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五十五)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11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六品,分别道与补特伽罗。分四:一、所缘境圣谛;二、现证真谛之次第;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四、宣说现证之道。
甲二(现证真谛之次第)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二(广说)分三:一、智慧之自性;二、堪为法器之特法;三、真实趋入修法。
丙三(真实趋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胜观。
丁二(修胜观)分三:一、资粮道;二、加行道;三、现证真谛之道。
前面讲过,有别解脱戒的基础,知足少欲的人,可以先修寂止。寂止主要指禅定,我们讲了两个方法,一个是不净观,一个是观呼吸。今天讲修胜观,胜观主要指的是智慧。
按小乘的教理,资粮道、加行道都是凡夫地,此观点与大乘相同;但对于资粮道和加行道具体的内容及安立方式,大乘小乘有所不同。
戊一、资粮道:
即已成就寂止者,应当修持四念住,
以自总相遍观察,一切身受心与法。
前面讲的是如何修寂止,但如果不肯下功夫,不长期修炼,不可能产生功德。并不是想入定就可以入定的,成就真正的禅定也是很难的。以前,尤其是佛法刚开始传播的时候,以小乘理论为主,都是定中修慧——首先必须要修禅定,在禅定的基础上才可以产生智慧。显宗,尤其是小乘,通常都是这样的过程,别无他法。
即便已成就了寂止等持,但如果无有胜观的智慧,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烦恼。只靠寂止(等持),也是不能成就的。这也是内道和外道的区别。很多外道,把这种等持,世间的禅定,当做是解脱,比如修无想禅,无想的状态下觉得是解脱,其实不是,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还是有烦恼,还要轮回。所以要断除烦恼,必须要靠胜观——智慧的意思。修胜观先从资粮道开始。
因此,在资粮道通过两种途径已成就寂止者为了生起胜观之智慧,前面我们讲了通过修不净观、观呼吸,修成了寂止,这种人为了生起胜观的智慧,理当修持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那么如何修持四念住呢?通过观察自相与总相而悟入身色蕴(身念住)、受蕴(受念住)、心识蕴(心念住)以及除此之外的一切法蕴(法念住)。
通过观察自相,怎样修持四念住呢?所谓的观察自相,也就是说观察身之阻碍性,即物质。受是一种心识,依靠自力而领受外境之差别,法和法的差别是不一样的,比如柱子和红色的柱子,柱子是差别之法,红是差别。心念住,心领受本体以及法的执相等。心也是通过依靠自力,领受外境的本体,就是法(不是差别),法是各种相。法的执相,主要是执着相。先了知这些外境的本体(法),通过观察自相修持四念住。
通过观察总相修持四念住,观察总相即是指观察身(色身)、受、心、法共有的无常、苦、空与无我。身不离无常的自性,是刹那变化的,虽然说苦受、空受都是无常的,但是这里注重修身无常。受,有乐受、苦受、舍受等,一般的众生比较执着乐受。通过观察总相的方式如何修受念住呢?一切受都不离痛苦的本性,这里重点修的是苦受。这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通过观察总相怎么修心念住呢?心的自性是空的。很多外道宗派把心识视为实有、视为我,但它的自性是皆空的。通过观察总相,怎么修法念住?就是观一切诸法无我。
第一种是通过观察自相而修持,第二种是通过观察总相而修持,两种都叫四念住。
自性闻等所生慧,其余相联与能缘,
次第即是依生起,对治颠倒故唯四。
彼为总观法念住,修无常苦空无我。
一般来说,念住有三种,即自性念住、相联念住与能缘念住。四种念住的自性是智慧。其中自性念住的本体是智慧,它是闻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思与修所生慧,而不是俱生智慧,因为是加行生之故。除自性念住以外,与智慧相应的一切心及心所为相联念住,它们不是自性念住,但都是相联念住。成为前两种念住之所缘境中的身等四种实际上均是以有境来取名的,因而称为能缘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念住本身不是念住,缘取它们的心识是真正的念住。以它们的有境来取名,所以这些叫能缘念住。
资粮道,积累解脱的资粮,资粮道的见地是比量而不是现量,主要是通过闻慧思慧,了知四谛的真相。我们经常讲,现量和比量,比量通过闻慧、思慧、修慧都可以有,但是在资粮道都是通过闻思而产生的智慧。在资粮道不能断除烦恼,只能压伏烦恼。资粮道也有很多自己不共的功德。在资粮道,主要修四念住,跟大乘不一样,小乘加行道也是四念住,因为资粮道、加行道都是缘四谛、缘十六行相,所以以法念住为主。其他也有,后面会讲。
四念住之次第是按照它们产生的顺序而排列的,因为前前对境粗大而先证悟之故。比如身念住,身是色身,是物质,比较粗大,也容易了知自性,所以先讲。然后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法涉及的面特别广,有的容易了知,有的不容易了知,所以放在最后。
四念住之定数:四念住的数量是固定的吗?是的。为了对治身净、受乐、心常、法执为我所的四种颠倒妄念而宣说了四念住。一般普通凡夫都有这四种妄念。
身净,有漏法都是不清净的,但是普通凡夫都把它们视为清净。比如身体,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清净的,也没有一处是值得喜爱的。但普通凡夫都是颠倒的,这个颠倒是从无明中产生的,把这个视为清净、喜爱之物,产生了很多烦恼,造了无数的恶业,自然就要轮回,感受痛苦,所以是对治不净的。
受,感受。有乐受、苦受、舍受。不乐不苦的麻木状态是舍受;能产生不悦意的叫苦受;能产生悦意的叫乐受。我们特别执着感受,尤其是执着乐受而去造业。
有没有乐?没有。我们现在感受的乐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因为自性是变化的、无常的,无乐是这个意思。“无乐,我修行也没有意义呀。”不是。暂时的快乐不叫快乐,永恒的快乐才叫快乐。真正超脱三界、超越自我的时候才有快乐,这种快乐不叫乐受,不是一种感受,是永恒的安乐、本具的光明,这是真正的乐。
心无常,一切法,尤其是观点,是无常的,没有绝对的。每个人都特别执着自己的观点、想法,并将之强加于人,引起了自他的很多烦恼,造下了无数恶业。这些众生自然轮回,所以不要太执着这些。
法执为我或我所。我们把身体(五蕴)视为“我”,这就是“我”——我执者。有了“我”之后,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车子、我的房子,这就是我所,把这些法视为我所。这些法都是无我,都是无有自性的。若以智慧观察,都不是实质性的。
四念住是为了对治四种颠倒妄念而宣讲,因此数量是固定的,不多不少。
如是修习的瑜伽行者(修四念住的修行人)将安住于缘总相法念住中,因为缘身体等这些总相并作意无常、苦、空、无我之故。前面讲过自相和总相,这里通过观察总相而修持,有四种念住,以法念住为主,因为对境是四谛的十六行相。这是资粮道。
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厌烦世间,心求解脱,这是资粮道的开始。
戊二(加行道)分三:一、加行道之自性;二、法之差别;三、别说遣疑。
己一、加行道之自性:
由彼中生暖位智,彼为四谛之有境,
观修十六种行相,暖中生顶亦同彼,
此二以法为基础,其余念住则增上。
先讲加行道之自性。资粮道结束之后就是加行道,通过资粮道的修持可以产生加行道。
资粮道时缘共相法念住而修习,从中生起暖位智。加行道有四个阶段,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通过加行道的不断修持,最后可以产生属于暖位的智慧。为什么叫暖位呢?因为成为无分别智火的前兆。无分别智慧,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如同一把火,感受到暖风,此时已经接近火堆。见道,无分别智慧如同一把火,暖位的智慧是加行道的第一段,如同暖风一样。修到这个位置之后,快要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所以叫暖位,离无分别智慧很近了。
暖位智是缘四谛的有境,完整修持无常等十六行相。暖智由下品、中品、上品逐步递增,从中产生顶位智慧。为什么叫顶位智呢?善根分动摇的和不动摇的两种,因为是动摇善根之顶的缘故,所以叫顶位。暖位、顶位都是动摇的善根,忍位和胜法位是不动摇的善根。
顶位也与暖位相同,是四谛的有境,完整修持无常等十六行相。四谛总共有十六种行相,欲界是单独安立的,所以是十六种行相。上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对治法是一个,所以是合并在一起的,这样上面也有十六行相。总共有三十二种行相。
暖位、顶位二智最初以法念住为基础,立足于真谛,再以其他念住增上,也就是修习、清净。不仅要通过法念住,还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等其他念住也可以增长。
此处讲的是暖位和顶位,还有忍位和胜法位。这四个不同,所以分开讲。接下来讲忍位和胜法位两个。
彼生忍二亦复然,一切皆以法念增,
上以欲界苦为境,彼亦为一刹那性。
胜法五蕴除得绳,如是四顺抉择分。
顶位也是由下、中、上品次第增上,通过不断地修持,逐步递增,最后从顶位的智慧当中会产生忍位的智慧。从中产生忍位智。为什么叫忍位智呢?因为对见谛更能接纳之故。忍位后面是胜法位,胜法位结束后是见道,即现量见到诸法究竟的实相——四谛的真相。离真相越来越近了,忍受力也增长了。这是小乘的观点。
什么是忍受力?一般情况下,修行人对空性、无我会产生恐惧。以前讲空性时,很多人也有吐血而亡的现象。修到忍位的修行人,对诸法无我的道理不会产生诸如恐惧等任何不好的分别念,从这个角度讲,忍位就是更能接纳;从证悟的角度讲,就是离见道越来越近了,所以正量也是比较突出,也可以说更能接纳。
忍位是一个修位。忍位智有三种,下、中品忍智立足于真谛的方式与顶位相同,而在增上方面却比暖位与顶位更胜一筹,暖位和忍位是以身念住等增长的,而下、中、上品所有忍位智均以法念住而增上,并非是以身等念住而增长的。
上品忍位智以属于欲界的苦谛作为对境,具足彼之四行相中的任意一相,不仅如此,而且它是一刹那性,并非是相续性。是以欲界的苦谛作为对境,因为它只是一刹那,胜法位也是一刹那,紧接着就是见道,见道也是一刹那。见道是苦法忍,所以它们三个是要一致的。
苦谛有四个相——无常、痛苦、空性、无我。这些是一刹那的有境,不可能同时缘取四个,只能缘取其中一个,要么是无常,要么是有漏皆苦的苦,要么是无我。我执比较重的,就缘取无我;我所执比较强的,就缘空性;傲慢重的,就缘苦,主要看修行人自己的根基和意乐。
暖位和顶位都是十六种行相,三界加起来三十二种行相,再做分类是一百九十八种刹那,修到忍位中品的时候就往下降,先把上界的道谛最后的相“出”去掉,三十二种行相剩下三十一种,观三十一种,再往下降……最后降到欲界的苦谛,苦谛有四个相,最后留任意一个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和意乐来定。
如同上品忍智的一切所缘均是欲界的苦谛与刹那性一样,胜法位也唯一缘欲界的苦谛,并是一刹那性。苦谛有四个行相,选其中的任意一个,它是一个刹那性,通过这个智慧可以产生胜法位。胜法位跟它是一样的,对境也是统一,时间也是一个刹那性,没有相续。胜法位结束以后就是见道。
为什么叫世间胜法呢?胜法位是世间道,有漏的智慧。因为依靠有漏世间法能够直接引出见道的无漏智慧,故而得名。在有漏的智慧中,它是最最殊胜的。
暖位等四种智慧都是念住的本性,因而均是以智慧为体。四念住都是从智慧当中产生的,所以四种加行——暖位、顶位、忍位、胜法都是智慧的本体。
如果具有从属,则不是入定的智慧,而以五蕴为体。禅定有有表色、无表色,这是色蕴。四种加行——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的本体都是智慧,它们不可能单独产生。它们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群体一起产生,还有其他很多法,这叫从属。从属不一定都是入定智慧,五蕴都可以有,以五蕴为本体。这是小乘观点,与大乘不同。
然而,暖位智等的得绳并不包括在暖位智等中,这些得绳不是它们自己本身,比如暖位的得绳不是暖位。得绳一般是和它们同时一起产生,但也有提前产生的。
因为(有部宗认为)对于圣者来说在尚未舍地(见修道)之前,虽然具有(加行道的)得绳但不可能使之现前的缘故。最后无余涅槃的时候都没有了,而之前还是没有舍弃地,此时加行道的暖位等也存在,但存在的是得绳不是法本身。比如修成见道位置上的圣者,相续中有暖位等这些智慧的得绳,不可能有智慧本身。
善根分很多,有顺解脱分、顺抉择分等,前面所说的顺抉择分其实指的就是暖位智等四种,即加行道——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的“抉择”即是见道,它的一部分是苦法忍,而胜法位直接随从于它(直接引出见道),其余三者(暖位、顶位、忍位)均是间接随顺,因而得名。它们是顺,抉择分是什么?苦法忍。抉择是见道。
己二、法之差别:
加行道为修生慧,所依之地未至定,
以及殊胜与正禅。下界亦具顶暖位,
欲界所依胜法位,以女将依二身得。
这些加行道是通过什么产生的?我们平时讲三种智慧——闻慧、思慧、修慧,资粮道主要是通过闻思,加行道是修慧——通过修行产生的智慧,主要是禅定,没有禅定的基础不可能产生修慧。四种加行道都主要是修所生慧,因为主要安住于入定中之故。
若问:它们依于何地(之心)呢?依于第一静虑将禅未至定、殊胜禅,与四种正禅,禅定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第一禅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叫未至定,第二叫殊胜禅,再加上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正禅,总共六个,依靠这些心,才能产生加行道的智慧。
按小乘教理,这些智慧,无论是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都要依靠禅定。刚才讲的六种地都是禅定,都是入定的状态。
按照妙音尊者的观点来说,暖位与顶位智二者在下面的欲界中也具有(讲的也是小乘观点)。通过欲界的一心禅,也可以产生暖位和顶位的智慧,但是忍位、胜法位必须靠色界的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心。我们是属于欲界的众生,但是如果通过修行成就后,依靠这些心,也可以修这些智慧。地指的是心,即以何种心才能产生这些智慧。
第二是讲所依身,以什么身份才能具有加行道呢?四种加行道的所依身均是欲界的天众与三洲的人类身份。欲界的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他们可以修,也能修成。欲界的天众指的是欲界的六天。除了北俱卢洲,其他三洲的人类都可以。
如果女人获得胜法位,那么必然是以男、女两种身份获得,原因是在那一世中变性或再转生到欲界而变成男性。忍位接下来是胜法位,胜法位就一刹那,结束以后是见道。一个女性修行人修到忍位的位置,可以变性,以男性身份获得;也可以以女性身份获得。如果男人获得胜法位,则只是以男身获得,并不转为女人的身份,因为获得胜法位的男人已得到了非抉择灭的缘故。以男人的身份则直接获得胜法位,获得见道,成为圣者。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