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我们是您的善果——致敬佛陀出家日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农历二月初八,是伟大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今天对于所有佛弟子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佛陀在他说法的49年中,为娑婆世界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法教。哪怕在他圆寂两千多年后,佛、法、僧三宝仍然持续利益着无数众生,在暗夜中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大道,这是娑婆世界所有众生的巨大福报!
佛陀的出家因缘
相传,释迦牟尼多降生后不久,一位当时负有盛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说要为释迦摩尼占相。
净饭王命人抱出儿子,请阿私陀仙人观看。阿私陀仙人一边看,一边叹气,晶莹的泪珠从眼中落下。
原来阿私陀仙人预见释迦牟尼会成佛,但他自己太老了,等不到那一天,所以悲喜交加。净饭王很爱这个儿子,请了名师教导他习文学武。释迦牟尼天资聪颖,一点即通,可以说文武兼全,智勇悉备。
有一次悉达多与父亲出城游玩,看见田中的农人,赤体裸背,在烈日之下工作;老牛拖着犁不得休息,还被鞭打得皮破血流;又见农田中被犁翻出的小虫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惨痛万分。
这一幅活生生的生存斗争图,让他的内心感到无限的哀痛,于是就在阎浮树下,端坐沉思。
净饭王问他为何如此,他说:“看见世间的众生,互相吞食,心中感到万分难过,所以坐在这里沉思。”净饭王想到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深怕儿子厌世出家,便为他纳释种婆罗门摩诃那摩之女耶输陀罗为妃。
然而王宫的生活却愈发让释迦牟尼的内心充满苦闷和矛盾。昔日民间游历的经历:佝偻蹒跚的老者,留着脓血的病人,英年早逝的青年,清净安详的修行者,任何人无法避免的“老”、“病”、“死”等问题,在不知苦为何物的王子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世间的一切富贵荣华、相亲相爱都变得虚幻不实。这就是佛陀出家的缘起。
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和父亲净饭王交谈:
“如果父王能保证满足我四个愿望,可以考虑不出家。第一,没有衰老的现象;第二,没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没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的东西不损不灭。”
净饭王连连摇头道:“这四个愿望,是谁也不能保证的。”
这四个愿望,也是释迦牟尼放弃富贵生活选择出家的原因。
协助太子出城的仆役车匿,心中万般不舍。释迦牟尼佛对车匿说:“人间的荣华,终抵不过无常,即便是国王也不得自在。我唯有成道,方能救度亲眷的老、病、死之苦。车匿!我若不成道,誓不回迦毗罗卫国!我若成道,必定回来教化大众!”
从此,释迦牟尼佛出家,到处参学、修行,最终证得菩提,并于其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为众生说法,从未间断。
常得出家修净戒
一个大乘行者学佛修行的目的,唯一的愿望,是度化众生。这里体现的是一个大乘修行者的精神。大多数修行人都是求世间福报的,虽然修小乘法的声闻和缘觉不求世间福报,但他们求自我解脱。大乘行者不求世间的福报,不求自我解脱,也不求寂灭。
大乘修行者当初的发心与唯一的愿望是不堕轮涅二边——既不堕入轮回边,也不堕入涅槃边。为解脱、为成佛都不是大乘行者,为众生才是大乘行者。他的解脱以及究竟的成就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没有其他目的。无论是求往生还是求即身成佛,都是为了度化众生。
我们现在修的是净土与大圆满。净土法是临终往生的方法,大圆满是即身成佛的方法。这两种修法都不是为了自我解脱,不是为了自己功德圆满,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大乘行者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迅速成就,迅速成佛,乘愿再来度化众生,这是他唯一的目的与愿望。大乘行者求即身成佛,就是现在成佛,当下成佛,然后去度化众生。他当下解脱,当下成佛,当下圆满了,也是为了度化众生。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无论求生净土,还是求即身成佛,是否为了度化众生?
现在有的人心里非常着急:“我什么时候能度化众生?我什么时候能把众生都度尽了?”有这样的精神,有这样强烈的愿望,可以确定你是一个大乘行者。普贤行愿里讲的都是大乘佛法,讲的都是大乘行者的愿行——思想和行为。
“我为菩提”,就是为了度化众生发誓修持成佛。这里还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区别。愿菩提心是为众生要成佛,行菩提心是为了成佛要学修六度万行。“万行”是指一切菩萨的学处,这都是成佛的因。这两种决心叫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个是为果而发的愿,一个是为因而发的愿。这是龙钦巴大士的殊胜观点。
发愿行菩提心了,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学修自他平等、自轻他重、自他交换这三种愿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即一切菩萨的学处都总集在六度里,就是学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从现在起,直到证得菩提果即成佛之前,都要持续不断地发这样的愿,不断地行持这样的道。不是今天机缘好了,就做一做,明天不方便了,就不做了;不是今年我发心行持六波罗蜜,明年就不发心了——而是日日、月月、年年连续不断,一直保持这样的思想与行为,乃至生生世世。
解脱、成就没有这么容易、这么快。但是现在我们遇到密法了,尤其是遇到大圆满了,也许今生或现在就有解脱、成就的机缘,但这是特殊情况。而《普贤行愿品》里讲的是大乘境界,大乘妙道,它讲的不是密法,也没有着重讲大圆满。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最后才成道。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在一生中就能获得究竟的果位。虽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了,但还要经历很多的生死轮回!
“出家修净戒”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唯一条件和助缘。大家应当发愿,以出家和清净的戒律为条件,在学修菩提心的过程中,生生世世能忆起自己所发的愿和所行持的道,生生世世都能出家受持清净的戒律,能修持菩提心。
出家有身出家和心出家,这里主要指心出家。若是没有出离心,就没有清净的戒律。戒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密乘戒的基础是菩萨戒,菩萨戒的基础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的基础是出离心。若是没有出离心,无论是沙弥戒还是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所以,是否是别解脱戒主要看有没有出离心。在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受持这些戒律,才会成为别解脱戒。
真正放下对红尘的贪恋,对世间的贪着,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自己若是有身出家的机缘和福报,对自己的闻思修和将来的弘法利生事业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利益。如果心没有出家,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没有真正放下红尘,身出家也没有多大意义。希望大家能发自内心地出家,若是真正能披剃出家,在寂静处修行,或是以这样的身份去弘法,这也是一种非常殊胜的福报。
佛法里讲,要有智慧地发利他心,有智慧地做利他的事。若是没有以智慧摄持,而是盲目地做事,盲目地接触众生,最后把自己都染污了。这样以盲引盲,后果不堪设想,将来不仅自己要下地狱,还会带着很多人一起下地狱。那是多大的过失啊!所以这不是随便的。
不忘菩提心之道,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怎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呢?就是生生世世能出家修净戒,能受持清净的戒律,能保护自己的相续。“修净戒”就是以正知正见保护自己的三门,以正知正见保护自己的相续。
噶当教言《问答录》中讲:“所有的朋友当中,正知正见为最究竟的朋友。”你有正知正见这个朋友,与他形影不离,然后到红尘中去接触众生、利益众生,不仅不会染污自己,而且一定能帮助和利益他人。
要具有真正的菩提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是随随便便的。有清净戒律的基础,有圆满智慧的摄持,这样的利他心才是菩提心。一个相续清净、具有智慧的人,他所发的利他心和所做的利益众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若是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就去接触社会,接触红尘,是很危险的。因为自己还没有断掉贪着,你的贪心还在,贪人、贪钱、贪名利、贪地位,最后让自己陷进去了。
现在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吗?口头上说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然后到世间、到红尘,最后却破戒了;还有人为了暂时的利益,拿佛法造业,这都是染污众生的相续!我希望你们以后不要这样“利益众生”。守持清净的戒律,让自己身口意三门变得清净,这是基础。
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能出家,修持净戒,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摘自达真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10
千年菩提行
——致僧伽
词:慧光师 喜悦师
曲:唐克师
演唱:唐克师
披一袭袈裟,
现生命芳华,
绽放心中莲花。
沿佛陀足迹,
行千年菩提,
看破身名幻起。
离繁华尘世,
为度众律己,
身心严净毗尼。
学三界导师,
做众生车履,
法脉绵延不息。
过眼碌碌繁华,
生死空空来去,
早觉本然自性,
速将轮涅出离。
贪嗔痴慢疑,
是勇士何惧,
修行只争朝夕。
踏艰险崎岖,
经风雨洗礼,
三宝永为所依。
降实执颠倒,
非遥不可及,
恒时护念身语。
于众生苦疾,
永不厌不弃,
诸佛大悲同体。
轮回由空而破,
净土缘心现起,
大乐坛城之中,
觉性从未远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