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二)[菩萨戒]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三戒论》。

全初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乘戒;五、三戒圆融。

大乘菩萨戒(菩萨戒)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得戒之方法;三、分类。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大乘的道。要到达菩提果,就要这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法相,指的是世俗菩提心。《现观庄严论》里讲:“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也即“上求菩提,下济众生”之心。这两方面都要具备,一个是上求菩提,是想获得菩提果的欲望;二是下济众生,即有利益众生的心,成佛就要利益众生。

只有具备利众、成佛这两方面的特点,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为什么要有想成佛的欲望?因为成佛了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没有成佛之前就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成佛之后要利益众生,因为成佛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也可以说,只有具备智慧和慈悲,才可以摆脱二边——轮回边与涅槃边。

声闻和缘觉虽然有无我的智慧,但没有慈悲。无论是解脱还是获得寂灭,不是为了众生,他们没有想度化众生的心愿,因此堕入了涅槃边。所以,第一不能堕入轮回边,第二不能堕入涅槃边。你证得了菩提果,则不会堕入轮回边;你还具有慈悲,有度化众生的心愿,则不会堕入涅槃边。这才是究竟的果位。

今天讲菩提心的分类,先讲分类,再归纳。菩提心可以分很多种类,比如分一种类,分两种类,分三种类……还可以分多种类,最后都可以归纳到愿行菩提心当中。

丁三(分类)分二:一、分类;二、归纳。

戊一(分类)分二:一、分一至六类;二、地界之分类。

己一、分一至六类:


分类龙猛无著二,每一一至六各二,
一类空性大悲藏,二资胜义世俗二,
三类戒定慧三学,资粮加行信解行,
不净七地胜意乐,三清净地异熟心,
大悲断除一切障,即是佛地发心四,
观待五道五发心,对应六度分六类。


这是讲一到六分类。有一种分类,两种分类,三种分类,四种分类,五种分类和六种分类。这些分类是甚深派和广行派都承许的。甚深派是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再由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法脉。广行派是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再由无著菩萨传下来的法脉。二大车轨都承许这些分类。

一种分类:菩提心就一种分类,即智悲双运之菩提心。

二种分类:观待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可以分两种菩提心,这是两种分类。还有一种分法,即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主要是属于世间的,胜义菩提心主要是属于出世间的。

三种分类:主要是以戒定慧三学而分三种菩提心,清净的戒学、安住的定学、解脱的慧学。

戒学:戒是清净的,你受戒了,相续应该变得清净,这样才会有戒学的功德。若是你的相续没有变清净,就没有戒学的功德。定学,就是安住。若是你的心能安住,内心不动摇,这是定学。若是你能安住,去压伏自己的分别念,这样才有定学的功德。若是相续中没有这个能力,就没有定学的功德。解脱慧学,若要解脱烦恼,解脱戏论,主要靠智慧。若是你没有智慧,不会有慧学的功德。若是自己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才有慧学的功德。若是有无我的智慧,内心的烦恼、戏论自然就会息灭。是否有慧学,就按这个标准来衡量。

对一个学佛人或修行人来说,戒定慧三学非常重要。若是没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不会有任何佛法里所讲的这些成就。是否具有戒定慧这些功德,就依这些教言去观察,这样才能了知。

仅仅剃个头、穿件法衣,也不一定有戒学的功德。虽然现在很多人剃头了,穿法衣了,但内心的烦恼不但没有减少,甚至更不清净了。若是这样,即使你在表面上受的戒条再多,或者在表面上再如法,内心当中还是没有戒学的功德,这是要明白的。

因为自己受了具足戒,已经学修了很多年,而且没有破根本戒,就觉得自己有戒学的功德。不一定!虽然你受了具足戒,时间也长,一直也没有犯根本戒,但是,若你内心的烦恼没有减少,没有变得清净,仍然没有戒学的功德。

现在也有很多人说:“我已经开悟了,已经见性了,我已经达到无学无修的一个境界,已经达到无有取舍的一个境界了……”其实,口头上这样说的人不一定有真正的智慧,不一定有慧学的功德。你是否有慧学的功德,你是否开悟、见性了,就看你内心的分别、执着有没有减少。

是否具有戒学的功德,主要看自己的烦恼减、痛苦有没有减少,相续有没有变清净。尽管你受持的戒条没有那么多,只是受了最基本的戒,比如说受了居士五戒,但是,自己的内心变得清净了,烦恼减少了,痛苦减少了,相续变得清净了,这样你还是有戒学的功德。

智慧也一样。是否有智慧,就是看你的分别和执着是否减少。你是否断除了分别和执着?如果断除了分别和执着,你是真的开悟、见性了;如果没有断除分别和执着,你还是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所以,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应该以佛的教言去衡量,以智慧去观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无误。

有些人就是故意想欺骗他人;有些人虽然不是故意想欺骗他人,但是自己不明白,自认为已经见性了。现在社会上有些“师父”“上师”也随便说这些,就是为了哄这些居士、弟子开心,尤其是对那些有能力的居士。

自己是否真正见性了,要用前面讲的那些教言来衡量,谁说都没有用!若是符合教言,这是真实的;若是不符合,就还不是真实的。

依戒定慧三学可以分三种菩提心。此外,还有一种分法,即断恶行戒、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可以这样分三种菩提心,这是另外一种分法。断恶行戒,就是菩萨该断的学处,属于所断方面的;行善法戒,就是菩萨该做的学处;还有一个就是饶益有情戒。

菩提心分三种类,有两种分法:一个是依戒定慧三学而分三种,另一个是分为断恶行戒、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

四种分类:第一,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胜解行发心。第二,殊胜意乐发心,即七不清净地的发心。一地到七地是不清净地。所谓“不清净地”,以自宗的观点,意指还没有将烦恼障彻底断除。不净地的发心叫殊胜意乐发心。第三,异熟发心,即三清净地(八地、九地、十地)的发心。之所以称“三清净地”,以自宗的观点,到八地就没有烦恼障了,八地、九地、十地都没有烦恼障,其所断就是没有烦恼障。第四,断二障之发心,主要是佛地的发心。佛具有无缘大悲,远离二障及其一切习气。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是胜解行之发心,七不清净地的发心是殊胜意乐之发心,三清净地的发心是异熟发心,佛地之发心叫断二障之发心,这是四种分类。

五种分类:初业之发心、圆修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心、不可思议之发心。在《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之发心、圆修之发心、见法之发心、解脱之发心、不可思发心。”

初业之发心,资粮道的发心叫初业之发心。这时是刚发出来菩提心,刚入道,所以这个发心称“初业之发心”。

圆修之发心,这是加行道的发心。资粮道时已经发出了菩提心,在加行道时是修炼菩提心,让这种菩提心变得圆满,所以称“圆修之发心”。

见法之发心,这是见道的发心。见道,现见法性之义,也即初次现见法性之义,所以称“见法之发心”。

解脱之发心,这是修道的发心。可以解脱一切俱生障碍,所以称“解脱之发心”。

不可思议发心,这是无修道的发心。现前无为法智慧,最终任运自成而饶益有情。这是住地菩萨都无法衡量的,佛的这种功德、发心,也可以说佛地的菩提心,称“不可思议发心”。

六种分类:这是观待六度而分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六度可以分六种菩提心。

菩提心的分类有很多种。菩提心可以分一种分类,可以分成两种,可以分成三种,可以分成四种,可以分成五种,可以分成六种。这些分类是二大车轨都承许的。二大车轨都有这些分法,所以这些都是共同的分类。

前面讲菩提心法相的时候,主要讲的是世俗菩提心。此处讲菩提心分类的时候,不仅指世俗菩提心的分类,还包括胜义菩提心,讲的是总的分类。这里有些菩提心不属于世俗菩提心,比如佛地的菩提心。断二障之发心和不可思议之发心,这些都是佛地的发心,也即无学道之发心,属于佛的境界的菩提心,纯粹是胜义菩提心,没有世俗菩提心。此处也是有辩论的,有者说佛地也有愿行菩提心,但是一般而言,佛地没有世俗菩提心,纯粹是胜义菩提心。

关于菩提心的分类,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比如可以划分为如国王般的菩提心、舟子般的菩提心和牧童般的菩提心。其实菩提心有很多划分方法。前面主要讲的是一到六种分类。

己二、地界之分类

地金月火等甘二,以地界分十地间。


这是以地界而分二十二种发心。《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第一,如地之发心。这是犹如大地般的发心。心如大地,成为产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所以叫如大地般之发心。

第二,如金般之发心。这是犹如黄金般的发心。发心乃至菩提果之间,意乐无有改变。即追求菩提果的意乐无有改变,所以称“如金般之发心”。

第三,如月之发心,犹如明月般的发心。意乐更加殊胜,善法与日俱增,所以称“犹如明月般的发心”。

如大地般之发心、如黄金般之发心和如明月般之发心,这三者属于资粮道的发心。资粮道分大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小资粮道。如大地之发心是小资粮道的发心,如黄金般之发心是中资粮道的发心,如明月般之发心是大资粮道的发心。这三个发心都属于资粮道的发心。

第四,如火之发心,犹如烈火般的发心。真实行持六度,从而焚烧障碍干薪,所以称“犹如烈火般的发心”。

这属于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加行道的发心只有一个。

第五,如藏之发心,犹如宝藏般的发心。满足一切众生无穷无尽的愿望,所以称“犹如宝藏般的发心”。

这主要是见道,即一地的发心。这时菩萨主要修持的是布施波罗蜜。以布施波罗蜜满足一切众生无穷无尽的愿望。一地,也可以说是“见道”。

第六,如宝源之发心,犹如宝源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宝源”?能生一切功德之宝。功德是宝,能生一切功德之宝。

这是二地的发心。二地的菩萨主要修持戒波罗蜜。以持戒波罗蜜生一切功德之宝。可见,戒律是功德的根源。有戒律波罗蜜,才能产生功德之宝。

第七,如大海之发心,犹如大海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大海”?心不被不幸所扰。

这主要是三地菩萨的发心。三地菩萨主要修持安忍。有安忍波罗蜜,心不会被不幸扰乱。

第八,如金刚之发心,犹如金刚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金刚”?不因魔缘退转,精进如金刚。不因这些魔众、违缘而退转。

这主要是四地菩萨的发心。四地菩萨主要修的是精进波罗蜜。以精进,这些魔众、违缘都不会让自己退转。现在我们为什么着魔了、退转了?主要是自己不精进。若是精进,不会有这些现象。四地菩萨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因魔众、违缘而导致退转。

第九,如山之发心,犹如高山之发心。为什么喻为“高山”?不为有相所动摇,禅定如高山。也可以说不着相,不为有相所动摇。

五地菩萨主要修的是禅定波罗蜜,内心非常专注,不动摇。

第十,如药之发心,犹如妙药之发心。为什么喻为“妙药”?因为能息灭二障之疾病,智慧如妙药。

这主要是六地菩萨的发心。六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智慧波罗蜜。修持智慧波罗蜜,以智慧波罗蜜息灭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之疾病。

第十一,如友之发心。“友”是朋友,如朋友般的发心。为什么叫犹如朋友般的发心?因为不毁坏善根,可以成办他利,具有善巧,方便如友。

这是七地菩萨的发心。七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方便。以方便可以利益他众,以方便保护自己的善根不被毁坏。

第十二,如意宝之发心,犹如如意宝般的发心。为什么叫犹如如意宝般的发心?因为可以圆满自他的愿望。

这主要是八地菩萨的发心,八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愿,可以让自他的愿圆满。

第十三,如日轮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日轮”?因为能成熟所化相续的善妙庄稼。

这是九地菩萨的发心。九地菩萨所修的主要是力。通过这个力,可以让所化众生相续中的善妙庄稼成熟。

第十四,如歌之发心,犹如歌声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歌声”?因为可以开示所化众生希求之法。他可以宣讲所化众生希求之法。

这主要是十地菩萨的发心。十地菩萨主要修的是智慧。他可以以这种圆满的智慧,开示所化众生的希求之法。所以,他的发心叫犹如歌声般的发心。

下面有五种发心,都是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

第十五,如王之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国王”?因为国王可以无碍地成办自己所想做的事情。同样,他可以无碍地成办他利。

这主要是示现神通,可以无碍地成办他利,所以称为“犹如国王般的发心”。

第十六,如王库般的发心。为什么喻为“王库”?就是福慧无尽,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二资无有穷尽。这时,二种资粮非常圆满,可以变得无穷无尽,所以称如王库般的发心。

第十七,如大路之发心。为什么喻为“大路”?三时一切圣者之遗迹,故菩提品如大路。

第十八,如车乘之发心。为什么喻为“车乘”?趋入断除二边之道,止观如妙乘。

第十九,如泉水之发心。为什么喻为“泉水”?不忘失句义为他众宣说。这个时候主要是出现总持辩才这种功德,不忘失句义,而后为他众宣说。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等持,因此不会忘记这些句义,以此为他众宣说。

这里共有五种发心,都是三清净地菩萨的发心。三清净地的菩萨会出现刚才所讲的功德,广大神通、二资圆满、菩提品、止观和总持辩才的功德也非常圆满。

第二十,如雅声之发心。为什么喻为“雅声”?为想解脱的众生传播妙法,法宴如雅声。这属于十地菩萨的发心。

第二十一,如河流之发心。为什么喻为“河流”?无勤实现所愿并自然流入遍知大海,一道如河流。这也是十地菩萨的发心。

第二十二,如云之发心。为什么喻为“云”?于法界中不动之同时,成熟所化众生心相续的庄稼,法身如云。这也是十地菩萨的发心。

《三戒论释》中讲,最后这三种发心为佛地的发心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十地菩萨的发心。这里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论师把这三种发心划分为无修道的发心,属于佛的境界。自宗的大德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根据《三戒论》的作者的观点,最后这三种发心属于十地的发心。十地可以分加行、正行和后行,以此可以分三种发心。从资粮道到十地之间,共有二十二种发心,这里没有佛地的发心。

这是在《现观庄严论》里所讲的二十二种发心,下文是归纳。

戊二、归纳:

全摄愿行二发心,彼亦愿心思利众,
行心则为实行持,犹如欲行与正行。


对菩提心的分类进行归纳,主要归纳为愿行菩提心。什么是愿菩提心?什么是行菩提心?此处主要讲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法相。

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是愿菩提心;为此而实地行持六度,是行菩提心。这里用比喻说明,愿菩提心犹如士夫想上路,行菩提心好似真实启程。比如一个人想去拉萨。这个想去拉萨的心是愿菩提心;真正开始行动了,开始上路了,真实启程了,这是行菩提心。同样,为众生而想成佛的心,这是愿菩提心;真正去行持六度(六波罗蜜),这时是行菩提心。只有愿望,没有其他的,这是愿菩提心;若是有行为的摄持,这是行菩提心。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是这样讲的。《三戒论》的作者以寂天菩萨的观点而如是宣讲。

以前讲发心的时候讲过,自宗的龙钦巴大士所抉择的愿行菩提心的定义、法相有所不同:为果而发心叫愿菩提心,为因而发心叫行菩提心。为众生而想获得菩提果,这是为果而发的心,是愿菩提心;为了成佛而修持六度万行,这个心是行菩提心,这是为因而发的心。这是龙钦巴大士的观点,也是龙钦巴大士所宣讲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法相、定义。

所有的菩提心都可以归纳成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分基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若是划分,有很多种分类,诸如一种、二种、五种、六种以及二十二种等,还有其他很多种分类。若是归纳,最后还是归纳到愿行菩提心里。

在此处,大家要明白:前面讲菩提心的法相时,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现在讲菩提心的分类时,不仅仅是指世俗菩提心,也包括胜义菩提心。

除了一到六种分类,后面还有二十二种分类。二十二种发心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菩萨的发心。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中会出现一些功德,以这些功德而划分为不同的发心。比如,资粮道分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这其中会出现一些功德,以这些功德而分不同的发心。加行道如火之发心,这也是因出现了一些功德而分的。一地到十地时候主要会圆满一些功德,比如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比较圆满;二地菩萨主要修持戒波罗蜜,持戒波罗蜜比较圆满。以这些而分不同的发心。此外,一地到十地时也会出现其他的一些境界、功德,以此而划分不同的发心。比如三清净地的菩萨,会出现广大神通、二资圆满等一些境界、功德,以这些功德而划分发心。十地菩萨也是如此,在加行、正行和后行三个阶段也会出现一些境界,同时会出现一些功德,就以这些功德划分不同的发心。

今天我们讲的是菩提心的分类,相对来说讲得比较细。但是这里还有很多辩论之处,还有各宗各派的一些分歧。我们以前学《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仅这些内容就要学很长时间的。因此,如果要仔细讲,内容非常多,辩论也非常多。这些地方是辩论最多的地方,各宗各派也有很多分歧,若是要讲也是讲不完的。我们以前学的时候,时间还不算长,但是格鲁派的一些论师,只研究“发心”这个内容就要研究好几年。这个内容非常多。今天没有必要讲那么多,以后大家专门研究般若等,可以再深入地学习。这方面的藏文资料有很多,有印度、藏地的各种资料,还有藏地各宗各派的资料等,但是汉文资料很少,所以要深入研究也很难。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