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六)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受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缘起,也就是来历。首先要了解别解脱戒的来龙去脉。

五浊恶世众生的导师、具足善巧方便及大慈大悲的佛陀色身虽然已趣入寂灭法界,但在持戒僧众中却现示分析开遮的戒律相,因此说能代表本师与佛法的就是戒律。

佛陀在《涅盘经》中讲过,戒律是佛法、正法,又是本师佛陀。若是自己好好受持戒律,佛、上师在身边不在身边都一样。若是不依戒律,即使天天在佛身边,天天在上师跟前,也没有用,没有多大意义。戒律很重要。佛为什么说戒律既是本师,又是佛法呢?主要都是靠戒律。尤其是出家众,出家了以后要好好地受持戒律。

丁一、真实缘起:

我等本师释迦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前,于大能仁释迦牟尼前发心,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最后在印度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本师释迦牟尼佛29岁出家。小乘认为,佛没有出家之前还是凡夫,后来通过出家修行,在一垫上成就五道,圆满了佛果。大乘认为,释迦佛之前已经在密严刹土获得了成就,后来在印度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然后转了三次法轮。

三转法轮是大乘与小乘共同的观点,密宗里有共同的说法,有不共同的说法。共同说法是三转法轮,不共同的说法是关于第四转法轮——密法。密法也可以包括在佛第三转法轮的内容里,这样就不用单独分类;也可以单独分类,这样就是转了四次法轮。

在此处,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共同的说法、共同的观点就是:佛35岁的时候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刚开始时和五比丘在恒河边上一起苦修,后来佛知道这样苦修也不能成就,所以他离开了五比丘,自己到菩提树下,在金刚座上敷草安坐,并立下这样坚定的誓愿:“乃至未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座,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于此垫不动摇。”

誓愿很重要!大家在这里出家修行也好,到这里来参加共修也好,应该要下决心。尤其你们都是出家众,既然自己出家了,就要修行,应该好好下决心,一定要彻底一点、坚定一点。你们遇到对境的时候,总是在动摇。其实这还没有什么对境呢!在山上能有什么对境啊?处处都是助缘,没有什么违缘。这个时候还总动心!你们下山去接触社会的时候看看,肯定都不行。若是在以前文革期间,就更不行了。文革的时候,藏地大部分出家人、修行人都是坚定不移的,虽然在表面上不能做这些,但是内心没有动摇过,没有犯过根本戒。若是有这样的决心,有这样的修行,才可以。

大家一遇到对境、违缘的时候,就动心。这几年里,有些出家人的因为家里人来闹了,就跟着跑了,这种人一点决心都没有,一点定力都没有,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彻底完了。这些人真可怜!也许暂时看没什么似得,但是将来一定会遭受极大的痛苦!不用说来世,今生也会有果报的。哪有这样随便的?这个袈裟不是随便想穿就穿、想脱就脱的。戒律也是,不是随便的,想受就受,不想受就不受。

你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立的誓愿:“乃至未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座,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于此垫不动摇。”在数劫当中所求的难得的果位,我一定要获得。若是不获得圆满的佛果,我就不解跏趺座。谁有这个决心啊?坐在上面发愿立誓,若是得不到无漏佛果,不解散跏趺坐。他为什么成道了呢?就是以这个决心成道的。

你们也是,发心出家都要有这样的决心,“我发心出家,如果不得佛果、不成就,就死在山洞,死在此地,决不下山,决不动摇!”这个决心是很重要的。山下、家里稍微有点事,就动心了,往山下跑了。你不是已经出家了么,还想着家干嘛啊?还想着儿女干嘛啊?若是你还想着那个破家,还想着那些儿女的话,说明你连出离心都没有。身体稍微有一点点不舒服,这里稍微有一点点不顺心、不顺眼的,又动心了,又往山下跑。山下对境更多,你就更不行了。这些都说明你没有决心,信心不坚定!信心是要坚定的,知道吗?“无论家里出了什么事,无论儿女怎么样,我都不下山!”有对境的时候就更好了,也许佛在考验你,也许魔在诱惑你,给你制造障碍,这个时候更要坚定信念,更不能下山。你看,释迦牟尼佛最后是怎样成道的,自己有没有这样一个决心?

我们现在总是动摇,总是考虑以后的事,“出家后,老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将来在寺院待不了怎么办?”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还用考虑这些吗?求的只是解脱、只是佛果,别的什么也不求!别的什么也不考虑!衣食住行这些自己的私事,还用考虑吗?到时候佛都给你安排的好好的,根本就不用愁。佛说了,这些世人困难到在指甲上耕地的时候,我的声闻也不会饿死,不会有任何困难。这是佛陀亲口说的。这些衣食住行还用考虑吗?“没有工资怎么办?没有房子怎么办?没有儿女怎么办?”像狗一样的死——狗在草地上死,没有人管,就那样腐烂,一个修行人就要这样死,以这种方式死!死就死呗,没有人看就没有人看呗,身体腐烂了就腐烂了呗,又怎么了?一个躯壳,和你根本没有关系的东西。但是我们就是执着嘛!“生病了怎么办?死了没人管怎么办?”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你们出家太难了,修行太难了!出家肯定难啊,你看考虑这、考虑那,什么时候才能想通啊?不可能!若是这样去增加自己的分别念,这样去增加琐事的话,没有头,没有结束的时候,非常难!

为什么说修行成就要靠一心一意?出家就是出家,修行就是修行,只有一件事,没有别的事!我就是出家,我就是修行,别的我不管。吃的我不考虑,穿的我不考虑,有病了我不考虑,死了我也不考虑,家人、儿女、亲戚这些更不用考虑了。你看,释迦佛当时是发誓“粉身碎骨我也不动摇!”他没考虑吃的、穿的。

当精进修行的时候,快要成就的时候,违缘障碍也许更多,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你看,“初夜时分,魔王口出各种欺骗之词。”佛下了决心,入定了,快要成道了,魔王波旬就着急了,他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拦佛,给佛制造障碍,说很多欺骗之词。到时候你们肯定也会听到很多这样的话,看似很有道理,但这都是魔的化现。“七魔女以贪欲的伎俩百般诱惑。”这里主要是针对男众说的。对男众来说,肯定是魔女;对女众来说,肯定是魔男。佛要成道了,魔王波旬就要阻碍嘛,他通过各种欺骗语无法得逞,然后就利用魔女通过各种表情、各种姿态去诱惑,仍然无法诱惑。“但终究未能得逞。”让魔王波旬大失所望,没有办法了。

“这时,他们又派出千万上亿的魔军,佛陀依靠慈悲的等持将它们一一调伏。”其实也不是什么魔军,肯定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那些念头。在究竟上讲,真正的魔王波旬指什么?指我执。他的“千万上亿的魔军”指什么?肯定是那些分别念。佛陀依靠慈悲的等持将它们一一调伏。尤其是心稍微静下来的时候,念头会更多,大家心里应该有数,有所准备。

“黎明时现前了灭尽、无生之智慧,获证正等正觉菩提。当时大地震动,光芒万丈。天众赞叹不止。”这种瑞相,一般人不一定能感觉得到,具有善根的人、具有神通的人才能觉察得到。佛示现过很多神通和神变,但不是谁都能看得到、觉察得到的,具有善根的人才能觉察得到。其实这没有什么,这是佛性的本能,我们都有。今天我坐在上面,下面若是有具缘者或善缘者,也许也能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这没有什么。很多人在看佛陀的传记的时候,可能对一些示现有怀疑,其实若是会讲,自己会思维,这都是很科学的,一点都没有什么。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
传律为主四谛法,迦叶等尊作结集。
圣撰大毗婆沙等,功德释迦光弘扬。


“缘起即于鹿野苑,本师佛为五比丘”:佛共转了三次法轮,此处宣说第一转法轮戒律藏的缘起具足五圆满。住处圆满,于印度的鹿野苑。本师圆满,为无等大能仁佛陀。眷属圆满,是五比丘。佛获得了究竟的佛果,当时五比丘不服,想跟佛比神通。现在的神变月是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是当时佛跟五比丘比神通、神变的日子。最后佛一一降伏了他们,他们都皈依了佛陀。这个时候佛就给他们转了四谛法轮,当时有五比丘和八万天子。一般人看不到八万天子,但是有没有呢?有!今天在这里肯定也有很多非人在听法,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也就几十人,实际有成千上万的众生在听。这是眷属圆满。法圆满,是以别解脱戒为主的四谛法门。四谛法轮里主要讲的是解脱之方法,解脱之过程。为什么称“别解脱戒”呢?意思是谁受这个戒,谁就能解脱;谁不受这个戒,谁就不能解脱。个别解脱,所以是别解脱戒。佛给后来的阿难、目键连、舍利佛也讲过,但这主要是给五比丘讲的。那么,其他时候,在其他地方,给其他的比丘、眷属、众生是不是不讲戒律啊?不是。也讲过别解脱戒,但这是一个典范。当时五比丘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八万天子亲见了真谛。因为五比丘苦修了好多年,但是他们没有方法,始终没有解脱。但是他们早就有了基本的出离心,解脱的心特别迫切,因此当佛一讲这种究竟的真理,他们都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同时获得了果位。

你们刚开始信佛学佛的时候也一样,也很积极,很有信心,但是越学越差,越修越差。现在就变成这样了:不上早课,不上晚课,能找到点理由就不去做课了,实在没有理由才去,即使去了也没有什么意乐,在那儿闷闷不乐的,像哀悼似的。不知道为什么、为谁哀悼,不知道是为佛、菩萨,还是为上师哀悼,一点法喜都没有。做课应该是进入状态,在那种喜悦的状态当中念。自己看看,这不是越来越差了嘛!刚开始的时候信心很足,还很精进,现在越来越不精进,慢慢地都会变成佛教的油子了,就是那种表面上都会,实际上一点修行都没有的人。有些人越来越有这种倾向了,快成佛教油子,心相续慢慢就会变成这种人。若是成了佛教油子以后,拿正法也调伏不了。我们这边牧民家里用牛皮包酥油,一般的牛皮抹上酥油了可以变软,但是包酥油的牛皮是不会变软的,用酥油泡也泡不软。拿这个来比喻佛教油子,表面上有修行,形式上都会做,道理都懂,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但是法没有融入相续,没有以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内心,内心不调柔。真的,大家深心考虑自己的前途,前面的路很危险啊。

佛三十六岁开始传法,一直到八十一岁示现涅槃。最后,佛将自己的教法以及四众弟子都交给了迦叶尊者,佛在拘尸那城萨拉树下融入寂灭法界,示现了涅槃。佛涅槃了,和佛同时趋入涅槃的有八万一千阿罗汉。这些人也都生死自在了,佛走了,他们也离开了。与舍利子一起圆寂的有八万阿罗汉,与目犍连一道圆寂的有七万阿罗汉。这个时候,诸天人不禁冷嘲热讽地说:现在有境界的比丘都已涅槃了,正法也成了火灭之烟而已,诸如此类。为了遣除这种讽刺之语,佛涅槃后的第二年,佛法做了第一次结集。

做第一次结集的时候,主要由迦叶尊者、阿难、优婆离结集。当时阿难还没有成就阿罗汉,迦叶佛找很多理由将阿难赶出了僧团。阿难是佛的亲属,经常在佛身边,但是对佛没有真正生起信心。他听的多,是听闻第一,但是他没有真正成就。现在有的人说“我如果能随时跟上师在一起就好了”,意思是这样就能成就。不一定!阿难是佛的侍从,半步不离佛陀。但是接触时间长了,若自己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智慧的话,也许在佛的身上也能看到很多毛病和缺点,不一定能真正地生起信心。若是一个心地清净的人,看一个凡夫也能看成佛;若是一个心地不清净的人,看清净的佛陀也会看成不清净。这是自己心态的问题,是个人的心。阿难也是如此,但是他和善星比丘不一样。善星比丘对佛生起邪见了,然后离开了佛陀;阿难没有生起邪见,也没有离开佛陀,但是使终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也没有精进修行,所以他没有成道。迦叶找很多理由,把他赶出了僧团,这时他才真正生起了出离心。佛刚进入涅槃,迦叶又这样对待他,他心里很低落,真正生起了出离心,然后到森林中修行。他什么都懂,是听闻第一,通过精进修行,很快就成道了。如果他不成阿罗汉,就不能做结集。迦叶尊者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才那样做。

佛涅槃的第二年,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七叶行窟内方,由未生怨王作施主,供养资具,迦叶等五百阿罗汉集聚一堂结集三藏,由阿难结集经藏,优婆离结集律藏,大迦叶结集论藏。当时没有文字,都记在心里。阿难把经藏的内容都背诵了一遍,优婆离把律藏的内容背诵了一遍,大迦叶把论藏的内容背诵了一遍。这是第一次结集,虽然有五百罗汉参加,但主要是他们三位结集,当时三位阿罗汉坐在法座上,代替佛陀,给大家读诵一遍经藏、律藏、论藏的内容。

第二次结集是佛涅槃后一百一十年。当时,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可以不作犯戒处理的十种非事,定了十种不符合佛教戒律、不符合教理的规矩。为了遣除这十种非事,在毗舍离城婆利迦精舍,由阿育王作施主,提供资具,耶舍等七百罗汉摈除了十种非事,完整地读诵了一遍三藏。

那个时候也没有立下文字,三藏的内容都是背诵的。现在大家背诵《佛子行三十七颂》都很困难,背后面时就把前面的忘了,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人家心地清净啊,里面没有装这些垃圾啊!我们为什么总记不住,为什么都不明白呢?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装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装得满满的,没有地方装了,装不进去了。我这样天天不停地给大家讲也不行,像水里的石头一样。其实,我们也一样,若是心地清净的话,就能记住。心地清净是戒学的功德,有戒学的功德就有定学。心地清净了,心态才能稳定。有了定,通过禅定,就不得了了。也许我们现在想像不到,认为“三藏的内容都背下来,谁能做得到啊?是不是他们通过神通背的啊?”不是,心清净了,心态稳定了,就会有这个能力,一点都不费劲。

第二次结集时,又作了相顺长净与吉祥长净。“长净”也就是增净法,有相顺增净法和吉祥增净法。我们昨天说的,八关斋戒是居士的增净法。《三戒论》里讲的都是出家众要修持的,其中每半月所修的是相顺增净法,偶尔要做的是吉祥增净法(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天天念仪轨、念偈颂的,就是有时候做吉祥增净法、做吉利的事情时要做的)。

第三次结集是佛涅槃近四百年时。一些发心不清净的比丘开创了五条规定,也是和佛的教言不符合的、相反的,叫“五非事”,以此等为缘,僧众内部出现争论。又由于佛陀未开许律藏立成文字,长久以来,别解脱诵经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致使分成十八部。当时出家众每次做增净法的时候,要念根本解脱经里讲的戒律,比丘(尼)戒都包括了。虽然都是要念的,但是念的方式不同,后来就分成了十八部。

佛涅槃近四百年时,在克什米尔花积精舍,腻契波王作为施主,密藏等五百阿罗汉、五百菩萨,还有六万一千凡夫大尊者集聚一堂做结集,将四分五裂的十八部均立为佛教。

迦叶佛出世时,哲哲之女做了十种梦,其中一个是很多人在抢一块布,然后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块。哲哲之女问迦叶佛这是什么预兆,迦叶佛说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会出现分歧而分裂成十八部,但这十八部都是正法,都是佛法。他们就以此为教证说这十八部都是正法。

藏地别解脱戒的传承、主要一切有部的传承也有其他的传承。在藏地的所传别解脱戒的传承与汉传佛教里的别解脱戒传承不太一样,但这是来源不同,主要是那个时候分的,之前是一样的。这也只是传承不同而已,都是佛教,都是一样的。

在第三次结集时,将律藏立成文字,以前未曾立文字的经藏和论藏也都立成文字。此前的一些分歧是因为律藏等没有立成文字,所以就通过结集来解决这些问题。做第三结集后,三藏立成了文字,后来就没有出现这种四分五裂的事。

三藏立成了文字,之后通过撰著解释三藏密意的论典等方式弘扬佛法的情况就出现了。这个时候才有论典,之前只有经典。从这时开始,不仅是把三藏的内容立成文字,还可以撰写、解释的方式解释三藏的密意,以这种方式弘扬教法。世界上第一部内道论典叫《大毗婆沙论》,这是当时五百阿罗汉一起造作的。关于此论的作者,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密藏阿罗汉造的,但是《三戒论释》里的观点是,由当时聚集的五百罗汉共同造论。现在,这部论典在我们藏传佛教里已经失传了,据说在汉传佛教里有,但不知道有没有。

前面讲了佛涅槃后共做了三次结集。律藏是由两大论师——功德光和释迦光来弘扬的。《大毗婆沙论》这部论典的量特别大,所以当时没有大量地弘扬,没有弘扬开。后来阿阇黎功德光论师撰著了《根本律》与《羯磨论》,阿阇黎释迦光造了《毗奈耶三百颂》与注释等。我们学修戒律的时候主要靠这两个位论师解释的书。尤其是《根本律》,这里的词句有点难懂,但是内容非常全面,藏地各派祖师都有解释它的注疏。两位阿阇黎的著作有些地方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两人当时在印度专门弘扬律藏的内容,他们的著作也在当时的印度广泛得以弘扬,后来在藏地广泛弘扬的也是这些论著。通过这些论著,律藏得以广大弘扬,直至今日仍旧主要依靠两位阿阇黎的著作一脉相传。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