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四)[菩萨戒]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2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前面已经讲了得戒的方法,在此处,主要讲守戒的方法。菩萨戒不是在谁的相续中都可以自然产生的。若是想受菩萨戒,就要通过前面所讲的方法去受持,这样才能得到戒体。相续中产生戒体后,要好好地护持戒体。所谓“废聚获至宝”,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宿世修来的福报,不是谁都可以发菩提心的,也不是谁都可以受菩萨戒的。对受戒者的条件是有要求的,必须是法器才可以。

受戒之后,护持戒体更为重要。你已经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菩萨戒的戒体,若是不去护持,毁坏了戒体,过患是非常严重的,这等于欺骗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也欺骗了三界一切父母众生,罪过也是非常大、非常严重的。如果你能好好地护持戒体,不去毁坏戒体,所获得的利益也是非常大的,无论今生还是来世,一切功德与利益都会自然圆满。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如法地修菩提道,今生的功德利益都自然圆满。就像很多菩萨、大德高僧们,他们主要是去利益他人,但是自己的功德、暂时的利益都自然圆满。于来世,可以摆脱轮回,也可以摆脱一切痛苦,世出世间的功德利益也自然能够圆满。

守护菩萨戒的戒体,其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若不能好好护持戒体,甚至去破坏,罪过也非常大。

我们以什么方式去护持戒体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依止善知识。我们在前面讲过大乘佛法的善知识的法相,自己通过仔细观察,去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这是一种方法。

第二,依止正知正见。若是没有正知正见,若是不时时以正知正见去护持戒体,随时都有毁坏、失去戒体的可能。所以,正知正见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了知学处。你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之后,有很多该做不该做的取舍之处。

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先让自己解脱,然后帮助众生解脱;让自己先圆满,然后帮助众生圆满。我们在下面会讲三种菩萨戒,其中有摄集善法戒,这是帮助你解脱。只有自己解脱了,才有能力帮助众生解脱;只有自己成佛了,才可以度化众生。还有很多是我们不应该做、不能做的,否则会直接或间接障碍解脱,障碍我们实现发菩提心的目的。比如我们下面要讲的断恶行戒,它是直接或间接障碍解脱、成佛或度化众生的。

受戒之后,有很多该做的、能做的,也有很多不该做的、不能做的。我们首先要了知这些学处。如果发了菩提心,也受了菩萨戒,自己却对这些学处一无所知,这样容易破戒,容易毁坏戒体。了知这些学处、取舍之处,是非常重要的。

此处主要讲第三种方法,了知学处。

丙三(已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中说得不失护法,即是三种菩萨戒,
严禁恶行摄善法,以及饶益有情戒。


菩萨戒可以分三种戒:严禁恶行戒,主要是断一切恶业;行善法戒,要行持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戒,要饶益众生。

一切菩萨的事业决定是为自他二利。所谓“二利圆满”,即自利圆满,他利圆满。二利能圆满,这是菩萨的事业。首先自利圆满,然后他利圆满。很多密宗的仪轨里也有做二利的,也就是自利和他利。

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依这两条戒令自己的相续成熟。严禁恶行戒,即严禁一切恶念;摄集善法戒,即行持一切善法,提起善念。通过这些断恶修善,以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相续成熟,即让自己的相续变得清净。依饶益有情戒,成熟他人的相续。以“四摄”等善巧方便利益他人,让众生的相续成熟,变得清净。这就是一切菩萨的事业。

菩萨没有其他的事业,他的事业就是二利:第一是让自己的相续变得清净,第二是让众生的相续变得清净。二利圆满了,菩萨的事业就成功、圆满了。之所以说“一切菩萨的事业决定是为自他二利”,即菩萨戒的三条戒的次序就是这样确定的,它们的定数与次第也是如此确定的。这是略讲。

丁二(广说)分三:一、所护戒条;二、能护之方法;三、生起菩萨戒体之所依。

戊一(所护戒条)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己一(严禁恶行戒)分二:一、龙树菩萨之观点;二、圣者无著之观点。


菩萨戒有甚深派和广行派。有的以甚深派的观点而讲,也有的以广行派的观点而讲。此处首先讲龙树菩萨的观点。

庚一(龙树菩萨之观点)分二:一、宣说根本罪;二、恶作罪参阅他论。

辛一(宣说根本罪)分四:一、国王五定罪;二、大臣五定罪;三、平凡人八定罪;四、彼之摄义。


按甚深派的观点,菩萨戒的根本戒有十八条的,有四条的,也有一条的。首先讲十八条的。佛在《虚空藏净》和《大密善巧方便经》里讲了很多菩萨的学处。寂天菩萨是属于甚深派大德,他依如上经典,在《学集论》里总结了十八条根本戒。

子一、国王五定罪:

第一掠夺三宝财,舍法惩具破戒者,
令还俗等造无间,邪见国王五定罪。


国王容易犯的有五种罪。

一般而言,这是国王容易犯的戒,因此称“国王五定罪”。其他人若是犯这些错误,也一样犯根本戒。

1、掠夺三宝的财产。

国王有权力,所以容易犯这种错误。三宝的财产,即属于佛的财产、法的财产和僧的财产。属于佛宝的财产:现在没有真佛,但是有佛像。比如用来塑佛像、专门供养佛像的,都属于佛宝的财产。属于法宝的财产:比如用来讲经说法、印经书等的财产,属于法宝的财产。属于僧众的财产:比如供养僧众的,僧众吃穿用的属于僧众的财产,都是僧宝的财产。

如果掠夺三宝的财产,或者通过一些手段将这些财产据为己有,就是掠夺三宝的财产,这样会犯根本戒。自己没有抢夺,而是让别人抢夺,也一样会犯根本戒。因为国王有权力,很容易犯这些错误。其他人犯这些错误也同样会犯根本戒。

2、舍弃佛法。

舍弃佛法,也就是诽谤佛法。三乘佛法,无论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解脱的方法。如果说“声闻乘不是佛的教法”,并舍弃教法,就会犯根本戒。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佛法,不能诽谤,更不能舍弃,否则会犯根本戒。

小乘有声闻乘、缘觉乘,大乘有波罗密乘、金刚乘,都是佛所说的法,都是正法,不能诽谤,不能舍弃。佛为什么讲那么多法门,五花八门?是根据众生的根基讲的。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佛讲了不同的方法。这些都是佛法,所以不能说“小乘不是佛法”,否则菩萨会犯根本戒。

有些人说“密宗不是佛法”,不知道这样说是犯戒,不知道这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罪过。对众生来说,这是最严重的破坏相续的行为。密法里有很多看似不太如法,看似不太正规的做法,但这都是有甚深含义的,不是随便的。很多人都没有明白,自己看到了什么就直接说什么,甚至诽谤,这样容易犯菩萨戒,也容易破坏、染污自己的相续。

也有很多人诽谤密法。你不了解密法,怎么能诽谤密法呢?你怎么知道它是正法还是邪法?你了解吗?密宗有外密和内密。外密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内密有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你不了解时,不能轻易说诽谤的话,否则容易犯根本戒。

修持大乘佛法,尤其是修持密法的人也有诽谤小乘阿罗汉的,说小乘不究竟。说小乘不究竟也可以,但是不能说“小乘不是佛法”,不能诽谤,这样也会犯根本戒。

小乘、大乘都是佛法,都是解脱的方法。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里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以前也讲过,比如以毒药为例,有的人就要远离,没有别的办法;有的人可以通过念咒的方式,把毒药变成普通的食物或者药,有这个能力也是可以的;有的人即使直接吃下去也不会对生命有伤害,因为他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方法方面有所不同。实际上无论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贪嗔痴这些烦恼都是要断掉的。若是没有断掉,你还是凡夫,还是要轮回的。

无论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是一样的,没有别的出路,没有别的解释,也不可能有别的解释,贪嗔痴这些烦恼都是要断掉的!但是方法有很多,有的时候可以将烦恼转为菩提,转为道用,这样烦恼就是一种成就的助缘,它不会阻碍你的。

若是诽谤、舍弃,既犯菩萨戒,也犯皈依戒。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法是指皈依所有的法宝,不分显宗、密宗,不分大乘、小乘,所有的佛法都是我们皈依的对镜。若是你舍弃了,就破坏了皈依戒的戒体。若破坏了皈依戒,你连内道的信徒都不是。但是各有各的缘分和根基,这是不同的,有的对小乘佛法有信心,有的对显宗有信心,有的对密宗有信心。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所以跟他相应法门也不同。

有的人喜欢学阿含,这也没有什么,这是他自己的根基,也是和他自己相应的法,没有什么错误。有的人愿意修显宗的一些法,这也是他自己的根基,也可以说是和他自己相应的法,所以也可以,没有错误。有的人对密法有信心,特别想学修密法,这也是他自己的根基,也可以说这个法与他相续相应,他这样选择修密法也没有错误,都是对的。

所以自己要看自己的根基和意乐在哪里,然后去学修这些法。都是佛法,都是解脱的方法,可能有快或慢的差别。以前也讲过,我们坐火车、坐飞机和坐火箭,到的地方是一样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要去拉萨或者北京,可以坐火车去,也可以坐飞机去,若是有条件也可以坐火箭去。坐火车去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以前好像需要三十多个小时,现在好像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是可能也需要十几个小时。你也可以选择做飞机,一两个小时就到了。如果坐火箭可能几分钟就到了,速度肯定是有差别的。即使坐火车,也能到达北京。无论是坐飞机、坐火箭还是坐火车,最终都能到达北京,就是快慢的区别而已。

大家不能诽谤也不能舍弃,能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方法都是佛法,否则无论你念何种经何种咒,都不是佛法。是否是佛法或正法,就看你内心的烦恼、习气有没有减少,心态、命运有没有改变。如果心态改变了,命运改变了,就是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

若是诽谤或舍弃佛法,会犯根本戒。

3、以嗔恨心惩罚比丘或比丘尼,掠夺他们的袈裟等受用,强制性地让他们还俗,犯根本戒。

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一个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能影响出家人。比如说惩罚出家人,抢夺出家人的受用,或者影响出家人清净的修行(清净的戒律),强制性地让他们还俗,这样是会犯根本戒的。

如果你让出家人还俗,会犯近无间罪。无间罪有五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近无间罪就是指接近无间罪的五种罪,其中包括破坏出家人的清净戒律这一条,其罪过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都要管好自己,一定不能让出家人还俗。如果对方因为你而还俗了,或者由于受你的影响而还俗了,会犯近无间罪。若是你发了菩提心,这是犯根本戒的。所以要注意!这个罪过是非常严重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男生,可以找女生,但是绝不可以找出家人。若是你影响出家人,让她破戒或是还俗,这是近无间罪,将来是要下地狱的,而且要下无间地狱!这个罪过是非常严重的。若是一名女生,可以找男生,但是绝不可以找出家人。若是找出家人,让他还俗,或是影响他的清净戒律,你犯的就是近无间罪!若是你发了菩提心,还会犯根本戒。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对境殊胜的缘故。

以前也给大家强调过,你可以搞对象,但是不可以在寺院里搞对象。寺院是清净的寂静处,是清净的刹土,这样做就是染污清净的刹土,破坏寂静处!这个罪过是非常严重的。若是实在受不了,就下山。在山下做这些事情,可能也有罪过,但是不会有这么严重的罪过。

我们作为凡夫,做不到不犯戒,但是不能犯不该犯的戒;现在做不到不造业,但是绝不能造不该造的业。没有必要!这都是犯根本戒的,都是近无间罪,罪过非常严重!

在寺院,在寂静处,搞对象或谈恋爱,罪过都是非常严重的。也许一个普通人谈恋爱没有什么错误,搞对象也没有什么错误,但若是你在寂静处或是在寺院搞对象或谈恋爱,罪过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这里有很多年轻人,一定要管好自己。还有很多人是由父母或是亲属带来的。作为父母、长辈,一定要好好地跟他们讲这些道理,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严重性。这里不是学校,也不是社会上那些办公场所。我不知道那些办公场所能不能搞对象,但是好像学校里是可以的了,但在寺院里是坚决不允许的。尤其是影响出家人,让出家人还俗,这是近无间罪,也是犯根本戒的,这个罪过非常严重。如果下山,造业的地方有很多,犯错误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在这里造这些业,没有必要在这里犯这些错误。

4、犯无间罪,即杀现世的父亲,杀现世的母亲,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是五无间罪。在显宗里,无间罪是定罪,是没办法忏掉的罪业。一般人死后都要经过阎罗王的审判,但是犯无间罪的人不用经过阎罗王的审判,直接下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是显宗最最底层的地狱,也是最严重的地狱,是极其痛苦的地狱。密宗里还有金刚地狱,但这两种地狱差不多。

以前提婆达多犯了无间罪之一——出佛身血,后来生起了后悔之心,进行忏悔。当时他的忏悔之心特别真诚,特别迫切,佛也原谅了他,但是他死后还是堕入地狱,在地狱里待的时间不长,一瞬间就出来了。因为他当着佛的面做的忏悔,忏悔得非常到位,特别强烈。一般情况下,他这样忏悔了,是不要下地狱的。但是因为无间罪是显宗里讲的定罪,所以他最后还是下地狱了。他在地狱里待的时间不长,一瞬间就出来了。因为他犯的是无间罪,犯的是定罪,必须要下地狱的,下地狱以后业才会彻底穷尽,之前无法穷尽。所以提婆达多忏悔了,业障也基本清净了,但还是会下地狱。

在显宗里,无间罪是定罪;但是在密宗里没有定罪,通过密宗的善巧方便去忏悔业障,连五无间罪都可以清净,都可以消除。密宗里有这样的方法,显宗里没有。

犯五无间罪的任何一种,在菩萨戒里是犯根本戒的。

5、持邪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是自然规律,是不虚的。如果说“因果是假的”,对因果产生邪见,也会犯根本戒。

以上共有五条戒,都是国王容易犯的罪。任何人都一样,若是受菩萨戒的人犯了这些错误,一样犯根本戒。

壬二、大臣五定罪

亦毁宅村乡镇城,都市大臣五定罪。


这是大臣容易犯的五种罪。大臣为效忠国王而在四面八方直接执行法律,容易犯这五条戒。

可能是以前古印度有这样的规定:一家一户称“舍宅”。四个民族居住的地方称“村落”。有十八种工巧的地方称“城镇”。大量商业汇聚的地方称“城市”。像匝巴嘎那样的称“都市”,匝巴嘎是古印度六大城市之一。

若大臣以嗔恨心毁坏舍宅、村落、城镇、城市、都市,会犯根本戒。

这条戒是这五条戒之一。国王容易犯的五种罪中,除掉其中的邪见,还剩下四条戒,这也是大臣容易犯的四条戒,再加上这一条戒,就是五条戒。大臣听从国王的命令,去执行法律,容易犯这些错误。

壬三、凡夫八定罪。

于未修者说空性,令其慕求声闻乘,
退佛果发小乘心,舍别解脱学大乘,
声闻乘不断贪等,退彼不得彼之果,
以妒赞自而毁他,为求利养炫耀己,
令惩比丘行贿赂,修者受用施诵者,
使弃寂止之修法,乃平凡人八定罪。


这是普通凡夫容易犯的八种罪。

第一,对下面两种人讲大乘的空性义理,致使对方舍弃菩提心,而慕求声闻道,这样就犯根本戒。

第一种人是不定种性者,即不确定是小乘种性还是大乘种性的人。若是小乘种性,肯定对小乘法有信心,肯定会修持小乘法;若是大乘种性者,肯定对大乘法有信心,然后修持大乘法。若对方不能确定是小乘种性还是大乘种性的人,不能对他讲大空性等甚深义理。

还有一种人,从来没有听受过“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道理,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对这个人不能讲大空性等甚深的教义,否则他们就会害怕,就会舍弃大乘法门,去修持小乘佛法,有这种可能性。

现在很多人一张嘴就讲空性,一张嘴就讲大光明,这都是不如法的行为。

若对方是确定种性者,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也听过无常、无我之理,给这样的人详细讲空性、大光明的真理,就能利益他,对他有好处。反之,如果对方根本没有听过这些道理,或种性不确定,对他讲空性或是大光明,他无法接受。以前,佛陀当时公开讲的都是小乘,没有太公开地讲大乘佛法,后来佛讲大乘佛法时,有些阿罗汉听到了,接受不了,有的吐血而亡。另据记载,有一次观音菩萨讲空性,很多阿罗汉都害怕,捂着耳朵不敢听。若对空性产生恐惧,就不会进入大乘法门,也不会学修大乘法。所以要观察,不能随意讲。

讲大光明也是如此,比如说密宗里有很多殊胜的法门,有甚深的法义,也不能随便公开、随便讲。为什么呢?怕众生生邪见,怕众生无法接受。如果对方接受不了,甚至生起邪见,对他来说是一种伤害。

现在也有很多人,虽然是好心,但是智慧不够。有的人对佛法根本没有兴趣,也不接受,但自己还是去给那些人讲佛法,还在那些人面前做这些事情,其实这都不善巧,也是不如法的。暂时他接受不了,就不要影响他,不要让他生邪见。若他生起了一刹那的邪见,会染污他的相续,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要看机缘。

其他宗派和我们佛教不一样。所谓“佛度有缘人”,谁有信心,谁能接受,就可以传授给谁,谁就可以修持;如果你不接受,佛不会勉强你。如果你根本没有兴趣,佛也不会勉强地给你传授。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你自己有意乐和发心是最重要的。只有你有发心、意乐,才可以给你传授。

其实真正的佛法是在心里。对方若是能生起一点信心,生起一些正念,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佛法,否则没有多大意义;若是让对方生起了邪见,更是没有意义了。

如果自己这样做,让对方对大乘佛法退失信心,然后想进入小乘,学修小乘,这样就会犯戒。

第二,在已经趋入大乘道者前故意说“你行持六度也无法获得圆满菩提果”,令其退心,之后又继续说“修持声缘果位吧,必能出离轮回”,使对方发小乘心。

对方刚趋入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了解得不深,还没有真正生起坚定的信心,这个时候故意影响他,故意跟他说:“行持六度无法能够获得圆满菩提果,你若是修持声闻乘(小乘法),一定能出离轮回。”这样讲是为了让对方发小乘心。他已经进入了大乘佛法,已经开始了解大乘佛法,对这样的人讲:“你不要学大乘佛法,依大乘佛法不能解脱,应该修小乘佛法,你一定能解脱。”让他退失大乘道心,让他发小乘心,让他进小乘法门,这样就会犯根本戒。

第三,没有任何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对正式学小乘的人,或是还没有正式学但是发心想修小乘道的小乘种姓者讲:“你学小乘法有什么用?你修小乘法不能解脱,你应该发大乘菩提心,诵大乘经典,以菩提心的威力能摧毁一切罪过,最终你一定能获得究竟的解脱。”让他退失小乘道心,让他学大乘佛法。

此处是指在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情况下如是说。如果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比如,其实他不是小乘种姓者,而是大乘种姓者,他该进入大乘佛法,但是因为别人把他带到那里去了,他自己没有考虑清楚就修了小乘法,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劝他:“你不是小乘种姓者,你应该修大乘佛法。”

再如,正在修小乘佛法的人,因机缘到了,也可以直接入大乘法门。在前面我们也讲过,小乘入大乘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刚开始的时候,即他还没有真正进入而快要进入小乘的时候,一些因缘到了,或者有了一些助缘促动,他就没有进入小乘而直接进入了大乘。第二种,已经进入了小乘法门,甚至正在学修小乘之道,可能他的善根、福德增长快,突然因缘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中途进入了大乘法门。第三种,修小乘道最后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他在寂灭的状态当中会持续很长时间,最后佛通过弹指等方式让他从寂灭的状态中清醒,劝他入大乘。他出来一看,这种状态还不是究竟的状态,他还要往上修,生起这种心念后,开始进入大乘法门。小乘进入大乘,在三个阶段有这样三种情况。

这条戒的犯戒対境是已经进入了小乘法门,已经学修了小乘法门者。若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劝他(如果在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是可以的),可能他对小乘佛法还没有生起信心,也没有仔细去观察,也不了解,这样劝他而令他退失道心,会犯根本戒。

第四,口若悬河地对小乘的学徒说:“依靠声闻乘(小乘)不能断除贪心等烦恼,你学大乘佛法吧。”这样劝他。主要是这个人自己对小乘佛法有邪见,认为通过小乘的学修,以小乘之道,不能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不能解脱。他有这个邪见,以这种邪见灌输别人。“小乘佛法不能断除烦恼,修持小乘道,最终不能解脱。”让他也对小乘佛法产生邪见。

第四种与第三种定罪是有区别的。在第三条戒中,对境是已经进入了小乘道,或者虽然未进入但欲进入者;第四条戒的对境是已经进入小乘道者。第三条戒中,他不一定有邪见,也不是让对方产生邪见;第四条戒中,自己存有这种邪见,让对方也持这种邪见。这二者大致上一样,但是细节上有区别,还是不一样的。

第五,为了名闻利养,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赞叹自己,诋毁他人。

比如,看到他人有恭敬、供养,自己产生嫉妒心,然后说对方的过失,诽谤对方;自己也想得到这样的恭敬、供养,因此赞叹自己,“我有如何如何的功德”,这样就会犯根本戒。

第六,为了获得名闻利养,说上人法妄语,自己没有开悟说“我开悟了”,自己没有什么境界,说“我有境界了”“看见佛了”“看见魔了”等等。这在别解脱戒里是犯根本戒的,属于上人法妄语;在菩萨戒里也是犯根本戒的。

第七,破坏关系。破坏比丘(尼)与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之间的关系,让有权势的人来惩罚比丘(尼)。比丘(尼)知道自己要受惩罚时(也不一定必须是比丘或比丘尼),为了摆脱惩罚,要解决问题,他知道搞破坏的那个菩萨和有权势的人关系好,就拿三宝的财产来贿赂他,让他跟有权势的人说,使他不受惩罚。

如果其他两个人不是菩萨,破坏关系的那个人是菩萨,则他犯根本戒。如果其他两个人也是菩萨,三个人都会犯根本戒。行贿的人、受贿的人、有权势的人也知道并接受贿赂了,三个人都会犯根本戒。若是那两个人不是菩萨,没有受菩萨戒,破坏关系的人是菩萨,他会犯根本戒。若三个人都是菩萨,都受菩萨戒了,就都会犯根本戒。

第八,有两种情况:

其一,抢夺禅修者的受用,给念诵的人。比如,一部分人是禅修的,一部分人是诵经的。有些受用是应该给禅修的人的,也是属于禅修人的受用。如果有人拿来给诵经的人,这样就会犯根本戒。诵经之人,若他们也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他们接受了这种供养,接受了这些财物,也会犯根本戒。

其二,依靠法律或其他一些恶劣的手段,使其他人放弃禅修,放弃闭关。比如,有的人在闭关,却不让他闭关,让他放弃。有的人在禅修、打坐观修,却不让他打坐,让他放弃这些修法,也会犯根本戒。

共有八条戒。这八条戒是一般凡夫容易犯的错误,所以是凡夫的八种罪。

国王容易犯的有五种罪,大臣容易犯的有五种罪,普通凡夫容易犯的有八条罪,共有十八条罪。这十八条罪属于根本戒,若有违犯,就是犯根本戒的。

壬四、彼之摄义:

彼彼易犯而安立,然而一切均可造,
名称十八实十四,舍愿行心根本罪。


这是因为这些人容易犯,所以这样安立。之所以按国王、大臣、平凡人安立各自的堕罪,是从这三种人容易犯的角度而安立的。一般来说,并不意味着这三种人不犯所有的戒条。他们容易犯,所以这样安立的。其实,凡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人,只要犯了这些错误,犯了这些罪,都一样会犯根本戒。

国王容易犯的五条罪,大臣容易犯的五条罪,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罪,共是十八条罪。实际只有十四条罪,因为大臣容易犯的前四条根本罪,跟国王容易犯的前四条根本罪没有不同,名义上有十八条罪,实际上是十四条罪,这是十八条根本戒。

还有舍愿菩提心和舍行菩提心,若加上这两种罪,共是二十种罪,也就是二十条根本戒。《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说:“善男子,菩萨若以声缘作意而住,则犯菩萨根本重罪。”这里讲的是舍愿菩提心为根本罪。还有一个是舍行菩提心,《宝积经》中说:“不奉行善法为根本罪。”

第一,舍愿菩提心。菩萨若以声缘作意而住,即想学声闻乘或缘觉乘,这样就失去了菩提心,就退失道心了。这里主要讲的是舍愿菩提心——为众生欲解脱的心。舍弃了愿菩提心,这是根本重罪,也就是犯了根本戒。

第二,不奉行善法,不修持六度万行,这也是根本罪。

加上这两条戒,共是二十条根本戒。

菩萨的根基可以分三种:上根者、中根者、下根者(钝根者)。刚才讲的二十条根本戒,主要是根据上根者而讲的。上根者要守持的有十八条,再加上那两个就是二十条根本戒。中根者可以只受四条根本戒,在《学集论》宣说了四种罪:“舍弃菩提心,以无尽贪吝,于乞不布施,不勤令欢喜,于众不安忍,以嗔打有情,烦恼随他转,伪装如法说。”这里讲了四条戒。

第一,舍弃菩提心。在其他处也有讲“诽谤大乘佛法”。我们在《善者戒行》里讲的是“诽谤大乘佛法”这个内容。

第二,吝啬不做布施。因为吝啬心,对乞丐等布施対境不做布施。

第三,以嗔恨心打有情众生、伤害众生,若不放弃这种害心,这也是犯根本戒的。

第四,《学集论》中讲“烦恼随他转,伪装如法说”。为了名闻利养,假装有功德而说上人法妄语。其他一些论典中,也有讲“为了名闻利养,赞叹自己诋毁他人”。这两种说法也是比较接近的,内容也差不多。

共有四条根本戒,这是根据中根者所讲的四条根本戒。

还有一条根本戒,这是为钝根者讲的。钝根者可以先受一条菩萨戒,即不舍弃愿菩提心,不舍弃众生,不舍弃度化众生的愿望。

《教王经》中说:“所作所为数众多,一切虽然不能行,希求信仰与羡慕,真实圆满之菩提。”有很多菩萨的学处,若要行持,可能有难度。若时时希求菩提,信仰菩提,羡慕菩提,就可以了。这也是佛当时给国王的教言。国王的事情多,若要学所有的学处,可能有难度。佛就告诉他,有些做不到也没有事,时时想着菩提,希求菩提,信仰菩提,羡慕菩提,只要不舍弃愿菩提心,不舍弃无上菩提的主要道,就可以了。“主要道”是什么?就是愿菩提心。

若舍弃愿菩提心,就容易舍弃行菩提心。如《般若摄颂》中讲:“虽于俱胝劫中行十善,然发欲求缘觉罗汉心。彼时戒染过患毁戒律,彼发心较他胜犹严重。”若有“欲求缘觉罗汉心”,就舍弃愿菩提心了。在小乘别解脱戒中,他胜罪是最严重的罪,如果发了声缘的心,舍弃了菩提道,这个罪过比他胜罪还严重。

若是你发声缘的心,舍弃菩提道,这样容易舍弃愿菩提心,同时也会舍弃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为了众生成佛要精进修持六波罗蜜的种种行处。你舍弃愿菩提心,也会舍弃行菩提心,这个罪过非常严重。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愿菩提心。

我们现在都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如果自己一生气,对一些人生起怨恨了,就想“我再也不帮她,我再也不度化她”,有这种心叫舍弃菩提心。不用说舍弃所有的众生,哪怕对一个众生也不能有舍弃之心。

在我的愿望中,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有些人觉得这个发心太伟大了,其实没有什么,这是一个大乘行者、一个菩萨应该做的,都要做的。“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是根本戒。

利益那些对自己好、自己心里也比较喜欢的人不难,这有什么难的?若是对伤害自己的,心里也特别讨厌或者仇恨的人,你能不舍弃,能利益他,这才叫菩萨。利益对你好的人,知恩报恩,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对方对自己有恩德,对自己好,都要记住,到时候要回报他。要记住恩德,到时候要报恩,这是做人的规矩,做人的原则,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是,如果对伤害你的人、你最讨厌的人也能接受,能帮助,为他发菩提心,“将来成佛那天第一个要度化他”,有这样伟大的发心,这叫菩萨。

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是这样发心的,歌利王伤害他的时候,他不但不生嗔恨心,甚至发心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度化他。他成佛以后,五弟子之一的乔陈如就是歌利王的转世。能够对所有人有这样的发心,这叫菩萨,这叫菩提心。

现在很多人都犯这个毛病,尤其有的人出家了,在当法师,对有些人行,对有些人不行;可以利益有些人,不能利益有些人……这叫分别,这不叫菩萨。众生平等,这样发利他心,这是很重要的,是根本的。

辛二、恶作罪参阅他论:

支分八十恶作等,细故未说阅学集。

《赞戒论》里只讲了根本戒,没有讲支分戒。其实支分戒特别多,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或传承,有八十条恶作,此处没有详细讲,要看寂天菩萨造的《学集论》。如果能遵守这些戒律,能给众生创造快乐,遣除痛苦。根据所遣除的身的痛苦、意的痛苦,这样分很多种,共有八十条恶作。若是想详细了解,就要看《学集论》,里面有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这些都是甚深派龙树菩萨的观点。不犯支分戒,就不容易犯根本戒,支分戒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认为“不是根本戒,是支分戒”,所以就不太重视。这是不对的!重视支分戒,从支分戒入手,这样就不会犯根本戒,这也是保护戒体的一种方法。此处没有详细地讲支分戒。

这是龙树菩萨的观点,也是甚深派讲的根本戒和支分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