的时候不必那么啰嗦,把要点讲一讲就可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投在前行的讲考、实修上。当然要持续弥勒论典的讲闻,这样逐渐连下去就可以。主要是要分清两者的关系。

弥勒菩萨的论典——《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宝性论》等,经过很多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闻思上的认识,对大乘法起信心,有一种护教的能力或者认识佛性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资粮。但是,要凭自己的能力来修持,的确很困难。因为我们是凡夫,如果不从下面一级一级地打基础、往上走,的确很难。再说,在本派的教授里面,重点是以前行法门来构筑基础,而且直接扣准大圆满方面的法要,所以它叫“大圆满前行”。这些方面都要很客观地去看待,而且要结合自身。一个很低的凡夫应当从前行着手修行,这才是切要处。

般若班也是分成两种,一种是宁玛派学人,有意乐真正地修心,那就以前行为主,般若为辅,在学《入中论》等教典的时候,不必讲得太啰嗦,抓住要点就可以。比如《入中论》前五地和后四地,简要地讲讲就行了,不必做过多的发挥。第六地抉择无生空性,也是讲明它的道理就行。这样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每一次都有一些讲解,这样持续下去就可以。但是,前行就像每天吃的饭一样不可缺少,如果错过了这一段,以后就很难接上了,因缘是很难的。再说主线在一条线上,需要大众往一个方向走。

另一种,如果对前行没有兴趣,那就另外组建班级,专门学一些中观的教典等等。

这样整理以后,我们的目标、方向就是一致的,整个大局的规划也一致,步调也一致,我们就为实现这个大的目标共同努力。这样就不必放弃经论的闻思,而且都配在前行上面作为辅助。譬如学般若,抉择好了无生空性,后面学大乘的前行法就非常有意义,对于深入了义的皈依、真正的发心、般若度的修持、断法的相应、了解无生本性或者与莲师相应等等,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因此不必要放弃。

或者学习弥勒五论,譬如学《辨法法性论》,特别会了解到名言中的万法都是没有意义的。再说,学《大乘庄严经论》会引发对大乘的信心,有助于修菩提心。或者学《宝性论》,能够直接入于了义的皈依、发心,容易理解了义的上师,作清净观等等,都有辅助作用。由于个人的因缘不同,自己想要充实某方面,就可以配合各个班的辅助课程。所以,它都是前行的一个部分,不要看成与前行对立。前行是一个非常大的课程,包括我们证道前的一切准备。

这样理顺了关系,就不觉得有什么矛盾。同时应当发现,这样整理以后,有了共同的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就知道往后自己的心应该放在哪个重点上,怎样多争取时间在这上面努力、把握。这样我们有了方向感,有了目标,应当会比以往走得更好一些。这样大家就不会迷茫,上上下下的关系也非常简单。

对学员的提醒

以下再对学员说几句话。平时没有人这样讲,没有灌输前行和净土重要的观念,所以现在讲的或许会和我们很多人的心有所触碰。但是我们还是要长大,要能很深地去观察自己人生的路。这都是要用理智来处理的。不能一点都不能碰,一碰了就很情绪化。这都是自己人生道路很重大的抉择问题,千万不能凭着冲动做不好的选择。

我们选择的时候,要看什么是重大的,什么是真正有实义的,这样认识了每天的重点在哪里,自己就会主动配合,会争取时间。一旦你认识到它非常重要,比生命还重要,之后你一定会抓重点。尤其我们很多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所以这一次统一规划,拎出一条前行和归入净土的主线,也是很现实的考虑。

四十岁以后应当抓重点,应当抓住很切实的修要,不能再像年轻人那样泛泛地闻思,这也要听,那也要听,最后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什么也没抓到。再说,四十岁以后记忆力差了,这就要知道在什么上面用功会有高效率,怎么花费是低效率。这些都是为大家着想而说的,也就是要由博返约,放在一个要点上,这个成功了,就代表真正的成功。如果没有重点,那的确也就这么过了,再过十年、二十年,心里也是空空的,说到修行上的进展,的确少得可怜,说到来世前程问题,根本就没想过,心里非常空,非常茫然,那样就不好了。

所以丑话说在前面,大家也要看看,是不是适合这样走?定下来以后,后面就要非常密集地在一条线上走很多段的路,一天一天的时间要分配在这上面,这都是大家事先就要考虑好的。否则一旦上路,又想走这又想走那,那只是浪费时间,自己也会感觉特别矛盾,这都是事先要提醒的。

大家根机、意乐的状况参差不齐,所以无法一概而论,只能自己按照年龄、程度、需求度等,各方面做周全的考虑,这样才能定好自己的路。比如现在还年轻,思维敏锐、活跃,喜欢抉择,那不妨去学一些经论,抉择见解,但是也不能离开前行。自己应当有一种很远程的眼光、阶段化的眼光。如果感觉我现在这一段还要充实见解,我要学空性,那你就把一部分时间放在空性上面,长期不离开,同时也不离开前行。

而且要知道,前行不是一遍就能修成的,要有很多的资粮来充实才会修得好。再说,第一遍只是试修,我们先熟悉它,或者在心里尽到一分努力,这样将来会有继续修的因缘。而且前行方面的观念、做法等等会带入到生活当中。总之,我们不要急功近利,希望很快就成了大成就者,这不现实。

或者对道次第非常有意乐,这样同时学习道次第也非常好。本人也有很多这方面学习的经验,觉得特别的好。因为这些方面对于自己理清观察修,或者暇满、无常、业果、皈依、苦谛、集谛、十二缘起、菩提心等,都有相当大的加持和利益,所以本人对道次第也是非常有信心,得到很多的法恩。但是我们主要看自己在什么缘起上面,我是宁玛派的学人,那我就要修大圆满前行,因为皈依境、所念诵的金刚偈都不同,这样的话就要遵循传承的轨道。之后要知道,两者之间没有矛盾,然后就把道次第里面的很多精髓,摄集在前行里面,去充实前行,作为它的辅助,这样子看待就非常好。如果人的心很宽广、很圆融,就不会感觉有什么矛盾。像这样,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再比如,如果年龄已经过了,记忆也不行,思维上也比较难转动,俗务又多,那就要切实地落在修心上面,先要把稳基础。比如皈依、因果都非常重要,然后常常念死,念净土,有一个自己每天修持的功课。这样努力地进行,以期今生能得到解脱,尤其修持净土特别重要。

像这样,应当有一种对自己很好的考虑,是真正利益自己而不是乱成一团,也不是凭着感觉走,这些都是不理智的。佛法只能给你指示一个门径,其他事情是需要自己处理的。当前是网络授课,不可能对每一种情况来做指点,因缘上是缺乏的。所以每个人要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什么是适应的等等,要很理智,不适应就有负效果。或者抓很多,恐怕时间费得很多,结果没有多少收获等等。这都是缘起上决定的,怪不得别人,一切都是因缘在造作,就像这样都要很理性地抉择。

往后前行这个大体系授课的量会加大。譬如讲因果经,其实就是前行的经典;或者讲《普贤行愿品》,也就是每个前行结行的修法,等等。要理解到它们都贯彻在一个前行的路线上,使得道的各个支分的因素能够相对得到提升和完善,要这样理解。也因此,前行和其他法并不是两种东西,其他法就纳归在前行的修点上面,为了辅助它、充实它而需要补充的资粮。所以,讲解都是统一在前行上做的,讲法王的教言也是辅助前行的修持,或者讲一些人无我、法无我,也是为了前行的修心等等,我们应当这样广义地理解前行。

这样广义地理解之后,不光学这部前行法,学其他前行法也是如此。无论学什么教,最终要归结到这一点上,当然如果你能开悟,就到了正行。但要知道,前面这些道的要素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统摄在一条路上,恐怕我们连关系也理不清,也不知道自己一生应当怎样把握住这条线路,怎样不断去充实它、历练它,这样我们就会失去根本的道路。

知道了这是一条漫长的进程,而且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自身上就应当有很多准备。比如要想到,这样一条路不是凭着空想就能走成,我要非常努力才能取得一些修心上的成绩,也不必期望过高。但是,有真实的进步是最重要的。因此想到:我走这条路当然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密集地在一个要点上进行,这样我就面临着取舍了,要有佛法和世法之间的取舍。这时就要考虑怎么节约时间,怎么降低生活要求,不必要的事情尽量排开,每一天的时间怎么安排,这都要具足落实,否则缘起上不相应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要理智地看到,缘起上不能充分相应、不聚合,就会出现很多欠缺,缘起上分散了,果上也没办法高效地出现成果。那么就要考虑,我的方式是高效还是低效,应该怎么转变等等。

上了路以后,这里面有两种人。一种人愿意随顺缘起的轨道,会做理智的考虑,能够配合整条线路的走法,这样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在修心上有更好的成长,会走得很稳、很踏实。另一种人感觉这是很新鲜的,我一定要!他心里就是一个“要”字,什么都要。然而他处理不好自身上的缘起,时间上、精力上、课程上都处理不好。这就非常乱,只是凭感觉,反正要,反正抓,抓得很乱,最终是赶不上的。因为这是修心上的东西,不是凭幻想就可以直接给你。这里只是给你一个指导,之后上中下必须合在一个目标上,一个一个地去努力。也不必期望太高,一次能进步一点就算好的了,要凭着长年地累积、大量地用功,使得自身有一个真正的成熟。所以不必抱有幻想,要踏踏实实地走千万步,这是最重要的。

然后要意识到,在前进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阻力,自己身心上也会有各种反应,或者在磨习气,在练心的时候会有相当多的不适应、沮丧,或者感觉枯燥,没有进展等等。但是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认清这条路,只要一步步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成果。但是这里也不能奢谈太多,我们努力地走是最重要的。

再者,不要凭一时冲动做错误的选择。有些人认为,这样安排,我没有时间,就想放下闻思,不再听课了。这种考虑很危险。和自身的习气不相应的时候,这些就会发作。尤其现代人缺少素养,又没有平静的心冷静地观照,为自己做长远的考虑等,容易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如果选择世间法而放弃佛法的闻思,这是很大的损失。或者说你没有注意到因缘的难得,却幻想有另外一种,结果总是扑个空,最后法缘可能越来越差。这些方面都要事先提醒。

而且不要盲从,每个人有不同的情况,对当前阶段应该有个抉择。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应当有个宗旨,标定前进的方向和重点,上下一致,这样我们可以齐心协力,把心力集中在要害上,不至于分散。不至于在长久的时间里连方向都找不准,努力的地方都看不清,完全是一种简单的冲动、简单的认识等等,这样恐怕效率很低,或者切不中要害,所以这些是需要调整的。而且这种调整要观照当前的学人最需要什么,什么对他最重要,要这样来想。这不是一种世俗的机构,有上层阶级、中层阶级、下层阶级,上下无关,连一个统一的目标都没有,连一个合起心力来共同做有利自他的事的心愿、考虑都没有,那就不行了。

就像这样,一定要认清大义的路线。首先观念上调整过来,然后发利他心,真正要想到怎么对自己好,怎么对他人好。否则就会成世间法,驰骋在言辞辩论上,或者显耀自我,或者在佛法里面过一天算一天,这样漫无目的地走下去,最终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成果的。

接下来就要看我们上中下各层人的发心,我们的道心如何呢?如果是做法师的,不要以为这是在一个大学里教课,上完课拉倒,这就根本不是佛法的教学。佛法上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必须为着圣教和众生着想。同时要有统一的团队精神,知道在什么要点上付出心力,而不是以个人的意见搞一些是非矛盾。

法师一定要知道,我们现阶段几年内要以前行为本、净土为归,这个观念要贯彻到底,从始至终必须起到开导的作用。不能偏离主题自己谈一条路线,这是与整个规划缘起不适合的,这样走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进展。因为整个路线已经定了,都是在同一条道上行进,它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分裂主义,这一点务必要认识。

再说,下面的学员也不是来戏场上听戏,要知道这是我修心的课程,这有关我每天的重点,要知道我应当在什么地方去把握。应当把它看成修法的主粮,就像每天吃的米面一样重要,这样子应当主动跟所讲的法配合。而不应当搞成一个上下脱节的关系,讲什么只是听过而已,什么事情都感觉很新鲜,我听听,但是听听又怎么样?听完了你就熟悉了,熟悉了以后,再也没有兴趣往下听了。这就很不好,因为听成知识了。知识只是追求耳目一新的感觉,时时都要新鲜、心动等等,这样是不理智的。

佛法是道心,一个东西要持一生一世,持生生世世。是要这样发展出佛法上的定解、信念、为道献身的心力。一生一世都投注在修行的道心上,这是关键。前行的发展就是要让心转得越来越靠近觉悟,靠近成道,这是一个修心的工程。你不要以为应该在上面找感觉,有感觉就要,没感觉不要,这是很不理智的做法。应当要看到这是殊胜的法,它是非常珍贵的,我一定要纳在心上修持,连一句半句都有无量的价值,怎么能天天凭感觉呢?感觉只不过是分别心一闪而过的幻觉。应当非常珍重法,非常珍重自心上的道路,这样在自己身上修。不要去看讲的言词怎么样、感觉怎么样,而是要看看自己的心上怎么修。

我们各个方面都要在修心上努力,我们成绩的检验是自己的修心达到如何,而不是口里谈的如何。我们的进步也应当看到自己在心上怎么远离颠倒,怎么更加贤善,怎么符合因果的路线在走,变得更守规矩、更持戒,非常迫切地出离,一心向道。再看到有更博大的菩提心,有皈依的誓愿,的确有真实的道心,这才是成道的法器。否则在外面找感觉永远没有出路。之后,为了成道非常地殷重、励力地去修积资粮、忏悔业障,这都是在自心上转,否则心力没有提起来,就只是为了凑数量,的确多少人都是在这样自欺啊!这样骗自己骗到了死,又有什么意思呢?

再说,所谓的净土是我们自身的归宿问题,不能认为是外面老太太修的东西,跟我无关,我是一个修空性的人,哪里要学什么净土、弘扬净土?这样你就太片面了。你应当胸襟博大一些,应当对于诸佛的圣教有非常敬重的心,然后把它弘扬起来,把人引导起来,这都是法师的职责。能真正发心引导一点半点都有很多功德,其实也是在成长自己的道心,也是使自身上有重大的判断力,之后有心引导大家在这样一条大义的路上走。不要整天想,符不符合我的胃口,我又如何如何等等,这是很不好的。

这次就讲这么多,有些问题以后可以慢慢讲,总之大家就把握两句话:前行为重,净土为归。

思考题

1、我们应如何长年在净土上努力,用一生的时间积累净土的资粮?

2、对于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你(包括法师与道友)打算怎样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