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分三:一、何所学处 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 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
今初(何所学处)
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摄亦即于其中:摄施易知;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第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分二:一、正义数量决定 二、兼说次第决定
今初(正义数量决定)
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决定道理。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
其中分六。
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
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惟佛地有。如《庄严经论》云:“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惟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
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惟此。”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暂伏烦恼,须修静虑。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既正受已,由他骂不报骂等忍耐守护,忍是眷属。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如是当以何等胜身、圆满何等自他二利、安住何乘、由具几种方便之相、修行何学,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蜜。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能治此者,谓施及戒。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能治此者,谓忍及进。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
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谓初四度是定资粮,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
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此是圣者无著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
(二、兼说次第决定)
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