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四十八)居士勿闻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6月2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三戒论》。

戊五(比丘戒)分二:一、守护方法;二、所护戒条。

己二(所护戒条)分三:一、所断;二、所修;三、推断同类。

庚三、推断同类:

佛说本未开与遮,若近开许离遮止,
当行此等近遮止,远离开许均断除。

《毗奈耶杂事经》中云:诸比丘,我已为汝等宣说广戒,而未归纳。然略说亦当谛听。诸比丘,我从始至终既未开许亦未遮止之学处。设若近于开许、远离遮止,则为开许,当持受;设若近于遮止远离开许,则为遮止,故皆莫行。


佛在《毗奈耶杂事经》中讲:戒有广戒与略戒。之前我广泛地讲了广戒,但是没有归纳,没有略讲,现在我开始给大家宣讲略戒。

“诸比丘,我从始至终既未开许亦未遮止之学处”:我从开始到最终,有很多学处没有明确开许,也没有明确遮止,但是今后应该怎样取舍呢?

“设若近于开许、远离遮止,则为开许,当持受”:当遇到事情或者在平时的时候,如果接近开许、远离遮止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开许的,都可以持受。

在《三戒论释》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佛对于“沙弥是否做长净”没有明确开许,但是佛明确开许“沙弥做解制”。佛开许沙弥做解制,对沙弥也这样要求过,那么沙弥也是可以做长净的。这离开许的近,离遮止的远,佛在宣讲略戒的时候有这样的教言,因此可以归纳为允许或开许的,属于所修。

“设若近于遮止远离开许,则为遮止,故皆莫行”:如果接近遮止、远离开许的,就属于遮止的,决不要去做,不应去行持。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是接近遮止、远离开许的,就归纳为佛所遮止的,因此不能做,否则会犯堕罪。

在《三戒论释》中举例如下:佛遮止用棉花做垫子,但是没有遮止不能做更多的坐垫,对此可以归纳为是佛所遮止的,属于所断。

以前印度棉花特别少,很难找,比丘(尼)为了做垫子去找棉花,会影响学修,也显得不知足少欲,这样是不如法的,所以当时佛遮止用棉花做垫子。如果做更多坐垫也是如此,显得不知足少欲,而且会影响学修,因此这样也是不允许的。虽然佛没有明确遮止不能做更多的坐垫,但是这样也有同样的过患,这是接近遮止、远离开许的,因此可以归纳为佛所遮止,属于所断。

若接近开许、远离遮止的,都可以去做、受持,这是没有过失的,不会犯堕罪。若远离开许、接近遮止的,这是不允许行持、不允许做的。这是略戒,是佛即将涅槃的时候给众比丘讲的。对于佛没有明确开许或遮止的事情,可以按略戒的教言做取舍,虽然只有两句话,但是包含了很多内容。

丙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所护之戒条;二、生起戒体之所依。

丁二、生起戒体之所依:


这里讲的是戒器。并非任何众生都可以成为戒器,可以得到戒体,可以受别解脱戒的。

生戒所依除外道,造无间罪北俱洲,
黄门两性五黄门,三变性者幻化外,
生于三洲之男女,承许为戒之所依。


当时佛讲了四洲。在《三戒论释》里讲:四洲之北俱芦洲异熟障严重。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因为这里的众生福报大,条件太好,所以不容易生起出离心。因此,北俱卢洲的人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得不到戒体。剩下三个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东胜身洲,这三个洲的男女都可以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若受别解脱戒,可以得到戒体。

但是,有一些人虽然属于三洲的男女,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不能受戒,不能得到戒体。

业障深重者,有三种。

1、业障深重、真正的外道。他们邪思邪见特别重,相续特别不清净,所以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即使受了别解脱戒,也不能得到戒体。

2、入外道。这在《三戒论》偈颂中没有直接宣说,属于间接宣说的。虽然他不是外道,但是他已经趋入外道了。其实他也是外道。虽然之前是内道,但是已经开始趋入外道。这种人若受别解脱戒,也不能得到戒体,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

3、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无间罪是显宗最严重的罪业,属于定业。这样的人也不能成为戒器,受戒也不能得到戒体。

下面四种是属于失根者:

4、黄门。如云“无有性别者,称彼为黄门。”若性别不堪能,不能做男女间的事情者,这种人也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得不到戒体。

5、两性。男女二性同时生,这种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也得不到戒体。

6、五类黄门:

两性者:两性同生。

半月变性者:半月变一次性别,有时候变男性,有时候变女性。

拥抱堪能者:平时不堪能,拥抱的时候才堪能。

嫉妒者:平时不堪能,看到不净行这样的情景、遇到这样的境相的时候才堪能。

失毁性别者:因受伤、生病等而不堪能。

7、三次变性,男性变成女性,女性又变成男性……变三次。这也属于失根者,性不稳定,也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得不到戒体。

下面两种属于失众生者:

8、非人幻化人相。不是人,但是幻化成人相来受戒,这也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得不到戒体。

9、非人众生。《三戒论》偈颂中对此没有直接宣讲,属于是间接宣讲。不是人,而是非人,即诸如畜生、天人等其他道的众生。这些众生一般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得不到别解脱戒的戒体。前面讲过,三洲的男女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无论是畜生道、天道还是鬼道的非人,都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得不到戒体。

《三戒论》偈颂中直接宣讲的有八种,包括了北俱芦洲;间接宣讲的有两种,共十种。这些都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

除此之外,三洲的男女均承许为生起、存在别解脱戒的所依。若受戒,可以得到戒体。存戒是什么意思?就是戒体也可以存留在这些男女的相续中。

这里讲生起戒体的所依,也就是戒器。别解脱戒不是谁都可以获得的,非人就不能获得。人才有解脱的机会,人身才是解脱的条件。三戒最根本的戒是别解脱戒。若要获得别解脱戒,要在相续中住留别解脱戒,只有人才有这个条件。非人没有这个条件,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戒器,也得不到戒体。人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才可以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为什么北俱芦洲的众生不是戒器?主要是他们生不起出离心。生活条件太好了也不好,很难生起出离心。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不可能得到别解脱戒的戒体。别解脱戒是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获得的。若是没有出离心,就得不到别解脱的戒体。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二、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三、失而恢复之方法。

首先,讲未得到戒体的人通过何种方式得到戒体;其次,讲得到戒体后怎样守护戒体。那么,已经得到的这个戒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毁坏?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四:一、宣说舍戒之界限;二、宣说有无堕罪之理;三、还净方法;四、守戒之功德。

丁一、宣说舍戒之界限:

末说失戒恢复理,舍戒之因还戒死,
两性同生三次变,无因果见断根重。


别解脱戒的戒体,很不容易得到,得到了以后要守持。守持的过程也是非常难的,难免有犯戒的时候。犯戒有四种情况:1、不了知学处而破戒;2、虽然了解但是没有深信而破戒,3、尽管也了解取舍之学处,并且对这些取舍之处深信不疑,但是烦恼重,贪心、嗔恨心等上来了就犯戒;4、因习气重,不知不觉中就犯戒,无法对治而犯戒。这也称“堕罪四门”。

如果失坏了戒体怎么办,能不能恢复,能不能还净?能!现在就讲还净的方法。佛非常慈悲,首先讲没有得到戒体怎样得戒体,然后讲得戒以后怎样去守护,最后讲若因为堕罪四门而犯戒、破戒了,怎样去恢复、还净。

如《毗奈耶经》中云:“二者将得以清净,不成烦恼,此二者无有漏增长。云何二者?不犯堕罪与犯堕罪后如理还净者。”两种人可以清净,相续中有漏之烦恼不增长,得以清净。第一种人,不犯堕罪,不破坏戒体者。第二种,虽犯堕罪,破坏了戒体,但如理如法忏悔可以清净。

对于第二种人,其相续当中不增长有漏,可以清净,不成为被烦恼束缚的人。这里已宣说了失戒恢复的道理。失戒可以恢复,可以清净。

从根本上舍戒之四因,也可以说有五种情况:

1、还戒。

自己可以直接还戒。首先,必须要有这个动机,自己想舍掉,想将戒体还给佛陀、否师父、上师等。自己有想舍戒的动机是最重要的,若没有这个动机,则说这些舍弃的话也不叫还戒。有这个动机以后,若要舍比丘(尼)戒,就在知言解意的人面前说“我的比丘(尼)戒要还给你”。心里这样想,嘴里这样说,这样就会舍掉这个戒体。若想舍掉沙弥(尼)戒,就在知言解意的人前说“你认我是个在家的修行人——优婆夷(或优婆塞)”,这样对方就知道了。这叫舍戒,也叫还戒,即还给他人了。还戒时,也不是必须要在佛祖、上师面前,只要在知言解意的人面前边想边说就可以了。若对方是精神不正常、神智不太清晰的人,也不能这样说。

《三戒论释》此处有几处翻译不是很正确。此中译文“将戒还给三宝、因三藏、授戒堪布、阿阇梨、依止师、同修道友而还戒”,意义不准确。这些是要分开讲的。

(1)三宝是戒的根。并非想舍弃三宝,而是想舍弃戒体。以这样的想法说“我舍弃三宝”,这样也可以。说“舍弃三宝”这样的话,通过这种语言、方式可以还戒,这是舍戒的一种方式而已。

(2)三藏是得戒的因。说“舍弃三藏”,通过这种语言、方式也可以还戒。这是以舍因的方式舍戒。

(3)堪布、阿阇梨。戒体是从堪布、阿阇黎那里得到的。若说“舍弃堪布、阿阇黎”,以这种方式可以还戒。此处将堪布和阿阇黎分开讲的。在小乘的戒律里,堪布有两种:一种是给你出家的堪布,另一种是给你传比丘戒的堪布。阿阇梨有六种,这里主要讲的是羯磨师。以这种方式还戒,也同样必须要有舍戒、还戒给他人的动机,如果没有这种心,说这些话也不会舍戒。这都是一些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舍戒。将戒还给他人,自己没有戒体了,这叫舍戒。

(4)依止师。小乘也有依止师。我们现在讲的戒律是按小乘讲的,大乘是不一样的。主要讲的是比丘戒。如果受比丘戒后,没有犯根本戒(犯支分戒不算),坚持了十年,这样才有稳重功德,就可以独立了,可以收徒弟了,之前必须要有依止师。

在小乘,很少用“上师”这个称呼,一般称“师父”。《沙弥五十颂》里用过“上师”的称呼,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在大乘,尤其是密宗里,多称呼“上师”。在小乘戒律中,有两种堪布、六种师父。传戒师也是六种师父之一。你也可以直接依止传戒师。但是,当时有这样的要求,师父不能收太多徒弟。若这位传戒师已经有很多徒弟了,你也可以另外选一位师父作依止。依止以后,自己就要听师父的话。

还戒时,说“舍依止师”,以这种方式,也是可以还戒的。

(5)同修道友。说“舍弃同修道友”,这也是一种还戒的方式。

2、死亡。

如果死亡,则由于舍离了身体,故已舍戒。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不一样,受持的时间是一生一世,直到死亡。若时间到了,就像到期了一样。承诺时这样立誓,死亡时相续中的戒体会自然消失。这也是一种舍戒的情况。因为生命已经结束了,已经舍离了身体,故以舍戒。

3、两性同时产生。

若两性同时产生,这不是别解脱戒的戒器。之前有戒体,如果两性同时产生,戒体就会消失,戒就没有了。

4、三次变性。

若三次变性,如男性变成了女性,女性又变成了男性,变了三次。这时戒条就不一样了,比如第一次由比丘变成了比丘尼,就必须守持比丘尼戒;若又变成了比丘……如果变了三次,戒体就会消失,不会留住于相续中。

5、相续中产生严重的邪见。偈颂云“无因果见断根重”。若说善恶因果是假的、不存在,在相续中产生了严重的邪见,这时戒体会消失。这也是一种舍戒的情况。“断根”,即断绝了善根。如果认为“善恶因果是假的,是不存在的”,生起这样的邪见就会断绝善根,没有善根怎么能有戒体呢?因此,戒体自然就会消失。

若相续中生起了邪见,不仅会失掉别解脱戒,也会失去菩萨戒和密乘戒。这是很严重的舍戒因素。因为相续中没有善根了,不仅不会存在别解脱戒,也不会存在菩萨戒和密乘戒,这种过患很严重。

前面讲了五种情况,这是共同舍戒的五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八种别解脱戒(含斋戒)都会舍弃。

下面讲不共同舍戒。

未满二十受后知,则舍比丘之戒律,
若应许作非梵行,则舍正学女戒律,
过夜则已舍斋戒,此等各自不共同。


舍比丘戒。必须要年满二十岁才能够受近圆比丘戒,否则不可以受。如果受戒时,堪布或阿阇梨没有问清楚,受戒人自己也不知道,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受了戒,堪布阿阇梨也没有一点的怀疑,这样受戒人也能得戒体。根据要求,受戒前,堪布、阿阇梨应该询问清楚,如果他们没有仔细问而传戒,这样会犯恶作,但是不影响受戒人得戒。如果受戒后,知道了自己还不足二十岁,这时可以将住胎九个月、闰月算进去,若这样算还不到二十岁,其得到的戒体就会消失,不会驻留在他的相续中。这是舍比丘戒的一种情况。

舍正学女戒。之所以有正学女戒,主要是观察她能不能守持比丘尼戒。在受比丘尼戒之前,先要做两年的正学女,这是一个考验的过程。正学女戒有十二条戒律、学处。如果答应与他人做不净行,是已经违背了正学女的学处,正学女戒就会舍弃,就要重新受。这是失去正学女戒的一种各别情况。

舍斋戒。如果过了夜晚最后一刹那,则已过了受戒的时间,因而舍斋戒。别解脱戒分为终身戒(一生一世)和时戒(一日一夜)。斋戒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若过了这个时间,戒体自然就没有了。这是舍弃斋戒的一种方法。

以上三种情况、三种方法是个别舍戒的情况。

前面所讲的是在何种情况下,通过何种方式舍戒。也可以说,戒体在何种情况下会消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