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三戒论》。

丙四(失而恢复之方法)分四:一、宣说舍戒之界限;二、宣说有无堕罪之理;三、还净方法;四、守戒之功德。

丁三(还净方法)分二:一、认识覆藏罪;二、真正还净。

戊二:真实还净


前面讲了很多恢复堕罪的方法,今天是总结。总的来说,有四种对治法包含了所有的忏悔方法。

总之四力无不摄,前造悔忏如服毒,
诚心后悔厌患力,如毒依药精进行,
善法对治现行力,如不服毒后戒罪,
稳固定解返回力,如依药以猛厉信,
皈依发心忏罪等,即所依力行四力。


此处主要讲了四种对治力。

《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所造所积罪业皆可压制。何为四法?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也。”

第一,厌患对治力,即后悔之心。自己破戒了、造业了,对此事有后悔之心,这就是厌患对治力,也称破恶力。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一点后悔之心,忏悔是不会圆满的,这些堕罪、恶业是不会清净的。

此处比喻来说明。就像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服了毒药,刚开始自己不知道,但是后来毒药发作了,肚子疼痛,这时才知道,自己刚才吃的东西是毒药,这个时候肯定会追悔莫及,“我为什么不注意呢,为什么喝这种东西呢?”非常自责、后悔。他服了毒药,会疼痛无比,甚至还可能有生命的危害,心里有一种恐惧。

有的人造业或者破戒了,自己发现、知道了之后,心里也产生了同样的那种后悔心、畏惧心,这就是厌患对治力。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也有这样的教言。

厌患对治力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观察自己的相续,看看自己:每天都在犯堕罪,每天都在造恶业,自己在进行忏悔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后悔心、畏惧心?“我为什么这样不谨慎?为什么做这种事情?为什么破戒呢?现在我已经破戒了,造恶业了,今生来世肯定要遭遇很多痛苦,大大小小的很多灾难都要降临到我身上”……自己有没有畏惧,心里是否非常害怕、后悔?若是有这种心,就叫忏悔,这是如法的。若是没有这样的心,内心不是这样的状态,就不叫忏悔,即使你的百字明念得再多,头磕得再多,其他善事做得再多,也不是如理如法的忏悔,堕罪、恶业也不可能得以清净。不用问“我的罪业是不是已经清净了?”“我怎样才能清净?”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说要依法不依人,依法来衡量,你自己就能知道。

第二,返回对治力,即有一种不再犯的决心。这个决心是怎么来的?若是守护戒律,这是有功德的,今生来世都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福德,可以获得快乐;若是破坏了戒体,今生来世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灾难,都要遭受痛苦。你了知了守护戒体的功德,了知了破坏戒体的过患,并且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然后下决心:我再也不破戒,不去做破戒的行为;我要用生命来守护相续中的戒体。这个决心叫返回对治力。

如果最后彻底清净,恢复原状,就要靠这个对治力。你有这样的决心,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才可以恢复原状,才可以彻底清净。

此处也是用比喻进行说明。 如同今后不再服毒一样,忏悔以前所造如毒般的堕罪后心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禁止恶行,对若忏悔则清净的功德、不忏悔今生来世过患无穷的道理生起稳固定解为返回对治力。

刚才不小心服毒药了,他知道了以后,如果通过解毒的方法治好了,这个时候,他肯定心里会想:我以后一定要注意,再也不服这些毒药了,再也不吃这个东西了。如果还没有治好,他就会想:若是这次能摆脱这种毒药,我就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这次服毒药是因为不小心,以后我一定会小心!内心有这样的决心,叫返回对治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所依对治力,包括外所依对治力和内所依对治力。我们在佛菩萨、上师善知识面前,或者在清净比丘、比丘尼面前忏悔,这些都属于外所依对治力。除了这些佛菩萨、上师善知识、清净比丘比丘尼之外,还可以在佛经、佛塔面前忏悔。我们以他们为自己忏悔的所依,也就是由他们来做见证者。

内所依对治力指出离心、菩提心。小乘要有出离心,大乘要有菩提心。

第四,现行对治力。我们发露忏悔,念百字明或《三聚经》。显宗里主要通过《三聚经》忏悔,“三聚”是指顶礼、忏悔、回向。密宗里有很多忏悔的方法,修持金刚萨埵除障法、诵百字明是其中的一种忏悔方法。通过现行对治力,将业障、堕罪和相续分开。什么是“相续与业障分开”?业障清净了,相续中没有业障了;堕罪恢复了,相续中没有犯堕罪的记录了。

我们讲了四种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无论是在显宗还是密宗,如果要忏悔,就要具备这四种方法。通过四种对治力去忏悔,所有的业障都会清净。但是,前面讲过,如果犯了覆藏他胜罪,他的堕罪于今生今世是不能恢复的,但是堕罪的异熟果是可以清净的。也就是说,可以不感受它的异熟果。一般情况下,他胜罪是要下地狱的,这是异熟果。如果犯了覆藏他胜罪,今生肯定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灾难,通过忏悔,它的异熟果可以清净、不成熟、不感受,但堕罪是不能恢复的。

如果犯了覆藏他胜罪,今生肯定要离开僧团,再也不能享用僧团的财物,也不能跟清净比丘同行、同住,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如果犯了覆藏僧残,是要迁悦的,否则无法恢复。这些都是当时佛制定的。如果犯了他胜罪,比如做了破僧的堕罪,通过四种对治力忏悔,也同样可以不感受异熟。如果犯了僧残罪,将来要下地狱遭受痛苦,今生也可能会有很多的灾难;但是,如果忏悔了,可以不感受这些果报,但是如果不做迁悦,这个堕罪无法恢复。若是堕罪不能恢复、没有清净,一些清净比丘(尼)可以做的诸如羯磨等事情,他不能参与。如果通过四种对治力去忏悔,此罪业本身可以清净,可以不感受异熟果。

通过四种对治力去忏悔,业障都是可以清净的,但是有些堕罪不能恢复。若是罪业的业障清净了,将来不用感受堕罪的异熟果。假如你犯了僧残,可以按戒律里讲的方法做忏悔、迁悦,以这种方式忏悔,既可以清净业障,也可以恢复堕罪,这是最好的。

然若犯一严重罪,得地延迟如目护。

尽管通过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一切业障都可以清净,但是尽量不要犯堕罪,不要造恶业。有些人认为:“没事,过后忏悔就可以了……”,不能这样!我们是有目标的,有的想自我解脱,有的想为众生成佛,如果这样做,会延迟你实现目标。

你猛厉忏悔,也许堕罪、业障可以清净,但若是你再犯,又不清净了,再猛力忏悔,又能清净,若再犯,又不清净了……就像我们爬十层楼梯,爬上一层又下来了,爬上第二层又下来了……这样永远上不到十层楼梯,永远到不了彼岸。虽然猛厉忏悔可以清净堕罪,但是尽量不要犯这些堕罪,尽量不要去造业。忏悔也是如此。第一次忏悔了,若能做到再不犯第二次,这样的人肯定很少,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但是最好不要有第四次。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犯,是很难解脱、很难有提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尽管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但是尽量不要犯堕罪,不造恶业,这样很快就可以解脱、成佛,可以迅速到达目的地。

大家应该如同保护自己的心脏、眼珠般保护戒体,要守护自己的相续。

破戒、失戒的过患。《毗奈耶经》中云:“失戒不得微妙法,已得迅速而忘失,地道证悟皆不生。”

“失戒不得微妙法”:失戒、破戒的人,尤其是破严重堕罪的人,比如犯他胜罪、僧残,通过忏悔可以恢复,否则“不得微妙法”,再也得不到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不是你过来听一下,心里明白一个道理,就OK了。真正的法是要通过心去感受、体会的。

“已得迅速而忘失”:之前稍微有一点点功德,得到了一点点的佛法,会迅速忘失,会在相续中迅速消失。

“地道证悟皆不生”:十地(一地到十地)、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这些地道的功德在相续中是不会产生的。如果犯了堕罪,造了恶业,通过我们讲过的这些忏悔方式,都可以恢复,都能得以清净,这样就没有这些过患了。否则,若破戒了以后不去忏悔,不以这些方法恢复,是很难的。

很多人还会覆藏。倘若破戒,心里想不告诉他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羞辱耻笑等。一般凡夫都有这个习气,认为:我不告诉别人,别人肯定不知道,这样我就不用遭受别人的羞辱、耻笑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罪业,犹如服毒不安乐,天尊以及瑜伽士,以清净眼定现见。”

“未被见中造罪业”:在别人看不见、不知道的地方犯戒或造业,还不让别人知道。

“犹如服毒不安乐”:心里就如同服毒药般,不会安宁、安乐。因为已经破戒、造恶业了,心里就不会安乐了。就像有人服了毒药,虽然暂时不疼痛,但是心里也不会安乐。同样,破戒、造业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惭愧之心,就不会安乐。若是无惭无愧的人,就不一定这样了。

“天尊以及瑜伽士,以清净眼定现见”:也许跟你一样的人看不到、不知道,但是那些天尊(天人、护法)一目了然,瑜伽士(成就者)们都知道,你是无法覆藏的。

上方天界中的诸位天人也会到处宣扬,使破戒者臭名远扬四面八方,遭受天等众生百般耻笑。若是有覆藏、隐瞒的心,这是一种很大的过患。那些天尊会把你的丑事到处宣扬。你认为谁都不知道,其实都知道。

在圣者前也感到羞愧难当。在戒律清净、修行有成就的人面前,自己羞愧难当,抬不起头来。

现在的人都无惭无愧,破了戒,头还抬得那么高,那么傲气。不知道羞愧的人就是这样,没有惭愧心的人就是这样。有羞愧心的人是不敢抬头的。我记得以前有很多这样有惭愧心的人,现在好像很少了。以前有人破了根本戒,根本就不敢出来,要么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来;要么离家出走,过几年才回来。现在都不是这样,若破戒还俗了,第二天就到处乱跑,跟谁都嘻嘻闹闹的。

在僧众集会中也是惶恐不安。当僧众聚集的时候,戒律清净的人肯定很有自信,犯戒者却惶恐不安,因为破了戒。

对于施主的供养十分胆怯。戒律清净的人,尤其是修行有成就的人,即使是三界的财富都拿来做供养,他也敢接受,因为自己戒律清净,修行有成就。但是破戒的人面对别人的供养时,心里十分胆怯,不敢接受。

善法方面的诸天神也不予庇护。诸天神再也不会保护这种人。

现世中种种不幸降临头上。在今生,种种不幸、灾难都会降临到这个人头上,今生的下场非常悲惨。

后世以违越他胜、僧残、舍堕单堕、向彼悔及恶作次第堕入烧热地狱直至复合地狱之间。死了以后还要堕落。《三戒论释》中讲“以违越他胜、僧残、舍堕单堕、向彼悔及恶作次第堕入烧热地狱直至复合地狱之间”,这也是不一定的。我们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过,犯戒的动机有贪心、嗔恨心等很多不同的情况。八热地狱,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有八层。是不是像这里讲的,犯他胜罪要下无间地狱,犯僧残罪要下烧热地狱,犯了恶作就要堕落复活地狱,犯了向彼悔要堕落黑绳地狱等?这都是不一定的,不一定按这样的次序,还要看动机、犯的次数等很多因素。

这些都是破戒的过患。今生要遭受很多种种灾难与不幸,来世要堕落地狱感受地狱的痛苦。主要是这两点。

丁四、守戒之功德:

功德为病国王惩,暂遣违缘救畏戒,
为后世受善愿戒,得人天乐非解脱。
若具出离之戒律,获得圣果如难陀。


其实,受戒有三种情况:

第一,救畏戒。以前印度有这种情况,有些国家可能信仰佛教,国王信佛,有人若触犯了法律要砍头,如果他到庙里出家,可能就可以不受这种惩罚。有很多人就是为此而出家的。另外,还有的人为了解除病苦而受戒,比如有些人得了绝症,听人说出家了就能痊愈,自己为了恢复健康而去受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别解脱戒共有八种,以这样的心态受持其中任何一种戒,叫救畏戒。这不是别解脱戒,因为他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的基础,这些戒都会成为救畏戒,不会成为别解脱戒。

第二,善愿戒,即为了获得善趣的安乐而受戒。比如,为了死后能升天而受斋戒或居士戒等。就像当时的难陀。

第三,为了获得解脱的果位而受戒,叫别解脱戒。这是真正的有出离心的摄持,知道三界轮回都是痛苦的,想摆脱三界轮回,想摆脱轮回的痛苦,想获得三解脱之果位,即阿罗汉、辟支佛、佛果(无上菩提果)。为了获得这三种果位而受戒,叫真正的别解脱戒。

现在,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受的这个戒是救畏戒、善愿戒还是别解脱戒?也许都不是,那就不知道你受的是什么戒了。佛只讲了三种戒,一种是救畏戒,另一种是善愿戒,最后一种是别解脱戒。自己可以进行观察,你所受的戒、所得到的戒体属于哪种?这是有必要观察的。

若是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你受的戒就不是别解脱戒,即使守戒还很清净,也没有用,因为跟解脱没有关系,你受的戒不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才是解脱的因。“别解脱”是个别解脱的意思,谁受持这种戒,谁守护这样的戒体,谁就可以解脱。

“获得圣果如难陀”,当时难陀不想出家,佛却让他出家,他特别不愿意,佛就把他带到了天界。天界的宫殿里有天子,还有很多天女.但是有一个宫殿里只有天女却没有天子,经过询问,天女告诉他“,难陀出家,死后就会到这里”。他一看这个天界条件太好了,那些天女太漂亮了,他就答应佛陀出家受戒。他这是善愿戒,不是别解脱戒。

佛不能让他这样虚度光阴,然后就把他带到地狱里去了。地狱里有很多铁锅,别的铁锅里都有众生,有一个铁锅是空的。他就问“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佛陀有个兄弟叫难陀,现在为了升天而出家受戒,死后先升天,享受天界的福报,福报穷尽了就要到地狱遭受痛苦。”他亲眼看到了地狱的景象,一想到地狱的痛苦就吃不下饭,一想到地狱的痛苦就睡不着觉,因此精进修行,最后成为了持戒第一,成就了阿罗汉。他最初受的戒叫善愿戒。

还有阿难的两个侄子。帕吉族和夏迦族打仗,夏迦族是释迦牟尼佛的家族,最后夏迦族被灭了,阿难两个侄子的父母都死了,他们成为了孤儿。那时候他们年龄特别小,没人养他们,他们那个年龄,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出家的。阿难天天去化缘,能得到供养,但是他每天化缘是有量的,不允许随意化缘。阿难每天化回来的东西,还要分给两个孩子,他们三个人吃,这样就很少了,为此阿难瘦得不像样子。佛不忍心,就允许这两个孩子出家了。他们出家是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为了生存,所以得到的戒体是救畏戒。

最初,佛规定十二岁以上才可以出家,最后为了阿难,佛重新制定了出家年龄,即能驱乌就可以出家。当时,阿难的两个侄子不知道出离心,也没有出离心,因此所得到的戒体就是救畏戒。后来,他们俩也都生起了出离心,这个戒体就变成了别解脱戒。

难陀刚开始受的是善愿戒,后来生起了出离心,这个戒就变成了别解脱戒。不需要重新受,这个戒体可以变。若刚开始没有出离心,后来产生了出离心,所得到的戒体就可以变成别解脱戒的戒体。

三皈等德后殊胜,乃为前后共同道,
大乘所化与彼同,故为诸德之根本。


“三皈等德后殊胜”:此处讲守戒的功德。

守戒有暂时的功德:

1、成为智者们交口称赞处。戒律清净的人,用生命来守护戒体的人,智者就会赞叹他,他就可以成为赞叹的对境。这也是暂时获得的一个功德。

2、具足圣者七财。这个人就会具足圣者七财。圣者七财就是信心、戒律、布施、闻思等。

3、死而无憾。真正用生命来守护戒体的人,死的时候是不会后悔的。死而无憾,这也是一种功德。这种人一生守持戒律、守护戒体,年龄越大,离死亡越近,内心就会越安乐。死得时候,第一,没有畏惧。第二,心里不会有任何遗憾,死的时候会很安详的。

4、后世也会因为守护戒律未犯他胜罪等五罪而转生到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等欲界五天处,可以获得人天的安乐,先到天界旅游旅游再回来,要么再投生成人继续修,再解脱。就像我们去旅游一样,到天界看看再下来。转生到他化自在天、化乐天等欲界五天处,相当于国内旅游;若到色界、无色界,就是出国旅游。怎样都可以的。

5、最终依靠无垢戒律成就一缘等持,依靠一缘等持生起无分别智慧,从而根除三有,获得解脱。这是最终的结果。因为有清净戒律的基础,相续中会产生禅定的功德。“一缘等持”就是禅定。有了禅定的功德,就会生起无缘智慧,就可以获得三解脱果位,摆脱三界。有的会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有的会获得辟支佛的果位,有的会获得佛果。因为发心不同,最终所获得的果位也是不同的。

萨嘎拉尊者是印度特别著名的一位尊者。萨嘎拉尊者曾说:备受赞叹财圆满,转身天界无量殿,获得等持及解脱,此戒律果极广大。此偈颂的内容在前面已经讲完了。

“乃为前后共同道”:这些戒律是一切上上功德之所依。后后的功德比前前的功德还殊胜。比如说,受居士戒的功德比受斋戒的功德还殊胜,受沙弥(尼)戒的功德比受居士戒的功德还殊胜,受比丘(尼)戒的功德比受沙弥(尼)戒的功德还殊胜。

前前是后后的因,它们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也属于因果关系,但也不是很决定性的,一般来讲是这种关系。比如说出家人有增净法,每半个月要做增净。斋戒是在家人受的增净法,在家居士优婆夷、优婆塞要受斋戒的,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这是他们的增净法。其实,小乘戒律里讲,出家人是不能受斋戒的,但我们现在守的斋戒是大乘,尤其是密宗事部所讲的,这是谁都可以受的。二者是不一样的。

居士戒是沙弥(尼)戒的基础,沙弥(尼)戒是比丘(尼)戒的基础,他们是这种能依和所依的关系。前面讲仪轨的时候讲过,对于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旧仪轨是三戒统一受的,而新仪轨是三戒分别受的。一般情况下,先做居士,再做沙弥或沙弥尼,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但这也不是绝定性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有直接受比丘、比丘尼戒的。

“大乘所化与彼同”: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菩萨戒是密乘戒的基础,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的。菩萨戒包含别解脱戒,密乘戒包含别解脱戒和菩萨戒,这是能依和所依的关系,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受菩萨戒、密乘戒必须要有别解脱戒的基础。只有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弥、沙弥尼,或者优婆夷、优婆塞,才可以受密乘戒。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以受密乘戒。

“故为功德之根本”:受菩萨戒、密乘戒,要先受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亲友书》里讲:“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动”是人、马牛等动物。“静”是山、房屋等。山、房屋都是在大地上建的,大地是动静一切物的基础。以此比喻说明:受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功德都要靠戒产生,一切功德都要靠戒存在。

在末法时期受戒,功德格外大。在往昔佛法兴盛之时,长期守护清净圆满戒律,也不如于佛法濒临隐没的现在,仅守一天的学处功德大。如《三摩地王经》中云:“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在佛法兴盛的时候,恒河沙数俱胝劫当中,这是时间。与恒河沙数等同的佛菩萨,这是対境。饮食、幢幡、油灯鬘等,这是供品。供品遍满虚空,有吃的、穿的、用的,各种灯、花鬘、宝幢等,于恒河沙数劫中,以这些供品来供养与恒河沙数等同的佛菩萨,这个功德、福德非常大。在末法时期,在佛法快要隐没的时候,一日一夜守一条戒、修持一个学处,其功德、福德超过前者。在末法时期,无论是受戒还是作善事,都是非常有困难的,但其福德、功德也是非常大的。违缘越大、难度越大,福德和功德也越大。

虽然我们生于末法时期,但若我们能精进,则解脱、成佛都会比佛法兴盛、佛在世的时候容易得多,也更快速些。恐怕不精进啊!若是能精进,就是这样的;若是不精进,就不能这样说了。

前面讲了破戒的过患、守戒的功德等,大家也大概了知了,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好好地守护戒体。虽然是末法时期,但自己一定要保护自己相续的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若这次错过了,再也不会有的。这不是偶尔,也是不随随便便就可以有这种机缘和条件的,大家一定要珍惜!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