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七)[菩萨戒]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9月21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前面讲摄集善法戒的时候讲了六度。其他五度都简单讲过,现在继续讲智慧度,主要通过本体、定义和分类三个方面阐述。

本体:具足四种特法辨别万法的善心及其种子。

“四种特法”,这是六度都要具备的,前面讲法相的时候讲过这些内容。“辨别万法的善心及其种子”,为什么有“种子”?有四种无心的状态,诸如昏迷、入定等等,这时可以说没有心识,但是有种子。入定的时候,尽管没有心识,即辨别万法的善心,但是这个时候有种子,所以可以说在入定的状态中存在智慧度。

定义:梵语是札嘉,意思为证悟或通达。证悟诸法的实相,通达诸法的真理,故称智慧。

分类:智慧的分类有闻慧、思慧和修慧三种。闻慧,首先通过听闻知道诸法的究竟实相。唯识宗和中观讲了很多观察方式,通过这些观察方式去观察,最后也可以知道诸法究竟的实相。但是只知道不行,还要反复思维,最后心里明白了,这叫思慧。然后再通过观修等方法去证悟,这叫修慧。

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智慧:闻慧、思慧和修慧。在一般情况下,先在相续中产生闻慧,再产生思慧,最后产生修慧。所以要先听闻,再思维,最后证悟。

此处的“智慧”,讲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就是大空性。抉择这个实相的方法有很多。在显宗里,唯识宗有很多方法,但主要是中观抉择这样的实相。中观有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和缘起因五大因(五种逻辑)。通过这些逻辑去分析,可以先知道,再明白,最后再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在密宗里,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方法可以证悟真理。大圆满里也有很多殊胜的窍诀,通过这些窍诀去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

“度”,即通过智慧可以超脱轮回,到达彼岸。“度”也是“波罗蜜”的意思。比如讲六度,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都不能成为“度”,不能成为“波罗蜜”。布施、持戒等要成为“波罗蜜”“度”,就要有智慧的摄持。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就不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不能成为布施度、持戒度。

智慧是至关重要的。佛在《般若经》中也讲过:所有的河流都要先入恒河,最后再汇入大海。同样,布施、持戒等都要有智慧的摄持,都是为了智慧而宣讲的。有智慧的摄持,最后才能够到达彼岸,获得究竟的菩提果。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讲:佛陀讲布施等都是为了智慧而宣说的,最主要的就是智慧。布施等要成为解脱的因、菩提果的因,必须要有智慧的摄持。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都不能成为解脱的因,不能成为成佛的因。所以智慧度(智慧波罗蜜)是非常重要的。

显宗主要通过观察量观察和逻辑分析,在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最后产生真实的定解。密宗主要是通过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或者大圆满中所讲的一些特殊的窍诀和方法,可以直接证悟。

智慧很重要。大家应该努力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闻慧、思慧和修慧。想解脱,必须要有智慧;想成佛,必须要有智慧度。若是没有智慧,不用说成佛,连解脱都不可能。

前面讲了六度,它包含了菩萨的所有学处。

己三、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主要讲的是一个大乘行者利益众生的方法和善巧方便。比如说你有能力、有条件饶益众生,但是也要有一些善巧和方便。

饶益有情戒四摄,初以布施摄所化,
以爱语引令起信,九乘次第传利行,
为能引导彼等众,自己亦行即同事。


饶益众生的方便有四种,也叫四摄法。在《莲聚经》中讲过这四种方法。

第一,布施。在《莲聚经》中云:“以布施招手。”先布施,然后饶益众生,帮助他人。

先观察这个人是否有善根,跟自己是否有缘分。若是没有一点儿根基,就不能给他讲佛法,不能引进佛门。还要观察对方跟自己是否有缘分,所谓“佛度有缘人”。我们利益众生,首先要利益有缘众生,看看跟自己是否有缘分。

比如,有的人不愿意学修,不愿意参加共修,这时可以通过一些方便去引导。我们现在在饶益众生时,如果对方不愿意学或不愿意参加共修,我们就不管了,这是不对的。大家要用一些诸如布施等方便,送给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或加持品。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他能来学,能来参加共修。但是,如果你是为了其他的目的而经常送一些礼物或加持品,这样就不太好。送给他一些东西或加持品,主要是为了他能来学习,能来参加共修。《经庄严论》里讲,主要是为了让他成为法器。也就是说,为了令对方对上师和法生欢喜心和信心。你经常送一些礼物,或加持品给他,他就不好意思不来了,这也是一种善巧方便。

第二,爱语,就是跟他说一些他爱听的话。《莲聚经》中云:“以爱语迎接。”

对有些人可能不能直接讲上师与佛法的功德,最初他可能喜欢听别的内容,就先跟他讲这些。比如说他喜欢求世间法,就跟他讲如何求得世间的利益。虽然我们不能讲绮语,但若是为了迎接众生,为了度化众生,也可以说一些“绮语”。他爱听故事,就给他讲故事;他爱听其他的内容,也可以讲一些。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再讲一些上师三宝的功德,讲一些佛法的功德,慢慢地让他对上师三宝以及佛法生起信心。

首先,通过布施让他来学修,让他亲近上师与佛法。然后,再通过爱语,说他爱听的话。尤其是有些人很会说话,这个时候就要发挥作用了,但是具体说什么内容,还要有智慧。这时要观察对方,看他喜欢听什么,就跟他讲什么,然后慢慢地跟他讲佛法。比如,他若爱听健康方面的内容,就给他讲这方面的内容,方便的时候再讲佛法,让他明白佛法才可以令人健康,佛法才可以治疗一切疾患。他若喜欢做生意,就给他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方便的时候再讲点佛法,先讲做供养或布施可以发财,做火施、供护法可以遣除很多违缘,让他生欢喜心。

现在我们有火施、供护法等这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获得暂时的利益。有些人特别喜欢这些形式的东西。如果一开始就对他说“不需要形式的东西,安住!安住!”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安住,也不会安住啊。这时可以先跟他讲这些形式上的东西,然后带着他做这些事情。若是他有信心,去做了,肯定能起到作用,这样他一下子就会生起信心。

做火施、供护法、放宝瓶等,这些都是方法。很多众生就是喜欢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也愿意做这些。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通过这些方法,让他了解佛法,让他对佛法生起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利行。《莲聚经》中云:“以利行安抚。”

利行就是跟众生一起做一些事情。如果他愿意放生,就带他去放生;如果他愿意放宝瓶,就带他去放宝瓶;如果他想做火施,就带他做火施;他想供护法,就带他供护法;他愿意念咒,跟他一起念咒;他愿意打坐,陪他打坐。这叫利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感化众生,利益众生。

第四,同事。《莲聚经》中云:“以同事劝谏。”

很多大德高僧自己是大乘境界,但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自己宣讲、抉择或学修的都是小乘法。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所化众生是声闻、缘觉等小乘根基者,就对他讲小乘佛法,跟他一起修持小乘佛法;若是大乘根基者,就对他讲大乘佛法,跟他一起修持大乘佛法。有的人喜欢大乘显宗,对显宗有信心,这样就对他讲显宗,自己也要修持显宗佛法。有的人喜欢密宗,为了这个所化众生,自己也学修密乘法。

以前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比如说世亲论师、无著菩萨,他们自己是中观的境界,但是他们所抉择和弘扬的是唯识宗,就是为了自己的所化众生。还有藏地的宗喀巴大师,他自己的境界是很高的,但是为了所化众生,他重点宣说的是不究竟的观点。他前期的著作和后期的著作在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他前期著作里所讲的和我们宁玛派的观点是一致的,这说明他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但是他后期著作里讲的跟我们宁玛派的观点不是很一致,也不是很究竟。他弘扬的主要是后期著作里的内容,这都是为了所化众生而讲的。

再如,那些真正的佛菩萨再来者也是这样。他们小时候跟我们一样,也要学修,也要依止上师,也要磕头、诵经、打坐等等,这些都是表法,主要是为了众生。

如果自己不做,而仅仅让他人做,这是很难成功的。所以自己要同事,就是要跟所化众生、弟子们一起做。

前面讲了四种方便。我们经常讲“要具备度化众生的能力”,就是指要有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通过这些去感化众生、引导众生,最后才能真正利益众生,度化众生。

此处讲饶益有情戒,讲的就是饶益众生的一些善巧方便。概括性而讲了四种方便,其实有很多善巧方便可以利益他人、帮助他人。

这里讲的四摄(四种方便),定数为四也是有理由的。《经庄严论》里讲:“令器及令信,令行亦令解,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第一个是布施,让对方堪为法器。第二个是爱语,让对方对此信解。第三个是利行,即令实地修持。第四个是同事,即令究竟奉行。就以此确定了这四种方便,即四摄法。

这里间接说明了四摄的次第、程序。先以布施让众生过来、亲近,然后以爱语让他生起信心,接着是利行,最后是同事,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度化。四摄的次序就是这样确定的。

这里主要讲的是四摄法,也就是饶益众生的四种方便。

戊二(能护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

这里讲的是护持相续中所产生的菩萨戒戒体的方法。其实,菩提心很难发出来,菩萨戒也很难在相续中产生。既然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当相续中有这样的心或产生戒体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好好护持。

己一、以四正断之精进而护持:

学诸同品断违品

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进入大乘法门,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成佛,要获得菩提果。它的违品就是不让你成佛、获得菩提果者,也叫不善业(恶业)。它的同品就是成佛的助缘,获得菩提果的因,也叫善法。

《三戒论释》中讲:使圆满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增长。

“未生者令生起”:无论是功德还是学处,若是在相续中没有产生,就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这些殊胜的方法让它产生。“已生者令增长”:若是在自己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这些善法或功德,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增长,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

无论是增长功德还是增长善法,都要有方法。佛法里,尤其是大乘佛法里讲了很多很多方法。为了令善法或功德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上,应发起猛厉希求心、三门精进而行、毫不拖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语等,以这些方法使内心真实安住而修学。

第一个是希求心。希求心很重要。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精进呢?主要是没有希求心,希求心不强烈,所以才会这样。无论是功德还是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增长,最根本的就是希求心。希求善法之心,希求功德之心,这是根本。第二个是精进。若是有希求心,就肯定有精进;希求心越大,就会越精进。若是有精进,不可能再拖延,不可能一拖再拖,肯定会分秒必争。

若是有希求心,就会特别精进,分秒必争,这样就不可能懈怠,也不会畏惧所谓的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也不会因此而退道。并非表面上精进,而是实实在在地令这些功德和善法在相续中产生,并不断增上。

《三戒论释》中讲:使圆满菩提的违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断除。

我们成佛、求菩提果有违品,也即成佛、求菩提果的违缘,叫不善业。“未生者令不生”,自己相续中没有产生的违品,不能让他们产生。“已生者令断除”,若是这些不善业、违缘已经在相续中产生,已经有了这样的过患,就要断除,通过各种方法使它清净。

前面讲了希求心、三门精进等等方法,也要通过这些方法修学,令未生的不让它生起,已生的不能在相续中继续存在。

前面讲了两个方面,共有四种方式。大家要以智慧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相续,对恶业、过患,未产生的不能让它产生,不能给它机会;已产生的要断除,使它清净。对善法,未生的要让他生起,已生的让他增上。作为大乘修行人(大乘佛子),不要总胡思乱想,不要总想这些世间的琐事,应该时时刻刻这样观察自己的相续。

只有这样做,才能快速成就,能够迅速获得究竟的果位。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做到“年年进步,月月进步,日日进步,最好是时时进步”。若你不这样做,不要说时时进步,连日日进步都不会有;不要说日日进步,连月月进步都不会有;不要说月月进步,连年年进步都不会有。现在有些人,不仅没有进步,甚至还退步了,就是你自己没有这样做,没有运用这些方法。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

这是第二种护持戒体的方法。大家应该从现在开始就使用这些方法,不要只停留在书面上。因为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所以现在就要运用,就要做。

什么叫正知?什么叫正念?什么叫不放逸?

正念,不忘失护戒之心。时时不忘记这些学处、取舍之处,这叫正念。

正知,观察自相续是否出现罪业、精进善法与否。时时观察在相续中有没有出现罪业,时时观察自己有没有精进修持善法,这种心叫正知。要时时观察,如果相续中出现了罪业,要立即忏悔、断除;如果没有精进修持善法,就要精进修持善法。

不放逸,谨慎取舍。特别注意,特别小心:自己会不会犯罪,会不会不精进。

通过正知正念不放逸而护持菩提心、菩萨戒。正知就是观察自相续中有没有产生恶业,有没有精进善法;正念就是时时不忘记这些学处;不放逸是特别注意、小心,谨慎地做取舍。

己三、一切威仪中以善法度日而护持:

行住坐卧威仪中,遵照清净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为中,言相合语且发愿。


《三戒论释》中讲:我们应当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讲的,于行住坐卧威仪中时时刻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而行事。所作所为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说相合各类众生的话语或者仅仅心思维为利益有情而发愿。

我们经常讲“转念”,时时刻刻,在一切所作所为,一切行住坐卧威仪中转念,为了众生而做,也可以发愿令所做成为利益众生的因。

比如说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这时可以想“我是为了众生而起床”;也可以发愿“今天我的一切言行都要成为利益众生的因”。嘴上可以说,心里可以想,这样我们起床就有意义了。愿力不可思议,这样一天中的言行都可以成为利他的因,成为利他的一种方便。再如我们吃饭的时候,可以想“我是为了众生而吃饭”;也可以发愿,“愿我的一切言行都可以成为利众的因”。时时都可以这样转念,时时都可以这样发愿。

发愿很重要。愿就像发动机。若发动机不发动,机器就动不了。同样,如果不发愿,就不可能有行。所谓“愿行”,没有愿就不会有行,有愿才有行。一切行住坐卧中都可以这样转念,这样发愿。

其次,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将一切对境都转为道用。

《入菩萨行论》里讲,我们遇到他人,跟他人接触的时候,应该生欢喜心。因为众生是福田。我们要解脱、成佛,都不离众生。若是没有众生,怎么成佛啊?怎么解脱啊?有众生,才可以解脱,才可以成佛。通过众生,可以消业,可以积福。我们以前也讲过:一切顺境中可以积福,一切逆境中可以消业。主要是在对境中修。在《华严经•净行品》中也讲的是在对境中修,在对境中转念。

将一切都转为道用,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学,实实在在的修。只念经、打坐,不一定能解脱,不一定能成佛。在生活、工作当中,在一些对境当中转念,转为道用,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修,最终一定能解脱成佛。

《三戒论释》中讲:如此一来,不用说善事,就是无记的一切事也将成为福德资粮。《入行论》里也讲过,若是有发心,虽然在放逸的状态中,也可以增长功德。这些都是同样的意思。若是能发心发愿,一般无记的状态、事情也都可以成为善法,都可以成为成佛的因,都可以成为福德资粮。

大家要一点一滴地做,这也是一种护持菩提心,护持菩萨戒的方法。

己四(以摄一切学处而护持)分二: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二、建立自宗观点。

庚一、归纳上述学处之义:

全知龙钦绕降言,愿心学处四无量,
行心学处行六度,归纳取舍黑白法。


这个偈颂主要讲的是龙钦巴大士的观点。

愿菩提心的学处归纳在四无量心里。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如果有了四无量心,愿菩提心未生能生,已生能增长。

行菩提心的学处归纳在六度(六波罗蜜)中。涉及一切行菩提心的学处,都可以归纳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等一切菩萨学处,则可以归纳为取舍黑白法,即断除四种黑法,行持四种白法。

四种黑法:一、虚妄欺惑成为供应处的上师堪布阿阇黎等。欺骗上师、欺骗堪布、欺骗阿阇黎。二、令其生追悔。别人成办本不该后悔的善事等,虽然对方最初无有后悔之心,但令其心生追悔。三、以嗔心言说圣者的过患,妄加诽谤;第四,在众生面前谄诳行事。

四种白法:一、不明知故妄;二、于菩萨作本师想;三、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四、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乘。

断四种黑法,行四种白法,这样取舍可以包含菩萨所有的学处。

上述是龙钦巴大士的观点。龙钦巴大士在《心性休息》中讲:“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宗派宝藏论》中讲:“当不失正知正念而舍弃四黑法,奉行四白法。”

庚二、建立自宗观点:

利乐现世皆当行,不利今生害后世,
一切行为均应断,二轨学处无不摄。


“自宗观点”指作者本人的观点。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第一,无论任何行为,若对自他今生有利并成为来世究竟安乐之因,应当受持。无论任何行为,若是对自己、他人今生有利,也可以成为来世解脱、成佛的因者,应该接受,应该精进修持。

第二,对自他今生不利,后世也会成为恶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谨小慎微,都必须彻底断除。无论何种行为,若是对自己、他人今生有害,来世也成为堕落恶趣的因、轮回的因,则不能行持,必须要断除。

还有一种,即对今生有利但是对来世有害者,也要断除。“来世”指对解脱成佛有害,即成为解脱成佛的障碍者。

一切菩萨的学处归纳为四种情况而取舍。对自他有利的就要去做;对自他有害的就不能去做;若是对自他暂时有害而究竟有利的,也可以去做;若对今生有利益而对解脱成佛有害的,就不允许做。可以说有四种情况,这是作者做的归纳。这样的取舍中包含了菩萨一切的学处。

前面讲了二轨是甚深派和广行派,这两大派也叫“二轨”。菩萨的学处是不可思议的,有很多很多,但是都可以涉及在前面所讲的学处当中。前面讲了甚深派和广行派的根本戒、支分戒等学处。本论中所讲的这些学处,可以说涵盖了一切菩萨的学处。菩萨的一切学处都可以摄集在这些学处当中。

这是自宗(作者)的观点。

这是护持菩提心、菩萨戒的方法。我们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应当通过这些方法去护持、珍惜,这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不好好护持,破戒,违背自己的誓言,过患是非常大的,今生来世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灾难,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