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四十三)居士勿闻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三戒论》。

三戒论分三: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二(论义)分五品:一、总说三戒基之次第;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大乘菩萨戒;四、密宗三昧耶戒;五、三戒圆融。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受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一、所护之戒条;二、生起戒体之所依。

丁一(所护之戒条)分五:一、略说护持法与皈依戒;二、斋戒;三、居士戒;四、沙弥戒;五、比丘戒。

戊五(比丘戒)分二:一、守护方法;二、所护戒条。

己二(所护戒条)分三:一、所断;二、所修;三、推断同类。

庚二,所修:


比丘和比丘尼都有很多所断和所修。前面讲的是五种堕罪,五种堕罪都属于所断。今天主要讲所修。

应守学处圆修法,长净安居与解制,
衣事皮革舍宅事,药等事于别论知。


所修一共有十七事。本论中只是简单提及,没有广泛地讲解。这些有很多内容,但是这次我们也只是简单地讲。其一,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料;其二,这次时间也不多。所以若要广泛地讲,也比较困难。在《三戒论释》里有一些简单的说明,我们依据这本资料为大家简单地讲解这些内容。

十七事:1、出家事,2、长净事,3、安居事,4、解制事,5、药事,6、衣事,7、张羯止那衣事,8、皮革事,9、宅舍事,10、红黄事,11、行履别住事,12、时非时所摄事,13、中止教诫增净解制事,14、诤论本事,15、僑赏弥本事,16、止息僧众诤论事,17、羯磨事。

对十七事做以总结,可以归纳成三个部分。

第一,戒未生能生之事,即出家事。“戒”主要指的是别解脱戒,尤其是比丘(尼)戒。在没有得戒的时候,通过哪些方法得戒。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学过。

第二,戒已生守护之事,即长净事、安居事、解制事、药事、衣事、张羯止那衣事、皮革事、宅舍事。主要讲的是得到戒体以后守护这些戒的方法。

第三,犯戒还净事,即红黄事、行履别住事、时非时所摄事、中止教诫增净解制事、诤论本事、僑赏弥本事、止息僧众诤论事。主要讲的是破戒了以后恢复清净的方法。

此外,还有羯磨事,它是全面的,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中。第一,未得戒者要得戒,需要通过羯磨事。比如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时,其中有白四羯磨,这就属于羯磨事。第二,得戒以后要守护戒,也有羯磨事。比如做安居、解制时都需要做羯磨仪轨。第三,犯戒还净,比如说犯僧残戒后,要以调位置等方法进行忏悔,这些也是要通过做羯磨仪轨来执行的。

所修一共有十七事,即十七种修法。

第一,出家事。主要讲怎样出家,怎样受比丘(尼)戒、沙弥(尼)戒,什么样的人可以受沙弥(尼)戒,什么样的人可以受比丘(尼)戒,通过什么方式受戒。这些是出家事的内容。

前面讲过,别解脱戒有七种或八种之说。在家人所受的有两种:优婆塞和优婆夷。出家人所受的戒有五种: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比丘、比丘尼。一共有七种,若加上斋戒,则有八种。如果说是八种戒,则包括斋戒在内;如果说有七戒,斋戒就不包括在内了。

若要受这些戒,就要通过一些方法,才能得到戒体,否则不可能得到戒体。这些方法包括无勤作圆满的旧仪轨和有勤作圆满的新仪轨两种。

旧仪轨一共有十种:

1、释迦牟尼佛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没有受戒,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了,因为他相续中有正见,这个时候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也可以说得到了比丘圆满戒的戒体。之前他没有通过什么方式受过戒。最初是自己给自己剃头,以这种方式出家。真正得证的时候,相续中正式得到了别解脱戒,尤其是比丘戒的戒体。

2、佛没有成道之前就有独觉佛,独觉佛出世时,不一定有佛的教法,他们是通过自己的修证,得证的同时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这也是通过得证而得戒的。

3、五比丘是以见道而得戒体。佛当时给五比丘一转法论的时候,讲的是四谛。他们都是最后有者,佛传讲四谛的内容,他们就见道了,这个时候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他们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受戒。

4、供施女以传音讯的方式得到戒体。她当时想出家,但是家里不同意。佛一观察,供施女出家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让这边的僧众给她做仪轨,通过邬巴比丘尼(她与供施女是好朋友)传音讯,供施女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

5、大迦叶等以承认本师的方式得到戒体。他对佛生起欢喜心,说“佛陀您是我的导师,我是您的声闻”,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

6、舍利子以善来的方式得到戒体。当时由佛说“善来”受持梵净行而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

7、善事是以问答令佛欢喜而得戒体。佛陀问他“何为唯一善法”,他回答“解脱”,佛又问“解脱需何法”,他回答“信心”。他回答得非常好,佛非常欢喜,他因此而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

8、众生主母以承许受八难断法而得到戒体。之前女众没有被开许出家。众生主母是佛陀的养母,她特别想出家,但是佛不同意。后来她自己在佛面前承诺受持八难断法,以此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

9、六十善群比丘以承许三皈依而得到戒体。当时佛让他们皈依,他们同意皈依三宝,这时他们在相续中得到了别解脱戒的戒体。

10、白四羯磨,通过仪轨受戒得戒。

旧仪轨有白四羯磨,新仪轨也是白四羯磨,二者的差别是什么?旧仪轨不用次第受戒,居士、沙弥、比丘三戒一次性同时受戒,就可以得戒体。新仪轨则是次第受戒,先受居士戒,再受沙弥戒,最后受比丘戒,这样得戒体。

关于旧仪轨,此处也有争论。有些人认为,真正的旧仪轨是其中的白四羯磨和传音讯两种,其他只是方法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旧仪轨。当时供施女是通过传音讯的方式,也是僧众给她做羯磨,最后她才得到戒体,这也是通过仪轨而得戒的。只有白四羯磨和传音讯这两种是真正的旧仪轨,其他只是得戒的方式而已,不是真正的羯磨。但是很多人认为,这十种都是真正的旧仪轨,都是得戒的一种方法,都是一样的。

下面讲有勤作圆满的新仪轨。

新仪轨是后制定的。旧仪轨之所以是“无勤作而圆满”,是因为它很容易就得到戒体了。尽管僧众也做羯磨,但也是很简单的,比如可以同时受居士戒、沙弥戒和比丘戒。而后来新仪轨是不允许的,要分别受三戒。先受居士戒,过一段时间受沙弥戒,再过一段时间受比丘戒。这是有次第的,也是有很多要求的,所以称为“勤作”。

有缘者(受戒者)要远离生住美三种违缘。这些内容在前面讲过。生之违缘,即相续当中生戒体的违缘。住之违缘,即相续中存住戒体的违缘。美之违缘,即虽然有戒体,但是不完美,诸如此类的违缘。比如五根有欠缺,或长得不太好看等,这是美的违缘。

受戒者要具足五种顺缘:第一,境圆满。中土也就是当时的印度,边地比如说藏地。当时在印度受戒,主要是受比丘戒,至少要有十位比丘。在边地,比如说藏地,至少要有五位比丘。这些比丘都要求戒律清净、精通律藏,这是境圆满。第二,相续圆满。受戒人的相续也是比较成熟的,远离了三种违缘,具足了这些受戒的条件,这是相续圆满。第三,资具圆满,三法衣钵等资具都具足,该准备的都要准备好。第四,意乐圆满,要有受戒的意乐发心。第五,仪轨圆满,受戒,尤其是受比丘戒,通过白四羯磨,这是仪轨圆满。具足五种顺缘,这样的人才可以受戒。

受戒要通过仪轨来进行,即僧众(中土十位以上比丘,边地五位以上比丘)在亲教师、规范师的带领下做羯磨。做羯磨的时候,有缘者、受戒者什么时候能得到戒体?得戒体的界限,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受戒,沙弥和沙弥尼受戒,仪轨里有皈依诵和自诵、他诵,自诵圆满之际,是得戒的界限。比丘和比丘尼有本体诵、所作诵和作者诵。等到所作诵刚刚圆满之际,得比丘(尼)戒。这是得戒的界限。

这是通过新仪轨得戒。

以上讲的是出家事的内容。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受戒的仪轨、方式方法,即通过什么方式受戒,什么时候得戒等。沙弥和沙弥尼怎么受戒,通过什么方式,怎样得戒。比丘和比丘尼怎么受戒,怎么得戒。此外,女众还有正学女戒。这是大概讲了一下,详细的内容还有很多。

偈颂“应守学处圆修法”,圆修学处有三个:长净、安居、解制。一般寺院必须有这三种所修事,我们通常称之为“戒律三事”。

二、长净事。

“长”是增长,增长善根,也可以说增长三学的功德。“净”是净除,净除罪业。

长净事有六种:寂止增净,十四日增净、十五日增净、吉祥增净、息灾增净、和合增净。这些可以归纳为两类长净:第一个是寂止增净,第二个是僧合长净。在《三戒论释》里翻译为“顺法长净”,似乎不是很正确。这类长净主要是僧众一起要做的一件事,这个时候僧众的心必须要和合,否则这个羯磨仪轨就不成功,所以翻译为“僧合长净”就更正确一些。除了寂止长净之外的五种长净,属于僧合增净。

一、寂止长净。主要是为了净除自己以前积累的罪障,增长禅定和智慧而做的。“净”,净除自己以前积累的罪障。“长”,增长禅定和智慧。《三戒论释》中翻译的是“清净心和智慧”,但是翻译为“禅定和智慧”更为正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寂止和胜观。这是为增长寂止和胜观的修法和功德而做的。

这种长净不是僧众做,而是个人自己做,个人打坐、观修。

小乘里讲了很多方法,比如说对治贪心修不净观,对治嗔恨心修慈心,对治痴心修缘起法,对治分别念修观呼吸等方法。

1、对治贪心而修不净观。若对谁生贪心、贪欲,就把生贪心的对境观成腐烂的骨骼等。如云:浮肿虫啖想、红青黑肿想、啖食焚焦想、离散坏烂想。比如,男生对女生生贪心,女生对男生生贪心,就把对方观成浮肿尸体。“虫啖”就是很多虫子在里面咬。然后变成青、红、黑这些颜色,还有啖食焚焦想。“离散”就是肉和骨头离散坏烂,最后剩下骨架……反复这样想、炼,就能对治贪心,最后就不会再生起贪心。这也是一种对治法。

2、对治嗔恨心而修慈心。若对谁生起嗔恨心,小乘里没有把嗔恨心的対境观成父母,但是可以将其观为一个可怜的众生,对他发慈心,希望他好,观想给他这个、给他那个等,总是这样观想、修炼,就能对治嗔恨心。

3、对治愚痴心而修缘起法。思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因缘和合。心里总是这样思维、修炼,最后就会生起智慧,可以对治痴心。

4、对治分别念。人都有分别念,对治分别念有很多方法。比如数呼吸,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呼、吸……,也可以说是观呼吸,最后只有这么个分别念,其他的分别念都会逐渐消失,这也是一种方法。

小乘里也讲了九种安住心的方法。

1、心安住。刚开始让自己心安住。

2、皆安住。《三戒论释》此处翻译为“能恒住”,宜翻译为“皆安住”。皆,全然的意思。全然这样安住,不让起分别念。

3、更安住。《中论释》此处翻译为“能数住”,宜翻译为“更安住”或“定安住”。此时若起分别念,令再安住,不使心继续散漫,再安住。

4、趋近住。刚才安住还不太深入,再进一步、更深入地安住。

5、能调伏。我们打坐,有时候心里有一些厌烦心,即刻就要调伏。

6、能寂灭。若烦恼分别念起来,能对治。

7、最灭尽。灭尽五种障碍。

8、能一缘。在一个所缘上面安住。

9、能入定。没有任何念,如是入定。

这是小乘里讲的九种住心的方便。这里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以这些方便先息灭属于欲界的心,这都是一些粗大的分别念;在此基础上再修四禅八定,这都是属于世间的寂止、禅定;然后修正念住等三十七道品,这是出世间、大乘里所讲的修持。这样打坐、修炼,叫寂止长净。通过这样的修炼,可以遣除以前所造的罪障,增长我们的禅定和智慧。

寂止长净是平时随时随地都要修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作为一个出家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比丘(尼),早上、晚上、夜间、白天随时都要修持,可以选比较合适的地点去打坐修炼。

二、僧合长净。

僧合长净分定时长净和不定时长净。

定时长净包括十四日增净和十五日增净。

按照历算,鬼宿月(藏历十二月)、翼宿月(二月)、氐宿月(四月)、箕宿月(六月)、璧宿月(八月十六至九月十五)、昴宿月(九月十六至十月十五)。这里一共有六个月。这六个月的下弦十四日所做的增净,为十四日增净。一年当中有六次十四日增净。

每过十五日就应该做一次长净,但是这六个月缺一天,不是十五日,而是十四日,这个时候做长净叫十四日增净。

其他六个月的上弦和下弦各有六次十五日增净,此外这六个月的下弦不缺日,正好是十五日,也是十五日长净。一年共十八次十五日增净。

一年中,在缺日的六个月里,下弦做的是十四日增净,但是上弦做的是十五日增净。其余六个月下弦和上弦做的都是十五日长净,因此十五日长净多,一年共有十八次,十四长净只有六次。

我们现在没有正式做这种长净事。若正式做,有很多要求,现在我们很多条件还不具备。目前我们比丘尼多,藏传佛教里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所以对于比丘尼的长净仪式怎样做还不是很明确。但是,我们现在每月也有诵戒、祈祷佛陀这些修法,每半月做一次。我们以后如果真正要做长净,也要了解十四日长净、十五日长净的内容,按这些要求做。

不定时长净有三种:吉祥长净、息灾长净和和合长净。

吉祥长净。比如所在的寂静处有一些喜事而做的,比如开光等。以前有这种,僧众聚在一起做长净,这是吉祥长净。

息灾长净。为了制止已出现的传染病等灾害或者为了避免灾难出现而作的长净,称为息灾长净。比如出现了传染病,出现了违缘,为了遣除这些灾难,或者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灾难,僧众要聚在一起做长净,这是息灾长净。

和合长净。为和解僧众分裂而作的长净,称为和合长净。僧众若是有不和睦,通过一些方法令僧众和睦。为了僧众和睦而做长净,叫和合长净。

做僧合长净有很多要求。比如,要求一个界限里的僧众都要聚到一起。所谓界限,有很多说法。很多种界,有大界,有小界。做长净也有现成的界和临时的界,比如我们实修中心若是做长净,若在大殿里做,大殿就是界;若在其他地方做,也可以临时做界限。做长净时,界限内的僧众,尤其是比丘(尼)都要来,否则这个羯磨是不成功的。界内的僧众都要到现场,如果有些有病、有事不能来,要征得他的同意,即他同意僧团在这做长净,这样才可以。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同意但没有随喜,一种是他随喜但无法来参加。如果他能随喜,也能得到做长净的功德。

做僧和长净,僧众都到齐了以后,首先要做忏悔。所犯的戒,有些通过忏悔当时就可以清净;有些可能当时无法清净,但是可以做加持,即承诺过后一定忏悔,这样,僧团可以同意,可以做羯磨。忏悔之后,还要相互提醒,以后不能放逸,一定要守住戒体。然后,大家一起念《别解脱戒经》。最后,回向发愿,念吉祥颂,这样就可以结束了。

关于长净事,这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下,若是要详细讲,还有很多内容,一天两天是讲不完的。

我们在讲《三戒论》,颂词里只是提及而已,其实不用这样展开讲,但是大家对此一点都不了解,所以还是给大家简单地讲了一下,大家能对此大概地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回去之后,也可以参考一下其他资料,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是最好的。但是这方面的资料很少,汉传的戒律仪轨里肯定有一些可以做参考,尽管传承不同,但是内容上大部分应该都是一致的,也可以学一学。

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