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甲四 师徒修学“法义”的教授

《佛教史大宝藏论》 ︱ 布顿大师.著 ︱

如此闻思趣向于道,如颂所说:“如理闻及具思维,以此修中善加行”。这是说需要清净戒的所依(身心)。《三摩地王经》中说:“所有由法修菩提,虽有多闻不持戒,毁犯戒律堕恶趣,多闻亦不能得救”。这是说虽如理多闻,仍须与思、修结合。如《大德住法比丘经》中说:“若不依修,仅以闻和思的加行,也不是住于法。不依闻与思,仅以修的加行,也不是住于法。须二者兼依,若住于二者,则是住于法。”《庄严经论》也说:“凡是瑜伽者之修,彼非无义;凡是如来所宣说,彼亦非无义;如若仅以闻能见义,则修成为无义;如若未闻也能进修,则教法成为无义”。所以最初众苦的根本及犯戒的对治法,是守戒律。其次应当勤励于烦恼的净治。彼之次第,如寂天菩萨所说:“当忍苦求闻,应住于山林;当勤干修定,观修不净等。”这是说最初须忍,如无忍则对于厌倦无动于衷,因此不能进行闻事。没有听闻,则不知断离烦恼的静虑(即定)法,以此应当勤求听闻。虽由闻而知法,如果心行动摇不定,也不能生起三摩地(即定)。如《月灯论》中说:“虽以顺法语宣说,然因瞋恨之心而不信,所说亦成愚昧法,知其义已难凭信。”所以应断除产生贪恋恭敬的助伴,如颂所说:“愿与林中诸鸟兽,全无喧器住山林,彼诸悠然安乐众,一时相伴而共住。”这是说当住于寂静山林。然而如果不勤离散乱放逸,也不能等住(入定)。因此须精勤等住,彼所得果,即离烦恼,所以应修不净观等。虽多闻而与修远离,则为大过失。如《凶暴者问经》中说:“如若具足多闻,又获得暇满[4],但对其所获得暇满而生的贪恋之心,若不净治,则成为在此人天世间中唯一的欺骗”。《宝积经》中也说:“迦叶:如是比喻,如有人得取大海之水,而海水令其焦渴将死。迦叶:如是部分比丘与婆罗门,虽已学习多法而熟悉,然贪欲之贪著未除,瞋恨之贪著未除,愚痴之贪著未除,彼诸人得取正法之海水,将被烦恼焦渴而死,往堕恶趣。”因此,如我(著者)口虽说毕,但未实践,实无意义。所以应思其义后,再实践极为重要。《劝发增上心经》中说:“饱闻不成敬,贪著诸施说,变忘复无知,此为好说过。内心变遥远,身心亦未净,骄满成多结,此为好说过。愚者失法思,心成极粗恶,止观相距远,此为好说过。师前常不敬,喜闻染污语,无义中减慧,此为好说过。诸神不起敬,彼亦无意乐,正智复退失,此为好说过。凡是有多身,智者所呵责,彼命成无义,此为好说过。失修今何为,死时作孩哀,全空成痛苦,此为好说过。飘摇如草动,如是决成疑,彼心成不坚,此为好说过。如住欢午丛,说他勇士能,自成衰退者,此为好说过。欲骗断希望,随后起争执,与法相距远,此为好说过。受小敬生喜,彼虽具人识,其心狡如猴,此为好说过。自慧浅薄故,愚依他人说,彼依烦恼转,此为好说过。目乱耳亦聋,鼻塞舌亦颤,身颠意又乱,此为好说过。彼心耳识中,欲盛智退失,邪思趣恶道,此为好说过。”如颂所说:“长久好说故,自我未得乐,喜说无边语,一语思为尊。蔗皮无要义,美味在其中,食皮岂能得,如糖之美味。如说蔗皮甜,其味是想象,故当离好说,思义不放逸”。(著者作)颂又说:“此理今由寡闻修,未积资粮布顿书,愿以善根作回向,往生兜率弥勒院。”

《佛教史大宝藏论》第一卷讲说与听闻之理到此结束。

注释

[1]回向:即以所作善业愿换得成佛之果。

[2]根器:一切有情分利、中、钝三种根器和小乘与大乘根器。

[3]由旬:八俱卢为一由旬,约二十六里许。

[4]暇满:指世间福德中有八种有暇和十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