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愿王——广修供养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 智圆法师 讲授 ︱
以下解释七种法供。
一、如说修行供养
《大智度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如说修行,按佛的教法去实行,才能调伏自心,生起佛法的证德;只是口上谈论,不如教修行,则像谈药方而不服药一样,不能净治自心,成熟相续。
真正如说修行,就是最胜供养。想一想:一种外财,比如一辆轿车、一所别墅,其价值比修行圣法更大吗?物质财富远不及自心修法所获的圣财,后者才是上等供品,金山、银山比不上一念心与法相应。
《大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得度。虽诵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乐奉行。虽诵千言,我心不灭,不如一句,舍骄慢逸。虽诵千言,求名愈著,不如一说,弃执离著。虽诵千言,色情愈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怀。虽诵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绝离三界。虽诵一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读诵千言,不实行有何利益呢?不如听受一句,就精勤修习更为得益。读诵千言,不能正确领会句义,不如听一句得其心要,灭除烦恼。读诵千言,不明法义有何利益呢?不如明白一句,听后修行,得到度脱。读诵千言,心不诚敬有何利益呢?不如对一法行欣乐奉行。读诵千言,我执不灭,不如听受一句,舍离骄慢、放逸。读诵千言,对名声的执著却更强烈,不如听受一句,就放下贪执。读诵千言,对外色内情的执著反更坚固,不如领得一句,忘却心、境。读诵千言,不求出离,不如一悟,永超三界。读诵千言,不存慈悲、智慧,不如听受一句,自他兼利。)
这段经文强调如说修行。实行前,以明理为要;明理后,以实行为要。能如说实行,行一分,得一分利益。依法修行,离过证德,是上等供养。《文殊章》云:“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自疾不能救等。”意思是,应当如教而修,依行而说法,若不这样,也不能利益众生。自己尚不能得救,焉能救众生?《文殊章》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以上“如说修行供养”是总说,下面“利益众生供养”等是展开宣说。
二、利益众生供养
如《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又云:“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诸佛出世的本怀是利乐一切众生,我们利益众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养。
佛说:“一个人在一大阿僧祗劫中以身体供养十方诸佛和菩萨、声闻众,不如有人对畜生供养一口之食,后者福德胜过前者百千万倍,无量无边。”(《像法决疑经》)可见以悲心利益众生胜过长劫以外财供养十方诸佛。
《丈夫论》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所以,最可贵的是有一颗利他的慈悲心,慈悲心才是博大、光明的,为一己之利行一切布施,也是渺小、暗淡的。
三、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就是以慈悲心随顺摄取。经云:“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诸佛出兴世间作种种示现,都是为了慈悲摄持众生,只有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等,才能摄受他。比如幼儿园老师随顺儿童的心理特点,唱歌、跳舞、做游戏,就是以慈悲心摄受孩子。佛视一切众生等如独子,以慈悲心平等地摄受,我们随学佛摄受众生,就与佛心相契,是对佛的真供养。
比如维摩诘大士住在毗耶梨城时,拥有无量财富,摄受贫苦民众;并且,以清净持戒摄持毁戒者;以安忍行摄持嗔恚者;以大精进摄持懈怠者;以禅定摄持散乱者;以智慧摄持愚痴者……。这告诉我们,自心住于佛法,就能摄受众生;自己做出榜样,就能带动他人。
四、代众生苦供养
佛的心愿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能代受众生苦,相合于佛心,是对佛的真供养。
五、勤修善根供养
勤修善根和利他的关系是:为了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够的资本才可供一切众生享用,成为众生的依怙。比如想救济一个灾区的灾民,就要有相应的财力,要给予众生利益,就要勤修善根。
实际上,勤修善根的人是真富翁,有广大的圣财,这些都是供养诸佛的殊胜供品。只有外财没有修集善根的人,却是法上真正的贫穷。
佛陀说:我过去也做过恶人和小虫,但因为我修积了广大善根,所以现在得以成佛。在佛的十八不共法中有一法叫做“有欲无减”,就是说,佛了知善法对自己的恩德,所以常欲积善的欲心从无减弱。佛在经中还说:功德果报甚深,没有如我般了知这种恩德之量的。虽然我能穷尽它的边底,但我本是由欲心无厌足而成佛的,所以今天仍不止息,虽然再无功德可证,但我的欲心仍无止息。(《大智度论》)
可见,勤修善根,无有厌足,正与佛心相印,因此是佛欢喜的上等供养。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
即不舍一切菩萨事业。如果舍离菩萨所修事业,也不能利乐众生。所以,行持菩萨事业恒时不舍离,即能利益众生,是真法供养。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
即常不舍离大菩提心。《离世间品》中有十种退失善根法,所谓舍菩提心,行诸善法,魔所摄持。《文殊章》说:即使片刻舍离菩提心,也不能利乐众生。因为菩萨为求利乐众生而勤求无上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善男子!应这样认识法供养则做到了供养如来,并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为供养。(经文密意是呵斥下劣,让与法不相应的众生能相应法,并非不需做财供养。)
《文殊章》说: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修真供养一切如来。哪十种法呢?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乃至如说能行,如行能说;……九者长时遍修,心无疲厌;十者常不舍离大菩提心。如果菩萨具此十法,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并非以供养财宝、饮食、衣服等称为真供养。为什么?因为如来恭敬尊重法故。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父母颜色,心无片刻舍离,如果有人尊敬其父母,孝子倍加尊重此人。诸佛也是如此,如果众生供养正法,是真正做到了供养如来,以如来尊重正法故。
总之,因为法供养顺乎佛心,因此成为最殊胜的供养。在很多人眼里,供养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愿,是上等的供养。有些人一边损害众生,一边又供养诸佛,这样不合乎佛心,并不能令诸佛欢喜。
《楞严经》上,阿难在世尊前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我成就佛果宝王,还来度脱无边众生。我将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诸佛,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作证,我愿先入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果,我终不取证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