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11月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年的百日共修即将结束了,大家正在学习三特加行。特加行有共同的,也有不共同的。我们现在学的,属于共同特加行,阿底瑜伽有三种不共同的特加行,观想比较熟练的人,才能圆满这种修持。它包括一些体验性的修行,比如说到一些闹鬼、不安全的险地去修持等。但是这些今天就不讲了。
共同的三特加行,即我们修行时,在身语意三方面的要点与要求。
一、身的要点——毗卢七支坐。这是身体上,即坐姿上的要求,把身体的七个部位调整到位,自然就可以进入状态,自然就能入定。身的要点要调到位是要下功夫的,不是随便坐一坐,外表上看起来很标准就OK了,它也是练出来的。
有些人也能硬摆出毗卢七支坐的样子,看上去这七个部位都调整得很到位,实际上不行。它应该是又松又稳,松即很坦然、很放松。就像你们的观修引导词里说的那样,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全然放松,每一块骨骼、每一块肌肉,甚至每一个细胞都放松了。坦然(全然)放松——身体虽然很放松,但是又很稳,稳如大山,地震、海啸发生了都不怕,即使末劫风来了也无法撼动,就要稳到这个程度。想达到这种效果只靠身体是无法完成的,还要有心态的支撑,身体与心态结合才能完成。
毗卢七支坐是佛的坐姿,是不离空性的。既很放松又很稳固,这是身的要点。
二、语的要点——九节佛风,即九次排浊气法。气代表业,排浊气就是排业障。说白了业就是起心动念,排浊气也就是排起心动念。
有时候我们把浊气理解为病、魔等不好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从业中产生的;业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从念头里产生的。有起心动念就是造业。
所谓的“断念头”,就是放下一切之意,此时气在脉里自然流动。“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把身体的七个部位调整好后,脉就回归到自己的轨道上,脉里的气自然流动,这也可以理解为几乎没有念头。这是要练的,练到最后才能没有念头。
排完九次浊气后,微微吸一口智慧之气,然后安住。这样做的意思是,当念头都消失之后,觉性就出现了,在觉性中安住。我今天讲的比较高深,这个不容易做到,也是要练的,要不断地练。
现在有些人对排浊气没有什么感觉,让排就排,让吸就吸,也不知道吸的是什么。要求吸一口气,但是他吸了好几口,反正吸了就行了。这样随便是不行的,坐姿也必须要认真按照毗卢七支坐的要求去坐,每次打坐都要认真。
排浊气时意念要跟上,否则即使观想力(等持)再好,若是心念跟不上,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修持,不可能有成就。身的要点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心态的支撑无法功德圆满。
这些都是需要练的,不断地练习,慢慢的,有一天就能做到了。如果不练就没有希望,永远也做不到;如果练,即使再差、再懈怠,也是有希望的,总有一天会成功。就如同如果不修行,永远是个凡夫;如果开始修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圣者。
三、意的要点。虽然这点比较深奥,但现在我们是用来调整心态的,所以还好懂。很多大圆满的上师,都会用此来传授大圆满窍诀,让你认识心之自性。比如上师说“不要追随过去,不要迎接未来”,心就定了;比如上师说“不要执着现在”,心就放下了。
一个具足法相、相续真正成熟的大圆满弟子,上师这样一点拨,就能见性,就能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大圆满里讲的诸法的究竟实相是什么?是心之自性——心性。我讲三特加行的时候也讲过,如果是一个具足法相、相续真正成熟的弟子,上师一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就明白了。
但我们现在是用意的要点来调整心态,在无想的状态中安住。我们的初级禅修班,主要修的是无想的状态,要求不追随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执着现在,即不起念头之意,在无想的状态中安住。但这是一个最初步的修行阶段。
我在2011年百日共修期间讲三特加行时讲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里讲的,是般若空性之意。这个需要先通过逻辑推理,在相续中生起相似的定解。
当时先讲有部宗的见解,有部宗指一切有部、经部。因为他们都承许外境存在,按我们自宗的观点,他们抉择了一部分空性,也证悟了一部分空性。他们知道粗大的物质不是实有的,通过观察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极微尘,认为极微尘存在,其他粗大的物质不存在;他们也知道相续不是实有的,通过观察,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刹那心,认为刹那心存在,心相续不存在。所以他们证悟了粗物空性和相续空性,也可以说证悟了粗大空性。他们了知了自我不存在,就断除了人我执。他们断除了人我执,就达到了目的。
他们觉得极微尘和刹那心是存在的,其实按他们的观察方式观察,极微尘和刹那心也是不存在的。但他们担心,如果极微尘不存在,则无法组成粗大的物质;如果刹那心不存在,则无法组成相续。这样就断灭了,一切显现都不复存在了。因为他们有此顾虑,所以特意安立了极微尘和刹那心——用极微尘组成粗大的物质,用刹那心组成相续。这样既不违背教理,也能达到断除人我执的目的。但这也是不究竟的。
如果极微尘事实存在,不可能没有方向;如果没有方向,就说明它不存在。如果它存在,肯定有方向;如果它有方向,肯定还可以分,那就不是不能再分的极微尘,极微尘就是不能再分的微尘。没有不能再分的微尘,却又是物质。形成物质的这样一个法如果存在,肯定有方向。如果没有方向,就没有前后、左右、上下的区别,就如同不存在一样,没有方向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是不应理的。说明极微尘是不存在的。
唯识宗认为刹那心存在,但其实这个观待外境的刹那心也是不存在的。刚才讲极微尘是不存在的。若极微尘不存在,由极微尘组成的这些物质也是不存在的,这样外境也是不存在的。唯识宗认为一切外境都是从心里显现出来的,万法抉择为心,他们承许唯一存在的就是心——刹那心,这个刹那心是远离能取所取的。意思是若外境不存在,观待它的有境——内心肯定也是不存在的,就好像没有左,也肯定不存在右,因为右是观待左而安立的。同样的道理,左是观待右而安立的,如果没有右左也就没有了,左右都一样。
所以如果外境不存在,有境——心也不存在。但是他们觉得如果心也不存在,这些显现怎么成立啊?他们认为不能说什么也没有,还要有一个心——刹那心,而且是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由刹那心来组成这些显现,也就是这些显现都是从这个刹那心里显现出来的,所以最后只留下了这个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但其实最究竟上这个刹那心也是空的。
这个唯识宗应该是随教唯识宗,随教唯识宗的见解没有中观高,他们无法接受万法的自性都是空的,所以可以无碍的显现的观点,认为有一个远离能取所取的心,万法是从这个心里产生,从这个心里显现的。但这是他们自己见解上的问题。
这个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如果事实存在,也是可以观察的。这样观察,远离能取所取的这个刹那心,就是不可分的,所以也可以是实有的。这是萨迦班智达在因明《量理宝藏论》里讲的观点,但是他讲这个观点的时候,主要是站在随教唯识的角度安立的。
其实远离能取所取的这个刹那心中的“刹那”,属于时间范畴,是不能再短的时间。在不能再短的时间里,也不能没有前后。如果它没有前后,就不是时间了,也就不存在了。它如果有前后,还可以分。
比如这里放些纸,有一个力气很大的人,用针使劲一扎,可能就是瞬间,好像没有过程,很快就把针扎到里面去,把纸扎透了。也许过程太快了我们感觉不到,但是这几十张纸,针都是一张一张穿进去的,不可能没有过程。
再比如说开车时,车轮的转动也是很快的,根本看不出车轮都是一圈一圈这么转的,每一圈都转过了,但是因为速度太快了,所以我们觉察不到。虽然它转动的速度特别快,但它也是有过程的,也是一圈一圈转过来的。所以再短的时间,也不可能没有前后的过程。如果没有前后的过程,就不是时间了,时间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也是不承许的。
我们通过逻辑去分析,通过这些观察方式去观察,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这一切,都经不起推敲,都不可得,都是没有实质性的,但它们都能无碍的显现,这就是空性。
中观分应成派和自续派,其中应成派的观点是最究竟的。按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如果通过智慧观察,都经不起推敲,都是没有实质性的,都不存在。在这样的空性中,一切法的自性都是空的,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一切法都可以无碍的显现。正如《中观根本慧论》里讲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实有法,一切法都不能显现。万法之所以能显现,因为都是性空——自性空。
有些人一讲空,就认为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复存在,这样善恶也不存在了。中观里讲空,这个空的意思是,它不是没有,而是有,但不是以我们想象的方式有,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有,它虽然是性空,但是法不空。这个话听起来是矛盾的,但其实是不矛盾的。性空法不空是什么意思?就是以智慧观察,就会知道没有实质,没有实有的,但它仍然可以无碍的显现。
性空法不空,一个是世俗偙,一个是胜义谛,但都是一体的。一体的意思是,有即是没有,没有即是有。就像《心经》里讲的那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轮涅一切法就是这样的法相,都是在世俗谛上有,在胜义谛上没有。之前给大家讲过,按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这是矛盾体,实际上不是矛盾体。
我们的思维叫分别念,它是有问题的,它会分别“有或没有……”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比如说一个法在一个地方、一个时间里,应该是要么有,要么是没有的状态。不可能既是有又是没有的叠加状态。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念,是我们心的问题。
所以,以我们这种“我见”,什么也看不透、看不明白,因为它是有问题的。本来不是矛盾体的东西,在他面前、在他的思维结构上都是矛盾体。这就说明它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的“我见”以及眼耳鼻舌身是不靠谱的,都是分别念、分别心。只有当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念消除的时候,本具的智慧、觉性才会显现,所以要断分别念,而不是增长分别念。
我们现在是凡夫,都是分别念,所以要减,而不是加,分别念越少越好。我们经常说“别多想、别瞎想,不要有起心动念”。当真正把分别念消除了,觉性出现了,到那时全是觉性的光芒,这时是要加,而不是减。那时是利益众生、普度众生,都要兼而得之,否则怎么去普度众生?因为是普度,所以每一个众生都要照顾到,每一个细节都能觉察到,此时是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密宗从哪个点上入手?从显现上。体上空性跟显宗是一致的。密宗也认为,体上没有比中观,尤其是没有比应成派更高的境界了。空性主要讲的是体,即诸法的本体。密宗的特点或殊胜之处在哪儿?就是在相上、在显现上。
显宗里,尤其是应成派里讲,都是显而无自性,这个空不是单空,而是与显现不二(不二法门)的空。它是有显现的——无碍地显现,这些显现的自性是皆空的,但是却无碍地显现。显宗没有强调显现的当下是清净的。而密宗就是在这里着手,在这个点上入手的。
其实,当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时,显现也会越来越清净。凡夫的显现都是虚幻的,我们是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
我们就是自己吓唬自己。虽然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却把这些都当作是真实的。如同梦一样,我们晚上做梦,尤其做噩梦的时候,就害怕、恐惧,甚至自己哭醒了,眼泪把枕头都打湿了……这些表现都有。心里产生了恐惧,外面的表现就会存在;有时产生恐惧,心里的那种害怕,即使从梦里醒来了还在发抖。刚才在做噩梦,心里很痛苦,但是突然从梦里醒来,知道是一场梦,一下就放松了。
同样,白天经历的一切也是梦,是白梦;晚上的梦叫黑梦,二者是一样的。麦彭仁波切有一个《醒梦辩论歌》。醒和梦进行辩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真正醒悟、觉悟时,如同从梦里醒来一样,再也不会有恐惧了。
但一个修行人的显现上会越来越清净。《定解宝灯论》里讲,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世界,看同一杯水,地狱的众生看是一杯铁汁(并不是把水看成了铁汁,它实际就是铁汁)。他在地狱里,可能感觉不到我们这个环境,感觉到的就是地狱的环境。这杯水对他来说就是铁汁,他只能看到铁汁,这个杯子他也不一定能看到。
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就是脓血,同时他看到的环境也不是这个环境,而是饿鬼的环境,是他自己的环境。业力不同,看到的也不同,我们只能这样给大家举例讲。
在人的环境里看一杯水,可以喝。虽然平时喝不是特别好喝,不如甘露,但也不是很难喝,而且能解渴,环境也是这样的一个环境。
天界的众生看就是甘露,甘露不但能解渴,还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解决饿的问题,还能治很多疾病……有很多功能,甚至能示现神通。其实可以说它是不可思议的,但也可以说我们的心是不可思议的。正如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幡在动,而是心在动。如果是一个明白人看就这样的,不是把一杯水看成是甘露,而是自己的心反射出来的甘露。心不一样,反射出来东西也不一样的,显现也不一样。
如果是一个成就者看这杯水,都是清净的,要么是坛城,要么是佛尊、圣尊。这个坛城不一定是有形状的,主要是一看到这杯水,就能启发他内心的觉悟、觉性。麦彭仁波切在一部密续的解释里讲过,从能解渴的角度讲,它是水;从能启发内在的觉性角度讲,它是玛玛格佛母。什么是玛玛格佛母?究竟的玛玛格佛母是我们的觉性。看到什么法都见到了觉性,是觉性的光芒,都不离觉性的光芒。如果始终在这样的觉性中,说明已经回归自性了。回归自性了,在自性里只有觉性,只有觉性的光芒,别无其他。
以前有这样的传说:以前的印度,可能有些人到海里,到一些岛屿去寻宝。偶尔有些人会遇到金洲,即金子组成的岛屿。那里遍地黄金,没有别的,纵使绞尽脑汁,踏遍整个岛屿,也找不到一块普通的石头。同样,当你回归自性之后,根本找不到普通的凡夫、石头、木块等,唯有觉性,都是觉性的光芒。密宗就是如此,内心越清净,显现也越清净。
这种最清净的显现,即觉性的光芒、本具的光芒,这都是同一个意思,觉性的光芒就是本具的光明。本具的光明也是显现,但是这个显现与空性,是无离无合的,本来即是一体。在究竟的佛的境界中也存在清净的显现。
这些显现是否是实有的?不是。这个实有是在我们的世界里安立的。在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思维范畴中存在,这叫实有。超越了,在佛的世界里存在,不是实有。因为它既是空性也是光明。这个光明不离空性,空性也不离光明,自性的光芒即是此意。光明是用来形容清净的,没有不清净的。能启发内在的觉悟、觉性,即是所谓的清净。
现在我们站在较低的层次而言,若是能启发内心的善念而非贪心,能增长信心,这些显现都可以视为清净的显现,但这是暂时的。最究竟的清净是能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能增长我们内心的觉悟,这就是清净的相。至于说显现为某尊佛或者佛母,这都是一种表达方式,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佛。真正的本尊肯定不是一个清净的形像、清净的佛像。
这些佛像都是固定的形象,画一个很好看、很庄严的形象,把颜色变一下,画一尊红色的佛尊,这是阿弥陀佛;画一尊蓝色的佛尊,这是药师佛。我们这些凡夫都不懂什么叫佛,就认为那是阿弥陀佛,那是药师佛。其实这也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法。
若是有这个善根,就不会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里,对佛法的认知,内心的觉悟,都会不断提高,同时就会寻找真正的佛。这是佛像,肯定不是佛;这是阿弥陀佛像,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然后再找……还是没有,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最后发现,原来自己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于是就回归自性了。这也是接引众生、普度众生的一种方法。
这是密宗,密宗外密和内密有很多。外密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外密也是要观想圣尊的。比如事部,刚开始修就是观想佛、本尊,但此时自己是自己,本尊是本尊,是一种主仆关系;再修,慢慢的变为兄弟的关系,差不多一样;再修再修,到了瑜伽部,此时知道原来自己也是一尊佛,与本尊是一样的。这时只有认知没有用,还要修成与本尊无二无别。修的时候,将本尊从清净刹土迎请过来,融入到自己的体内,是跟自己无二无别的,结束的时候又分开,本尊、佛回到了清净刹土,自己留在这个娑婆世界。
内密就不是这样了,内密始终都是一体的,自己就是佛。本尊有前方本尊、宝瓶本尊、自我本尊有三个,都是一体的,一个体化成三个这样的本尊、坛城,这样互相起作用,这是一种能量的传播方式。
你们现在修仪轨什么也不懂,糊里糊涂的念。比如宝瓶、加持,这个时候把宝瓶观成一座坛城,宝瓶里也有本尊以及眷属,全部都观得一清二楚,这是宝瓶本尊。前方本尊是观想自己的前上方有一座坛城,其中也有本尊以及眷属。还有自我本尊,将自己观想成本尊,也是一座坛城,里面有自己本尊以及眷属。能量场这样传播,从本尊那里传到自己这里,从自己这里传到宝瓶那里,从宝瓶那里又往外传,这是一种修练方法。
仅仅知道没有用,必须设身处地的去修练,将所在的地方修练成坛城、净土,将自己修练成本尊,变成佛陀。把这些道理都应用到自己身上,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去修练,才能练成,这是密宗的特点。
密宗大多数都是设身处地的,体验性的修行方法,必须亲自体验。密宗一般不会讲佛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等诸如此类的话,而是说我们跟佛本来是没有距离的,如果有距离,也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坛城、清净刹土就在当下。
其实显宗,尤其是禅宗也讲这些,但是密宗是让你设身处地的去修练。修练成本尊,修练成坛城,本尊即佛陀之意,坛城即是净土之意,当下修成净土。这都很重要,这是密宗。
密宗强调的是相,主要是从相上入手的。本来就是清净的,仔细观察,烦恼就是智慧。我们身体的五支:头、两只手、两只脚,如果以智慧观察,就是五方佛。
贪嗔痴慢疑生起时,去观察它、认知它,先把它抓住,认清它,它也是不生不灭的,即从来没生起过,也从来没有息灭过,但是它仍然显现,这样五种烦恼就变成了五种智慧。
大乘,尤其是密宗里说,有念头好。我刚才说了,刚开始时要减,不要加;最后的时候要加,不要减。密宗不怕念头,因为起了一千个念头,能见到一千尊佛陀。意思是你必须要认知它,不能纵容它。如果糊涂了,就是烦恼了;如果不糊涂,能认知它,能看清它的真面貌,它的真面貌与我们的本来面貌是一体的,它就变成了智慧,不用断,这也是一种断烦恼的方法。
在密宗里,你不用对它产生畏惧,也无需想尽办法克制它,更不必很刻苦的把它忏掉。念头起来的时候,去看它,去认知它。但密宗境界也高,因为已经觉悟了,已经见性了。
一般人无法认知,也看不懂烦恼。一直在迷茫的状态中轮回。如果在烦恼生起的时候,能认知它的自性,它就变成了觉悟,就不是烦恼了。密宗就是直截了当的让你修成自性佛,自性坛城。不让你到外面去寻找坛城,寻找本尊,寻找净土,寻找佛陀,因为不存在。
大圆满更高一些,大圆满是无勤作。即真正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直接安住就行了,转念都不需要。因为真正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通过上师的窍诀或灌顶,赤裸裸的觉性已经现前了,除了觉性没有其他的,所以不用转念,当下就是,这就是大圆满。为了表法,为了度化众生,可以勤修,但是为自己是不需要勤修、勤作的,直接安住即可。
是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因为还有悲心、愿力,他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要普度众生,在愿力、悲心的推动下,步伐只会更快。但是无论在何处,都不会迷失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