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六十六)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508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26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七分别智品分五:一、智之基;二、智之自性;三、具智之理;四、得智之理;五、智所摄之功德。
甲五(智所摄之功德)分二:一、不共功德;二、共同功德。
乙二、(共同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二(广说)分二:一、与圣者共同功德;二、与凡圣二者共同功德。
丁二(与凡圣二者共同功德)
分五:一、分类;二、本体;三、法之差别;四、神通所摄之功德;五、广说第一神通。
戊一、分类:
神境天耳他心通,宿命生死漏尽通。
前面首先讲了佛独具的,与阿罗汉、凡夫不共同的功德;其次讲了佛与阿罗汉共同的功德。今天讲的是佛与阿罗汉以及凡夫共同的功德,主要是六种神通。这六种神通,佛、阿罗汉、凡夫皆可具有。一个凡夫、一位阿罗汉相续中所具足的六神通,与佛陀相续当中具足的六神通肯定是不相同的。之所以说相同,主要是名称上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
若问:既然说“无碍解通等”,那么神通有多少种呢?神通有六种,即神境智证通、宿住随念通、天耳智证通(包括天眼通)、他心智证通、生死随念智证通与漏尽智证通。(关于六通,大小乘阿毗达磨说法不同,此处是大乘阿毗达磨说法,按照小乘自宗应将其中的宿住随念通换成天眼智证通。)这些神通在佛的相续中具有,在阿罗汉这些圣者相续中也具有,甚至有些凡夫的相续中也具有,所以是他们共同的功德。
戊二、本体:
彼为解脱道慧摄,其中四通世俗智,
他心通则为五智,漏尽通如漏尽力。
前面讲了十种智,那么,这六种神通都是由哪些智来摄持?
总的来说,六通均是解脱道的智慧。分别而言,除了第三他心通与第六漏尽通以外的四通本体是世俗智,因为它们是所知自相的有境。六种神通当中除了第三种他心通,第六种漏尽通,另外四种神通的所知是自相,即外境的法,所以是世俗智。
他心通:是缘他心而了知彼之差别的神通,就是知道他人的心。主要看缘取的是什么样的心:如果所缘是无漏法,则是由法智、类智与道智这三智来摄持;所缘若是有漏法,则再加上世俗智与他心智本身共五智来摄持。
漏尽通:如同佛陀的不共十力功德之漏尽力一样,就漏法灭尽而言是六智——法智、类智、灭智、世俗智、灭尽智、无生智;就补特伽罗相续中具有而言为十智,是十智所摄。
上述讲的是六种神通的本体,也可以说是由十种智中的哪些智来摄持这些神通。
戊三、法之差别:
五通依于四静虑,自与下地为对境,
所得由修熟离贪,他心通具三念住,
神境天耳眼唯身,眼耳无记余皆善。
六种神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若问:那么,此等通在何地具有呢?这六种神通以什么心获得?前五通——境智通、宿住通、天耳通、他心通、生死通,在四静虑境智证通、宿住随念通、天耳智证通(包括天眼通)、他心智证通、生死随念智证通在一二三四禅的正禅中具有,由于它们依于易道之故。四静虑正禅,胜观是比较平等的,主要依靠这种心来获得。第六漏尽通则于九地中具有,漏尽通是无漏的,在无漏九地中具有。因为这些均是自己所依之自地与下地的有境。这些神通均不是上界的有境,而是自地和下地的有境。
那么,它们是依何而获得的呢?这六种神通以什么方法而获得的?
第一种情况,所得的一切神通均是依靠前世于轮回中修习熟练远离欲贪而得,之前就在轮回里修炼过,很熟练,离各地贪欲烦恼的时候,自然就得到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修行尚未达到纯熟则由加行而得。之前也修习过,但是不够熟练,则通过加行勤作现前这些神通。
前面讲了四种念住,那么,此等神通属于什么念住呢?
第三他心智证通具有除身念住以外的三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因为它唯一缘相应法之故。他心通的对境唯一是心和心所相应之法,所以没有身念住。
神境智证通与天耳通、天眼通唯一是身念住,这是由于它们缘色与声的缘故。色,前面讲了显色、形色等;声是声音。缘取外境的色触香味,所以这几个神通只有身念住。
剩余的宿命通、生死通、漏尽通四种念住都可以有。
此六通是善、不善、无记法的哪一种呢?六种神通的本体是什么?
天眼通与天耳通是无覆无记法,有覆无记主要指的是烦恼,但是天眼通与天耳通不是烦恼,因而是无覆无记,其余的神通均是善法,因为是通过修行修出来的善。
戊四(神通所摄之功德)分二:一、宣说三明;二、宣说三神变。
己一、宣说三明:
最后三通即为明,遣前际等无明故。
无学漏尽初二者,彼相续生故谓明。
许有学具无明心,是故经中未称明。
阿罗汉相续中的最后三通是明,为了对治前际无明、后际无明、中际无明而分别宣说了宿住智证明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死生智证明与漏尽智证明。宿命通、生死通、漏尽通,这三种神通在佛经中被称之为三明。为了对治三种无明,佛宣讲了三种明。
宿住智证明能对治前际无明,由于忆念往昔自性衰败而生起厌离的缘故。第一宿命通,通过这种神通可以了知前世中自己造过哪些业,感受过哪些业果,明白了这些之后,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这是遣除前际无明。
死生智证明对治后际愚痴,原因是由随念其他所化相续的未来衰败而心生厌离。对治后际无明,主要是对治所化众生将来相续里的愚痴,可以通过死生通,了知来世他们会造业,感受业果。明了之后,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漏尽智证明能遣除中际愚痴,因为现量证悟现在之实相。通过漏尽通,可以了知现世一切法都是无有自性的,自己现在正生活在虚幻的世界里,进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这是为了对治中际烦恼。
为了对治三种无明,分别宣说了三种明了,这三种明了就是三种神通——宿命通了知前世,死生通了知来世,漏尽通了知现在。
这些神通,在有学的圣者相续中也存在,但为什么佛经中称它们是无学位明呢?
三种神通,其中的漏尽智证明既是无学也是彼之明觉,漏尽智本身是无学,所以叫无学位明。前二明——宿命通、死生通,在有学的圣者相续中存在,在无学位者相续中也能生起,从这一角度而称为无学明。当然直接来说,有学和无学都是圣者,应该都是无漏的,但这两种明是有漏法,因而既非有学也非无学。但因为在无学圣者相续中可以生起,所以叫无学位明。
前面讲了具贪有学者和离贪有学者,安立三种明的时候只在无学位置上安立,没有在有学位置上安立。既然离贪有学者也具宿住智与死生智,那为何不安立为明呢?
虽然承认有学者也具有此等神通,但由于它们是在被无明胜伏之相续中存在的,他们的相续中还有无明,这些神通与无明共存,故经中并未将它们称为明,因为无明与明自相矛盾。无学位的时候彻底断除了无明,才可以安立明;有学者的相续中还有无明,明和无明互相矛盾,所以不能安立。
己二、宣说三神变:
神境他心漏尽通,即三神变教为胜,
此必毫无错谬成,能引利乐之果故。
佛在经中讲了三种神变,这三种神变都指哪些?
三种神变含摄于六种神通中。此等神通中第一神境通、第三他心通、第六漏尽通依次为神境神变、记说神变与教诫神变。之所以称为神变,因为此等能打动、摄受所化众生之心的缘故。
通过神境神变——神境通,可以了知种种对境,可以了知种种众生;记说神变——他心通,可以了知众生的内心,了知他们的根基与意乐;教诫神变——漏尽通,即无漏的智慧,可以应机说法,使众生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那么这三者中哪一神变最为殊胜呢?教诫神变最为殊胜,因为它必定是无有错谬而形成的,以无漏的智慧所讲的都是没有错误的。并能引利益之果(指增上生之人天果报)及安乐悦意之果(指决定胜涅槃之果)故。这两个是暂时和究竟的利益。暂时的利益叫增上生,指的是人天的安乐;究竟的利益是决定胜,比如声闻、缘觉、佛这三菩提果位。
第一种神通也很重要,神境神通可以了知众生,可以无碍地行于一切对境当中。并且对众生有吸引力,众生都相信神通神变,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种记说神变(他心通)也很重要,因为可以了知众生的根基意乐,摄受众生。佛应机说法,以众生的根基而传讲妙法的。
最重要的是教诫神变——漏尽通,即无漏的智慧。没有无漏的智慧,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无法精通,更无法无有错谬地宣讲这些真谛。
戊五(广说第一神通)分三:一、宣说神境通;二、宣说天眼耳通;三、遣疑说余通。
己一(宣说神境通)分三:一、本体及对境;二、宣说化心;三、神境通之分类。
庚一、本体及对境:
神境乃为三摩地,从中幻化与运行,
佛陀唯有意势行,余者运身胜解行。
欲界化外四处二,色界所摄二幻化。
既然说“神境通”,那么到底什么是神境呢?所谓的神境指的就是等持,为何称为神境呢?从中能产生、成就一切功德故。在六种神通里讲的神境通,本体是三摩地等持,即禅定。这个神通也有其他因业力所生、药物所生等。这种禅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是止观双运的禅定,也有无漏的智慧。既有禅定,也有智慧,其他功德自然就会产生。
所产生的是什么功德呢?即是自在幻化与行于种种对境。已经自在了自己的心,可以无碍地行于在一切对境中,可以了知一切对境。
那么,行有多少种呢?有三种。以何种方式了知?
一、意势行(极远方举心缘时即能至)。虽距离遥远,但念起即到。比如要到拉萨、北京等很远的地方,念一起就到了,这是最殊胜的。
二、运身行,快如飞禽。幻化一个身体过去,速度特别快,像鸟一样。过去只能用鸟来形容,现在可以说是和火箭一样,很快就到了。
三、胜解行,由作意远方成近距离所生之行(即极远处作意为近处便可速至)。很远的地方,通过作意,心里想:就在跟前,就在旁边。以这种方式立即就能到那个地方。
这三种都是不可思议的神通。以这三种神通可以了知某种对境,到达某种地方,看到某种东西,了知某些事情。
哪些补特伽罗具有此等行呢?意势行唯独佛陀才有,但佛陀也不需要作意,是任运自成。其余的声闻等也有运身行与胜解行。
幻化有两种,即欲界摄幻化与色界摄幻化。其中欲界化为何是色香味触处四幻化,而不是幻化眼等幻化呢?这是由于在众生种类中前所未有不能重新幻化的缘故。在欲界里示现神通,做幻化,眼耳这些根不能重新幻化,但是对境可以,之所以无有声化,是因为声不存在同类的相续。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声音没有相续,所以不能做幻化,色香味触这四者都可以。
十二处里,也不是法处与意处幻化,法处和意处不能幻化,原因是它们无有化心。
幻化有两种,即自己转变为狮子等与自身相联幻化,以及使对方转变为狮子等与他身相联幻化。属于色界的幻化只是色化与触化两种,而不化香与味,因为色界不存在香味之故。欲界的色香味触四法可以做幻化,色界的色和触可以做幻化,其他不可以。
那里同样也有与自身相联及与他身相联两种幻化。色界、欲界都有,但在欲界可以用色界的心做幻化,总共有八种幻化。
庚二、宣说化心:
能化之心有十四,定果次第二至五,
非化上界所生心,依于静虑得化心。
做幻化的时候要有动机、心。若问:只有神通才能做幻化之事吗?并非如此,因为神通能知晓需要怎样幻变,而是由神通中起始、依靠现前化心来幻化的。
没有神通作前提不能做幻化。要幻变成什么样的事物,比如幻化为一个残疾的、极其可怜的众生,让有缘众生发慈悲心;有些时候也要幻变成猛兽,比如变成狮子、老虎去追赶别人,观察他在逃跑之时,能不能祈祷三宝;有时候为了考验布施波罗蜜是否达到圆满,而幻化成乞丐,向修行者索要胳膊、头等。这些都是要有化心、动机,并且是由神通引起的。
此等化心也分为十四种。是哪十四种呢?四静虑(一禅至四禅)正禅中生自地与所有下地(欲界)的化心之果,也就是说,一禅地的果是自地与欲界的两个化心(2),二禅有自地与下二地的三个化心(+3),三禅产生四个化心(+4),四禅有五个化心(+5),依此次第而了知。由此可见,下地的静虑之果不可能化现上地所生的化心,否则就有下地可幻化上地的过失了。
若问:化心是如何获得的呢?获得化心的方式:在静虑的正行中以远离下地之贪的方式而获得。下地是劣,上地是胜,不可能用下地的心获得。
净定自生彼生二,以自地心能幻化,
化语由下亦可言,非佛必具幻化者。
那么,化心如何入出呢?如何出定入定?首先现前化心,入化心时务必要从净定中起现,相续时由化心本身中产生。必须从殊胜的禅定中开始,有禅定就会示现神通,神通里生起化心,即想幻化的心、动机。化心生起之后,相续由化心本身中产生。
在未从化心定中起定之前只生化心自己的相续,要出化心定时,必须要入净定而起,因为未入定就不能起化心之故。起初必须入净定。
所有幻化均是同样,只有以自地的化心才能起现自地的幻化,而以异地的化心不能起现他地的幻化。只依靠自己自地的化心,才可以幻化属于自地的事物。然而,要令所幻化者言语的说心在二禅以上自地中是无有的,有了化心,幻变幻化后,所幻化的事物要说话,必须有想说话的动机,那么先有化心还是先有想说话的心?先有化心,幻变之后,依靠想说话的心可以说话。但是一禅以上没有寻伺,因此要现前下地一禅的寻伺才能言说。
“亦”字是指欲界、一禅地的化身以自地的说心而言谈。欲界有寻伺,有说心,通过说心可以言谈,色界一禅也可以,因为一禅有寻伺,有想说话的心,以这个心可以说话。二禅以上没有寻伺,所以没有想说话的心,要借用一禅的心。
人天导师佛陀的幻化身要言说,佛陀不必亲自开口,可以随意令化身言说。这也是小乘的观点,并不究竟。佛陀的神通是无碍的,不可思议的,除此之外的所有幻化身均需要具足幻化者来说。
加持令他言亡具,不稳固无余许非。
若问:既然一相续中不能同时产生二心,一心不能二用,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不能有两个心相续同时存在,否则就变成两个众生了。那么有说心时无有化心,有化心时无有说心,先有化心还是先有说心?又如何令幻化身言说呢?
最初加行时化心现化身后说,以化心先幻化,然后再说,但是说的时候化心就没有了,这也没有什么过失,因为刚开始要幻化的时候,心里就有这个愿望,幻化出来的事物要持续多久就多久,“愿我的这一幻化身长久存在,尔后愿以说心而言”,刚开始起幻化心的时候,以幻化之心幻化,如此作意,有这样的愿望存在,要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这和自己的神通力、修行都有关。
有说心,以说心可以言说,所以,幻化的事物可以言说。逐渐通过加持而令化身言说,到最后不依化心而仅以说心便可言谈,刚开始以化心,通过不断地修炼,最后不用经过化心,只依靠说心就可以言谈。因此无有上述过失。
有一个疑问:仅仅活者才有加持吗?已经死亡的人有没有化心、说心?还是死亡的人也可以有?如果活着的人有,死亡的人没有,当年大迦叶尊者到鸡足山趋入涅槃,他发愿,将来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弥勒佛带着他的弟子来鸡足山,把他趋入涅槃的山打开,他的骨头出现在弥勒佛面前,弥勒佛拿着这个骨头,跟众生讲法,这些众生会生起出离心,能精进修行并且获得证果。这也是以幻化心幻化的一种,如果不是幻化,再坚硬的骨头也会变成化石了。
对此有两种说法。小乘克什米尔论师承许说:死者也有加持,不是幻心,以幻化的心可以做幻变,进行加持。其他血肉都没有了,骨头可以留着,不会坏灭。比如加持大迦叶的骨锁留存而在此期间一直保存,然而不坚固的身肉等无有加持。身肉早就不存在了,没有加持,但是骨头是有加持的,以幻变的心不让它变坏,等弥勒佛出现时,还可以拿出来。
而其余论师则认为:死者也无有加持,以幻化心也不能幻变。因为人已经不存在了,化心也不存在了,幻变不可能存在。按大乘的教理是可以成立的;有部克什米尔论师认为可以,其他论师认为不可以,死者无有加持。迦叶尊者的骨锁之所以能留存实际上是依靠所有清净天人的威力而留存的。大迦叶有这样的愿望,善天护法知道他的愿望后,以神力保护不让它坏。
初时多心化一身,纯熟之后则相反。
由修而生无记法,俱生而得有三种。
若问:那么,多化心只能化现一化身还是一化心才能化现一化身呢?
最初未熟练时,多化心只能化现一化身,因为需要长久勤作之故。后来神通已达纯熟时,则与前相反,一化心也能化现多种化身。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勤作才能成就。一个化心只能化现一个化身,当熟练后,一个化心可以化现很多化身。
若问:化心的本体是善、不善等何法呢?
修所生之化心必定是无记法,如果通过修行而产生的化心,不是善,是无记法。
天龙罗刹等的生得化心也能为了做利害之事而化现,又可以是等舍状态,因此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就有神通,能幻变,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就是善,伤害众生就是恶,不善不恶的状态就是无记。
此处不是讲神境通,而是生下来的时候就有神通,能幻化。比如一些阿修罗、空游饿鬼、天人,出生就有神通,就能幻变,这都是生得,俱生就有。根据动机——动机是善肯定是善,动机是恶肯定是恶,动机是无记肯定是无记。
庚三、神境通之分类:
刚才我们讲的六种神通,都是通过修行,一步一步修到最顶层时产生的功德,是与智慧相辅相成的。它的禅定非常稳固,经得起考验,智慧也非常敏锐、究竟。以这种神通不会堕落,若以其他的神通很容易堕落,容易走火入魔。这种人不会滥用神通;即使用,也是为所化众生示现。不同的众生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都是自己的心,也不一定都能看得到和感受得到,但是真正的所化众生能看到,能感受得到。
神境通由五种生,即由咒药业所成。
若问:神境通只有修得与生得吗?不只是如此,神境通有修得、生得、咒成、药成与业成五种,名称上有五种,本体也都不同。
第一种,修得神境通,通过修行得来的。
第二种,生得神境通,俱生就有。一些天人以及龙宫里的众生、夜叉、空游饿鬼也有神通。
第三种,咒成神境通,通过咒语示现的神境通。诸如依靠甘达热等密咒而成的神境通。有些咒语长期念,若是对咒语有信心,仅仅依靠咒语也能示现神通。但这些神通不是修来的,即没有禅定的基础,也没有智慧的摄持。
第四种,药成神境通,通过药物产生的神境通。将特殊的药物,诸如由龟精、孔雀翎等妙药放在一起,所成的神境通。
第五种,业成神境通,因为业出现的神境通。诸如我乳国王与中有众生的神境通是由业力所生。还有空游饿鬼、旁生等,他们有的是生得的神通,也有的是因业力出现神通。比如地狱的众生虽然在地狱中无法示现神通,但他们也有神通,他们的神通也是因为业。中有身也有神通,但也是因为业,不是生得。
总共讲了五种神境通。有些是因业力而出现的神通,有些是俱生的神通,有些是通过药物示现的神通,有些是咒语示现的神境通,还有些是通过修行获得的。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附体。论典中为什么没提到呢?因为附体显现的神通,不是他本具的,而是其他众生附在他身上,然后示现的神通。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过这种情况,这些都是鬼神附在众生身上,可能是他们之间有一些特殊的缘分,并不是想附就可以附的,也可能是有些人的肩神特别弱,身上的正能量比较弱,容易被附。
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神通自然会出现。但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圣者,会恰如其分地运用神通,即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用,不会随意示现。他不会执着任何境界,都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
我们是希求解脱的人,解脱要靠禅定和智慧,智慧要靠禅定。如果心不定,智慧无法现前。好比有一潭水,若水面上涟漪不断,那么,即使月亮仍然悬挂在空中,但月亮的影子也无法浮现在水面上。当水不起涟漪之时,月亮的影子会自然浮现在水面上。同样,我们的心不动,完全定下来时,本具的光明智慧自然现前。
智慧未现前时,百般观察,以为很明白,其实都是分别念,不是真正的智慧。无论是《现观庄严论》,还是《俱舍论》都讲过,以这些智慧只能压伏烦恼,不能断除烦恼。即使明白得再多、再彻底,都不离分别念,都不是本具的智慧,因为心没有定下来,心态还没有完全放下。在这些分别念面前,怎么能现前本具的智慧呢?
看破了就放下了。心态放下了,本具的智慧自然现前。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无捷径可走。这叫止观双运,止即寂止、禅定,观即慧。禅定和智慧双运,融为了一体。我们有时候有禅定无智慧,有时候有智慧无禅定,二者没有融为一体时,是没有力量的,顶多能压伏一下烦恼,不能断除烦恼。当两个功德融为一体时,才能断除烦恼。
解脱不是靠神通,而是靠禅定和智慧。佛讲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都是为了产生智慧,有了禅定就有了智慧。也可以说六度是为了智慧和禅定而宣讲,没有智慧,没有禅定,这两个功德没有融为一体,就不可能到达彼岸,不可能遣除烦恼。所以大家不要弄混了。
己二、宣说天眼耳通:
一切天眼与天耳,静虑之地清净色,
恒时有依无或缺,能取远细等对境,
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
此处顺便讲了天耳和天眼,二者是天人具足的,也属于神通。若问:修行人获得神通时,天眼与天耳是以天人真正的眼耳还是相似而得名的呢?
天眼与天耳这两者与色界的天眼天耳无有差别,但不是同一个,因为是借助禅定力而在此二根之群体中形成彼禅与彼地的清净色。比如一禅清净色法,小乘认为通过神通力突然在眼根和耳根的群体中产生了清净的色法,透明、无碍。与色界一禅的天人的眼睛和耳朵相似,也是一种神通,但不是一体。这两者具有心识而取境,有动机,即使是神通也是这样的,因此恒时是有依根,无有盲、聋等残疾现象。小乘认为神通必须依靠、具足眼根和耳根,没有耳根、眼根,就不具备神通。
它们的对境是色与声,而且也是遥远、细微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遮障之色与声的有境,所以远远超胜肉眼。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距离很远的色法。耳朵也是能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非常细微的声音。
那么,天眼通能见多远距离呢?声闻阿罗汉、麟角喻独觉、人天导师佛陀,三种菩提的天眼依次能照见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与无数世间界,这也是就现行而言的,不就现行而言,前三者按次第能照见一千、二千与三千世界。天耳通以此类推。声闻缘觉佛陀三者之间,本体、作用均有区别。
己三、遣疑说余通:
俱生不能见中有,他心通则有三种,
寻思明咒成亦尔,狱初知人无生得,
若问:只有神境通是生得还是其他通也有生得的呢?比如天眼通、天耳通等。神境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随念通也有生得,俱生就有,不仅神境通有生得,其他也有。生得的天眼不能见中有身,因为中有是修得天眼的对境。
现在有些人,说什么见到了中阴身,还说给其助念了,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等,不明理的人才会这么说。不是谁都能看到、了知中阴身的。
生得的他心通从意乐的角度而言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
寻思者由他人的身语之相中得来的他心通,与明咒所成的他心通,也是善、不善、无记法三种。观察力特别强的人,学过因明、声明这些的人,通过对方的言行举止就能了知他的心,这也是一种他心通,是一种比量,但不是真正的他心通。通过念咒语出现的神通,也要看发心动机,也是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而修生的他心通唯是善法,没有其他的。
地狱众生的他心通与宿住随念通从最初刚刚出生直至苦受未扰乱心之间能了知,在此之后连自己尚且不能忆念,就更不可能了知他心了。刚到地狱的时候可以运用神通,感受到地狱的极其难忍的痛苦后,根本无暇寻思其他的事物,这时神通就不会现前了。
天人、旁生、饿鬼等其他众生具有的生得他心通恒时能了知他心。人类的神境通等具有前面所说的修得、寻思成、明咒成、药成与业成五种,此等通之所以不具备生得,是因为人类的神境通等不能仅仅依靠出生而具有,而是通过勤作或修行获得,不是生得。
这里讲的是与凡夫共同的功德。不仅佛有这些功德、六种神通,圣者阿罗汉、独觉佛也可以有,甚至其他的凡夫也可以具有类似的,所以说是与凡夫圣者共同的功德。
第七品主要讲智慧、境界,当这些智慧境界出现的时候,同时也具有这些共同、不共同的功德。第七品讲解完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