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五十三)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六分别道与补特伽罗品分四:一、所缘境圣谛;二、现证真谛之次第;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四、宣说现证之道。
甲一(所缘境圣谛)分五:一、连接文;二、道自本体;三、真实四谛;四、建立诸行皆苦;五、旁述二谛。
乙一、连接文:
八品都有关联的。前面我们讲了随眠品,接下来讲道和补特伽罗。在随眠品里我们讲了根本烦恼、随顺烦恼等很多烦恼,这些烦恼以什么产生,作用是什么,最后如何才能断除。这些烦恼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被断除的,要通过道,即正确的方法,才能做到。这一品讲道,道是对治烦恼的方法,修道的人叫补特伽罗。
依见谛修断烦恼,是故称为遍知名。
遍知指的是智慧,断除一份烦恼就会产生一分智慧,有很多智慧,但前面只安立了九种遍知(智慧),这是有原因的。
依靠什么断除所断?所断指的是烦恼,也包括罪业。没有烦恼是不会造业的,即使有业也起不到作用。形形色色的世界不是造物主造的,是怎么产生的?轮回是怎么产生的?以业产生的,以种种业造种种众生,但业必须有烦恼的支撑。否则,光靠业没办法行形成轮回。断除烦恼,也会断除业障。
既然说“断即获得遍知名”,那么依靠什么对治,断除什么所断,才获得遍知名称呢?依靠见谛与修道而断除烦恼,才称为获得遍知名称。依靠见道和修道,见是现见、现证的意思,现证什么谛?即苦集灭道,现量见到了四谛的真相,也可以说现证了四谛的真相,就是见道,会断除很多烦恼。所断(烦恼)有见道之所断、修道之所断,有些所断(烦恼)在我们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的同时即消除,远离我们的相续。但是有些所断(烦恼),通过现证(见)是断不了的,也没有办法远离我们的相续。那怎么办?通过串习。在现量见到诸法究竟实相之后,我们不断地继续串习,这叫修道,通过串习,不是一下子,而是逐渐断除所断——这就是修道之所断。通过这两个,见道和修道,断除我们这些所断烦恼,在烦恼远离相续的同时会产生智慧,这个智慧叫遍知。
见谛,现量见到四谛真相,谛是四谛真相,苦集灭道。
乙二、道自本体:
修道二种有无漏,所谓见道唯无漏。
既然说“依见谛修断烦恼”,那么修道的本体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呢?这里讲道之谛。修道有两种,有世间道,也有出世间道。修道既是有漏法,又是无漏法。首先世间修道是增长有漏四禅四无色的漏法: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种无色,再加上一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禅八定总共有八个,本身是有漏法,都属于世间,通过世间道——世间的修道,会获得增长。四禅四无色,这些境界,都属于有漏的,都不是解脱。
见道是现量见到了四谛的真相,串习见道之义、串习境界,这叫修道。出世间修道串习见道之义而不会增上漏法。出世间修道,则是无漏法。
所谓的见道唯一为无漏法。这是小乘,尤其是有部的观点,大乘是不承许的。小乘有部认为,见道唯一是无漏法,没有有漏的。若修行人现量见到了四谛真相,就变成了圣者,肯定不是世间,功德也不属于有漏,所以唯一是无漏法。这是由于见道是三界,尤其是有顶见断的对治法,我们要断除有顶的烦恼,必须要靠见道,通过修道无法断除,所以断除有顶的烦恼必须要靠类忍,类智断不了有顶的烦恼,并且同时断除上、中、下九品见断的缘故。烦恼分上品、中品、下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等等。
九品烦恼同时断除,意味着把有顶的烦恼也彻底断除了。有顶是轮回最顶层,超出有顶相当于超出三界。没有超脱三界,没有断除有顶烦恼的修行人,可能也有不来果、一来果,但也是暂时的,要获得预流果必须要依靠见道,没有见道得不到预流果。依靠见道,修行人获得预流果,成阿罗汉,超脱三界,成为圣者,所以认为见道唯一是无漏法。
乙三、真实四谛:
一切真谛说四种,苦集如是灭与道。
彼等自体亦复然,彼之次第依现证。
若问:那么,“依见谛修断烦恼”中的“谛”是指什么呢?谛是真实之意,即是指所见所修的四谛。四谛都有哪些呢?小乘阿毗达磨,也就是本论第一品界品中所说“无漏道谛”中的道、“抉择灭”中的灭、“苦集世间”中的苦、集,总共讲了四谛。苦集灭道,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叫谛。
佛在经中也宣讲了四谛。在小乘尤其是有部,苦集灭道四谛就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大乘诸法的究竟实相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但是小乘尤其是有部不承许大空性。
若问:这里的次第也是依照第一品所说的那样吗?不是,那么是怎样的呢?应当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顺序。
轮回皆苦,无论是上三道、三恶道,都是离不开痛苦的本性,这就是苦谛。但是凡夫往往把它们当做是乐,这是颠倒的思想。轮回里的一切都是痛苦的,离不开痛苦的本性。痛苦是怎么造成的?痛苦的因缘是什么?这是集谛——业和烦恼,从业和烦恼中会产生轮回、痛苦,这就是轮回的因和果。
然后讲灭谛,超脱轮回就是灭谛,没有痛苦,清凉的状态叫寂灭,这也是种真相。如果要获得灭谛,解脱的状态,就要依靠道谛——方法,通过见道、修道,可以断除轮回的根——业和烦恼。与之相反的就是寂灭,解脱的状态,可以获得解脱。
如是次第宣说的原因何在呢?此处是依照现证这些真谛的顺序而说的,因为见道时首先现证苦谛、其后是集谛、再后是灭谛、最后是道谛的缘故,就像观察场地而纵马驰骋一样。这是比喻。见道的时候,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四谛真相的时候,也是按这个顺序而见的。
资粮道与加行道时所有谛均是按照如是次第证悟而生起的,犹如发现患病而追知病因,再着手治病一样,现证之方便就像寻找药一样。自己感觉不舒服,觉得生病了,先去检查,找到病因,了知依靠治疗可以摆脱疾病引发的痛苦。就好像现在人都相信科学,按照医生的嘱咐治疗,很坚信地用药,最后可以痊愈。
定义:从苦至道之间的此等真谛,唯一是圣者所见的,故称为圣谛,不是凡夫的颠倒所见。已经超越时空、战胜自我、脱离轮回的圣者之所见,现量见到了真谛、真相,这是真实不虚的。我们凡夫的思想是颠倒的,根本没有办法现量见到四谛的真相。
佛发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比如四谛。佛是发现者,而非创造者。佛也不是万能的神,而是一个正确的导师。佛讲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脱轮回、要解脱痛苦还是要靠自身的修行,这跟外道及其他宗教完全是不同的。
乙四、建立诸行皆苦:
悦意以及不悦意,与除彼外之等舍,
一切有漏皆为苦,如应具有三苦故。
佛讲有漏皆苦,有漏之法都是痛苦的,只要是世间的就是痛苦的,只要是轮回的就是痛苦的。什么叫轮回?有业力的牵引,处于无明的状态,就是轮回,这种人离不开烦恼、痛苦,不可能有安乐。应该从这些角度理解轮回皆苦、有漏皆苦、世间皆苦的道理。
我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随业力牵引,这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我们修行应该把主权夺过来,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这就是成就者。若处于无明的状态,茫然若迷,根本无法看清世界,看清未来,如此一来,担忧、恐惧等等烦恼接踵而来,痛苦与我们形影不离。所以想解决问题要破除无明,断除业惑。
若问:不是说受的一部分并非为苦吗?那为什么说一切有漏皆苦呢?
前面讲了乐受和苦受,也讲了舍受(不乐不苦的感觉),这个和有漏皆苦、世间皆苦、轮回皆苦的道理违背吗?不违背。乐受、舍受,这些都离不开痛苦。我刚到汉地的时候,经常听到人们说:三分苦七分乐,世间人就是这样,把苦当成了乐。这种乐受是暂时的,也是颠倒的,有受肯定有痛苦,离不开痛苦。
悦意的乐受、不悦意的苦受及此二者以外的舍受,还有与此等相应的三种受的所依与助伴。小乘有部的观点,心和心所要分开,心是心王,大乘也讲心和心所,但是心和心所是一体的,小乘是他体的,但是通过五种相应,心王也离不开心所,心所也离不开心王,但都是他体的。
要么是三种受,要么是三种受的所依,要么是三种受的助伴,因此是从受的角度而得名悦意等,悦意的乐受,不悦意的苦受,不悦意的舍受,并是随着受而称呼的。
实际上,一切有漏法如其所应无余是苦。为什么呢?因为如应具有苦苦、变苦、行苦此三苦的本体之故,都离不开三个苦。
悦意是变苦,这种乐受——快乐的感受都是颠倒的,也是暂时的。颠倒的,所以不是真实的;暂时的,所以是变化的。如果是变化的,即使是乐受,也是一种痛苦的因,变化肯定会带来痛苦,变的本身就是一种苦。
不悦意是苦苦,苦上加苦,我们现在有时候能有痛苦的感受,这个就是苦苦。我们感受的是第二个苦,第一个感受不到,因为凡夫地是颠倒的思想。
犹如一些猎物,并没有发现远处有人向它射箭,被射中了才发现危害,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就要感受痛苦了。我们也是,变苦、行苦我们感受不到,发现不了,所以当我们发现了、感受到了,这时候是苦苦,是最后的了,这时候我们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忍受。
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防御,把大坝修好,洪水泛滥成灾也不怕,否则,等洪水来了,再想挡住是不可能的。业力现前的时候很难,我们是修行人,可以调整心态,如果幸运,也许暂时能摆脱业力,但是很难。这种幸运者还是很少,别心存太大的希望,心里有所准备就行了,有生就有死。
行苦遍于这两者与其余一切法中。有漏皆苦,如果是有漏之法,如果是世间的都是痛苦的,都是行苦,都是以业产生的。善业、恶业,这些业产生的不定业,这些业产生的混合业。我们的生活、种种感受,这都是善业和恶业混合而产生的。时而快乐,时而痛苦,但始终没有离开痛苦,因为都是业产生的。
色界、无色界的业叫定业,但也是以业产生的,只要以业产生都是行苦,都离不开痛苦,所以我们要远离业。以什么远离?无漏的业不是轮回的因,要行持无漏的业。无漏的业怎么产生的?必须要有无我的智慧,有见谛,才有无漏的善根,无漏的善根,才真正使我们解脱。
乙五、旁述二谛:
刚才讲的是四谛,佛经里还讲了二谛,那二谛和四谛是一体还是他体?
毁彼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
犹如瓶水为世俗,除此具有为胜义。
此处讲小乘尤其是有部的二谛,讲了什么是二谛,二谛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法相。若问:既然说四谛也可以称为二谛,那究竟二谛是指什么呢?
如果对何法(比如柱子、宝瓶等)摧毁成部分与以智慧分别对他法加以破析,那么执著它的心就不能再趋入(缘取、执着),诸如瓶子与水,这是世俗谛中具有的法。其中通过摧毁而使执著它的心不再趋入的法犹如瓶子,因为瓶子用铁锤摧毁以后执著瓶子的心也就不复存在了。比如瓶子,用锤子把它摧坏,堆在一起,此时不可能想:这是一个宝瓶,即不会再产生“这是宝瓶”的心。
如果以智慧对他法分别加破析,那么执著它的心也就不会再趋入的法就像水一样,原因是:如果以智慧分别剖析水的色香等他法,那么执著水的心便会荡然无存。我们通过分析,水也是如此,比如一股水,分析它的颜色、形状、东南西北方向,这样一直分下去,这股水就不存在了。“这里有一股水”的这个心也不会产生。
这里在讲什么?小乘认为粗大的物质和心的相续是假立的,都是世俗谛。把这些粗大的物质,按东南西北一直分下去……最后这个粗大的物质就不复存在了,即宏观世界不复存在。
胜义谛中具有的法是指世俗谛以外的法。也就是能被摧毁的任何法与以智慧分别破析他法则执著彼之心不会再趋入的法以外存在的法,例如色的极微尘与无为法。
细微的物质是什么?最后的一个极微尘,这是胜义谛,是存在的。按道理这个也是不存在的,以前也讲过。如果有这样一个既是物质又是实有的极微尘,肯定会有东南西北上下的方向,有方向就可以继续分;如果没有方向,就相当于不存在了。所以没有不能再分的微尘。
但是小乘尤其是有部,特意安立了极微尘。因为他们认为要形成粗大的物质必须靠极微尘。极微尘积累可以形成粗大的物质,否则,粗大的物质就不存在,这样外境也就不存在了。小乘不可能这样承许,因为他的境界达不到这样的层面,所以还是承许外境的,而且外境是实有的。粗大的物质是没有的,但粗大的物质是由细微的物质组成的,很多细微的物质堆积在一起……最后形成了粗大的物质。
微观世界的极微尘——不可再分的微尘是他们的胜义谛,这是事实存在,他们认为圣者也是能见到的,通过智慧分析也可以存在、是堪忍的,所以是胜义谛。粗大的物质可以分,一分就没有了,这是世俗谛,是世间所见。我们只能见到粗大的物质,见不到细微的物质。
有些人说: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过显微镜可以见到,比如电子、夸克等等。其实这些也没有达到极微尘。小乘有部承许的不能再分的极微尘,根本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通过仪器也看不到、观察不到,它是胜义谛,胜义谛肯定是看不到的。所以现在科学讲的都是不究竟的,虽然很接近,但是离极微尘还很远。实际上极微尘也是不成立的,但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
第二个分析,小乘有部承许相续是不存在的。比如我们心的相续——昨天的心、今天的心、明天的心,是很多刹那心组成的,其实没有一个实有的相续。
若是实有的相续,就可以按前、后、中来分。把中拿出来,再按前、中、后分……每一段都可以分,这样一直分下去,最后就没有了、空了。但是小乘有部不这样承许,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刹那心,这个相续怎么形成?粗大的心怎么产生?必须由很多刹那心组成心相续,所以特意安立了刹那心——不能前、后、中再分的刹那心。
如果有时间肯定就有前、后、中,如果没有前、后、中的顺序就不是时间,没有过程了。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有前、后、中的过程。实际上没有再分的刹那心,但是因为有部抉择不了空性,所以刹那心必须存在。否则这个相续怎么形成?若没有相续,时间怎么形成?所以必须、肯定有刹那心,由很多刹那心组成的心相续。
刹那心也是胜义谛,刹那心分分分……最后不能再分、没有再分的,他们特意安立了最后一个刹那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刹那心,世界无法形成;没有刹那心,心相续就无法承许。我们很多烦恼、分别等这些心也就无法组成,所以必须要安立这个刹那心,由刹那心组成心相续。
前后连在一起的相续是假立的,是以分别心假立的,这个是世俗谛。用刹那心来组成心相续,这个刹那心是胜义谛。极微尘和刹那心都是胜义谛,粗大的物质和心相续是世俗谛。
甲二(现证真谛之次第)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勤而修行。
若问:通过什么方便而现见真谛呢?现量见、现量证四谛,肯定是有次第的。
首先是不散乱之因——守护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戒。前面讲了八种别解脱戒,八关斋戒不能成为上上功德的基础,所以讲其他七个。最好是比丘和比丘尼,中等沙弥和沙弥尼,最下等的是居士——优婆夷和优婆塞。必须要有戒的基础,不受戒不可能产生功德。
现在有些人总是空想,不受戒也想获得成就,藏地、汉地都有这样的,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还想成就,没门。这不是我讲的,是佛讲的!必须要受戒,受别解脱戒。“我在受持居士五戒,可以了吧?”不,有出离心的基础,才是真正的别解脱戒。否则,即使受比丘、比丘尼戒,也不叫别解脱戒。
比如一个比丘、比丘尼,对自己很严格,不但没有破根本戒,甚至支分戒都不敢破,站在那里的时候像暂停了似的,一动不动,走路时像机器人,这是不是别解脱戒?不是,因为没有产生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基础都不叫别解脱戒。如果有出离心的基础,即使在在家的戒,居士五戒,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获得解脱。
社会上的有些人,以盲引盲,根本不受戒,什么都吃,什么都做,任意妄为,还想入定,做梦去吧!不散乱之因是受戒,有戒律的基础才会产生禅定的功德,没有戒,哪来的定?有些人还自欺欺人,好像能入定、有境界,这肯定不是佛教所讲的境界。戒是最重要的,重中之重。
随后通过不愚昧之因——听闻符合现见真谛的法而生起闻所生慧,其后具足抉择之因——思所生慧,再加上远离烦恼之因——极为精进修行,从而现见真谛。没有闻思修的智慧,就是愚昧,通过闻思产生的智慧,这是第一个阶段,先闻慧;其后通过思所生慧——不断观察产生的智慧;再加上远离烦恼之因——修慧,才能对治烦恼。
我们现在闻思也不如法,还想摆脱烦恼,还想对治负面情绪,有时候起点烦恼便大惊小怪,“我怎么还生烦恼啊?我怎么还和以前一样啊”?你看看自己的修行到哪里了?远离烦恼之因——极为精进修行,通过修行才能产生智慧,通过禅定产生的智慧叫修慧,才能现见真谛。我们思维分析观察产生的是思慧,而不是修慧,对治不了烦恼,可以暂时压伏一下,但没有办法断除烦恼。
乙二(广说)分三:一、智慧之自性;二、堪为法器之特法;三、真实趋入修法。
丙一、智慧之自性:
闻等所生一切慧,名二及义之有境。
既然说“守戒具足闻思慧,极为精勤而修行”,刚才讲了闻慧、思慧、修慧。那么闻、思、修这三种智慧的自性是什么呢?
闻所生慧与“等”字所包括的思所生慧与修所生慧三智慧的自性依次为:只是趋入名称的有境、时尔趋入以文字引出意义时尔趋入以意义引出文字也就是名义二者的有境、不观待文字而深入意义——唯一意义的有境。
第一个是闻慧,不离闻思,靠文字词句,看书听课,通过这个我们明白道理,有境是能分析的心。第二个是词句文字引出意义,通过意义引出文字和词句,二者结合在一起思维观察,是思慧。最后离开了文字和词句,已经想明白了,产生了相似的定解,但还没有真正明白,只是世间的智慧,还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通过修行,禅定,才能突破三界的范畴,不观待文字而深入意义——唯一意义的有境,这是修慧。就像游泳者的熟练程度根据是否需要握执木板来判断一样。刚开始学游泳时,不能离开木板,中间离开一下,不行再抓,最后不用木板,可以随便游泳,这是修慧,这是以比喻来说明的。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
大阿阇黎世亲论师说:以可信的教量所生、以理观察所生、以等持所生的三种智慧分别是闻慧、思慧与修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