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10月26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给大家讲解四种堕罪之门。我们为什么会犯戒犯错?无著菩萨总结了四种堕罪之门。
没有人想犯错犯戒,因为知道这对自己是有伤害的。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好,学佛人也不例外,只是学佛人与普通人用的方法不一样而已。我们讲加行的时候讲过,普通人的所行与所想是背道而驰的,而学佛人知道怎样取舍。
如下是四种堕罪之门,即犯罪的四种原因:
第一种,不知。因为不知善恶,不知取舍,所以犯错犯戒。社会上有很多学佛人,自己在网络上听些课,学一学,但是因为都不系统,所以还是不明理。
明理很重要。之前也给大家讲过,不明理就不知晓各种堕罪的取舍界线,不知道怎样去做取舍。比如说,善恶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戒律也是如此。比如有些在小乘别解脱戒里是禁止的、不允许做的,但在大乘菩萨戒里允许;有些在显宗里禁止,在密宗里允许。这些并不矛盾。因为不同境界有不同的善恶、不同的取舍。如果不懂这些如何作取舍?如果精通佛理,取舍一点都不难。
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取舍。比如说,在佛法刚开始弘扬的正法时期,有很多是禁止的,到了现在的末法时期却是允许的。因为年代不同,所以善恶标准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取舍。所以我们首先要精通佛理,通晓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善恶标准,才好取舍,否则容易犯错犯戒。有些自认为是好事,或是自认为是善法,实际上是造业;而有些人表面上看好像在造业,实际上在行持善法。《华严经》里讲过四种人,从表面上很难衡量判断。
对治第一种堕罪之门,书上说,就要“为明确取舍道理而学修一切学处”。明确取舍,即丝毫不糊涂,一切学处都了知。这需要广泛而系统的学习,精通佛理,尤其是精通戒律的学处,比如,必须要精通《三戒论》。
《三戒论》讲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第一段讲未得戒者怎样得戒,通过什么才能获得戒体;第二段讲得到戒体后怎样去护持;第三段讲万一犯了戒,通过何种方法恢复。无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是这样讲的。所以我们至少要精通这些戒律的学处,才能明确取舍的道理,取舍时才不会迷茫。
第二种,不敬。不恭敬即不相信。有些人表面上看毕恭毕敬,但是心里却是半信半疑的,今天怀疑这个,明天怀疑那个,这种人实际上还是不恭敬。恭敬不是在表面,而是在心,内心深信,即佛法里讲的诚信。
世间也是一样,如果心不诚,表面上毕恭毕敬、鞍前马后,那是一种欺骗。学佛要有诚信,如果不相信——不深信,就是不恭敬,有很多人虽然知晓戒律的学处,也懂得这些道理,但是不相信,这样也会犯戒犯错的。
如何才能深信呢?书上讲:“对功德生起欢喜,从而对上师与学处产生恭敬之心。”了知解脱的功德之后,生起了欢喜心;而且了知了轮回的过患,才会深信。若是得到了权力、财富,肯定会很欢喜。但这都是暂时的利益,究竟上对你只有害没有利。只有知道解脱对自己是有利的,而且是究竟上的利益,对这些功德产生了欢喜心,你才会恭敬说法上师,恭敬这些学处——深信。
所以,要对治第二种堕罪之门,就要反复地观察,反复地思维。即在书本上、字面上了知道理后,不断地去观察、思维这些内容,这样才会生起欢喜心和信心,对说法上师和戒律的学处也会生起恭敬之心。很多人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书面上都了知,但还是照样犯错、犯戒,就是因为没有深信。
第三种,放逸。道理都懂,也深信,但就是放逸。即因为习气而不知不觉地犯错犯戒。
对治第三种堕罪之门,书上讲:“如在冤家对头的地方需要小心一样,因畏惧过患而紧护自心,恒时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因为畏惧过患,所以提醒自己不能犯戒,或者不能与堕罪共存,否则今生来世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即对犯错误有一种畏惧感,所以小心翼翼地护持自己的心相续。
有时候我们也很懊恼——道理明白,也相信(否则就不会这么懊恼了),但就是改不了这些毛病。就像是虽然我们可以少吃点、少睡点,但就是控制不住。到时间就要躺下,到时间就要吃饭;一顿饭也不能少吃,少睡一个小时也不行……这就是习气。
有人虽然到寺院出家了,披上了袈裟,也是放弃大家建立小家,一会儿弄弄这个,一会儿又弄弄那个,不知不觉中时间就没有了……这些都是习气。
很多人喜欢说话聊天,遇到熟人就滔滔不绝,等反应过来时该犯的错误都犯了,绮语、恶语、离间语都说了……这都是习气。
参加百日共修的人,在山上时被熏陶得很像修行人,下山回到红尘,各种聚会、饭局,吃喝玩乐,把在山上一百多天学到的佛法,全都忘到脑后了,一点也想不起来。这也是一种习气。
自然而然地就吃了,即使是活蹦乱跳的动物也敢吃,一点畏惧感都没有。我在加行里讲过,杀一条命至少要还五百条,这些也不是不害怕,但那个时候就是想不起来,回到原来的环境中,与狐朋狗友在一起喝得一醉方休,喝醉了就胡说八道,玩得不亦乐乎。等反应过来的时候,不该犯的错误全都犯了。这都是习气。
所以要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三门。在大殿很好,出去时又犯错犯戒;自己在屋里看书或打坐时还可以,下座后又犯了很多错、犯了很多戒。这都是没有以正知正念护持三门的缘故,因为对这些堕罪没有畏惧感。不放逸就是要谨慎,小心翼翼地以正知知念护持自己的三门。
精勤对治自相续中强烈的烦恼,这是第四种。
犯错的第四种原因是烦恼粗重。明白并深信道理,但是当烦恼生起或遇到对境时,贪心、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自然就生起来,这就是烦恼粗重。
现在有些居士,尤其是新皈依、刚入门的,觉得有些出家人或学佛人还不如社会上的人。其实这也是自己不明理。这些学佛人或出家人,也是从凡夫开始学修的。虽然是学了很多道理,也明白很多道理,但是还有习气、有烦恼,犯些错、犯些戒也是正常的。不是一接触佛法或一出家就立地成佛了。如果是这种根基,根本就不需要学佛,也无须出家。如果是这种根基,学不学都是一样的,因为已经到达彼岸了,无须再入门,再学佛了。我们还在此岸,还是凡夫,所以要学佛、要出家。
我们这个僧团相对来说是很清净的,很圆满的。若不相信可以到其他道场了解一下,做个比较。我不是自赞谤他,我从小出家,去过无数道场,我了解的很多。虽然我们道场也有些各样各样的事情,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因为都还是凡夫,但都有一颗想学佛,想向善的心,这就已经很不错了,就已经跟普通人不一样了。
看看社会上那些普通人,连想学佛、想向善、想改过的心都没有。甚至把吃喝嫖赌,坑蒙拐骗都当作是种功德,是种本事。我觉得这些你们应该都比我懂得、了解的多。有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所谓的能人,认为坑蒙拐骗、吃喝嫖赌是能耐、是本事。
我们这些学佛人、出家人,虽然暂时还没有学好,但至少有改过的心,有向善的心,也都是想学佛的。佛是功德圆满的,我们也想跟佛学,也向往功德圆满,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不同之处。
学佛人、出家人肯定也是参差不齐的。虽然都想学佛,但可能有些学的好些,有些学的没那么好,有些甚至跟佛接近了,这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在生生世世中积累善根与资粮,最后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
所以有烦恼正常。我们犯错犯戒,也是因为烦恼粗重。世间不是有个词叫“触景生情”么,遇到对境自然就会产生贪心等烦恼,接着就会生起很多的分别念。
当嗔恨心的对境出现了,比如说有人可能不太恭敬你,或态度不太端正,心里生起嗔恨,接着就会生起更多的烦恼。我们这些学佛人可能还好一些,世间人心眼就更小了,遇到一点点不好的态度,不恭敬的行为,就气的不得了,甚至会恶口骂人。遇到仇人、遇到敌人,也会生起嗔恨心。
嫉妒心、傲慢心等也是如此,当遇到对境的时候,自然就会冒出来这些念头,生起这些烦恼。那怎么办呢?要用闻慧、思慧、修慧这些智慧不断地去对治。
修行也是一场战争,以正知、正念,以智慧去跟这些分别、烦恼斗争,这是烦恼和智慧之间的较量。肯定会有失败的时候,若我们智慧不够强大,烦恼可能会战胜智慧,此时肯定会犯错犯戒,但是不能放弃,再继续对治,慢慢地,智慧的力量会变强大,就能降伏烦恼了。
烦恼粗重,也是犯错误的一种原因,是一种堕罪之门。
这里讲了四种原因:
第一,不知。不知晓这些学处。首先一定要明理。
第二,不敬。不恭敬即不深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听一堂课或看一遍书,就认为学完了。应该反复、不断地思维观察,才能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
第三,放逸。知晓这些学处,也深信这些道理,但是有放逸的习气。如果不以正知正念守护三门,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这些堕罪、烦恼容易趁虚而入,所以自己要时时守护。
第四,烦恼粗重。有些人嗔恨心重,有些人嫉妒心重,有些人傲慢心重等,都有各自的烦恼。烦恼粗重的,应先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哪种类别?是贪心重,嗔恨心重,还是嫉妒心重?对治烦恼,尤其应对治比较抽象的烦恼。如果说贪心重,就先对治贪心。
还有知惭有愧。我们讲戒律,讲《俱舍论》时讲过,惭愧之心即知惭、有愧,这两点很重要。如果连惭愧心都没有,就无法忏悔。如果不忏悔怎么能有修行、怎么能有提升呢?所谓的修行就是改过,就是忏悔;忏悔的根本是知惭有愧。
这里的知惭、有愧是分开讲的。
知惭主要是观待自己的,即心里认为自己实在下劣,依靠自己而警惕恶行:虽然在上师面前、在同修身边,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如此恶劣,内心深处依然如此黑暗,我在佛菩萨面前发过誓,但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毁誓言,我是个不守信用的人,我欺骗了佛菩萨。
有愧是观待他人的,即诸佛菩萨与大恩上师以无漏神通无疑会照见,因而必须谨防恶行,断除恶业。虽然佛菩萨不会耻笑你,但自己心里要这么想:佛菩萨会不会耻笑我?同修道友会不会耻笑我?
虽然我们天天忏悔,天天念百字明,但是没有一点惭愧心。观待自己,没有惭心;观待他人,没有愧心,这样容易犯错犯戒。
今天讲的是四种堕罪之门,明白这些道理后也要仔细观察。自己犯错犯戒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不知?不敬、不深信?放逸?还是烦恼粗重?了知实际情况之后对症下药。否则我们处在放逸中,不会知道自己犯错犯戒的原因。
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错误,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犯戒;有些人可能知道,但是也不知道因为什么。有些肯定是因为不知晓这些学处,有的虽然懂这些道理,但是自己还没有深信:说是这么说的,但会不会是真实的?
还有放逸,也是犯错之门。
知道原因后去对症下药:如果是因为不知晓,就多学这些学处。要精通一切佛理也难,尤其是在家居士没有太多的时间,但是《三戒论》内容不多,要学明白也不难。最好学习四续五论,能精通一切佛理。若没有这个条件、没有太多时间,就把《三戒论》学明白、学透,也就OK了。
如果是不深信,没有生起真正坚定不移的信心,怎么办?那就要反复思维,反复观察,此外别无他法。应多多积累,其实我们闻法也一样,厚积薄发,不是天天都明白,也不是天天都有收获,但是终有一天会明白,会有收获。
当年那个苹果落到了水里,牛顿恍然大悟,了知了引力。因为有基础,之前积累了很多知识,在引力方面不断的探讨、思维,当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就彻底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也是一样,天天听、天天看,不断的思维、观察、积累,有一天就会突然明白。很多大德高僧,一个弹指,一句无聊的话,就见性了。那若巴依止帝洛巴也是如此,帝洛巴生气了,用鞋底击打那若巴的额头,那若巴昏过去了,当他醒来时,就见性了。
现在有人说:“上师啊,您打我一顿吧!”如果没有一点积累,或者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打一百顿都没有用,不可能见性的。
我经常给大家讲,瓜熟蒂落,积累资粮到一定的层次时,突然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突然就会明白,所以不要失去信心。刚开始时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或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
知惭有愧最好,把自己放低一点。我经常跟大家讲,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你在最高处。我们就是希望太高了,要求太高了:上山百日共修,一百天成佛,然后回到红尘普度众生。一百天中,想把自己打造成观音菩萨或文殊菩萨,这是不可能的,不要这样要求。但是你参加百日共修,学一百天佛法,不会浪费的,一定是有意义的。积累积累,不断地积累,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如果不是牛顿,换成另外一个人,比如说换成我,不要说落下来一个苹果,即使是落下来一百个苹果也没有用,我也不可能明白这个道理。
比如六祖惠能,一听《金刚经》就茅塞顿开了。有些人想跟六祖学,天天诵《金刚经》,诵了一百遍、一千遍,然后等着天上掉馅饼:我怎么还不开悟呢?人家是什么根基啊?人家之前积累了资粮,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一听《金刚经》就见性了,他就能接收到这个信息。我们听一百遍都没有用,不会收到那个信息。
把自己放低一点,一个普通凡夫,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收获?怎么能有那么大的改变?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最终才能瓜熟蒂落。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