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一)》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2)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不应作意法师五处”,这是指作为弟子,不应当作意法师的过失。这仍是唯心自现的法则。我们的心一观功德,就立即与法相应;一观过失,也立即与法相违,这是缘起的定律,没有一个例外。现在我们要注意遵循缘起的法则来调正行为。我们是来求法的,是希望得到殊胜的法益,这又要由法师传给我们,因此不能在心态上出现障碍。心态上有障碍,就会失坏妙法,或者不能清净地受取到心上,也就得不到世上最好的法宝。所以要完全放下一切无利益的分别,从今往后,用最清净的心、重法重教的心,来承事法和法师,让所听到的法都清净地持在心中。

用比喻作总的引导

就好比我们和父母相处,如果对父母有敬重的心,就不会去想父母的过失,唯一持一种纯善的心态。这样心和心就贴近、融洽,气息完全相通,没有障碍。

反面也会看到,我们和任何人相处时,如果去说他的过失,哪怕只是一句,心和心之间马上就出现对立。即使对方并没有敌对的心,自己也会觉得别扭。这就是心上的缘起规则。因此,不能作意过失,要唯一作清净观。这是特别重要的修心法则,有一以贯之的道理,希望大家能领悟。这上面悟透彻了,就会发现对于一切都要作清净观。

这个清净观要把它修到极处,把法师看成是佛,这就彻底了。法师口中传出的是法宝,内心非常清净地取受,就把每句法宝都印在心里了。

如果我们违背缘起的法则,作很多非理的作意,经常看法师这也有缺点、那也有过失,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在严重的衰损当中,除了增长过失,没有任何利益。如果不能刹车,停掉非理的作意,还让它继续发展,积累到一定的量,就在法的伦理上出了大问题,成了堕落的因。就像世间法中,很多子女产生不孝的心以后,就出现堕落恶趣的前相。无论是身心状态还是运气,都常常事与愿违。这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在根本上出了问题。

具体的引导

不应当作意法师五处,是指如果我们想随一位法师闻法,那就要唯一以清净的心听闻,心里不能去想:他戒行有缺漏;他出身贫寒,种姓很下劣;他相貌这样丑陋;或者他不善言辞,声音不好听等等。这样作意了过失后,就心里想:我不想在他面前闻法了,然后就舍弃法师。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就好比你是某对父母所生,这辈子注定了他们是你的父母,无论他们多么贫贱,你都不能否认。伦理实际是缘起的显现,应当顺着正道来做。现代人对缘起律非常愚昧,个人的自由意志太强,触犯伦理的事比比皆是,结果只是毁灭自己而已。其实人应当敬畏天理,随顺伦理而行。人活在世上就有自己的位置,有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关系,这些都是由因缘定的。命运里你扮演哪个角色,都要恪尽本分,这才合乎天理、合到了因果法则(这就是如理而行)。如果不恪尽本分,也一定遭到因果律惩罚。世间的伦理是这样,法道的伦理更是如此,而且要重大百千倍。如果连人都做不好,那在学法上就会出更大的问题。

对法师产生舍弃的心,起因就在作意了法师的过失。有些人在某位法师座下听法,却处处挑法师的毛病,说这个法师不如那个法师,口口声声要找别的法师,不承认自己的法师。这等于对自己的父母不满意,虽然是自己的父母,但是觉得不够好,还要另外再找一对父母。

观了过失就会生舍弃的心,而只要有一次舍弃,就已经非常严重了。要想在佛道上有所成就,如果不忏悔几乎不可能,就有这么严重!就好像一个人对父母不孝,想要在世间法上有所成就,可以说绝对不可能。

最后还要消除一种心理障碍。很多人心里无法接受对法师作如佛想,认为法师是凡夫,怎么能和佛相提并论呢?这种观念要扭转过来。其实你也可以把父母看成佛,心里一认可就观得起来,父母绝对是活佛。你也可以把家人看成佛,甚至连蚂蚁、昆虫都可以看成佛。所以只是自己的念头放不下,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事。只要你点点头、心里承认,马上就能观想。而且这是佛教统一的教规。所以不要被所谓的现代意识障住,要深切地领会唯心自现的妙理。只要消除了观念的障碍,我们就能很干脆地放下杂染的心态,唯一住在清净的心态中,这是修心的大原则。

(三)依《本生论》总摄修法

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前面的教授里交待了学人要远离内心高举、轻蔑的杂染心态,同时不能作意法师的过失,都是要求避免负面的心。从正面来说,应当怎样发起行为来承事呢?这就要按《本生论》说的这两颂来实行。

“处极低劣座”,是指学人领受殊胜的圣法时,要持相应的态度。态度端正了,心至诚恭敬了,佛法就能利益自己。如果态度不正、心态高慢,那就不是承接的状态,不可能得到法。“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就是这个道理。学人只有谦下,才能得法。因此要处在极低劣位。这就是要求,所谓“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满招损,谦受益”。以圣法极其尊贵的缘故,学人应当处在极低劣位,表达敬重。

过去的一切佛菩萨,因地求法时都是按这样实行的。我们要悟出这是不变的法则,不能标新立异,认为“新时代总该有新做法吧!今天是讲究平等的社会,凭什么他坐在高处,而我就得坐在低位呢?况且他也是个凡夫,凭什么我就得看他什么都好,还要把他当佛来看待呢?民主的时代不讲究盲目崇拜……”诸如此类的心态都和法道相违,与得法的缘起相违,是私我意识强化的结果。

如理的做法是要真心发起调伏的品德,也就是要去掉骄慢心态,持一种谦恭的行为。就像世尊在因地时作为国王,却没有一点架子,对传法者毕恭毕敬地承事。并不会自己坐在高处,让法师坐在低处,因为那样会造下极大的轻法罪。就像让父母坐在下面,儿子却高高在上那样,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所以要怀着恭敬之心坐在下位,以欢喜的表情看着法师,对于圣法有极大的希求心,闻法就像在饮甘露那样。要知道,这是人生最值得庆幸的事,佛法一旦进入自心,就成了成佛的正因。能发出诚心来闻法,就能得到上述极殊胜的利益。这是最具大义的事,态度不应骄慢、冷漠。

这样认识后,就应当在每次闻法时发起恭敬、专注、至诚的心,让自己处在贤善、清净、没有垢染的意境当中,就像病人听从医师的教导那样,对于法和法师发起承事来趣入闻法。

思维心中的法道

大家要花两三天时间,用心思维以下问题:

一、逐条思维“离高举杂染”的六项内容。反省自己是否有违背之处,观察这如何障碍自己与法和法师相应。

二、观察自心的缘起相,从心里认定对法和法师必须极其敬重、不生轻蔑。

三、(一)结合对待父母的譬喻,思维为何不能作意法师的过失?(二)逐条思维“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的内容,反省自己是否有这上的过失。

四、思维《地藏经》一颂和《本生论》两颂的涵义,力求每次闻法都真实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