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广之三重涵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一)》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四、广之三重涵义
分三:(一)所诠义广;(二)摄化面广;(三)能诠教理广
本论实际要诠示的是自心的广论,因此要认识所诠义广、摄化面广、能诠教理广的涵义。
(一)所诠义广
本论宣说了从开始修心的第一步直到究竟断证之间的圆满道路,所有自心上除过引德的方法都已经圆满的摄集在这个法轨中[1]。从中可以看到从现在的起点出发,一直到菩提之间的完整道路,包括实证过程中每一段的路径、方向、目标和各段路径之间的关系。因此,受持这样完整的道次第教授,就是在受持菩提道修心全程的指示。
(二)摄化面广
这部教授的摄化面极其广泛,能普遍摄化上、中、下三种根机。
如果只说不共的上士法类,中下根人发不起上品意乐,又舍弃了下品修法,最终就无法可修。而本论安立了三士道的完整次第,中下根机的人首先可以着重修下士、中士两种道。经过修行,善心开发得深厚了,就堪能趣入上士道的实修,这样再引入上士的修法中。对于修持稍差、不能上进的人,也可以在下士、中士两种道里多作修习,而不会空过。
对于上根者,要入上士道也必须具足下、中两道的修心基础,因此也有必要先修好这两种道。生起了共道的修心功德,再导入上士道,先前种种的功德成为上士快速发展心力的因缘,所以也不会耽误拖延。
这里要体会到:当下自己的心处在修心的起点,过去没真正修过心,根本不曾有任何进展,所以目前的重点是以下士法摄持自心,逐步化掉心上最粗的颠倒习性。在心得以成熟后,再以中士道的法进一步把它转化成中士的心。这样消除诸多障碍,发展出诸多的功德以后,进修上士道,用更高的法将自心最终完全转成上士的心。要这样按次第摄化自心。
(三)能诠教理广
本论所开显的每一段修法,都先以正理安立,再广引经论加以证明;对存疑之处,用极易领会的譬喻作启发;再以教理遣除各类邪见。这样令学人对纯正无谬的修轨生起定解,坚定地执取它,转在自心上勤修。然后又以噶当派祖师的语录作庄严,显发修心的大义,来激励行者修心;最后总结当前一段修心的要义。如是以广博又细致的方式诠释菩提道次第的完整修轨。
对于每一修轨,都要先开启明见缘起的眼目,了达心上的道路,再决定这一修轨的所缘、数量、次第和要达到的修量等。在确认之后非常坚定地趣入实修。
心要提示:
1、修心最初的关键:
2、修心三字诀:信→欲→勤
3、随顺法轨而修心,以“开发善心、善行”为要务。
通过对缘起广大、精微地抉择获得胜解;心开意解就顿时能引发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修证的欲乐;有了欲乐就有实修的精进。总体上就是依此轨道,一层一层的开启善心、善行。
本论所说的教理即是修心之教授
心要提示:
1、教=安乐之道的教导
2、理=安乐之道的轨理(缘起律:自心如是串习,必得如是断证)
3、以教理确立法轨=确立安乐之道
本论依教理阐述的是修心的教授,句句不离修心这个话题。不懂的人认为本论只是讲了很多教理,懂的人会知道,这都是在指示修心。而要认识到这一点,关键要打开明见内心缘起法则的眼睛。这个眼目一打开,就会看到本论说的全部轨理,唯一是自心上的法尔规则。
所谓正轨就是自心上离苦得乐的定规。所谓的轨理,是讲心上的缘起法则,指示如果心上违理而行会引发怎样的过患,如理地修会引出如何的功德,正面反面都是讲唯心自现之理。缘起的法则一旦看透彻了,就在自心上确认了安乐之道的走法,就知道要遮掉颠倒心,避免过患,引起无颠倒心,自求利益。
以教理如实确立心上的路,就是在教授修心法则,指示安乐之道。能直接在自心上见到这一条条轨理,就见到了法道,由此发起修法的信念,开始遵循缘起的正道来修炼自心。
所以,关键要在自心上见到“教”和“理”的涵义。“教”是已现见缘起律的佛为迷茫众生所开示的心的安乐之道。“理”是指心上本有的法则,它在任何人的心上都如是成立。以理安立每一法轨,就是依循心上的缘起律确认这是无错谬的道。这样在理上证成就能确认心上的确有这条法轨。而且,对于苦乐等的缘起性,越是确认得深细,就越能转入深细的法轨。见解上深细了,行持上也会变得深细。所有法道的建立都是这种模式。
[1]上士道中,金刚乘的实修次第另有专著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