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五十一)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5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五分别随眠品分四:一、连接文;二、真实随眠;三、断随眠之方式;四、断除之果。
甲二(真实随眠)分七:一、随眠之分类;二、形象之差别;三、心具随眠之理;四、生起烦恼之理;五、宣说异名;六、与何法相应;七、宣说五障。
乙五(宣说异名)分二: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
丙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分四:一、漏;二、瀑流结合;三、近取;四、解释彼等之义。
丁二(广说)分四:一、结;二、缚;三、随烦恼;四、缠。
戊二、缚:
因以苦乐舍三受,安立贪嗔痴三缚。
缚有多少种呢?有三种,即从与缘苦受、乐受、舍受相应的角度次第增长而能束缚在轮回中的贪嗔痴。
《对法论》里讲了三种缚,指贪嗔痴。没有直接讲贪嗔痴,主要是讲苦受、乐受、舍受,这三种受相应的三种烦恼,也是从主要的角度而讲的。苦受产生嗔恨心,恼心;乐受产生贪心,爱不释手,贪心随之而生起;舍受中产生痴,愚痴。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但不是绝对的。
戊三、随烦恼:
所谓根本烦恼外,染污心所之行蕴,
一切均称随烦恼,彼等不应称烦恼。
前面讲过六种根本烦恼,这里主要在讲随烦恼,所谓的除了六种根本烦恼以外其他的染污性心所行蕴所摄的烦恼是指什么呢?也就是与根本烦恼接近存在的随烦恼。为什么叫随烦恼?主要是与根本烦恼接近存在,也可以说是随顺根本烦恼而产生的。
随烦恼有多少种呢?都有哪些呢?十缠、六垢、放逸、懈怠及不信共十九种。戒律《杂事律》中宣说了不喜、打呵欠、懦弱等等二十四种心所,这些之所以不能称为根本烦恼,是因为它们不是根本之故。
戊四(缠)分二:一、真实宣说缠;二、旁述。
己一、真实宣说缠:
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掉举悔昏沉眠,
或十复加忿与覆。无惭掉举与悭吝,
皆由贪生覆有诤,无愧昏眠无明生,
悔心乃由怀疑生,忿与嫉妒由嗔起。
能缠缚在轮回的囹圄中,或者这些如果存在,就会引起恶行,因此称为缠。缠覆于轮回中。为什么叫覆?有这些烦恼就会有恶的行为。
数量决定八种,其中戒律的违品是无惭、无愧,一般都是无惭无愧的人才会犯戒,是从主要的角度讲;利他的违品有嫉妒、悭吝,有嫉妒心容不下他人,肯定是幸灾乐祸,悭吝少许财富、才华也舍不得,无法利益他人,真正的想利他的人应该大方、舍得;智慧的违品掉举、悔心;定的违品昏沉、睡眠,有这些烦恼,不可能有禅定。总共有此八种缠。按照有部宗的观点,加上忿(恼心)与覆(覆盖),承许有十种。
若问:如果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果,随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产生,也可以说从根本烦恼当中产生,那么随烦恼是以什么根本烦恼产生的呢?
由贪产生无惭、掉举与悭吝,原因是对自法贪执而不敬他法,贪执欲妙而使心放荡、掉举,贪执资具等而执为殊胜,舍不得。有些论师认为覆也是由贪而生,因彼为担忧失去利养之故。不覆不藏,凡夫都会犯过错的,但是不能有覆藏。以前出家人每隔半月都要忏悔,忏悔的时候,犯的戒都要说的。现在的出家人隐藏的特别深,即使是在自己的上师面前也不敢说。本来都恭敬自己,本来能得到信众的供养,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失去恭敬和利益,因而隐藏覆盖,这就是贪心。
有些论师说它是由无明中产生。这是一种无明的行为,即使知道了或坦白了,也没有什么。
曾经讲过一个公案,一个修行人跟其他人一起出门,中午大家在一起吃饭。饭后,其他人都出去了,他一人在屋里,心想:等会我就要上山了,山上也没有吃的,偷点糌粑吧!当他把手伸进口袋里,这时意识到自己在偷盗、在犯戒,于是他拎着口袋,手依然在口袋里,跑到外面,叫大家过来:“你们看,这个人在偷你们的糌粑。”他这样坦白,就没有什么过患了。
有些出家人隐藏的特别深,即使在自己的上师面前都不敢说,他们几乎不会来找上师,来了也没有什么要忏悔的,好像很清净。这种隐藏的心态就是从无明中产生的。
还有些尊者说是从了知出现的过患之贪与不知过患的无明二者中产生,意思是从贪心和无明这两者中产生的。对此相互辩论,众说纷纭。几个不同观点。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的。
无明中产生昏沉、睡眠、无愧,因为明了而入所缘者(入禅定)无有昏沉与睡眠之故。有些人睡眠特别多,一上座就睡觉,主要是从无明中产生的。我们为什么昏沉、有睡眠?因为没有禅定、不明了。
又由于不了知罪业之果是痛苦而不畏惧罪业的缘故。疑中产生悔心不善,因为对于善果是安乐心生怀疑从而对行善生起悔心之故。造恶业肯定要遭受痛苦,有些人不知道,也不相信,所以无愧、无惭,惭是观待他人,愧是观待自己的,自己不怕犯戒,也不怕受到惩罚。
忿与嫉妒是由嗔之因中产生,原因是由嗔心引发而产生恼心(怒),对他者的圆满心烦意乱,无法忍受(嫉)。别人稍微有一点点功德,有一些收获,有一点点提高,心里就受不了,开始嫉妒,说一些风凉话。一般凡夫都有嫉妒心。
己二(旁述)分二:一、六垢;二、法之差别。
庚一、六垢:
此外烦恼有六垢,谄诳骄恼恨与害。
诳与骄二由贪生,恨与害则由嗔生,
恼由见取中所生,谄由邪见所引生。
此外,如同身体有污垢一样,根本烦恼中产生的垢染或随烦恼有六种,即诳、谄、骄、恼、恨、害。这些是由哪种根本烦恼中产生的呢?
诳与骄是由贪中产生,因为担忧失去利养等而作诈现行为、于自法贪执而心生安乐之故。自己有了一点功德,有了一点优势,心里就贪执而心生安乐。说什么“我骄傲”!骄傲什么呀?实际什么也不是。
恨与害由嗔中产生,原因是于对境生损害心。恼由见取见中产生,因为将自己的见解执为殊胜而对他见生起损恼心之故。谄是由邪见引起,由于对业因果持邪见导致恶心不断虚伪狡猾的缘故。
这些六垢烦恼都是从根本烦恼中产生的。哪些随烦恼从哪些根本烦恼中产生都讲了。
庚二、法之差别:
其中无惭与无愧,昏沉睡眠掉举二,
其余则是修所断,自在如是一切垢。
若问:十缠中哪些是见断哪些是修断呢?
十缠中的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五种与见断修断二者相应,有见断,也有修断,原因是无惭无愧与所有的不善法相应,昏沉、掉举二者与一切烦恼相应,睡眠与欲界所有意地相应。随眠只在欲界有,其他地方没有。
除了这五种以外由随烦恼缠所摄的嫉、悭、悔、忿、覆并不是直接或间接对真谛起颠倒执著,并且趋入对境自之法相等,因而唯一是修断。它们又是具自在性的,不是依靠其他烦恼而产生,因为不观待贪等其他烦恼自己取境之故;仅与无明相应的也由于愚痴而不取境。无明本体是愚痴,所以不取境。随烦恼嫉妒等既是修断又是自在性的。同样,六垢也都是修断并是自在性的。
欲界不善三者二,彼上则为无记法。
欲界一禅有谄诳,梵天欺惑马胜故。
昏沉掉举骄三界,余者唯由欲界生。
那么,这些随眠是善、不善、无记法哪一种呢?无惭等七种缠与六垢(烦恼)在欲界中均是不善法,昏沉、掉举、睡眠三者,虽然睡眠通常有善法的情况,但在讲缠时不是善法,而有不善与无记法两种。睡眠也有善法的,但这里主要讲属于缠的睡眠,所以要么是不善,要么是无记。欲界以上的上两界存在的所有随烦恼均是有覆无记法。因为色界和无色界没有不善业。
这些随烦恼在何地与何界中有多少呢?
欲界与一禅有谄、诳。但一禅怎么会有这两个烦恼呢?因为大梵天有。例如:圣者马胜不知四大灭于何处,于是便在眷属中问大梵天,结果大梵天也不知道,而让别人传话说“我是梵天,梵天伟大,一切法都是由我来造的……”说了很多,而没有正面回答,以此来迷惑欺骗马胜。所以说一禅有谄诳。昏沉、掉举是烦恼地,骄在何处也不相违,因而在三界中都存在。这三者与谄、诳此五种以外的十一种随眠唯由欲界中产生。
乙六(与何法相应)分二:一、与何识相应;二、与何受相应。
丙一、与何识相应:
见断以及睡眠慢,即是意识之地起,
自在随烦恼亦尔,余者均是依六识。
若问:那么,这些随眠与什么识相应呢?
六种根本烦恼与十八种随烦恼中所有内观的见断以及修断的睡眠与傲慢是意识之地,因为具有分别念并且不明显而不于意识以外的群体中(根识)产生之故。
同样,随烦恼具自在性的后五缠与六垢十一种是修断,也具分别念,因而是意(意识)之地。所有见断与修断中睡眠傲慢以外的三毒、无惭、昏沉、掉举、放逸、懈怠、不信的修断均是六识的所依者(即依于六识)。六识中都可以产生。
丙二、与何受相应:
诸喜乐与贪相应,嗔心与之正相反,
无明相应一切受,邪见相应意乐苦,
意苦受与疑相应,余与意乐欲界生,
诸舍与诸上界地,各自如应而相应。
若问:根本烦恼、随烦恼与五受中的何受相应呢?
贪心与身乐受、意的心乐受相应,因为贪心是于六识群体中产生并以喜相趋入之故。嗔心则与之相反,与身苦受及心的意苦受相应,原因是它于五根识与意识群体中产生并以厌恶相趋入之故。
五类所断或共不共无明如应与所有五受相应,因为不违一切而趋入故。邪见与意乐受与意苦受相应,原因是若见造不善业无果则与意乐受相应,若见行善无果则与意苦受相应。疑与意苦受相应,因为对寻求了义法生起怀疑时,产生意不安乐的感受。其余四见及傲慢与意乐受相应,因为它们是意识地并以自喜相趋入之故。这也是就欲界所生的明显心而言的,而不明显的心则与舍受相应,原因是舍受与这些心均不相违。上八地的一切随眠无论在何地,二禅以下有意乐受,三禅有心乐受,四禅有舍受,如是与各自的受相应。四禅以上只有舍受,没有其他的。
悔嫉忿害恨及恼,均与意苦受相应,
一切悭吝则相反,谄诳睡眠以及覆,
与意乐苦受相应,骄与心意乐相应,
舍受遍行一切中,余四与五受相应。
悔、嫉、忿、害、恨、恼均与意苦受相应,因为是意识地并以忧愁相趋入之故。悭与上述意苦受相应的烦恼恰恰相反,也就是与意乐受相应,因为由贪因中产生而以喜相趋入之故。谄、诳、覆、眠四者与意乐受与意苦受二者相应,原因是前三者根据事情成未成功而分别成为意乐受(成功)与意苦乐(未成功),睡眠于一切中均不相违(都可以相应)。骄与三禅的心乐受及二禅以下的意乐受相应。四禅以上由于不存在乐受,因而唯与舍受相应,因为舍受遍行于一切地、识及随烦恼之故。其余的无惭、无愧、昏沉、掉举四种缠会与五受相应,原因是前两者是不善地、其余二者是大烦恼地并于六识群体中产生。
论中所说异名就讲完了。
乙七、宣说五障:
欲界诸障共有五,违品作用因同故。
二二合一有害蕴,及怀疑故唯立五。
既然经中说“五障即欲贪、害心、昏眠、掉悔、怀疑”,那么后三者到底是对三界作障碍还是唯对欲界作障碍呢?这些是唯一对欲界中存在的静虑与定等作障碍的五种。经中云:“此乃不共圆满不善蕴,即五障。”为何本是不同心所的昏沉与睡眠、掉举与悔心两两合一呢?这有三个原因,其一它们两种的违品对治法相同,其二能生的因也相同,其三作用也相同,因此两两合一。
也就是说,昏沉与睡眠之因同为不喜、瞢、频申、食不平性、心怯懦,以此等五因而增长;对治法同为光明想;二者的作用均令心怯懦。掉举与悔心之因同为回忆亲属、对境、不死的妄念以及昔日的喜乐等;对治法同为寂止;二者的作用都令心不寂静。
如果所有烦恼均是障,那为何只说五种呢?欲贪、害心令不离欲界与罪业,有害于戒蕴;昏沉与睡眠令远离胜观,有害于慧蕴;掉举与悔心令远离寂止,有害于定蕴。如果无有戒、定、慧,则对真谛产生怀疑,因而只宣说了五障。所有的烦恼都称为障碍,为什么这里称为五种障碍?就是这个原因。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