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一)》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这里要先了解圣法的内涵,认识到圣法有无上的恩德,就会对圣法发起承事的心,会一心为佛法办事。正法是出生佛道的母亲,是给予自己利益安乐的本源,只有正法能真实地利益自他。这样认识之后,就会真心地承事正法,做出各种恭敬、供养、护持、弘扬的行为。

同时,对传给自己圣法的法师也能生起念恩的心。会想到:是法师传授我圣法的涵义,为我指明解脱和成佛的道路,开启了我内心的安乐之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承事法师是我的本分。

这里的调心次第非常善巧:先思维闻法的利益引生胜解,这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心态就会随着转变,就开始意识到圣法和法师对自己的恩德。心里念了恩德,意乐和行为就会自然发起承事,是这样驱使心入于正轨。

(一)依《地藏经》实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对于法和法师发起承事,就是要像《地藏经》所说,纯粹以信心和恭敬来听法,不毁谤圣法和法师;对法师发起供养,是指对师长发起如佛想。要想到:现在佛已涅槃,见不到佛,不能在佛前闻法,现在是法师在传授圣法,所以我应当视法师如佛。生起了这样的心,就会诚心地用狮子座等来供养承事,不再有不恭敬的态度和行为。

这里要看《贤愚经·第一品》,随学世尊因地求法的态度和行为。那时世尊是国王,一心希求正法。当听到有人能传法时,内心欢喜踊跃,就非常殷重地迎请说法师,亲自敷设高座,请法师上座说法,恭敬地礼拜后,坐在下位聆听。作为佛弟子,应当随学世尊因地尊师重法的行为。

(二)依《菩萨地》实行

1、总引导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其次应遵照《菩萨地》的教导,以纯正的心听闻正法。也就是应当心无染污,不作意法师的过失。如此心就保有纯真,能和法师的心相应,一心领受正法。

其实,一切道的心要就是善心。善心的内涵非常深广,一直要修到圆满为止,这是我们直至成佛间努力的地方。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贤善心态,有各种善心的方式、做法,有应当如何存心、如何看待等等,这些是修学的大重点。一定要把各方面善心的内涵参明白,实行出来,这是一生的功课。当前要迈出的一步是在闻法上体会如何修善心。

要想清楚,作为受法者,面对圣法和法师时,应该持哪种心态,这不得不考虑。因为一旦结成了关系就有了缘起,每起一个心、做一个行为,不是受益就是受损,因此必须认识缘起的规则,以决定取舍。其实缘起律非常简明、公正,心善则地道善,心恶也地道恶;心净则一切净,心秽也一切秽。这样理上通了,心就安了,就能一心顺从真理,唯一致力于修善心,唯一观清净,也就处处得利益。但如果对于内心缘起的法则愚昧不知,不断地观过失,起不清净的想法,那就陷在了罪业里。这样去闻法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沾上一身罪业,得不偿失。这个缘起规则是极其分明、决定的,心怎么想就怎么变现,违背正理在邪道上行,伤害的只是自己。

对缘起规则愚蒙,就像瞎子开车乱闯,很快就会撞得车毁人亡,因此行为一定要用智慧驾驭。一定要认识到,安乐的本源是善心,我们时时都要修善心。修得来善心,就一切都会好转,因为心是缘起的根源。善心能运转开来,运道就会变好,做什么都会越来越顺。但如果观念一直转不过来,化不了颠倒的秉性,依然违背正理去做,那就会出无穷的过患。所以,闻法时应当遵循安乐的法则来行持。

“正听闻”的“ ”字是教导学人恒时行正道。要从这个“正”字发现行为的总原则。修行就是要正因地,因地一调正了,就开始得利益;因地不正,就无益有损。而调正因地,就是指修好自心。心修好了,就时时处处都得到利益。反面也要看到,如果心不好,对待尊贵的境高慢、轻蔑,处处看过失,就会失坏根本,听再多法也得不到利益,只是在积累罪业。

这里要看《贤愚经》,着重体会佛因地求法时的那种用心。比如他在罗刹面前听法,他不会去作意说法者的外表有多丑陋,而是观成传授我正法、长养我慧命的恩人。以这样贤善的心态,就能持住圣法。这都告诉我们,缘起上相应了就能得法。以尊师重道的心,就会长期奉行正法,出现极广大的利益。这里有重大的缘起,大家要细心体会。

2、分步引导

以下分成两段引入:(1)心态上远离杂染;(2)不作意法师五处。

(1)心态上远离杂染

这又分成两段来指明行相:①远离高举杂染;②远离轻蔑杂染。

①远离高举杂染

“高举”指学人有一种骄慢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为:不按时听闻,不谦恭,发不起承事的善心,或者动辄嗔怒、忿恚,违背法师的心意而不顺从,寻求法师的过失等等。“我慢高山,不出德水”,高举的心态直接障碍得法,因此首先务必要远离。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在心态上修持远离高举,要按照六个方面来实行。

1、应时听闻

这是指完全按照法师要求的时间准时到场听闻,为的是表达自己尊师重法的态度。

我们要想到闻法是极其重大的事,应当像帝王祭天那样十分郑重,不敢有丝毫怠慢。又好比我们要迎接一位非常尊贵的贵宾,一定会认真地提前做好各种准备,绝不可能贵宾已经莅临,自己还没有出现,等了很长时间才姗姗来迟,这显然是高慢的心态所致。我们务必要反省自己对待闻法的态度,要想:这种态度有没有违背缘起律?它是能得到利益,还是会招来损害?要一直做到反省出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发起了善心,才能真正改过迁善。

我们心理运行的规则是:凡是我们认为尊贵的境,就会特别重视。如果能认识到圣法是极其重大的境,闻法超过了一切世间事件,这样对闻法起了很重视的心之后,自然会提前到达讲法的场所,根本不会迟到。

大城市的早晨,到处是形色匆匆,忙着赶车、赶地铁的上班族。人们对赖以维持生存的工作特别重视,所以唯恐上班迟到。如果听法常常迟到,就说明心里把工作看得比闻法要重要得多,重今生更甚于来世,这显然是非常愚痴的表现。

如果我们心里把圣法和法师看得很重,有这样敬重的心,就顺应了求法的缘起,以这个善心力,就会每次提前到达,恭敬地等候法师。就像世间忠实的仆人对待主人的态度那样,他很明白要尽伦理的本分,自己处在下位,必须先到场等待主人,绝不敢姗姗来迟,让主人等自己。他知道亏了本分,就会折自己的福。所以这里有很大的要点:只有悟出伦理的道,或者人伦上缘起运行的规则,才会开始有意识地定尊卑、分上下,认清自己的位置和本分。由此才有行为上正确的对待,才能无往而不利。否则违背伦理,就决定行不通。在法的伦理上,如果常常不准时听闻,喜欢让法师等自己,那就亏了自己的福,根本得不到利益。

2、发起恭敬

我们要扩充自己的善心,不仅要提前到达说法场所等待法师,而且要尽量发起恭敬的行为,之后唯一住在恭敬当中。这种心态来自对闻法的利益已经发起了胜解,有殷重的求法心态和知恩念恩的心,所以会对法师特别敬重。只有这样做,才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3、发起承事

下听从上叫做“承”,服务称为“事”。古人所说“有事弟子服其劳”,就是很好的表达。这一条是指对于圣法和法师要发起各种承事的行为。

4、不应忿恚

这是指对于圣法和法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起忿恚、嗔怒的心。就好比儿女对于父母,无论父母说得对还是不对,都不应当对父母嗔恚。这是由伦理的法则或者缘起律决定的,因为父母是大恩人、是处在上位的缘故,不能以嗔恚的心对待,不然就会造下大恶业。这在因果律上,叫做由福田门导致造业的力量很大,对于三宝、父母、师长稍作一点损害,就会造下大罪业。总之,我们要深信缘起的法则,对于尊贵、有恩的人起嗔恚心,就会造大罪业、损坏善根。

5、随顺正行

这是指随顺法师的心意如法地做一切事,而不违逆。好比儿女应当顺从父母的心,不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这叫孝顺。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用委婉的言辞来劝导,心里不出现嫌弃、违逆的态度。像这样,我们随顺法师的心做出如法的行为,就叫做随顺正行。也就是说,要能分清自己和法师的位置,明白这上的行为规则。看到自己是受法者,处在下位;法师是传法者,处在上位,这上面是师徒关系,自己随顺法师的心来做,舍掉了高慢,才进入了清净法行。

6、不求过失

这是指学人在闻法时看法师过失的心态。看多了过失,就会在心里出现障碍,就不能敬重地信受法师的教导。以后无论法师讲多少法,都没办法恭敬地信受、接纳,甚至连话都听不进去。

现在儒道已经快灭了,作为汉人,对于父母和师长应当持什么态度,从小就缺乏教养,几十年养成的颠倒习性特别严重。中途再进入佛门,也是换汤不换药,毕竟难改顽固的习性。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改内在习性需要很长的时间。当务之急要在观念上尽快过度,才会有转机。如果我们能在这里缓一步,多花时间尽量去体会伦理的法则、因果律自然的秩序,取得认识后,就能变掉自己的观念,就会开始主动地改过迁善。

不能找法师的过失,以父母作比喻最恰当了。因为父母不是圣贤,他们是平凡的人,真要找他们的过失,可以找到很多,会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行。看多了,心里就不会对父母很尊重,在态度和言行上就不会孝顺。相反,如果我们不去观过失,只想着父母对自己有大恩德,那在自己心里父母永远都是好的。即使他们没有文化,社会地位低下,也无法给我们提供丰厚的物质享受,但我们还是会有淳厚的孝心,正如俗话说的“子不嫌母丑”。

所以要领悟到,关键不是去看法师的过失,而是唯一要在自心上修善心。如果一心学好,时时处处都修一个善心,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②远离轻蔑杂染

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这里要求做到应行和应遮两个方面。要行持的是极其敬重圣法和法师,要断除的是轻蔑圣法和法师。

也就是说,在积极的方面,学人要尽量发起对于圣法和法师的敬重心态,而且要殷重地付诸实行,越能起敬重心就越好。如果发现自己敬重的心变得深厚了,那就是大的进步。鹦鹉学舌毫无用处,这里不在说,而在实际修持善心。善心没得到开展,就没有任何进步,反而会出现很大的过患。很多人学佛多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不少,都是由不良的心态造成的。我们在学法上,到底是受益还是招损,是升华还是堕落,唯一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心里对圣法和法师是什么态度,决定了自己的下场。

“极其敬重”四个字,说明这里的要求很高。心里把学法看成特别重大的事,有一种特别虔敬殷重的心,称为“敬重”。把法师的教导和吩咐敬重地持在心里,才是真正发起了承事,有了纯正的心态。之后要保护好这个善心,每次闻法都要发动起这样的善心,要经常用心地串习它,善心培养得越坚固越好。反面也要认识到,如果对圣法和法师起了轻蔑的心,那在缘起上会非常不相应。这是严重地亏了本分,因此只会让自己堕落,未生的功德不会生起,已生的功德也会失去。因此要杜绝轻蔑法和法师的心态。

总而言之,自己的心自己很明白,如果起了敬重心,心就会非常纯正,这是处在纯善的心态中,是在一心和法相应、和法师的心相应。相反,只要起了一念轻蔑心理,也会马上感觉自己出了障碍,跟正法不相应、跟法师的心不相应,会感觉自己陷在业障中。像这样,一定要认定缘起的法则,看清自己该走什么路。这样完全认定之后,就会非常慎重地把握好自己的心,一心往善道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