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三戒论》讲记(七)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乙二(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受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丙一(缘起)分三:一、真实缘起;二、所受戒之本体;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丁一、真实缘起。


佛当时在鹿野苑为五比丘传讲四谛法门,主要讲的是别解脱戒的修法。佛后来也讲了很多别解脱戒的内容,但主要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讲的,所以以此为缘起。佛涅槃以后,教法共有三次结集,第三次结集后,三藏的内容都立为文字。之后,出现了以论典弘扬佛法的方式,即撰著解释三藏密意的论典。《大毗婆沙论》是五百罗汉集体撰著的论典。再后来,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主要弘扬律藏的内容,弘扬别解脱戒,这样传承下来。总之,律藏的内容是由佛亲自宣讲,后来由这些阿罗汉按佛的教义进行宣讲,再后来通过两位大尊者广泛地弘扬下来。

今天主要讲法脉传承。

前译传承静命师,尔后释迦西日弘。

藏地有东律、中律、西律。我们现在宁玛派的主要传承也是东律。

“前译”指自宗宁玛派。现在这个别解脱戒的传承,尤其是比丘戒的传承,是释迦牟尼佛传给舍利子,舍利子传给罗睺罗,罗睺罗传给RA赫拉尊者,再下面就是龙树菩萨、拉店接尊者,然后传给益希娘波,益希娘波传给希瓦措,希瓦措就是静命论师。藏王赤松德赞当时邀请静命论师到藏地弘法,后来他在藏地选了七个人,以试验的方式传的戒,往下这样不断地传下来。

后来大堪布静命论师、瓦绕那、藏绕色、友给瓦炯内、玛释迦莫内众近圆戒比丘,再往下传。在朗达玛国王毁灭佛教之时,玛、友、藏三位尊者将律藏驮在一匹骡子背上,前往丹德山。后来通过他们又恢复了传承,把法脉一直传下来,没有断灭传承,否则那个时候容易失传。

后来,朗达玛国王死后,佛法又重新恢复弘扬。这个时候,贡巴绕色大师到他们那边去出家,同时卫藏的十人受近圆戒。其后,传给乐美赤诚西绕,直至现在。这是人们共称的东律。

后译派的西律传承:由三护论师传下,此传承以前有,现在失传了。

中律克什米尔的传承:龙树传下,后来由克什米尔的班智达释迦西日传给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由萨迦班智达等近圆戒比丘依次弘扬。这个传承现在还是存在的。

这是东律、中律、西律别解脱戒的传承,详细内容在此处没有再讲解,关于律藏的言传从其他的论典、书籍中可以了知。

丁二、所受戒之本体:
本体出离意乐引,断除一切害他事,
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自部上下各观点。


“本体出离意乐引”: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以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的。没有出离心的摄持,无论是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戒、正学女戒,还是居士戒,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若受戒时没有出离心,后来生起了出离心,相续当中的戒体也可以变为别解脱戒的戒体。但最好是受戒时就有出离心,这样是最如法的。如果没有出离心的话,虽然受了戒,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所以出离心是必须要具备的。要成为别解脱戒,必须由出离心的意乐所引发,有出离心的摄持。

“断除一切害他事”:断除一切害他及害他之因的意思。“害他”指身三恶业、口四恶业,“害他因”指意三恶业。一共是十恶业,这就是“严禁恶行戒”。

别解脱戒是欲界所摄的一种戒律。三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里,它属于欲界的一种戒律。

可见,别解脱戒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出离心之意乐所引发的。有出离心的摄持,就遣除了外道的戒律,即和外道的戒律相分别。外道也有很多戒律,但是他们没有出离心的摄持。这是和外道戒律的不同之处,是别解脱戒的一个特点,以此特点,能将别解脱戒与外道这些戒律分辨出来,突出出来。

第二,因断害他及害他之因而遣除了中间律仪。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语、离间语是害他的行为;贪心、害心、邪见,也可以说是贪嗔痴,这是害他因。中间律仪只是断害他的行为,没有断害他行为之因。它不要求断害他行为的因,也没有这个能力断除,它断不了贪嗔痴三毒。这也是别解脱戒的一个特点。以此特点,能将别解脱戒与中间律仪分辨开来,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第三,因为欲界所摄而遣除了禅定与无漏的戒律。“无漏戒”,那些阿罗汉相续中的戒律,是无漏戒律。得到禅定者相续中的戒律是禅定戒律。禅定戒律属于色界和无色界,无漏戒律是超出三界的,二者不是属于欲界的,欲界里没有这些戒律。别解脱戒属于欲界所摄的戒,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以此特点,将别解脱戒和禅定戒律、无漏戒律分辨开来。

具有这样三个条件的“严禁恶行戒”,才是别解脱戒。

“身语所生之缘故,承许其为有色法”: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身语所生的,因此于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住于无表色中。

这里讲的是戒体。小乘中,有的说是有表色,有的说是无表色。有部认为,这都是通过身语而产生的,身语都是有表色的,但是得到戒体以后,戒体本身是无表色的。这里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第一刹那是有表色、无表色二者结合的,第二刹那开始是无表色的。第一刹那是正在产生的时候,身语的表色都存在,这个时候戒体也应该是有表色、无表色二者都有,是二者合一的。从第二刹那开始是“住于”,是无表色的。曼朗罗庆等认为,是有身语的表色,但是表色只是个加行而已,不是戒体的本体,戒体的本体完全是无表色的。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说法。

根据有部的观点,所有的戒体应该是一种物质。物质分有表色的物质和无表色的物质,别解脱戒的戒体就是无表色的这种法。比如说我们要阻挡水流,就要建大坝,有坝才可以阻挡水流。同样,要阻拦相续当中的这些恶念,或者说不造这些恶业,就必须要有这样的一个物质存在,否则就无法阻拦这些恶念。这是有部的观点。《俱舍论》里讲的:“所谓三种无表色,即戒恶戒与中戒,戒有所谓别解脱。”刚才主要讲的三个条件。《分析三戒论》中云:“声闻戒律无表色。”

经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

“许断心续与种子”: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断除犯戒之心相续”,指断除犯戒的这些恶念,断除犯戒的这样一个心相续——连续不断的这样一个心。除了断除犯戒的心相续,还包括断除这个心的种子。因为存在三种无心的状态,比如睡眠的时候,昏倒的时候,还有入定的时候,这就是三种无心状态。这个时候不能说没有戒体,也有戒体,这个时候虽然说心的连续是没有了,但是有心的种子,别解脱戒的戒体还是可以存在的。

这是唯识宗认为的别解脱戒。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单单是心而没有相续的话,就是无有相续的一刹那心,可能是刚受戒的时候有,然后就没有了,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必须要有心的相续。如果仅仅是习气即心的种子,那么毁坏戒体之因出现时也会跟随,种子毁坏不了,习气毁坏不了。所以,只是习气的话也不行。因此应该是二者合一,既是心相续又是种子或习气。

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就是一个断恶行的心和与其相应的心所。《入行论》中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自部上下各观点”:如是内道佛教中,上下各派根据自心的差别而出现了高低的观点。关于别解脱戒的戒体,有的说是物质,又有有表色和无表色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心,有的说是单独的心,有的说是心和心的种子等。有很多说法,在此处只是简单提了一下,没有讲详细内容。若要详细讲的话,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大的论典了,那里有很多仔细的说法,有很多的辨论。不管怎样,最终也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小乘里,尤其是有部宗认为说别解脱的戒体是种物质,属无表色法,也有认为是有表色法的,但是主要是无表色的,这是《俱舍论》的观点。但是在大乘里,无论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都认为戒体是一种心。这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决心”,这个决心有断恶行的力量。小乘认为戒体是一种物质,大乘认为戒体是一种决心。决心也有能力啊,用不着一个物质挡着,有决心就行了。下决心了就有力量了,所以我们就是要下决心。决心越大,力量就越大,对治恶念、严禁恶行的力度也就越大。

前文讲述的是传承。传承有东传、西传、中传,即东律、西律、中律。自宗宁玛派是东律传承,由佛陀传给舍利子……一直传到现在。我们现在承接的是宁玛派的传承,喇荣的传承也是这个。寺院每半个月作长净法时,念的就是这个别解脱戒的传承,祈祷传承上师们。

再强调一下戒体:小乘认为是物质,但属于无表色,这个物质是很细微的,看是看不到的;但是大乘认为是心,是种决心。

丁三,以分类方式概括:
分类八关斋戒者,男女居士在家方。
男女沙弥正学女,比丘与尼出家方,
即是八种别解脱,归纳则许四戒体。


如果以戒律本体分类,则一般而言,依靠能成立各自戒律的因圆满而获得的是出离心的律仪。尽管这一点均相同,但分别来说,有所不同。

根据自己不同的方面所断的差别,分类如下:

于一日中立誓断除八种所断为斋戒。时间上,一日受戒,即二十四个小时之内;它的所断一共有八条戒律。这就是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一时的戒律,所以是时戒。

如果是居士受斋戒,就是长(增)净修法。八关斋戒小乘里有,大乘里也有。大乘显宗里没有,密宗里有。密宗尤其是外密里讲这个大乘长(增)净法,指的就是八关斋戒。其实都一样,要有出离心的摄持,这个是很重要的。根据小乘观点,对居士——优婆夷、优婆塞来说,八关斋戒是居士的增净法,而出家众有出家众的增净法的修法,不允许居士参加出家众的增净修法。所谓增净法,就是净除业障,增长善法的修法。

承诺有生之年断除一至五之间的所断,为男女居士戒。居士戒因为男众和女众的身份不同,所以有两种,但戒体是一个。居士戒是要受持一生一世的,所断是杀盗淫妄酒五戒,时间是有生之年。

戒律中仅讲了近圆居士。“近圆”是具足的意思,圆指涅槃,“近圆”是近涅槃。近圆梵语叫“邬波三钵那”,是具足戒的别名。你们很多人受了具足戒,就近涅槃了。近圆居士是指在家的具足戒,若是五条戒都受的话,就是在家的圆满戒。戒律里只讲了这样的居士,没有讲别的。但是《俱舍论》里宣说了受持三皈依等许多分类。比如,不饮酒戒都是要受的,在这个基础上,受一条戒是一戒居士,受两条戒是二戒居士,受三条戒是基本居士,若受四条戒,再包括酒戒的话,就是具足戒了,这就是圆满居士。这些是《俱舍论》里讲的,戒律里没有讲这些,但这都符合佛的教言,所以都可以存在。

此三种戒是在家方面受持的戒律。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一时受持的,也就是时戒。居士戒是有生之年即一生一世受杀盗淫妄酒这五条戒。居士戒分优婆夷、优婆塞两种,这不是按戒体分的,是以身份分的,因男女身份不同,所以分成了两个戒律。八关斋戒为什么不分呢?因为时间短,受一天一夜一时的戒,所以就不分。但是居士戒就不一样了,是一生一世受持的,时间长。这三种戒是在家方面要受的戒。

承诺有生之年断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戒,分沙弥和沙弥尼两种。沙弥戒一共有十条,但这是一个总讲,若分开讲的话有三十多条;若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就和比丘、比丘尼戒条差不多了,只是有一些是佛当时对沙弥(尼)特别开许的,除此之外都要受持。对沙弥和比丘的要求有所不同,因为沙弥和沙弥尼还没有完全成熟。佛陀涅槃时,将教法只教给了比丘(尼),没有交给沙弥(尼),可能是因为沙弥(尼)年龄比较小,戒律上也不是很成熟。此处讲,沙弥戒所断就是十条戒,也是一生一世要受持的。

在此基础上,在两年期间立誓断除十二种所断为正学女。受持沙弥尼戒后,要经历两年的考验期,然后才可以真正受持比丘尼戒。你们现在好象没有这样,直接都受戒了。在沙弥尼戒的基础上,再受十二条戒,就是正学女戒。它也属于有生戒,不是一时戒,其戒体和沙弥尼戒的戒体是一个。

承诺有生之年断七及其从属,即是比丘和比丘尼戒。在藏地,比丘戒是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是三百六十四条。

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五个是出家方面的戒律。

综上所述,别解脱戒共有八种,如果归纳而言,就是男女比丘、男女沙弥、正学女以及男女居士,实际上只有三种戒体,加上斋戒,共包括在四种戒律中。男女只是名称不同而己,实际上戒体是一样的。沙弥、沙弥尼、正学女是一个戒体,比丘、比丘尼是一个戒体,男女居士是一个戒体,再加上八关斋戒,共有四种戒体,这是《俱舍论》的观点。此论中云:“所谓八种别解脱,实际戒体唯有四,除名称外无变故,彼等异体不相违。”若男的变成女,女的变成男的,仅是男女名称变换,但戒体不变。

八关斋戒,居士五戒,沙弥(尼)十戒,比丘戒二百五十四条,比丘尼戒三百六十四条,大家应该要了解和懂得这些内容。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