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 智圆法师 讲授 ︱

(一)标释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常”是尽未来际,“随”是随顺相应,“佛”指一切佛,“学”是仿效修习。

学习的对象是佛,佛因圆果满,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业都堪为最佳模范,所以应随学诸佛。

学习方式,不是流于表面的学知识,而是以佛从因至果的修行、事业为所缘境,引动心智效仿它,也就是运用观察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让身心常常安住其境界中,不使心念转入颠倒境界。

举例说,《四分律》上讲:有一天,佛搀扶一位病比丘起身,为他擦拭身体,然后又帮他洗浴,洗完后还给他洗、晒衣服。病比丘床上有一些卧草,用了很久都变坏了,佛就替他清理出去。打扫完住处,佛又用泥浆涂洒,清理干净房屋,再敷上新草,铺上一件衣服,最后亲手把病比丘安卧在床上,给他盖了衣服。

以上佛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呢?首先心里缘着佛的行为,细细体会佛是如何待人行事的;之后,引动自心,誓愿按这样学;发愿后,身心就去实行。总之,要明确随学的内容,发起随学的誓愿,而且在实际中去实行。

以上面的公案来说,应该细心体会佛对待病比丘是怎样的发心和做法,心里有具体清晰的观想;然后引动自心,发起誓愿随学:佛是这样慈愍众生,我要做到像佛一样。这样心里常常想佛,常发随学佛的愿,以串习的作用,平常遇到众生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想到要像佛那样做,以慈愍、谦下的心来帮助众生。

又如,常常忆念佛为求道不惜一切,甘受一切苦行,由此立志随学佛陀,在遇到艰苦环境时,以愿力摄持,就不会生起苦恼、怨尤,见到世间的富贵也不羡慕贪著。

学佛有两种学法,一是虚学,一是实学。只是口里讲讲,不去实行,是虚学;见佛那么做,身口意效仿而行,是实学。学佛的成果,不是得到一个文凭,而是学到与佛同等,成就最完善的佛格。也就是由常随佛学,最后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获得大自在。学佛时间,不是十年、八年,是尽未来际。学的次第,是从低而高、由浅至深,不断改正,不断修集、完善,最终圆满成佛。

(二)愿王之相

分二:

1、随学本师

2、随学一切佛

1、随学本师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按常规,说娑婆世界时应配释迦佛,说毗卢遮那如来时应配华藏世界。这里为了表示“真应不二”(法身和应化身不二),所以说“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处的意思。

以本师来说,毗卢遮那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精进不退,单单修布施度,就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所写的经典堆积起来高如须弥山。佛因为重法而不惜身命,连最爱惜的身命都能舍弃,何况王位、都城、宫殿、园林等的身外之物?除了布施,佛还行持了种种难行苦行。这一切佛因地的修行,我都愿奉为榜样效仿而行。

随学诸佛为什么以发菩提心为起点呢?因为发菩提心是踏上大乘道的第一步,是播下成就菩提的种子,所以先在这里入手。《璎珞本业经》上说:“具缚凡夫,不认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直到从此,住于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心,这时叫做信相菩萨。”所以,按大乘来讲,发菩提心是入道的起点。

佛因地舍身求法的事迹:

远古时,佛曾是一位叫最胜的仙人,住在静谧的山林中。

最胜仙人见诸仙常常修慈心,心想:单有慈心不具智慧仍不能救度众生,唯有积聚多闻,灭除众生的烦恼、邪见,才能令他们生起正见。

想到这里,仙人就去城市、村落,四处寻访能说法的老师。

有个天魔告诉他:“我有佛说的一颂法,如果你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此颂,我可以讲给你听。”

仙人心想:我在无量劫中常常被人割截身体,备受苦楚,却未获得丝毫利益,现在我应弃舍虚假不实的肉身,来换取坚实的佛法。

仙人由这样思维,内心踊跃欢喜,就以利刃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双手合掌祈求天魔为他传法。

天魔见仙人为法舍身,内心忧愁,就隐身不见了。

仙人说:“我今天为求佛法不惜身命,赤胆真心为利众生,他方世界若有大慈悲的说法者,应当在我面前现身。”

正这样说时,东方过三十二佛刹之外的净名王佛忽然现身眼前。净名王佛大放光明,照触他的身体,他的痛苦顿时消除,身体恢复如初。

净名王佛为仙人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听法后,获得无碍辩才。后来常为众生广说妙法,无量众生都被安置在三乘道中。仙人命终往生净名王佛的普无垢国土。以敬法因缘,获得无上菩提。(《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从理上解释“书写经典”:皮、骨、血是肉身支分,经典是佛法。以不坚实的肉身修行佛法,就是“书写经典”。比如,身行施舍是写布施法,运身礼敬是写礼敬法……像这样,日夜以身行道,所写的佛法如须弥山般高大。

也可以解释为:皮、骨、血等组合之身,分解到极微尘,再分就成了空性,是书写空观的法;观皮、骨、血等只是假名,是书写假观的法;观空假不二,皮骨血等原同法界,是书写中道第一义谛的法。

以上佛因地的修行,我们要随学的是佛的发心、佛的求道,佛重法不惜身命的精神。

佛从因地发心开始,就全力以赴勤求菩提,下至为求一偈法,甘愿舍弃身命。为何能如此为法舍身呢?因为深知法的意义胜过肉身,法能给予自他暂时究竟的利乐,为此而舍身求法。佛当初求法心真诚,对法无比敬重,所以获得了圆满成就,成为于法自在的法王。稍有名利之心,也不能成道。

我们学佛,因地一念发心至关重要,这一念求无上道救度苍生的愿心是成佛的真种子,有了它,才会有为道不畏艰难、安忍一切劳苦的菩提行。没有真实行愿,做做研究、积累知识,最多只是做成佛学家,佛法的成就与受用,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反问自己:有没有重法的心,有没有寻求无上道的心;如果内心耽著的是名利、享受,要想成道,那只是梦想而已。

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示现为求无上道舍弃王位,出家苦行,最终成道。这段成佛的过程,就是给我们作一个榜样,告诉我们要像佛这样发心、为求无上道而精进修行。因此,我们学佛,首要是学佛的发心和修行。古今佛法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像佛陀那样发心求道才得成就的。

随学佛果地事业: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乃至”中包括佛从最初发心到成佛之间所作的无量修行。“树下成大菩提”到“示现入于涅槃”是说佛示现八相成道的利他事业。

佛在菩提树下成大菩提,显示种种神通,起十八种变化,随众生心现种种身。佛在种种众会中,有教无类。有时处在菩萨众会道场中,为菩萨说法;有时处在声闻、辟支佛众会道场中,为小乘人说法;有时处在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的众会道场中,为王臣说法;有时还处在长者居士乃至天龙八部的众会道场,不辞辛苦地说法度生。佛不舍弃一个众生,何处有有缘众生,就在该处现身说法。在种种众会中,佛以梵音声相,如大雷震般响亮,随众生欲乐,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已种者令其增长,已增长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脱。乃至示现趣入涅槃。这一切佛的利生事业,我都发愿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