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五)[菩萨戒]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2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庚二(圣者无著之观点)分二:一、宣说根本罪;二、恶作参阅他论。

辛一(宣说根本罪)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壬一、愿菩提心学处:


按照甚深派的观点,愿行菩提心是同时发心,同一得戒。但是按照广行派的观点,愿、行菩提心是分别发心,分别得到戒体。昨天在讲菩提心学处的时候,所讲的龙树菩萨的观点,愿行菩提心的根本戒和支分戒都是同一的。今天讲无著菩萨的观点,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是要分开的。

首先,我们先讲愿菩提心的学处。发愿菩提心的同时得到戒体,得到戒体后要守持很多戒律。得到戒体是非常难的,护持戒体更是不容易。所讲的这些学处也就是护持愿菩提心戒体的方法。

无著观点愿学处,不舍众生念功德,
勤积资修菩提心,取舍黑白愿心戒。


愿菩提心的学处(戒律)如下:

首先,不舍众生。这属于根本学处,也是不破坏愿菩提心戒体之方法。当任何众生扰乱自己自心的时候,心里不禁暗想:我现在就算有能力也不饶益这个众生,也不制止其损害。我有能力饶益他的时候也不饶益他,我有能力制止他受损害的时候我也不去制止……若是心里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叫舍弃众生。

有人来伤害自己、扰乱自己内心的时候,不能对此生嗔恨之心。我们要利益众生,要断除众生的痛苦,若是对某些人产生这种心:我再也不去利益他,我再也不去断除他的痛苦,就叫舍弃众生。尤其是当有人来伤害、扰乱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能够帮助他的时候我也不帮助他,能够遣除他的一些障碍的时候我也不这样做。这都是舍弃众生。这是直接破坏愿菩提心戒体的因缘,所以是要断掉的。

前面在讲甚深派的学处的时候也讲过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愿菩提心,在何种情况下会破坏戒体。若是心里产生如上的念,心里如上想,就叫舍弃众生,这样会破坏戒体,会失去愿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尤其是发愿菩提心,是进入大乘法门至关重要的一个修法。若是不发愿菩提心,是无法进入大乘法门的,这样就无法解脱、成佛。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对每一个众生,包括伤害自己、扰乱自己的众生,以及所谓的敌人、仇人,都不能生起舍弃的念头,也不能有舍弃的想法。这是根本中的根本!否则会失去愿菩提心。舍弃愿菩提心的同时,也会舍弃行菩提心,这样在相续中不可能有菩提心。若是没有菩提心,不可能获得大乘佛法中所讲的一切功德。

在平时,我们也许都没有什么;但是在遇到对境的时候,尤其是有人来扰乱和伤害我们的时候,心里就会生起舍弃的想法。有些人不用说对其他众生,即使对同修道友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恶念,这是非常不好的!以前也讲过,同修道友就如灯火和灯芯一般。灯芯没有了,灯火就灭了,二者同生同灭。同样,同修道友是直至菩提果都要在一起的,从发心开始直至成佛都在一个坛城一起修持,彼此是最亲、最近的。若是对同修道友有舍弃的想法和恶念,这样对自己的成就和修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任何众生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和恶念,否则会失去菩提心。

现在,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真正要护持它,让它在自己的相续中功德圆满,是非常难的。所以,发心重要,但是守护誓言,遵守这些戒律是最最重要的!

不舍弃愿菩提心,不去破坏戒体的方法:恒时忆念菩提心的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在《华严经》中讲了很多菩提心的功德。我们讲过《入行论》,第一品所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

若是你真正发出了菩提心,相续中真正产生了戒体,一切业障瞬间消除,一切功德瞬间圆满。若要在相续中真正产生菩提心,产生戒体,这是非常难的。一旦真正产生了菩提心或具备了戒体,即使所造的恶业再严重,也很快就能清净。如果能真正发出菩提心,哪怕是犯了五无间罪,也没有事,也能清净。功德也是如此。之前相续中没有任何功德,是最最普通的一个凡夫,若是在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都能迅速圆满。所以说菩提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大家可以参考《入行论》第一品。

恒时忆念菩提心的功德,即时时刻刻忆念菩提心的功德,对菩提心产生欢喜之心,对菩提心产生信心,就会尽心尽力去护持菩提心,就不可能有舍弃菩提心的情况。

提高菩提心的力量:我们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有的没有真正发出来,有的虽然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力量,还没有到位。提高力量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尽心尽力地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通过闻思修,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以上供下施等方法,积累福德资粮。尽心尽力地积累二种资粮,资粮越圆满,菩提心的力量就越大,二者相辅相成。资粮积累得越多、越圆满,菩提心的力量越大、越圆满。如果想提高和增长菩提心的力量,就要积累二种资粮。

增上愿菩提心的功德:第一种方法就是修四无量心;第二种方法是昼夜六时发心;第三种方法是修苦乐施受法。通过这三种方法,增长愿菩提心的功德,提高自己内心的这种境界。

第一,修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之心。通过四无量心修出平等之心,即舍掉对亲朋好友的贪着、贪恋,舍掉对怨敌仇人的怨恨。对亲朋好友没有贪爱,对怨敌仇人没有怨恨,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的对待,没有亲敌之别,这就是四无量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发出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

我们经常讲“大慈大悲”,这不是谁都可以具有的。只有具四无量心的基础,才可以发出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什么是慈无量心?给予一切众生安乐。不分亲敌,不分贵贱,不分贫富,都一样平等。

我们现在对穷人可以发点儿心,对富人根本就不可能发心;我们喜欢贵人,讨厌贱人……这都是分别。若是有这种分别,你的这种心态、境界还是属于凡夫中的凡夫。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这是圣者的境界,是圣者才有的功德。我们要跟圣者学,要在相续中具备这些功德,就要平等。没有亲敌之别,都是一样的。希望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包括最最讨厌的蚊子、苍蝇在内,这叫慈无量心;希望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不分人和非人(鬼神、魔等)都是一样,这种心态和想法就是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安乐,当看到、想到、听到一切众生得到安乐时,心里无比的欢喜。我们有没有对一切众生都有这种心态?当别人得到利益或赞叹时,自己心里是不是很欢喜?心里是不是很舒服?如果是,就说明你有了喜无量心。

对一切众生都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现在对亲人是这样。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若父母得到利益了,儿女就高兴了;尤其若是儿女得到利益了,父母就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这叫分别,不是喜无量心。

对一切众生都要有这样的心。谁得到利益了,高兴!谁得到好处了,高兴!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这些利益,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所求。当我们听到、闻到、想到这些时,心里欢喜,心里非常舒服,这叫喜无量心。

第二,昼夜六时中发菩提心,发愿菩提心。早晨发、中午发、晚上发……我们现在只是上早课或上晚课的时候发,不知道平时有没有发?昼夜六时中都应该发,反复地念仪轨,反复地发愿菩提心。

有时候不念仪轨也可以,心里想:“我要为一切众生而成佛”“我要成佛,去度化一切众生”“为了度化众生,我要成佛!”这些心都具备两种特点:第一个是“上求菩提”,第二个是“下度众生”。若是具备这两个特点,就是愿菩提心。

昼夜六时中都要发这样的心,要提起这样的念,这是第二种方法。

第三,修苦乐施受法。把快乐送给他人,痛苦由自己承担。昼夜六时都要修这样的心。

我们现在是相反的,总是想自己得到利益,想自己得到好处,根本没有想众生,把众生都忘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一个大乘行者,时时要修利益众生的心,时时要提起这样的念。通过呼吸也可以修,呼气时把快乐给予他人,吸气时吸进痛苦由自己承受。这种修法非常殊胜。

以前噶当派的一位大德就是这样,他历经周折,寻找了很多地方,就是想修这个法。这是非常殊胜的法,是破除自我,对治私心最有力量的一种方法。自私自利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本。之所以学修,就是要对治自私自利,断除自私自利。通过何种方法做到这一点?就是自他交换。一切胜利、快乐给予他人;一切失败、痛苦由自己承担。这个心是最有力量的,平时就应该修这种心,可以通过这种殊胜的苦乐施受法等各种方法去修。

若是要增长菩提心的功德,就要有方式、方法。上述三种方式就是增长菩提心功德的方法。以这三种方式修持,菩提心的功德自然就会圆满,同时也保护了戒体。

下面是护持愿菩提心戒体的方法,就是如理取舍四白法与四黑法。舍掉四黑法,取四白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护持我们的愿菩提心,也可以护持愿菩提心之戒体。

欺骗应供令生悔,诽谤圣者谄诳行,
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


首先讲四黑法。

第一,虚妄欺惑成为应供处的上师堪布阿阇黎等,即欺骗上师、堪布、阿阇黎。

小乘里,是指给你传戒的堪布和阿阇黎。前面讲过,有两种堪布和六种阿阇黎。两种堪布,一种是给你剃头让你出家的堪布,还有一种是给你传比丘戒的堪布。“上师”是大乘里所讲的,尤其是在密宗里讲的。如果你欺骗堪布、阿阇黎和上师,不说实话,心口不一,当面与背后不一。通过语言说一些妄语、假话,就会犯根本戒。

这条戒要求得有想欺骗的想法,若是没有欺骗的想法,就不犯根本戒。对一个菩萨而言,若是你心里有想欺骗的想法,然后在上师、阿阇梨、堪布面前说假话、打妄语,这是犯根本戒的。

第二,故意让别人生追悔心。别人成办本不该后悔的善事等,即对方所做的不是会后悔的事,也没有生后悔之心。作为菩萨——发菩提心的人,若故意让此人生后悔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菩萨就会犯根本戒。

比如,他人做了布施或受了某种戒,为了让他生后悔心,而跟他说“不应该这样做,这样不如法”“你受戒了,但没有得到戒体”“你没有得到戒体的条件”等。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对方所做的布施是否如法,也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得到戒体,没有必要跟他人说这些话。若菩萨就是想伤害对方,让对方生后悔心而说这些话,就会犯根本戒。

第三条,以嗔恨心言说圣者的过患,妄加诽谤。比如,说上师善知识的过患,然后妄加诽谤。他并不了解,仅以嗔恨心诽谤上师善知识,就是诽谤圣者,这样会犯根本戒。

第四,众生面前谄诳行事。在众生面前假装有功德,以欺骗的手段去忽悠众生,这样也会犯根本戒。为了得到一些供养、恭敬,假装自己有功德,说一些诳语,这样就会犯根本戒。

以上四种叫四黑法。这些四黑法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断除的。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不能有这些错误。

下面是与此相反的四白法。《迦叶请问经》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菩提心。云何四法?于菩萨作本师;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乘。”

佛陀告诉迦叶:若具备此四种法,不会忘掉菩提心。迦叶就问佛:是哪四法?下面是佛陀所答的四法。

第一,不明知故妄,即不故意说妄语欺骗众生,在众生面前不假装有功德,没有境界说有境界,没有证悟说已经证悟了。若是一个真正的证悟者,一个具有功德的人,他不会随便说这种话。若是有想欺骗众生、忽悠众生的想法,然后去做这些行为,就会犯根本戒。这里要求不要这样做,不能欺骗众生。

第二,于菩萨作本师想。“菩萨”指善知识;“本师”指佛陀。应把菩萨善知识当做佛陀想。

第三,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安住。不欺骗众生,而且能利益众生。“以清净心安住”,意思是以清净的心态去利益众生。

第四,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乘。将一切众生,尤其是有缘众生,进入大乘法门。让他们修持大乘佛法,将他们都安置于大乘佛法。

这是在《迦叶请问经》中所讲的四白法。作为菩萨,作为一个发愿菩提心的人,应当随时随地奉行此事。

断除四黑法,行持四白法,这样可以护持愿菩提心,也可以护持愿菩提心的戒体。这里主要讲愿菩提心的学处。共有八条,都是根本戒。

愿行菩提心是分开的,在此处讲的是愿菩提心的学处,也可以说是愿菩提心的戒条。

壬二、行菩提心之学处

赞自毁他贪名利,吝啬不施财与法,
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
愚信伪法而宣说,四根本罪行学处。


行菩提心的学处,在经文里比较分散,但是无著菩萨将这些内容归纳于《菩萨地论》中,在此处主要讲的是《菩萨地论》中的四条根本戒。

第一,贪图名闻利养,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名闻利养而赞扬自己,诋毁其他受恭敬者。

贪图名闻利养,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名闻利养而赞扬自己;看到他人有名闻利养、利益,为了不让他人获得这些利益而诋毁他人,说他人的一些过患。这样会犯根本戒。

第二,发菩提心的菩萨本来有能力,但因吝啬而对痛苦饥饿、无依无靠的乞丐不施少许财物。这是犯根本戒的。

现在的人都装聪明,遇到乞丐不但不做布施,甚至还说一些坏话,这样也会伤害众生。当遇到乞丐的时候,若是自己有能力,就要做布施,否则,也是犯根本戒的。

这是不做财物布施而犯戒,还有不做法布施而犯戒的情况,即对于想听闻佛法并堪为法器的补特伽罗不赐正法。若对方是堪为法器的补特伽罗,且想听想学,若自己因为吝啬而不教他佛法,也不带他修法,这也是会犯根本戒的。

对方是否堪为法器,你得要观察。其实,上师善知识首先要观察弟子。这个弟子是否堪为法器,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弟子。密勒日巴尊者讲过:“上师不观察弟子,犹如跳悬崖。”若是不观察,是比较危险的。通过观察,知道对方堪为法器,即能够接受佛法里讲的这些义理。对方还得有想听想学的欲乐。对方具备这两个条件,但是你不教他,也不带他修,这是犯根本戒的。

做为一个菩萨,他若是有知识或其他的修持方法,就应该对有缘的众生,对有希求心的人毫无保留地施教,若是吝啬而不教或不摄受,也是犯根本戒的。

第三,在猛烈嗔恨心的驱使下,仅是出口不逊、恶语中伤,说坏话,说恶语还不满足,竟然对他人大打出手,进行加害。这是在嗔恨心的驱使下,生起嗔恨心,然后骂人,还去殴打。别人忏悔了,赔礼道歉了,也不接受,继续记恨,这样菩萨就会犯根本戒。其实,骂人、打人都是不允许的,都是犯戒的;尤其记恨,是犯根本戒的。

不用说记恨同修道友,即使是记恨毫无关系的众生,也不是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已经犯根本戒了,不是菩萨了。对众生是不能记恨的,尤其是对同修道友更不能记恨。否则就不要学法了,不要在这里装菩萨了。天天早上、晚上在那里装模做样地说什么“祈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垂念我,乃至菩萨果……”这就是欺诳一切众生,也是欺诳上师三宝,这个罪过是非常严重的。还不如下山做一个凡夫俗子,做一个恶人,然后等果报成熟。

人都是这样的,“不见棺材不流泪”,有一天你会后悔、痛苦的。但是谁也很难想到、考虑到那个时候。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考虑死亡和来世。只考虑今生小小的利益,满脑子里装的,心里想的都是怎样找工作,怎样搞对象,怎样获取利益……

之前也讲过,死亡和来世才是问题。但是这些真正的、最主要的问题,我们都没有想过,也不会想,想的都是一些暂时的利益,一些世间的琐事,诸如找工作,搞对象,获取利益等。其实这些不用想,一切琐事都要随缘。心里想的,脑子里装的应该是死亡的事,来世的事。你想死亡,现在就开始为死亡做准备,今生的利益和快乐自然就会来,真的,不可思议的。告诉大家要想死亡,要想临终,很多人都不明白,“临终是以后的事,死亡是老了的事……”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想死亡,为死亡做准备,今生的利益、快乐自然就会有。

还有来世。若是你只想今生,不想来世,你根本就不是一个修行人,根本就不是一个佛弟子。所以,我们主要想的是来世,想的是死亡,这样世间的利益才会自然圆满,才会有成就。

第四,愚痴引发的诽谤,即把正法说成是邪法,邪法说成是正法。现在社会上的人,特别愿意说“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正法”这些话,你怎么知道是正法?你怎么知道是邪法?你是以什么标准衡量的?你也不了解任何宗教,也不了解任何修持方法,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法,不知道什么是邪法,没有资格说这些。故意把正法说成邪法,把邪法说成正法,会犯根本戒的。

这是行菩提心的学处,也可以说是行菩提心的根本戒,一共有四条。前面讲的是愿菩提心的学处,后面讲的是行菩提心的学处。前面讲愿菩提心的根本戒,后面讲行菩提心的根本戒。愿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之根本戒,共有八条;后面讲的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根本戒也有八条。共有十六条。前面有四黑法,还有四白法,这是在《迦叶请问经》中讲的,共有八条根本戒。四白法是四黑法相反的,所以不能分开,不另外讲也可以,这样就是四条戒,再加上行菩提心四条戒,共八条根本戒;若加上四白法,就有十二条根本戒。这是愿行菩提心的根本戒。

辛二、恶作参阅他论:

细微恶作四十六,当于他论而了知。


接着讲支分戒。前面讲甚深派的学处时,关于愿行菩提心的学处,只讲了根本戒,没有详细讲支分戒。同样,此处讲广行派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戒条)时,也只讲了根本戒,没有讲支分戒。

支分戒共有四十六种恶作,与摄善法戒相违的三十四戒,与利益有情相违的十二戒,共有四十六种恶作,这些在《菩萨戒二十颂》等论典里有详细的阐述。《三戒论》中对此没有详细地阐述,若想了知,可以看其他论典。

在这里没有详细地阐述,我们也不详细地讲了。

前面分别以甚深派的观点和以广行派的观点,讲了很多根本戒。支分戒也有很多恶作,比如甚深派有八十种恶作,广行派有四十六种恶作,这些都属于严禁恶行戒,也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所讲的断恶行戒。

己二(摄集善法戒)分二:一、总义;二、详述。

摄集善法戒,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的行善法戒。如理如法修学六波罗蜜多。

在偈颂中没有讲总义,只有详述的内容。但这次我们用的是云丹嘉措尊者的《三戒论释》的科判,对摄集善法戒有总义和详述的分别,并且讲了总义的内容。

庚一(总义)分七:一、法相;二、定义;三、分类;四、定数;五、次序;六、修法;七、功德。

辛一、法相:


通过法相了知本法。此处所讲的法相,主要是六波罗蜜多的法相。摄集善法戒主要讲的是六波罗蜜多。六度所摄的一切行善的相应心,就是六波罗蜜多的法相,主要讲四种特法:

第一,远离六度各自的违品。比如,布施波罗蜜多的违品是吝啬心,忍辱波罗蜜多的违品是嗔恨心等。六波罗蜜多都有自己的违品。

第二,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有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才可以有六波罗蜜多;若是没有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不能成为波罗密多。有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布施、持戒、忍辱等才是波罗蜜多,否则不能成为波罗蜜多。

第三,具有满足他众意愿的作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可以满足他众意愿的作用。修持六波罗蜜多,暂时可以满足众生的意愿;最主要的是,通过修持六波罗蜜多,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然后可以给众生转法轮等,以此等方式满足众生的意愿。这一条是指能够暂时或究竟地满足众生的意愿。

第四,成熟三菩提果。声闻、缘觉和佛,这是三菩提果。此处主要指佛的果位,因佛的果位里包含声闻和缘觉的功德,所以可以成熟三菩提之果。

《经观庄严论》中云:“毁布施违品,具有无念智,圆满诸所欲,成熟众生三。”这句偈颂主要讲的是布施,其余的其他各度均可依此类推。

六度所摄的一切行善的相应心,就是法相。菩萨所有的学处、一切行善都包括在六波罗蜜多里。不是行为,主要是心(心王和心所)。六度所摄的相应心,诸如布施的心,持戒的心,安忍的心,禅定专注的心等,才是真正的六波罗蜜多。

这里主要讲的是法相。

辛二、定义:

为什么叫六波罗蜜多?“波罗”义为彼岸;“蜜多”义为趋至。到达胜过世间与声缘一切善法的彼岸,即是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的意思。

到达彼岸是超越世间,包括声闻和缘觉。我们讲“二边”,一个是轮回边,一个是寂灭边。远离二边者叫“彼岸”,能到达彼岸叫“波罗蜜多”。但六度都是到达彼岸的方法,也叫“波罗蜜多”。这是果的名字取给因,也是一种取名的方法。

真正的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就是佛果;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是到达彼岸的方法,所以也叫“波罗蜜多”。若是布施、持戒等没有成为到达彼岸的因,就不是波罗蜜多。

辛三:分类:

波罗蜜多有六种: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安忍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各波罗蜜多可以各分六个波罗蜜。如布施波罗蜜也可以具备六波罗蜜。六度是六个,再可以各分六个,共有三十六种。

其实六波罗蜜多的意义非常广,其所涵盖的也非常广。从根本上分的话,有六种波罗蜜多,六种波罗蜜多各再分六种波罗蜜多,这样就是三十六种波罗蜜多。

关于波罗蜜多的分类,如《现观庄严论》中云:“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辛四:定数:

波罗蜜多从根本上分有六种,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一切学处都包括在三学当中,六波罗蜜多也是如此。

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和忍辱波罗蜜,都可以包括在戒学中。布施波罗蜜是戒学的因,持戒波罗蜜是戒学的本体,忍辱波罗蜜是戒学的所属,这三方面摄于戒学中。静虑波罗蜜多(禅定)包括在定学中。智慧波罗蜜多是慧学。精进波罗蜜多则是三学的助伴。六波罗蜜都包括在戒定慧三学中。观待三学,六波罗蜜的数量也决定为六种。《经庄严论》中说:“观待三学数,佛真说六度,前三属戒学,后二归两种,一者三助缘。”

为什么决定为六种波罗蜜多呢?菩萨的所有学处都包含在三学当中,观待三学有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都包含在三学里。这也是说法之一,还有很多其他说法。

辛五、次序:

根据因果、劣胜、粗细而确定六度的顺序。

因果:一般情况下,前前是因,后后是果。比如,布施波罗蜜多是持戒波罗蜜多的因,持戒波罗蜜多是忍辱波罗蜜多的因。六波罗蜜多的顺序就是因果的顺序。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但特殊情况下也是不一定的。

劣胜:比如说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和持戒波罗蜜多的功德相比,持戒波罗蜜多比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大;忍辱波罗蜜多的功德比持戒波罗蜜多的功德大;精进波罗蜜多的功德比忍辱波罗蜜多的功德大……前前是劣,后后是胜,六度的关系和顺序也是以此而决定。

粗和细:持戒波罗蜜比布施波罗蜜要细,忍辱波罗蜜比持戒波罗蜜要细……依粗细的关系而决定顺序。

三种说法都是合理的。为什么先是持戒波罗蜜,然后是忍辱波罗蜜,接下来是精进波罗蜜等?这个次序是以什么确定的?这是以因果关系确定的,以劣胜关系确定的,以粗细关系确定的。如《经庄严论》中云:“依前而生后,存在劣殊故,粗大细致故,说彼等次第。”

辛六、修法:

《经庄严论》云:“无求之布施,不贪世持戒,一切皆忍受,功德源精进,静虑非无色,智慧具方便,于此等六度,智者真实修。”

“无求之布施”:无有所求叫布施。如果有所求,布施波罗蜜就不圆满。

“不贪是持戒”:不贪世间的利益就是持戒。

“一切皆忍辱”,能忍受一切,心于顺境和逆境中如如不动,这就是忍辱。

“功德源精进”:精进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对世出世间的功德,尤其是对出世间的功德有欢喜之心叫精进。

“静虑非无色”:“无色”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无色界。世间最高的禅定就是无色界的禅定,此处所讲的禅定是远离无色的,是寂止与胜观双运。

“智慧具方便”:有智慧就有方便,有方便就有智慧。

这都是六波罗蜜多。以什么方式实修?以六种殊胜来实修。

第一,所依殊胜:具足菩提心。

第二,诸法殊胜:行一切事。若是具有六波罗蜜多,一切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是在积累资粮、净除罪障。

第三,所为殊胜:为利一切有情而奉行。

第四,方便殊胜: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

第五,回向殊胜:回向无上菩提。

第六,清净殊胜:真实对治二障而行。六波罗蜜多可以对治二障,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对治了二障,就可以解脱,可以成佛。

这是以六种殊胜而精进实修六波罗蜜多。

辛七、功德:

六波罗蜜多的功德:所缘广大,为一切众生。发心清净,心里没有自私自利,贪婪的心态。作用广义,能够圆满二利。果报无尽,若是发菩提心,做善法、积福德,它的果报是无有穷尽的。《经庄严论》中讲:“广大与清净,广义与无尽,当知布施等,一切四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具备这些功德。

《宝鬘论》里讲:“施受用戒乐,忍光泽进威,禅寂慧解脱。”

布施就会圆满受用。我们都不做布施,就是怕没有,其实并非如此。越做布施,越有,所得到的会越多。这是佛讲的,这是真言。

“戒乐”,受戒、持戒是快乐的因。若受戒、持戒,今生来世都会快乐。

“忍光泽”,修忍辱就会有气质,长相庄严。

“紧威”,精进就会有威严。特别精进的人有威严。

“禅寂”禅定,则内心寂静。

“慧解脱”,智慧是解脱。有智慧才可以断除我执,有智慧才可以断除障碍,然后会解脱。

这也是六波罗蜜多的功德。

六波罗蜜多(六度)包括在二资粮当中。《经庄严论》中云:“施戒乃福资。”布施和持戒是福德资粮;“三度属二者”,忍辱、精进、禅定这三种是二资,既属于福德资粮,也属于智慧资粮;“第五亦智慧”,智慧度是智慧资粮。

也有其他说法:除了智慧波罗蜜多,其他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戒波罗蜜、静虑波罗蜜,都要有智慧波罗蜜的摄持,也可以属于智慧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多都包括在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当中。二种资粮是获得二身佛究竟果位的因。比如,以福德资粮为因,智慧资粮为缘,将来就可以获得色身佛的果位。以智慧资粮为因,福德资粮为缘,将来可以获得法身佛的果位。《宝鬘论》中云:“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资粮生。”六波罗蜜多可以产生法身佛和色身佛二身佛的果位,这是我们究竟的果位,我们所求的一个法。

此处讲的是六波罗蜜多的功德。

前面所讲都属于总义,明天继续讲详述。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