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
《佛教史大宝藏论》 ︱ 布顿大师.著 ︱
[76]无遮供施:宽容而无阻遮,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平等行财法二施。
[77]他化自在天王:欲界六天之第六。此天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为欲界之主,四魔中之天魔。
[78]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79]地坚母:世界大地之神,魔王问佛何能作证时,地坚母从地涌出为大佛证。
[80]净居天神:即指净居天界的天众。
[81]四禅定: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禅定。每一禅定中,有各种天界。
[82]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83]三千大千世界:以须弥为中心之世界,为一小世界;合此小世界一千,为一小千世界;合此小千世界一千,为一中千世界;合此中千世界一千,为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表示此中有小、中、大三种之千。
[84]菩提道场:即释迦牟尼成佛的古印度菩提伽耶城。
[85]入涅槃:“涅槃”意为脱离忧苦,旧译为“寂灭”。魔王请佛入涅槃,即请佛入寂灭(逝世)不再度众生。
[86]毗沙门:四大天王中,北方之天王。又名多闻天王。
[87]喜乐子余行:即古印度外道师名。
[88]活命外道:即古印度一种外道。有人认为是大医,能医人活命者。
[89]阿罗汉:意译为已伏烦恼,已灭怨敌。梵文音译为“阿罗汉”。
[90]天与非天寻香:“天”指天界有情;“非天”指介于人天之间一种神类,即“阿修罗”;“寻香”亦名乾闼婆,即天界之“乐神”。
[91]恒河:亚洲大河名,其上游经我国西藏,流经北印度,至东巴基斯坦入海。
[92]八圣道分:与八正道同。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3]见道:五道之一,证得见道即入圣流,而不是凡夫。
[94]说一切有部:小乘二十部之一。立有为、无为一切法之实有,故名“说一切有部”。
[95]四圣谛:即四谛。详见30页注[20]。
[96]四果:指声闻乘四果。即: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等四果。
[97]中转无相法轮:指佛三转法轮中,第二时教无相法轮,即说空义谛之《般若经》等。
[98]灵鹫山:此山在古印度王舍城中,佛曾于此处说法。
[99]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作,称“三解脱门”,又称“清净解脱”。即: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三种。
[100]摩揭陀语:即摩揭陀国语。
[101]阿赖耶:心识中之第八,意译为“藏”,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意。
[102]唯识派:信奉大乘“唯识宗”的派系名。
[103]中观派:大乘佛教一派名。
[104]无明:即:不明事理、愚昧、痴。佛书译为“无明”,是烦恼的根本。
[105]大迦叶: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为初次结集经藏上首,第一代传法藏师。
[106]阿阇世王:意译为“未生怨王”,佛在世时,是摩揭陀国王舍城之统治者。佛灭度后,五百罗汉结集佛说,王为作护法施主。
[107]舍利:意译为“灵骨”,即佛或大德圆寂后,焚化尸体所发现之坚固不化莹洁之颗粒骨身,有五色舍利。有能增长和不增长两种。
[108]修夏:又称安居,坐夏。佛教律制比丘须于夏季雨期三月,安居一地,足不出户。
[109]舍利弗: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0]目犍连: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
[111]善喜六法:即:财、食、资、具、利、济等。
[112]三十三天:即帝释所住的天界。
[113]钵三衣:即祖衣、七衣和五衣。
[114]筹木:佛教僧侣举行大法会时,计算人数的木筹码。
[115]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男女弟子共为四众。
[116]本母藏:此言论议。集诸经义,论议明之,出生诸经别所诠义,故名“ 本母”。
[117]麻衣比丘:如来灭后,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后将法藏交付阿难,并嘱阿难以后将法藏交付麻衣比丘。
[118]犍椎:即:钟、磐、打木等,用以打击出声,呼召僧伽之物。
[119]增上意乐:是言热忱、忠心、忠贞不逾。佛书译为“增上意乐”。
[120]增上慧:戒、定、慧三学中的增上慧学。
[121]三法印:即:无常、无我、涅槃,谓之三法印。
[122]阿罗汉、阿纳含、须陀垣:阿罗汉详见165页注 [88]中;“阿纳含”意为“不还”,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须陀垣”意为“预流”,小乘四果中之初果。
[123]兵解:修行人在成道时,死于刀枪军器之上的,称“兵解”。
[124]邪命生活: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违法事而生活,谓之“邪命生活”。
[125]巴尼巴:古梵文“声明”四大论著之一。属古南印度语系。
[126]五百生中:即五百世受生中。
[127]中观应成派:佛教宗派中的中观派之一。
[128]住法:谓佛法住世时期。有佛戒律存在,即法尚住世时期。
[129]计都星:九曜之一,即彗星。
[130]金轮地基:金轮之上为“地轮”,自水面至金轮地基,深八万由旬。
[131]十六尊者:受佛嘱咐,永住此世,济度众生。一、宾头卢尊者;二、迦诺迦伐蹉尊者;三、迦诺迦跋厘阇尊者;四、苏频陀尊者;五、诺距罗尊者;六、跋罗婆罗尊者;七、迦里迦尊者;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九、戌博迦尊者;十、半托迦尊者;十一、啰怙罗尊者;十二、那伽悉那尊者;十三、因揭陀尊者;十四、伐那婆斯尊者;十五、阿瓦多尊者;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
再说第四总纲中所分二甲目,其中甲初 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已在前面述说。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