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愿王利益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 智圆法师 讲授 ︱

愿王利益

分二:

(一)随顺趣入利益

(二)于本品经作十法行利益

(一)随顺趣入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普贤菩萨说:善男子!以上就是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如果菩萨对这十种大愿随顺趋入,就能成熟法界一切众生,就能随顺无上正等正觉,就能圆满成就普贤菩萨的如海行愿。

比如,一个人发愿造福一方人民,由这个愿力推动,就会付诸实行,以种种实际行动来利益这一方人;如果立志造福一国人民,由愿力推动,就会全心全意为一国人民谋福祉。而菩萨随顺趋入普贤大愿,发起最广大的行愿,这会给全法界众生都带来利益。所以,能随顺趣入大愿,以大愿力,从发愿时起直至尽未来际,会利益到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把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看,就知道将来出现的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来自目前能随顺趋入普贤行愿。所以说:“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

“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菩萨能随顺趋入普贤愿王,他就能随顺无上菩提,因为这就是能证入佛果无上的行愿;“则能成满普贤诸行愿海”,我们体会初发心的利益,连无情的一颗种子都能长成遮云蔽日的参天大树,何况我们随顺趣入如此殊胜的普贤愿王,将来必定会圆满成就如海的普贤行愿。

如果看得长远,能认识到受持《普贤行愿品》的深远意义,就知道现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何等殊胜的因缘。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所以,善男子,你对普贤愿王的意义,应当如是知道。

(二)于本品经作十法行利益

以下显示《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首先校量闻经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 [1] 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是用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听闻《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

普贤菩萨说:比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充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的上等七宝,和人间天界最好的安乐(供品极广大),供养尔所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和诸佛菩萨(受供者极多),经历尔所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相续不断(时间极长),这一供养在供养物、受供者、供养时间三方面都达到了极大量,因此所获的功德无量无边。然而,如果有人听到普贤愿王,一经于耳,就得到远远超胜前者的功德。前者功德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之一。

这样校量就显出修持普贤行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普贤行愿的殊胜就在它是称合本性而发起对普贤行的希愿,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由此愿力能开发心性本源。由于它的每一种愿都极法界量,不论时间、方所、种类都是周遍的。因此,上面的财供养虽然广大,但与它的量相比,却微不足道。比如,上面的财供养,处所是十方无量的世界,境是十方无量的诸佛众生,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普贤愿王尽法界量的部分而已;又,财供养的时间是无量无边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然而普贤愿王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财供养的供品是无量无边的由四大构成的七宝和人天有漏的安乐,然而,普贤愿王是对无量无边普贤行的希求,含有从礼敬到恒顺之间无量无边的胜妙善根,其品质和量远远超胜前者。这样比较,就很清楚,难怪听受普贤愿王仅生起一次信解,就获得无数倍超胜前者的功德。

下面再讲两个问题:一、是否了知自性具足如来藏的功德差别;二、修集有为功德和开发无为法恒沙功德的差别。

比如,一个人福德、智慧、相貌样样圆满,忽然梦见自己成了贫贱、丑陋、疾病缠身的苦恼身。梦里,他没见到原有的身体,反而执著梦中的身是自己,不相信自身本来福德端正。这时,有觉者唤醒他,让他直下觉悟这丑恶身本是好身,他恍然醒悟,由此不执著恶的身体。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做梦的人不觉悟,只是在梦里企图改变他的苦恼身,虽然梦中造了无数善行,但始终不识自己本性,这些不觉悟中所做的无量善行,比不上一次从梦中的觉醒。这样就可决定,无数迷乱中的善行总和比不上一刻的觉悟。

又比如,有大经卷,和三千大千世界等量,经卷中书写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界、人间的事相,虽然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但全部安住在一个极微尘中。只要破开微尘,就能获得大利益。“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喻智慧之体周遍恒沙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的事物,无不穷尽”,喻本体本有恒沙功德、妙用。“全部住于一个微尘中”,喻如来智慧在众生身上圆满具足。“破开微尘,令众生获无量利益”,喻以圣道令众生远离妄想,在自己身中见到与佛平等的广大智慧。

有两种积功德的方法,一种是有量地积累,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渐积至无量,比如,一个人没听过普贤愿王,尽管昼夜勤修功德,甚至周遍世界海,经历时间海,供养诸佛海,布施众生海,但每次都是有量的功德,始终缺乏因缘和普贤的自性相应,不能进入圆顿法门。另一种是直接由普贤行愿开发性海功德。一个是以有限的量逐渐积累的方式,另一个是一时顿然圆满无量功德的方式。

又比如,一个人已经进入航天飞机的机舱,时间一到,点火就能飞向太空;另一个人只在机场外活动,无论积聚多少和进入航天飞机无关的因缘,都不能实现飞向天空的目的。这是比喻不论积聚多少和开发心性不契合的功德,也不如一个直接契合开发本性的善根。

我们知道自心有大摩尼珠,体性光明清净,久为尘垢蒙蔽,如果只忆念宝性而不作净治的修行,终究不能放大光明。而普贤行愿就是能显发如来藏的妙法,它以菩提心为本体,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相结合的心,十分具体地展开了菩提心广大、无尽、周遍、圆满的内涵。我们听受普贤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就种下了随顺证入本性的极殊胜善根。

所以,我们听受《普贤行愿品》,是极殊胜、难得的因缘。这是佛、是果位普贤宣示出来的极深广、圆顿的大法,我们能以心触到它生起信解,远远比财供养的利益深广。

人都不是生而自知的,没有佛传法的启发,谁能自己觉悟到自性是具有恒沙功德的佛性宝藏呢?谁能意识到要依靠普贤行愿力来开发呢?谁能想到性海如此广大、圆满、妙用无边呢?根本想不到的。现在佛语透露了这个消息,一旦生起胜解信,所苏醒的就不是一般人天、小乘的善根,也不是逐步渐进的方式,而是顿然开发,所以,它的层次、高度完全超出世间。大家应该有智慧领会到这一点。

下面略说对本品经作十法行的殊胜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啗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先总说十法行,次释十法行的利益。

“以深信心”排除怀疑和浅信。普贤行愿,浅人难信。善根不够,能信其他小法,不容易信受这样广大的法,没有信心,本经的力用就显示不出。所以这里讲了作十法行获得殊胜功德的条件是具有甚深信心。

“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是总说十种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读、讽诵、书写是略标四法行;“乃至”是省略词,包括其余六种法行。十法行为:

书写:为尊重大法,自己书写《普贤行愿品》。

供养:以香花灯明等供养《普贤行愿品》。

施他:自己书写或印刷《普贤行愿品》转赠他人。

听闻:在法师前听闻《普贤行愿品》的讲解。

披读:展开经卷,对着经文认真阅读。

受持:把普贤行愿的文句和意义记在心里,忆持不忘。

开演:自己对《普贤行愿品》得到了义味,再向他人开示演说。

讽诵:能背之后,千遍万遍地反复讽诵,比如每次听法、修法前后讽诵《普贤行愿品》。

思维:听闻后在安静的地方思维《普贤行愿品》的义理,发起思慧。

修习:通达法义后,按照《普贤行愿品》真实修持。

以深信心对普贤行愿作十法行的利益:

“五无间业”,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因受报时有五种无间相状,故称为无间业。五种无间:一、受生无间:不需经过中阴,无间就堕入地狱;二、身形无间:受报时,身体遍满地狱;三、寿命无间:在长劫中寿命相续不断;四、受苦无间:才上刀山又入火海,受苦接连不断;五、受报无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五无间业,受报漫长,痛苦深重,以一般的小善业无法对治,然而由普贤行愿深广无尽的内涵,下至对《普贤行愿品》的一四句偈以甚深信心受持、读诵等,就能快速除灭五无间业。可见普贤行愿灭罪的威力之大。

“身心等病”,身有风、寒、暑、湿、燥等病,心有焦虑、恐怖、忧愁、贪嗔痴等。世间药物对治力有限,只能遣除身体的部分疾病,无法有效地治疗心病。如果不找到根本上的解决途径,身心诸病到哪一天才能根除呢?所以必须找到能从根解除的妙法,普贤行愿就是具有这种效力的大法。它像威力巨大的原子弹能瞬间摧毁大面积区域一样,依仗它的力量,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都能在甚深信解的受持中全部消除。为什么呢?因为苦恼、疾病、恶业源于无明,都是基于不认识常恒周遍、体具万德的自性,执著虚妄自我而造成的。现在以甚深信解受持普贤行愿,能发起深广无尽的善根,在内心的大开放中,忧愁、焦虑、苦闷、愚痴、浮躁、狂妄等病都会一扫而光;身体四大的不平衡也根源于我执,发起大心深入普贤愿海,身体的病患也会逐渐消尽。为了显示这种祛病净障的能力,经中用了“所有”、“种种”、“一切”等的词句,表明普贤行愿具有无恶不摧、无障不破的威力。


[1] “尔所”,就是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