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九)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讲受戒的方法。受戒的方法有旧仪轨和新仪轨,现在讲的是新仪轨。

具出离心善缘士,具通善说如海戒,
一百零一种羯磨,上师前渐受近圆,
前未曾受圆满戒,亦于经中有明说。

具出离心善缘士 ”: 不是仅仅为了救护怖畏以及实现善愿,而是具有希求获得三解脱中任何一种的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的摄持,就是救畏戒和善愿戒这两个戒了。善愿戒主要是为了获得人天的安乐而受戒。救畏戒是为了救护怖畏而受戒。以前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自己犯法了,要接受惩罚,若是跑到寺院出家,国王就可以给他免掉罪刑。再如外面欠了很多债务,为了逃避债务而出家。若是仅仅为了逃避这些事情而受的戒就是救畏戒。

不是为了世间的福报,也不是为了逃避世间的重罪,而是为了三解脱中的任何一种。“三解脱”指声闻、缘觉、佛的果位。前面也讲过,必须有出离心,由出离心引发的才是别解脱戒。救畏戒和善愿戒这两个是不是别解脱戒?不是别解脱戒。若是没有出离心,无论是沙弥(尼)戒还是比丘(尼)戒,都会变成救畏戒或善愿戒。

“善缘士:指无有违缘、具足顺缘的善缘之士。昨天讲了产生戒体的违缘,以及增长功德的顺缘等。

“具通善说如海戒” : 具有智慧功德、精通三藏尤其是善说的四种律典所摄的如海律藏之义。

亲教师、羯磨师要具有智慧功德,精通三藏,戒律清净。智慧方面,对无我空性的真谛最好有现量见,最起码也应该有比量见。还要精通三藏,尤其是精通律藏,精通三藏尤其是善说的四种律典所摄的如海律藏之义。“四种律典”指的是小乘律藏四部: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和律上分。

“一百零一种羯磨”: 并具足以一百零一种羯磨各自仪轨半句也不错地背诵的方式交待清楚的能力。受戒的方法、忏悔的方法等共讲了一百零一种羯磨,应具足将这些各自仪轨半句也不错地背诵的方式交代清楚的能力。做羯磨仪轨的时候都要背诵,半句也不能错。尤其是羯磨师必须要有这个能力。

具备戒律清净的功德,包括忏戒加持以上连细微的罪行也未染污。仅是戒律清净也不行,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至少圆满十年,才有戒律清净稳重的功德。比如受戒以后没有犯根本戒,不是中途重新受,一直受到十年,这样戒律方面才有清净稳重的功德。不犯一些支分戒,尤其是不犯细致的支分戒,谁都难,但是这通过忏悔可以忏掉,有些若是当时做这些仪轨来不及的话,也可以先做一些加持。什么是加持?在僧众面前说一下,“过后我一定忏悔”,僧众同意,这就是加持。粗大的戒律就不能犯了,对于细微的罪行,要么忏悔,若忏悔来不及就加持一下,之后再行持仪轨做忏悔。通过忏悔和加持,具备清净戒律的功德。

“上师前渐受近圆”: 在有如是功德的亲教师参加并具足十三增添法的僧众前,按次序圆满受居士、沙弥、比丘戒。所谓 僧众”,若是在中土,是在十位以上的比丘前受戒;若是在边地则要求在五位以上的比丘前受戒。现在藏地也是佛教中土,所以现在在藏地也要求是在十位以上的比丘前受戒。前面那些功德讲的是亲教师、轨范师的条件,其他那些僧众不是必须要具备这些功德,但是要有“十三增添法”。

我们现在是现行仪轨、新仪轨,次第传授居士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而旧仪轨里是同时,不是次第。

“前未曾受圆满戒,亦于经中有明说”: “前两种戒未受直接受近圆比丘戒也能生起戒体,但传戒者犯一个恶作,这一点在经部中有说明。”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的,若是前面的居士戒和沙弥(尼)戒没有受,而直接受比丘(尼)戒,能不能得到戒体?受戒者也能得到戒体,但是亲教师、羯磨师(轨范师)、包括僧团可能会犯恶作戒。

这个有什么根据呢?这点在经部中有说明,有部可能没有特别明确这种说法。《毗奈耶经》云:“未出家之在家人若受近圆戒,可否传授?优波离,可以传授。”佛告诉优波离,未出家的在家人受近圆戒(比丘(尼)戒),可以传授。《报恩经》中亦云:“阿那律亦白佛言:‘设若在家人未受五戒,若顿时受十戒,能得戒否?’佛告阿那律:‘同时可得居士、沙弥二戒。设若未受五戒(居士五戒),亦未受十戒(沙弥十戒),顿时受近圆戒,亦于同时得三戒体’”可见,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戒体。这是得后戒前戒顺便可得之义。

得戒界限则承许,三念诵之最后次。

什么时候才得到戒体?受戒者的相续中得到所受戒律之界限:

居士、沙弥戒念诵三遍皈依诵、自诵、他诵三种,自诵结束的时候得到戒体。皈依诵就是皈依三宝,自诵就是自己承许受居士或沙弥戒,向亲教师、羯磨师(轨范师)请求允许,“我要受沙弥戒,我要受居士戒,希望能受纳”,自己下决心后,亲教师、羯磨师(轨范师)答应,以弹指等方式同意,通过这种方式即可得到戒体。皈依诵和自诵之后,接下来传五戒、十戒,让受戒的人发誓守持这些戒条,这是他诵。

比丘戒念诵本体诵、所作诵、作者诵,所作诵刚刚圆满即承许为得戒之界限,这个时候可能有弹指等方式告诉,自己要在心里想已得到了戒体,必须要有这种意念,这是得戒的界限。

丙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所护之戒条;二、生起戒体之所依。

前面讲了未得戒者得戒的方法,然后讲的是守戒的方法,接下来要讲已得戒者怎样去守护戒体的方法。

其实若要守持这些戒条,第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不离善知识;第二,要以自己的正知正见守护三门;第三,明白这些取舍处,如理地去取舍,以这种方式受持戒律,保护自己相续当中的戒体。此处主要讲第三点。

丁一(所护之戒条)分五:一、略说护持法与皈依戒;二、斋戒;三、居士戒;四、沙弥戒;五、比丘戒。

戊一、略说护持法与皈依戒:

中得不失护戒法,学处不共三皈依,
不寻皈他断害众,不交外道各恭敬。

“中得不失护戒法”: 只是得到了戒体还不够,中间为了不失坏而必须要守护已得之戒。得戒以后要守戒。不守戒过患无穷,守戒则功德无量。《教比丘经》中云:“有者戒律为安乐,有者戒律乃痛苦;具有戒律则安乐,破坏戒律则痛苦”。对有的人来说,戒律是安乐之因;对有的人来说,戒律是痛苦之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具有戒律,好好守持戒律则安乐,破坏戒律则痛苦。守护戒律,守护自己的三门,这是快乐之因,得到的是快乐。而我们现在还是没有守戒。以正知正见去守戒,是快乐的,是轻松的。否则,你仍然脚踏二只船,这边也想上,那边也想上,这边也想搞搞,那边也想搞搞,这样一定是痛苦的。大家既然出家了,既然修行了,就彻底一点儿,与红尘、世间的界限划得彻底一点儿,不要还留恋着,还想着,总想这个那个……虽然身体上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心灵已经出轨了。所谓的戒,是决心、心态,若心灵出轨了,戒就出问题了,这样不可能成为安乐之因,一定会痛苦的。就像有些人总想这想那,总想下山,总想搞一些世间的东西,这种人虽然受戒了,但是精神已经出轨了,就有问题了。也许你还在想“守戒不是快乐之因嘛,我怎么快乐不起来呢?”你快乐不起来,因为你的戒有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受戒是痛苦之因,对有些人来说,受戒是快乐之因。若是好好如法地受戒,则是快乐之因,是快乐的源泉;否则,就是痛苦的来源。

护持之方法:了知止行的学处后必须如理取舍。“止”是遮止,是不允许的;“行”是要行持的,是必须要做的。但这里主要讲的是遮止、不允许做的。大家要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一般而言,比丘、比丘尼有很多是必须要做的,基本上有十七种学处。这些内容以后我们可以简单讲一讲,若是要仔细讲就难了,内容特别多,但是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明白了以后,必须如理取舍。首先宣说遮止方面各自的戒条。

“学处不共三皈依”: 先讲皈依戒。皈依戒是三戒的基础,无论是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受密乘戒,都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以后就要受持皈依戒。皈依以后,若不守持皈依戒,罪过无穷。皈依三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法、僧三宝以后,有很多学处,有很多戒律。

“不寻皈他断害众,不交外道各恭敬”: 首先是不共的三戒,有三种所断和三种所行。

三种所断。第一,皈依本师佛,不得寻求其他世间天神等作为皈依处。只皈依佛陀,不皈依世间的鬼神、外道。这都是不共的戒,皈依佛以后就要这样做。第二,皈依法后,必须断绝损害众生之心。佛法是不伤害众生的,所以要断除损害众生的心和行为。第三,“皈依僧众者,莫交外道徒”。皈依僧以后,不得交往外道或与之相似的友人,即不能跟那些外道徒、相似外道徒之人交往、共住。所谓“与外道相似者”,指不是真正的外道,但是邪思邪见特别重的人。跟这些人接触的时间不能太长,接触的次数不能太多,尽量少接触或不接触,怕影响自己。关于此三所遮,《涅槃经》中云:“何人皈依佛,彼为真居士,何时莫皈依,其他诸天神;皈依正法者,远离损害心;皈依僧众者,莫交外道徒。”作为皈依三宝者,这是三种所断。

三种所行。第一,皈依佛以后,要恭敬佛,哪怕仅仅是残缺不全的佛像、泥塔小像、图片、佛像的碎片等,都要视作佛,恭恭敬敬顶在头上。第二,皈依法以后,要恭敬佛法,哪怕仅仅是佛经的一字一句,都要恭敬顶戴。第三,皈依僧以后,要尊重僧侣,甚至对僧侣衣服上黄和红这些补丁都视作真正的僧宝,恭敬顶戴。

你们对佛书随便扔、随便跨,随便放地上,这都是不恭敬的。我们现在都差多了,以前那些历代祖师们看书的时候,都是恭恭敬敬的,手捧佛书时都要举过前胸,不能低到前胸下看。现在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不能随便往哪都扔,随便放在地上。对法衣也是如此,很多人根本就不当回事,随便扔。这都是三法衣,是代表僧众的,所以要恭恭敬敬。这些都要视作佛、法、僧宝想,生起恭敬心。

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
常供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
阿底峡尊许五种,即是共同之学处。

这是皈依三宝以后的共同学处。

第一,纵遇命难、奖赏或国政等,也不舍弃三宝。“奖”指重要的奖赏,如地位、钱财等。

第二,即使再重大的事情,也不能认为三宝不能救护,而去另寻其他世间的办法。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世间的办法来解决,但是都要当作佛的事业、佛的加持,不能离开佛法。如果认为“这件事佛肯定管不了,佛法肯定解决不了,我还应该找另外的方法……”这种心是犯戒的、不好的。

第三,恒时忆念三宝的功德,不间断地供养。比如,供灯、供水、供花、供香等,哪怕自己在房间里供一杯水、一朵花、一支香也可以。若是在房间里做供养不方便,也可以随喜。大家现在不是一起在供香、供灯、供花嘛,我们可以专门安排人每天供水、供花、供灯、供香,这样既是忆念三宝的功德,也是不间断供养。

第四,了知功德而令自他虔诚皈依三宝。

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对那方的佛陀与佛像等作礼——礼拜、顶礼。比如,我们今天要往东面走,先顶礼皈依东方的佛菩萨,再出发;今天我们要往西边走,先给西方的佛菩萨顶礼皈依,然后再走;我们坐下来的时候,我们先顶礼皈依上方的很多佛菩萨,然后再坐下,这多好啊!你们现在都没这个意识,很多人从外边跑着过来,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一下子就坐下来,然后就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动作像小偷一样。作为一个出家人,行为等都要特别寂静、柔和、轻缓,不能随便。

这是皈依的五种共同学处,是阿底峡尊者的观点。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