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五十三)[菩萨戒]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5年7月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三戒论》。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一、法相;二、受菩萨戒之方法。

这次我们讲《三戒论》,所用的科判是云丹嘉措尊者所著。

未得戒之受戒的方法分二,一个是法相,一个是讲受菩萨戒的方法。

其实,按《三戒论》偈颂,前面已经讲了菩提心的法相,然后讲的是菩提心的分类,今天应该直接讲发菩提心的方法。但是根据科判,“发菩提心的方法”前面又讲了菩提心的法相,这里主要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

其实,前面讲“菩提心的本体”的时候,已经讲了法相。有的论师认为,前面所讲的是菩提心总的法相,既是胜义菩提心的法相,又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但是,按照自宗的观点,前面所讲的菩提心的法相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不是胜义菩提心的法相,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不具备那些特点。

云丹嘉措尊者在此处又讲到了“世俗菩提心的法相”,以此分析,尊者的密义是:前面所讲的是总的菩提心的法相,此处所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

但是,以自宗的观点,前面所讲的法相主要有两个特点,是从两个方面讲菩提心。这两个特点只有世俗菩提心才具有,胜义菩提心不具备这两个特点。佛地的发心纯粹是胜义菩提心,十地菩萨入定时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无论是在佛的境界中,还是在菩萨入定的境界中,都不会有这些意念,也不会有“上求菩提、下济众生”的欲望。所以,胜义菩提心不具备这两个特点。前面所讲的应该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在讲“菩提心的分类”时,讲了很多种分类,很多都是世俗菩提心的分类,但是也有胜义菩提心的分类。

今天,主要是讲受戒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发菩提心的方法。

丁一、法相:

菩提心的法相,即除开菩萨圣者入定本体的发心,为他利缘圆满菩提的大乘学处之发心。也就是昨天所讲的,主要是为众生求证菩提果的发心。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的法相,第一是为了度化众生,第二是求证菩提果。此外,除开圣者入定本体的发心,即胜义谛的菩提心。

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这些修行人相续当中所具有的发心,纯粹是世俗菩提心。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圣者们有入定和出定的状态,入定根本慧是胜义谛的菩提心,出定的时候所具有的发心是世俗菩提心。佛地的发心纯粹是胜义菩提心,凡夫地的发心纯粹是世俗菩提心。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的发心是胜义菩提心,出定时的发心是世俗菩提心。

根据自宗,世俗菩提心是以什么因产生的呢?《经庄严论》中云:“助因根本力,闻力善习中,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助因”,“助”指善知识、善友。在善知识、善友的帮助下,会生起菩提心。如果你好好地依止善知识、善友,在他们的帮助下,相续中会产生菩提心。

“根本力”,是通过苏醒种性而产生菩提心。有些人前世学修过大乘佛法,相续中有过一些成就,后来投生的时候,因为要经过母胎以及其他一些外缘等,令他忘失了,相续中暂时没有成熟。这种人也许会突然苏醒自己的种性,前世修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突然在相续中出现,以这种方式产生菩提心。

“闻力”,通过反复听闻大乘教理、经论,通过这种闻力,相续中会产生菩提心。

“善习”,对善法进行串习,长期修善法,去提起善念、积累善根,到一定的时候,菩提心自然会在相续中产生。这也是产生菩提心的因。

“生稳不稳固”,苏醒种性,即前世的功德突然在相续中成熟、显现而产生的菩提心,以及对善法进行串习,通过善根而产生的菩提心,这些是比较稳定的。以善知识和善友而产生的菩提心,以及通过自己听闻教理的力量而产生的菩提心,这些不是很稳定,还有可能退失。

这里讲的是产生菩提心的因,即菩提心以何种因产生。

丁二,(受菩萨戒之方法)分二: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戊一、世俗发心依仪轨之受法:

初未得戒得受法,持戒善知识面前,
大乘法器之信徒,七支供已愿行心,
一次性受自他喜,此乃龙猛之观点。


这段偈颂主要讲龙树菩萨的观点,也是甚深派的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方式方法。

如果想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要找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道灯论》中云:“从具德相师,受菩萨律仪,善巧律仪轨,自安住律仪,堪传律具悲,当知得良师。”这是大乘佛法里讲的善知识的法相。

善知识的法相:第一,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第二,菩萨戒受持得比较清净;第三,善巧律仪轨,精通仪轨,会如理如法地传授菩萨戒者。第四,不是为了其他的利益,而纯粹以慈悲心想给他人传授戒,纯粹以悲心让弟子发菩提心。这就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大乘佛法里所讲的善知识的法相、善知识的特征是什么?特别慈悲,受持菩萨戒且特别清净者。若是自己要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还要找一位精通仪轨的人。

受戒者也要具备条件,否则不可能得到戒体。

第一,对远离八边戏论的甚深义没有畏惧者。有的人一听讲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心里就特别畏惧、害怕。这样的人不是大乘种性,所以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受菩萨戒。第二,对浩如烟海般的大乘菩萨之学处具有意乐者。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二大车轨在此处有不同的观点。甚深派认为,无论是人还是非人,只要具备上述条件都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广行派认为,若仅仅发愿菩提心,不用通过仪轨受别解脱戒。但若是发行菩提心、受行菩提心这个戒,之前必须至少受七种别解脱戒当中的一种。之所以称七种别解脱戒,因为里面没有斋戒,斋戒不能成为上上功德的基础,它时间短。除了斋戒,上下有七种别解脱戒。在发行菩提心、受行菩提心戒之前,必须通过仪轨受其中至少一种戒,这样才可以得到戒体。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甚深派没有前述广行派的要求,受戒者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对甚深法义不惧;第二,对菩萨很多的学处有意乐。具备这两个条件者就可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一般可以得到戒体。

受戒的仪轨,即方法。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不是随便就可以发出来、能得到的,也要通过仪轨(方法)。

加行:首先要调整心态。第一,对三有轮回生起厌烦心;第二,不能贪执寂灭。虽然对三界轮回产生了厌离心,但若是对寂灭(暂时的涅槃)有贪着心,这样容易堕落寂灭边,就像声闻缘觉等。第三,具有希求圆满菩提果的意乐。通过这三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心态要特别好。通过何种方法调整心态,什么是“心态好”?对三有轮回已经生起了厌离心,对寂灭涅槃也没有贪着之心,而且具有希求圆满菩提果之意乐。以这三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具备这些心态就可以了。

然后对传戒上师供养曼茶罗,并祈请:“我要受菩萨戒,请您给我传授。”按甚深派的观点,受戒者还要通过七支供的修法积累资粮。

这些都是前提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正行:首先进行三次祈祷垂念。我们平时念诵“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这就是祈祷垂念。一般念三遍。

接下来,进行皈依。受任何戒首先要皈依,否则得不到戒体。我们平时念诵: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念三遍。这是皈依佛法僧三宝。

然后,正式发菩提心。我们平时念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这里包括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样念三遍来发菩提心,在第三遍的末尾处就能得到戒体。

后行:修自他之喜心,受戒者供养酬谢,上师略说学处。

自己修喜心,令他众也修喜心。我们平时念诵“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生,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这是让自己生欢喜心。确实这样,若是在心里一想,自然就能生欢喜心。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生”:这个人身非常难得,今生我们得到了,这是多大的福报啊!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今天我们得到了人身,可以进入大乘佛法,可以发菩提心,还能成为佛子。若是你懂得佛理,若是你有一点点能辨别好坏的智慧,就会知道,这真的是太幸运了!这个福报不是一般的福报,福报太大了!

即使我们今天得到了一亿美元,甚至是一百亿美元,这都什么也不是。一亿美元有什么啊,一百亿美元又有什么啊?这都是痛苦的因,都是烦恼的因。甚至还会拿这些来造很多的恶业,将来要堕落,出脱无期。今天我们能得到人身,能发菩提心,能成为佛子,这才是真正的幸运,才是真正的福报!自己欢喜嘛。

“尔后吾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我们发了菩提心而成为佛子,之后就要承担佛的家业,就要利益众生。自己能得到这么殊胜的如意宝,要珍惜,不能再染污自己的相续。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今天我们能发菩提心,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就相当于一个盲人在废聚中获得了如意宝一样,是非常幸运的事情,福报也非常大。这是让自己生起欢喜心。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这是让他众生欢喜心。那些有形无形的众生都是我们将来要度化的对象,应该让他们也欢喜欢喜。“大家应该欢喜啊,因为我已经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我很快就可以度化你们了,你们也应该跟我一起欢喜”。

这就是让自他欢喜心。

受戒者供养酬谢,上师略说学处,即简单地给他们讲一下菩萨的学处。如果要全部讲也讲不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是“略说”。

这就是甚深派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一种仪轨或方法。根据甚深派的观点,愿行菩提心是同时发的,愿行菩提心的戒也是同时受的。

我们平时念仪轨的时候,若心里有决心,同时就能得到戒体。若是没有决心,就得不到戒体,甚至连菩提心也发不出来,只是口头上念念而已。我们现在天天在念,天天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但是很多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发出菩提心,也没有真正得到戒体。自己观察观察,自己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相续中有没有真正产生戒体?自己的菩提心有没有真正发出来?若是真正发出来了,戒体也就有了;若是没有戒体,菩提心也没有发出来。

甚深派宣讲的就是一个仪轨,愿行菩提心同时发,愿行菩提心的戒也同时受。我们天天念发心仪轨,是不是天天在要受菩萨戒?是!天天在发菩提心,也就是受菩萨戒。若是真正能发菩提心或得到戒体,对自己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对自己相续的改变也是非常大的。但若是自己的相续不够成熟,不具备该有的条件,尽管天天在念,天天在形式上做,实际上却不一定能得到戒体,也不一定能发出菩提心。

现在有这么多人在学佛、修行,而且很多人学修的时间也不短了,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情况。虽然天天念,天天做,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去观察一下自己。第一,没有观察自己的相续。自相续中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有没有具备前提的这些功德?对这一点进行观察是很必要的。若是没有,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其产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具备,这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当前面这些条件具备以后,菩提心是否真正发出来了?这也是要观察的。再观察,自己是否真正获得了戒体?

大家虽然天天都在念仪轨,天天在做这样的形式,但是根本就没有观察过:自己是否发出了这个心。谁观察过啊,谁想过啊?我觉得基本上都没有想过,只是念念而已,在形式上做做而已,根本就没有观察过。若是这样,尽管天天念这些仪轨,但是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不学,不如不在这里,甚至还拿佛法来造业,染污道场,这是非常严重的罪过。

如果相续当中还没有产生戒体,还没有正式发出菩提心,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令戒体产生。前面已经讲了怎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以及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仪轨,也讲了真正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菩萨戒的因。诸如多依靠善知识和善友,多串习善法等,这些都是因。如果还没有发出来菩提心,没有真正在相续中产生戒体,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令其产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在学密法、学大圆满法,先不应该说这些事儿,不应该谈这些话题。你得先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是最重要的。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大乘一切佛法的基础,也是入大乘之门的标志。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根本入不了大乘法门,还说“我是修空性好,还是修大圆满好?”“我是修本尊好,还是修心中心好?”……你连门都没进去呢,说这些有什么用?

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先不谈佛菩萨的境界,把这些先放一放,先说我们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有没有入大乘法门?先从这里做起,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人根本不考虑这些,还说“这个殊胜,那个不殊胜”等。

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你进入大乘法门以后才可以修持这些。既然还没有进入大乘佛门,说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自己先看看吧。

我们也讲了很多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菩提心不可能随便就发出来,菩萨戒的戒体也不可能自然在你的相续中产生,除了那种苏醒种性者,除了那些有一定根基的人。也许有些人开始怀疑:“我是不是那种苏醒种性的人啊?”“我是不是那种大根基的人啊?”……这些不用你怀疑,你不是!如果是,你早就开悟了;如果是,你早就见性了。你现在还没有开悟,还没有见性,你的相续中还没有产生那些境界,这就说明你不是那种人。所以,你不要在那儿等着天上掉陷饼,还不如好好想想怎样才能进入大乘法门,怎样才能发菩提心,怎样才能得菩萨戒。

先看看自己的相续,如果还没有进入大乘佛门,还没有真正产生菩萨戒的戒体,我们讲了很多方法,你就通过这些方法让自己进入大乘佛门,让自己的相续当中产生菩萨戒的戒体,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广行派的观点,也就是无著菩萨的观点。

无著承许受愿心,无需别解脱戒律,
然正受前受七戒,上师询问其违缘,
弟子承诺学处等,以愿行各仪轨受。


这是广行派的观点。他们认为,受愿菩提心戒者,不必先受别解脱戒;但受行菩提心戒者,必须先至少受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一种,这样才可以得到戒体。《道灯论》中云:“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这是一个前提条件。这一点是跟甚深派的不共同之处,在前面也讲过了。

受戒前,传戒的善知识要具备的条件,跟前面甚深派所讲的一样。受戒者也要具备很多条件,这些也与前面甚深派所讲的基本都一致的。受戒方法,二者就不一样了。

根据广行派的观点,愿菩提心戒和行菩提心戒是分开受的。先受愿菩提心戒,再受行菩提心戒。

受持愿菩提心戒,有加行、正行和后行三个阶段。

加行:首先以三种方式调整心态,这与前面所讲过的一致。供曼茶罗、诚心祈请,这是第二个条件。然后,皈依三宝,积累资粮。这些都属于加行。

正行:依靠自力苏醒种性,依靠他力了知圆满菩提的功德,通过加行力生起三想。“他力”就是善知识讲菩提心的功德等,而让受戒者生欢喜心。

先祈请垂念,再念诵三遍“我某某今发心……乃至涅槃”。《三戒论释》中没有明确写明偈颂的内容。

总之,通过调整心态,积累资粮、皈依三宝,祈请垂念,然后念三遍偈颂,这样受愿菩提心戒。

后行:心生欢喜,上师宣讲学处,弟子供养酬谢。

行菩提心戒的受法,也有加行、正行、后行。

加行:受戒者观察意乐,祈求迅速赐戒。上师问其违缘情况,并让他懂得菩萨学处,再问是否愿意受戒。

受戒者先观察自己的意乐,然后祈请上师赐戒。上师问他违缘情况。受行菩提心戒的时候,需要问一下。就像我们在受别解脱戒的沙弥戒、比丘戒的时候,都首先由传戒者问有没有这些违缘。这时,上师会问,“你有没有这些违缘?”他就要回答“没有,没有……”

上师善知识还要简单地给他讲一下菩萨的学处。之前他可能没有太了解这些学处,不知道这些学处,当懂得了这些学处后,可能有的人就不敢受戒了。若是他还想受戒,就会再问“你是否愿意受戒?”“你还想受吗?”若他说自己还想受,这时可以再传戒。

正行:上师说“善男子某某,你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受戒吗?”这样问三遍,弟子承诺说:“是为众生而受戒。”以此将得戒体。

其实这个偈颂很简单,我们现在用的仪轨也不是广行派的仪轨,所以不太了解,但是在《三戒论释》里面所讲的仪轨是很简单的,以此就得到戒体了。

后行:叮嘱了知,宣讲功德,要求保密,宣说学处,酬谢供养。

“叮嘱了知”,告诉他“你已经受了行菩提心戒,在你的相续中已经有了戒体,你要好好地守护,好好地取舍学处”。“宣讲功德”,即宣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让他生欢喜心。“要求保密”,可能有些不要到处说。最后,宣说学处,弟子酬谢供养。这样就结束了。

略说菩萨戒功德,按照愿行菩提心各自不同仪轨而次第受戒。这是广行派的观点,也是无著菩萨的观点。

根据广行派的观点,愿行菩提心戒是分开受的,仪轨也是不同的,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有所不同。我们现在用的是甚深派的仪轨,广行派的仪轨用的很少。

佛像前可二派同,得戒界限三诵末。

前面讲的是在善知识面前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但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实在找不到具德的善知识,自己也可以在佛像面前受戒。受戒的过程都是一样的。一者是在善知识面前受,一者是在佛像前受,二者仅有这样的差别而已,其他都是一样的。如果连佛像都没有,也可以观想佛、菩萨或者上师在自己的面前,这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这是二大车轨都承认的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方法。

关于得戒的界限。根据广行派的观点,愿行菩提心不是同时受,仪轨也不是一个;根据甚深派的观点,愿行菩提心是同时受,仪轨也是一样的。海云上师说:念诵第一遍的时候,得到的是愿菩提心戒;念第诵二遍的时候,得到的是行菩提心戒;念诵第三遍的时候,二戒得以稳固。这里讲的是甚深派。《三戒论释》的作者云丹嘉措尊者认为,海云上师的观点与中观宗的仪轨极为吻合。但是,在此处两大派共同承许的得戒界限,即三诵各自传授仪轨的末尾得戒。也就是说,两派受戒时都有偈颂,都要念三遍。在最后一遍末尾的时候,得到戒体。无论是甚深派还是广行派,都可以这样判断得戒界限,这样理解比较合适。

戊二、胜义发心由修力而得:

胜义依轨而得受,此乃密宗之观点,
显宗若有如是说,仅是立宗修力生。


这里主要讲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不是通过仪轨而产生。

首先讲胜义菩提心的法相,即现量证悟无分别法性之智慧。若具足这样的法相,就是胜义菩提心。菩萨圣者根本慧定以及佛陀入定出定无二无别之本体的发心,这是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不是通过仪轨而受的。虽然密宗续部里有通过仪轨受的。比如,《幻化网续》《五次第续》等对此有宣说。所谓“通过仪轨受胜义菩提心”,这也是指通过这样的缘起而让相续中产生胜义菩提心,并非通过仪轨而得受之义。在密宗里有这种通过仪轨而受胜义菩提心的观点,但这是指那种相续比较成熟的人,他们通过这样的仪式,以这样的缘起,一下子见性、证悟。他就快要生起胜义菩提心了,就快要产生胜义菩提心了,就快要见性了,这时以这样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缘起而让他见性、证悟,这叫“通过仪轨而受”,其实并不是真正靠仪轨而受。

显宗里也有这种观点。比如《诸佛菩萨名称经》中说“当发胜义殊胜菩提心”,有些人认为,这是指通过仪轨发胜义菩提心。这仅仅是立宗而已,没有依据,是不成立的。

在显宗里,《诸佛菩萨名称经》中所说的“发”,是指通过一些方法让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胜义菩提心,并非指通过仪轨可以受持和得到胜义菩提心。在密宗里,之所以有“依靠仪轨而受”的观点,这有别的密义。

胜义菩提心不是通过仪轨发出的,而是通过实修才能生起的。在资粮道、加行道中,通过反复修止观瑜伽的力量而于见道中才能生起胜义菩提心。通过反复修寂止和胜观,最后才可以产生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真正产生的时候,也登地了。胜义菩提心最低的界限是见道,在凡夫地没有胜义菩提心。

前面主要讲了怎样发世俗菩提心,怎样生起胜义菩提心,通过何种方式得到戒体。胜义菩提心不是通过仪轨生起,而是通过修持获得的。我们讲了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方法,要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得到戒体。

大家也是大乘修行人,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基本的条件,这是谁也不能越过的。若是你越过了这点,就不是大乘修行人。无论是菩萨乘,还是密乘,都这样讲。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考虑学修这些前提的条件,选法门就像到菜市场买菜似的。说什么“大圆满、心中心怎样怎样殊胜”……这都没有用的!如果大家想做表里如一的大乘修行人,就先让自己发出菩提心。现在真的是末法时期,你和我都一样,说是在学佛,说是在学大乘佛法,其实根本没有资格,根本谈不上是学佛修行的人。大家不能这样自己欺骗自己,应该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学修,这是很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