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五十九)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16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六品,分别道与补特伽罗。分四:一、所缘境圣谛;二、现证真谛之次第;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四、宣说现证之道。
甲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分摄;二、结尾。
乙一(宣说分摄)分二:一、离贪者;二、渐次者。
丙二(渐次者)分二:一、相;二、具相之补特伽罗。
丁二(具相之补特伽罗)分四:一、预流;二、一来;三、不来;四、阿罗汉。
戊四(阿罗汉)分二:一、向;二、果。
己二(果)分七:一、真实宣说果;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三、智之生理;四、沙门之摄义;五、梵轮;六、沙门果之得法;七、阿罗汉之分类。
庚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分三: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三、世间道之所缘。
辛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
有顶离贪依出世,其余地则依二种,
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
有说依出世亦尔,已舍不具烦恼故,
解脱有顶之一半,生起上禅同不具。
若问:如果圣者要远离各地之贪。那么是以什么对治远离何地之贪的呢?
要断除这些所断,如是修道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两种,其中有顶之贪是以出世间道远离的,而不是以世间道远离的。因为有顶是世间道最顶层,出有顶是出三界了,有顶之上再无他地(故其上无世间道对治);自地没有办法断除自地的烦恼,因为对自地有贪着,增长自地之爱(故自地不能对治自地);下地低劣(故以下不能对治上),下地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等,较有顶低劣,不能对治上地的烦恼、所断。
有顶指轮回之顶,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九地,除了有顶以外的八地均是依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二者而离贪的。既可以依靠世间道,也可以依靠出世间道而远离。但是,这里讲的不是必须要靠世间道和出世间道而远离。也就是说,以上地未至定的世间道,以及具道谛行相的出世间道而远离。离贪者,没有见谛之前,通过世间道远离这些烦恼,修道之所断,主要依靠未至定。未至定容易成就,也都可以用,无漏的智慧都可以依靠它去断这些所断,这是世间道。
既然都可以通过世间道远离所断烦恼,那么,凡夫与圣者的世间离得有什么差别呢?有差别的。以世间道,如应离贪的圣者已经见谛,通过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断除了所断,生起有漏与无漏两种离得,因而断除(所断)较为稳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退失。
凡夫则不同,没有见谛之前的一个普通凡夫,也可以通过世间道的息粗相断除一些所断烦恼,但凡夫只是生起一个有漏离得,可以暂时远离所断烦恼,但是当一些力量强大的对境出现之时,还会退失的,相对来说不稳固。
这里有一个小的辩论。有些部的论师承许说:以出世间道(离贪)也应生起有漏与无漏两种离得,否则钝根不来果者以出世间道远离乃至无所有处之间的贪欲,无所有处很高了,其上的非想非非想处,就是有顶了,有顶之下的烦恼都断了,并通过炼根而变成利根者,也应成了具有空无边处等的烦恼,因为以前钝根之无漏离得已舍弃而在当时有漏离得并不存在之故。因为通过炼根变成利根者,钝根者时所修的无漏离得已经舍弃了,按你们小乘有部的观点,有漏的离得并不存在,如此一来,没有离得,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烦恼自然就会生起来,这是不应理的。
但这一点绝不能承认,原因是明明见到这样的圣者已舍无漏离得而并不具有烦恼,无漏的离得舍弃了,有漏的离得没有,也依然没有具足烦恼,已经远离的烦恼他不具足,由此可说他们具有世间的离得。有有漏的离得,所以烦恼不生起来。这是他们的理由,通过出世间道远离烦恼的圣者,也有世间和出世间两个离得。
经部宗驳斥:这是不一定的,你们说的不是一个正确的原因。还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假设以出世间道如应解脱有顶九品烦恼的一半,九品都断掉就是阿罗汉了,断除了一半,比如说上上品、中中品,即以下八地烦恼的钝根者变成利根者,那么对他来说,有漏的离得并不是他的对治,因而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无漏的离得,钝根变成利根者已经舍弃了,他也没有离得。即使是他有有漏的离得也没有用,有顶的烦恼没有办法依靠世间道而远离,有漏的离得不是他的对治,对治不了,还是会产生、具有烦恼。但是正像你们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已舍弃无漏离得,而在两种离得均不存在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再具有(已离的)烦恼,这种情况还是存在。这是第一种破斥。你们讲的原因并不正确,也是不确定的。
不仅如此,而且具有解脱欲界之离得的凡夫如果生起一禅之上的二禅等境界,他要断烦恼,依靠一禅未至定,获得二禅境界,死亡之后会失去之前的离得,则欲界的离得通过转地而舍,他们也同样不会再具有欲界的烦恼。按你们的意思,失去了离得,他的相续中应该具有欲界的烦恼,但是他不具有。这是第二种情况。
这两种情况,说明即使失去了离得,已经远离的烦恼也不会再生起,不可能再具足在补特伽罗的相续中。
辛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
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脱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圣八能胜自上地。
若问:那么,以何地远离何地之贪呢?有好多种情况。一禅有未至定、初分正禅、殊胜正禅三个。一个无漏的智慧,它的所依就是未至定。以生起无漏本体的未至定地能远离自地、上地与下地所有九地之贪,因为无漏未至定是三有的对治。它可以对治三有的一切所断烦恼。
那么,如果以未至定从下地中离贪,依靠未至定,可以断除欲界的烦恼,断除下地烦恼的时候,末尾的解脱道是从哪里生起的?是在未至定的本体中生起还是在正禅的本体中生起的呢?
以未至定胜过欲界、一禅与二禅此三地的烦恼时,如果那位修行人是利根,则从正禅中生起末尾解脱道,因为未至定只有舍受,没有身乐受、意乐受,一禅正禅有身乐受,二禅正禅有意乐受。如果还贪着这些,且对未至定兴趣淡薄,他是利根者,有这个能力未至定的舍受能转移为正禅的意乐受与(身)乐受,而且对未至定的兴趣淡薄。如果是钝根者,没有这个能力,也不会转移,还是在未至定本体中产生。
而远离此三地以上的三禅等之贪时,(三禅的末尾解脱道是在四禅的未至定中生起,)而四禅以上并非是从未至定中生起末尾解脱道的,而是由这些地的正禅中产生,因为唯以舍受根,四禅以上没有身乐受、意乐受,只有舍受根,而且不观待勤作生起正禅之故。三禅末尾的解脱道是四禅的未至定当中产生,而四禅以上末尾解脱道在正禅的本体当中产生。
此外,圣者七种无漏正禅及殊胜禅此八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有正禅,再加上初禅的殊胜正禅,总共是八地,可以胜伏自地与上地的烦恼,比如有顶的烦恼依靠无所有处未至定可以断除,而不必胜伏下地烦恼,原因是下地烦恼只依靠未至定就足可以胜伏,不需要它们来断除。
辛三、世间道之所缘:
世间解脱无间道,依次而缘上下地,
即为静等粗等相。
既然出世间道是缘苦集灭道四谛,那么世间道的所缘是什么呢?世间道也有无间道和解脱道,世间的解脱道与无间道按次第缘上地与下地,缘上地是解脱道,下地是无间道。上地即是指静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妙与离三种行相,远离这些障碍、烦恼。下地观待上地以大勤作而修行,故为粗以及“等”字包括的劣及障此三行相。“静”是容易遣除,“粗”是以大勤作而修行,不容易遣除。“等”字上面是妙,和妙相反是劣,障碍的“障”,此三行相,也叫息粗相。主要是两个相,各有三相,总共有六相,息粗相是从主要角度命名的。相对来说,欲界粗,烦恼不好遣除;上界一禅的烦恼静,也就是细,容易遣除;欲界的境界拙劣,上面是善妙,远离很多障碍,下面障碍大。意思是觉得上面好,有希求心;觉得下面不好,有厌离心,通过这样不断修炼,最后可以远离下地,获得上地。这是世间道的所缘,这种修行方法叫世间道。
庚三、智之生理:
不动尽智起无生,否则尽智无学见,
彼诸罗汉皆具足。
若问:在尽智的最后无间生起何智呢?尽是灭尽,灭尽烦恼时产生的智慧叫尽智。灭尽智慧紧接着无间产生的是何种智慧?有两种情况。假设是一位不动法利根阿罗汉,则不退失,而从尽智中生起无生智,灭尽智慧后,无间(中间没有其他法的隔断,所以叫无间)产生的智慧是无生智慧。所断烦恼,无有生——不生的这种智慧,由它来进行稳固,不会退转的,但是只能安立在不动法利根者的阿罗汉中。这是一种。另外,倘若非为不动法种性的阿罗汉(钝根者),则由尽智中生起尽智之相续或者无学正见。非不动法种性的钝根阿罗汉,灭尽智中继续产生灭尽智,延续它的相续,或者无学道,就是真正的阿罗汉果。
有一个疑问:若问:难道不动法种性的阿罗汉(利根者)就不会生起正见了吗?正见对于一切阿罗汉来说都能生起,只不过不动法阿罗汉是随无生智而生的。由灭尽智慧中生起无生智慧,无生智慧中再产生无学正见。有这样的差别。其实所有的阿罗汉都能生起无学正见,因为无学正见即无学道,才是真正的阿罗汉,之前都是阿罗汉向,不是阿罗汉果。
但是,不动法种性阿罗汉,生一个无生智慧,以这个智慧进行稳固,这样就不会退转的。按小乘教理,阿罗汉如果是钝根者,就不是不动摇种性,他的功德可以动摇,会从阿罗汉的果位中退失,但在一生中还可以恢复,还能获得阿罗汉果,不会再投生轮回。如果他离开世界,不会堕落三界;死亡时,仍然会趋入无余涅槃,
庚四、沙门之摄义:
沙门之性无垢道,果即有为无为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
既然佛经中也说“沙门性有四果”,那么沙门、性与果分别指什么呢?沙门是指彻底息灭各种烦恼之相续的圣补特伽罗。息灭各种烦恼是什么意思?有些圣者补特伽罗彻底断除了一部分烦恼,有些彻底断除了所有的烦恼,比如阿罗汉,有这样的区别。但是都叫沙门,因为不管是部分的还是所有的,按小乘教理,彻底断除的程度就是断除得绳,连得绳都没有了叫彻底断除;按大乘教理,断除种子才是真正的断除。
性或方便是指能直接得果的无垢无间道,即出世间的无漏智慧。因为它通过直接息灭烦恼的途径,令成为圣者之故。
沙门性是无间道,所谓的果是解脱道。果有两种,是指解脱道的有为法与远离所断的无为法。解脱道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但是也会得到灭法,这个灭法是无为法,所以有两种果。
这些果如若广说,则每一果都有八十九种。那么是哪些呢?上界是色界和无色界,下界是欲界。上下界见道之断共有的八类见断,加上九地的九九八十一修断,总共有八十九所断,能断除这些所断的八十九无间道是沙门性,沙门性果,其果是指有为法的八十九解脱道以及灭尽这些所断的八十九种灭法。无为法也有八十九种灭法。
此处讲的是沙门性四果。沙门主要是指补特伽罗人,沙门性是他们相续当中产生的无间道——真正对治所断烦恼的无间道。果有两种:解脱道也叫果,这是有为法;还有灭尽所断的灭法也是果。不管是无间道、解脱道,还是灭尽所断的灭法,都有八十九种,所断也有八十九种。
有五因故立四果,果前舍道得胜果。
总集灭法得八智,以及获得十六相。
既然有这么多的果,那为何只安立四果呢?是不是有过患?如此安立并无过失,安立四果是因为只有在完整具足五因的任一阶段才能安立为果。安立四果,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果,是有原因的,具备五个因素才可以安立果。
何为五因呢?
一、在果之前先舍向道。比如获得预流果的时候,失去了之前的预流向。
二、证得胜果。预流果之后,还有预流胜果,证得胜果。
三、得到总集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断除所有的见道之所断,会得到一个得绳。
四、同时获得苦谛等四法智与四类智此八智。这个讲的是预流果,见道的时候,四忍智——法忍、法智,类忍、类智,苦集灭道的每一谛都有四个。四法智与四类智这八种智慧,其中的四类智,色界和无色界是合在一起的。四种智慧中只有法智和类智,没有法忍和类忍。欲界有四个法智,色界无色界合在一起有四个类智,总共八种刹那智慧同时得到。得到预流果、阿罗汉果,是解脱道,解脱道没有法忍和类忍,只有法智和类智。欲界有四个法智,色界无色界有四个类智,所以八种智慧同时获得。
五、完整获得无常、无我等智慧之十六相。四谛总共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相对应的十六种智慧也同时得到。
由此可知,四果都是具备五个条件,或者说是由五个因安立的,其他的果都不具足这些条件。
见道十五刹那以前的预流向显然不具备这五因,十五刹那是预流向不是预流果。按小乘的教理,见道是预流果,预流果之前有预流向,预流向不具备这五种因或五种条件。预流向没有失去向道,通过它产生的是预流果不是预流胜果,所以第二个条件也不具备,其他的三个条件也不具备,五个条件都不具备,不能安立为果。
其他的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这后三向虽然具有后二因,即同时获得四法智四类智的八种刹那智慧,还有获得无常等十六行相相应的十六种智慧,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但无有前三因,不具足前三个条件,所以未称作果。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这三个没有安立为果,因为它们不具足这五个条件。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这四个具足这五个条件,所以安立为果。
以世间道得果者,混杂持无漏得故。
这里也是种假设。若问:假设唯有无漏无间道才能称得上是沙门果,无漏无间道才是沙门性,由此产生沙门果,那么离贪者没有见道之前以世间道断除修道之所断的烦恼,获得一来果、不来果怎么能算是沙门果呢?一来果、不来果都有离贪者,他们的这个果是不是沙门果?如果是沙门果,然而他们并没有依靠无漏无间道。
无有过失,实际上离贪者的一来果和不来果,此二果并不是仅仅以世间道获得的,也需要依赖出世间道才能获得。
那是怎样获得的呢?按道理,应该是依靠世间道获得的,但是你们说不是仅仅依靠世间道而获得,也依靠了出世间道,那是如何依靠的?也就是通过有漏离系果与后来无漏见道的,两个离得融为一体而获得的。依靠世间道,之前的烦恼包括欲界的第六品烦恼和第九品烦恼都断除了,断除了第六品烦恼就是一来果,断除了第九品烦恼就是不来果。虽然断除了所断,但是如果尚未见道则还没有成为圣者,就不能称为一来果,也不能称为不来果。
见道的第十五刹那可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预流向、第二种是一来向、第三种是不来向。到见道的第十六刹那,如果是预流向就是预流果了,如果是一来向就是一来果了,如果是不来向就是不来果了。不通过见道是不能称为圣者的,还是要依靠无漏智慧见道。因为未得见道就不会有得果的名称,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还是阿罗汉,都是圣者,见道之后才称为圣者,没有见谛怎么能称为圣者呢?所以还是要靠这个的。
并由于受持中间二果所摄的一个无漏得绳。意思就是说,有漏的离得在果位时总集起来而持受无漏之本体。
庚五、梵轮:
彼名梵性即梵净,亦为梵轮梵转故,
所谓法轮为见道,迅速行等具辐等。
梵轮即法轮,佛转了法轮,所以这里讲法轮。
所谓的沙门性中的无漏无间道也可称为梵性,主要是依此可以成为圣者,依靠无漏的无间道可以断除所断烦恼,所以也叫梵净。断除烦恼即是梵净,因为是能获得梵净之性或方便。它也可称为梵轮,梵是指出有坏佛陀,“出”即出离,超出三界之意;“有”是具有五种智慧;“坏”是毁坏了四种魔。“出有坏”即佛陀的意思,这里“梵”指佛陀。
因为佛陀(将自相续的无漏无间道境界)如同轮子一样旋转到所化众生的相续中。其中法轮是指见道。水车轮转动时,把这个桶里的水倒到那个桶里,比喻佛传法,将他证得的境界传给有缘的众生。有缘众生的相续中能产生境界才叫转法轮,否则不叫转法轮。佛成道后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转法轮,通过帝释天等天人祈请才开始转法轮。
佛陀第一次传法的时候,有五比丘和八百个天子的相续中都获得了证悟的境界,这叫转法轮。这些境界再往下传,一直传到现在,才叫法轮常转。法有证法和教法,真正的法是证法不是教法,证法才是真正的法,证法指戒定慧三学。如果众生的相续中没有戒定慧三学,证法就没有了;没有了证法,佛法也就没有了。
教法是为了证法,教法指三藏,主要靠口耳相传,佛传给阿难等弟子,他们再往下传给他们的弟子。密法里讲佛法有三种传承方式——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主要是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就是凡夫,小乘更是以这种方式传的。
法轮一直转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藏传佛教的算法,将近有三千年的历史。佛法这样传承下来,叫转法轮。现在,转到了我们这里,法轮还要继续转下去。释迦已逝,佛法减衰,我等佛子,承继未来。这是每一个佛弟子肩上的责任。
小乘的教理认为,佛第一转四谛法轮时,将自相续中无漏无间道境界,传授给弟子、有缘众生,如同旋转轮子一样转到众生相续中,当时天界的众生赞颂佛已经成道了,并且转法轮了。法轮就是指见道,见道是真正的法轮。这是小乘的教理,大乘是不承许的。上述是教证,还有理证。
为什么名为法轮呢?原因是与宝轮相类似。轮王七宝中有一个宝轮,宝轮具有迅速运行的特点,“等”字还包括离一处而往另一处,转移,胜伏未伏者,镇服已伏者,腾空而起,降落低处。佛陀证得的见道与宝轮的特征与之相同,第十五刹那见道速疾而行,尤其是第十五刹那无间道,迅速而行,舍弃缘前十五行相真谛的智与忍而趋入后一行相,转移,以无间道胜伏未胜伏之见断,以解脱道受持离得而镇服已胜伏者,超越上界之圣谛,降至欲界之圣谛。宝轮这五个特征,与见道,如无间道、解脱道有六个相同之处,所以叫法轮。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
印度一位持有部观点的论师妙音尊者,对此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见道八正道与宝轮的轮辐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轮毂与轮辋相同的缘故,才称为法轮的。八正道可以归纳到三学中,其中慧学的正见、正思维、正勤、正念四个好似轮辐,因为它们相辅相成或斩断见道之所断之故。定学所摄的正定如同轮辋,原因是依之能使心收摄于所缘境中。戒学的正语、正业、正命恰似轮毂,因为彼等是生起定学与慧学的所依。”妙音尊者的观点,与小乘有部的观点一样,认为法轮指见道。其他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观点与此不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