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愿王——广修供养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 智圆法师 讲授 ︱
校量功德: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前面财供养的无量功德与法供养一念功德相比,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之一、迦罗分之一、算分之一、数分之一、喻分之一、优波尼沙陀分一分。
以此显出法供养的殊胜。俱胝、那由他都是大数字。迦罗分是把人身的一根毫毛析为一百分。优波尼沙陀分,意为近少分,是把大块碎为微尘的数量。
法供养殊胜的原因: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为什么法供养更超胜呢?因为如来尊重法的缘故,由如说修行出生诸佛的缘故。如果菩萨行法供养,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这种修行是真供养的缘故。
问:讲广修供养时提到的供养物都是香、花、灯烛等,这是财供养还是法供养呢?若是财供养,则远不及法供养,怎能说是大愿王呢?
下面用公案来解答。
一次,佛吩咐善德长者去维摩诘家问病。
善德为难地说:“我不堪去问病。”并自言自语道:
“以前我在父亲家中做大布施,供养当时一切沙门、婆罗门、外道、贫困户、下贱者,及孤独者、乞丐等等。
经过七天,布施圆满。维摩诘大士过来对我说:‘布施大会不应是你这种做法,你应做法施大会,何必操办财施大会?’
我问:‘居士!什么是法施大会?’
他说:‘法施大会,就是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也就是,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布施度,以化犯戒起持戒度,以无我法起安忍度,以离身心相起精进度,以菩提相起禅定度,以一切智起般若度。’
他又下结论说:‘善男子,这叫法施大会。若菩萨住于此法施大会,他就是大施主,是一切世间福田。’
我听了心得清净,叹为稀有。
我顶礼后,解下贵重的璎珞供养大士。大士不受。
我再次祈求大士收下。大士接受了,分作两份,一份供养大会中下贱的乞丐,一份供养最尊贵的难胜如来。
大众共同见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璎珞现于如来手中,变为四柱宝台,四面装饰妙严,不相障蔽。
大士示现神变后说:‘施主若以平等心布施下贱乞丐,等同供养如来福田,没有优劣之别,大悲平等,不求果报,这叫做具足法施。’”(《维摩诘经》)
由此可知“不离财施而行法施”的内涵。公案里,维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维摩诘供养璎珞时,心地宽广、平等,没有高下人我的分别,智慧相应实相,大悲不碍随缘,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大士教导善德,能如是而行,财施即是法施。
大家关键要认识不平等心是哪种状态。不平等是指最初心中起了优劣等的分别,受分别心的驱使,面对各种高低等的对境时,心就表现为不平等,对上等境毕恭毕敬;对下等境轻慢鄙视,心态上有重有轻,早已不平了。在这样的心态中做财布施,心不相应于法,故不是法布施。相反,内心不生高下分别,对任何人都是一颗平等心,布施众生和供养佛的态度一样,这就是安住平等心中行布施,心与法相应,所以是法布施。
由以上举例,类推就知道,普贤供深妙观修,既是财供,也是殊胜法供,因为能供之因是普贤行愿力与甚深信解的缘故。圭峰大师说:若按前文所说观行如说而行,则是如说修行。修观行时,有利益众生、摄受众生等的善心,即是法供养。
问:善德以何过失遭到维摩诘的呵责?
答:善德布施有局限,只在父亲舍宅,处所有限;只布施七人,对象有限;只布施七天,时间有限。财施有限,法施无穷,财施得世间报,法施得出世报,因此,遭到大士呵责。意思是,只做有限量的仅得世间果报的财布施,太没出息了。法布施,与法相应,才是超越数量、能超世间的大布施。应当行这样的布施。
(三)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广大最胜的供养,直到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我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要发无尽的供养愿呢?假如供养是一种恶行、会带来痛苦,那不必说无穷尽地去行持,连一刹那也不应该去做。但供养是善行能带来安乐,因此不应有满足心,应当广大无尽地去行持。如果心性不具供养的能力,即使有心供养也无法实现,但心性本具这种能力,为什么不周遍地发挥呢?如果心会断灭,即使发心尽未来际做供养,也只不过是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但心性是永不灭尽的,为什么不发起无尽的愿呢?
实际上,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整个虚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现起的,为什么不以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庄严自己的心地?每个生命都应该觉醒,自性是如此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万法、能现万德,为什么自甘埋没,令生命黯淡、萎缩呢?为什么甘愿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堕于生死迷乱不已呢?因此,有觉悟的人应发大心求证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要证入,就不可不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只有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才能还归法界,这是生命最酣畅、最开展的行愿。没有佛语的加持,我们梦想不到,一个身高不过二米的人竟能发出遍周尘刹、尽未来际行持菩提行海的大愿王。我们只有从内心里发起普贤大愿,生命才会拓展到无限宽广,也才会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