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五十)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五分别随眠品分四:一、连接文;二、真实随眠;三、断随眠之方式;四、断除之果。
甲二(真实随眠)分七:一、随眠之分类;二、形象之差别;三、心具随眠之理;四、生起烦恼之理;五、宣说异名;六、与何法相应;七、宣说五障。
乙二(形象之差别)分五:一、观待因之分类;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时间之具理;五、境与有境之差别。、
丁二、瀑流结合:
瀑流结合亦复然,为明诸见另宣说,
漏非无有助伴见,则与安置不相符。
前面讲了三种漏,经中又讲了四种瀑流和四种结合,这些都是什么呢?漏有欲漏、有漏,这里讲的瀑流和结合与漏一样,分为欲瀑流、有瀑流,欲结合、有结合。四瀑流四结合称为漏也应如是而了知,欲漏、有漏也就是欲瀑流、有瀑流,欲结合、有结合,因此将漏用瀑流与结合替换。
若问:由于漏为三种,而瀑流和结合有四种,分类有所不同,所以与四瀑流、四结合相违吧?不相违,也并无不应理之处。前面讲三种漏时,对坏聚见、边执见等这些见没有单独做分类,讲瀑流和结合时,对见单独做了分类。
因为三界的一切见均是恶慧自性,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一切见,即坏聚见、边执见等见,也是一种明了,但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是恶慧之自性。这里对三界的这些见单独做分类为见瀑流、见结合,也是为了明确这一点而单独宣说,如此就成了四种,欲瀑流结合有二十九种。其中疑惑有四种,加上贪嗔慢各有五种,三界加起来总共是十九种,再加上下面会讲到的十种缠缚,总共二十九种。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因为与前面的漏在数目上还是有所不同。
有瀑流结合有二十八种,见瀑流结合有三十六种、无明瀑流结合如前有十五种。数目上没有什么变化,也是十五种。这里有一个辩论:
如果有人说:如此一来,漏也应成了四种,如此前面讲的三种漏也可以分成四种,把三界的这些邪见单独分类出来,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无有差别之故。
小乘有部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漏不是除了一切见以外单独宣说的,漏的意思是能安置在轮回中(漏到轮回中),无有贪等助伴的所有单独见很显然与安置在轮回中的名义不相符合。讲三种漏时,邪见等这些见没有单独列出来做分类,是因为三种漏是从漏到轮回中这个角度安立的。漏是漏到轮回,邪见等见如果没有其他贪心等烦恼助伴,就不能让众生漏到轮回当中,没有这个功能,所以没有单独列出来。
四种瀑流、四种结合都是经中讲的,其实指的就是烦恼。前面讲了根本烦恼、支分烦恼,漏、瀑流、结合都是烦恼的不同名称而已,没有其他实际意义。
丁三、近取:
如是所说及无明,诸近取即见分二,
所谓无明非能取,是故混合而宣说。
近取也是佛经里提到的,指的也是烦恼。为什么叫近取呢?也是有理由的。近取也是让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之意,后面对此有所解释。此处讲了四种近取,所谓的四近取,即是指欲近取、我所近取、见近取、戒禁取见近取。
一、欲近取:上述的欲瀑流、欲结合以及与它们相应的无明,总共三十四种烦恼是欲近取。
二、我所近取:有瀑流结合(前面那些是欲界的烦恼,有瀑流和有结合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及与它们相应的无明(讲近取的时候无明没有单独列出来,也没有做单独的分类,是合在一起的)共三十八种烦恼大多数内观(色界无色界是禅定,都是内观),是执着为我所的根源,所以是我所近取,对此不会有不具足四种的过失,因为见分为两种之故。
三、见近取:五种见分成两类,把戒禁取见拿掉,剩余的四种见——坏聚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这叫见近取。三界的前四见合起来,共有三十种是见近取。
四、戒禁取见近取:五种见里面最后一个是戒禁取见,在这里单独列出来了。为什么要单独列出来?六个第五见是执着非道为正道,即不是解脱之道,却当作了解脱之道。外道有很多不正确的修行方法,比如苦修,长期在恒河中不穿衣服沐浴洗澡,认为这样可以消除业障,并能获得解脱;还有的苦修方式跟牛一样吃草喝水爬着走,认为这样也可以解脱。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修行方法,不可能由此到达彼岸,但是戒禁取见就是把这些不正确的方法当做正确的,把不正确的解脱之道视为解脱之道。这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就单独罗列。
若有这种邪见,相续中不可能产生正见,成了正见的怨敌,苦修很艰难,但是无有意义,并且以历经众多无义的苦行来欺惑在家与出家两方,因而过患极其严重,所以单独将戒禁取见安立为近取。
这里产生了一种疑惑:戒禁见取的过患极其严重,所以把它单独列了出来;而无明是轮回的根,一切烦恼都是从无明中产生的,那么为何与无明混在一起称为近取而不单独宣说呢?这是因为取后世的缘故为近取,无明不明显,因为转生不能只靠无明,要以贪着为助伴,无有助伴单独不能取后世,“近取”意为轮回的时候今生要能连接到后世,而无明如果没有其它烦恼的助伴,自己单独没有这个功能,所以混合而说,并未单独安立。
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其实世亲论师是不承许这个观点的,因为理由不充足,所以这里有不满的语气。按世亲论师的观点,这些都是为了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讲的不同法门,是佛的一种方便,所以无需牵强地解释。
以上是讲四种近取。
丁四、解释彼等之义:
彼等极为微细故,随系二种随增故。
及跟随故称随眠。彼等能置与能漏,
能冲能粘近取故,即是漏等之定义。
前面讲的是随眠,也是烦恼之意。若问:为什么这些烦恼称为随眠呢?
第一个,原因是这些烦恼不是色法,并且是心所的本体、难以通达、极为细微(隐蔽)之故。这些烦恼跟外面的柱子不一样,它不是色法,而是一种识,跟外境色法相比,它极度细微,也难以通达。
第二个,又由于从无始时以来就与得绳相联,连续不断,通过所缘与相应的方式不断增长,如果未断除种子,则再度在相续中辗转跟从,因而称随,由此缘故称为随眠。什么叫所缘的方式增长?什么叫相应的方式增长?前面已经讲过。
如果我们不修行,没有对治法,这些烦恼在相续中会不断地增长。有时候以所缘的方式增长,即有对境的时候烦恼就起来了;有时候以相应的方式增长,即没有对境时,好像没有贪心、嗔恨心,其实有,是以相应的方式在相续中不断的增长。这是小乘的观点。
按大乘的教理,若以对治法(智慧)从根上断除烦恼,把种子去掉了,就再也不可能发芽结果。但小乘认为这是不一定的,还是会有退心、退道的时候。比如阿罗汉也有退道的时候,但他即使退道了,在一生中就能恢复到原来的境界中,不会再六道轮回。这是小乘的观点,和大乘不同。
烦恼为什么叫随眠?总共讲了两种理由,同时也在讲烦恼对我们的伤害。
若问:为何这些烦恼称为漏等呢?以这些烦恼能安置在轮回中或者从眼耳鼻舌身意六处的伤口(有染污就有伤口)中能漏到轮回中的意思而称为漏,后面讲了三种瀑流,虽然不想轮回,但由于没有断除烦恼,所以是不自由的,能冲到后世,继续轮回,故称为瀑流,能与后世粘连在一起,脱离不了来世,必须要投生,因而称为结合,由于能取受轮回而称为近取,这些即是漏等名称的定义。
这是解释为什么叫三漏、瀑流、结合、随眠、近取。这些都是经中出现的异名。
丙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此等亦分为结等,故复宣说有五种。
前面是经中出现的烦恼的异名,此处讲论中所出现的烦恼的异名。这些随眠有结(结是系,打上结,就跑不掉了)以及“等”字包括的缚(捆绑)、随眠、随烦恼、缠(缠绕)的分类,有烦恼就不得自由,有束缚,缠、缚、结都是这个意思。
我们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小的笼子里,这个笼子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没有人能打开这个笼子,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才能打开这个笼子。你把笼子打开了,整个虚空都是你的,任由你飞翔。否则,就只能在笼子里受煎熬,不可能得到自由。
有烦恼就好比把你捆绑住一样,没有自由,因而经与对法论中也有分类说五种的。这是简略地宣说。
丁二(广说)分四:一、结;二、缚;三、随烦恼;四、缠。
戊一(结)分三:一、九结;二、五顺下分结;三、五顺上分结。
己一、九结:
实体与取相同故,安立见取之二结,
二唯不善自在故,嫉悭单独称二结。
这是在对法论里讲的,主要是九种结。
结有九种,即贪、嗔、慢(自慢)、无明、见(坏聚见等)、疑(怀疑)六种根本烦恼,再加取结、嫉妒结与悭吝结。这三个是单独,六种根本烦恼单独列出来也是有必要的,后面会讲。
那么,见取见与戒禁取见从见结中单独宣说是什么原因呢?见有五种见——边执见、坏聚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前面三种叫见结,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分开单独算一个。
一、实体相同:因为前三见——边执见、坏聚见、邪见与后两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同样有十八种实体,前二见(即坏聚见与边执见)在欲界中是苦谛两种见断(缘苦谛有两种见),在上界各是两种见断,三界共有六种,邪见在三界都是四种见断(这是一样的,也缘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如此共有十二种,前三见总共有十八种,第四(见取见)在三界中各是四见断,三界共十二种,第五戒禁取见是欲界苦谛与道谛的两种见断,戒禁取见只缘苦谛道谛,不缘取其他,上两界中也各是两种见断,见取见与戒禁取见也有十八种。
二、取相同:前三见——坏聚见、边执见、邪见执为殊胜之所取,后二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执为殊胜之能取,因而戒禁取见与见取见二者除见结以外单独宣说。所有的十种缠中嫉妒与悭吝二者单独称为结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这二者完全是不善业并自在而起,所以嫉妒与悭吝在八种缠以外单独称为二结。八种缠和其他一起讲了,在此处未单独安立。
己二、五顺下分结:
五种顺下分之结,以二令不离欲界,
由三能令复返回,门与根摄故为三。
不欲前往与迷路,于道生疑此一切,
成趋解脱之障碍,是故唯说断此三。
顺下分结有五种,即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欲贪、害心。这些为什么叫顺下分呢?因为三界最下等的是欲界,与它随顺,故而得名。
坏聚见、戒禁取见、怀疑、贪心、害心,此等均与欲界相合,因为欲贪与害心起到不离开欲界的作用。欲贪是欲界的贪心,主要指淫欲之心;害心是由嗔恨心引起的伤害他人之心,这两种烦恼与欲界特别相合,只是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没有。欲界相当于监狱,这两种烦恼就像守护监狱的狱警一样,不让人从欲界中出来,令其不得解脱。坏聚见(我执),戒禁取见、怀疑,这都属于见道之所断,当我们真正得到预流果的时候,这些都会断除。
以坏聚见等三者虽然能一次转生到上界,但又会使其返回到欲界。有坏聚见、戒禁取见、疑惑还没断,有一些修行人、利根者,还没有得到预流果,但通过世间的道——智慧,也可以断烦恼,可以投生到色界、无色界当中去。但是他是跑不掉的。如果有坏聚见、有戒禁取见、对诸法的究竟实相有怀疑,没有彻底断除疑惑,这种人暂时会到色界、无色界里享受天界的福报,但是始终没有超脱轮回,所以还要轮回的,回到欲界里,甚至还要下地狱,感受地狱的痛苦。这叫顺下分结。
这里要遣除一个疑惑:若问:那么,预流果不是已经断除了五见与怀疑六种烦恼了吗? 预流果是小乘四果当中最初的果,五种见都是属于见道之所断,预流果就是见道,得到预流果就断除了五见,也断除了怀疑,六种烦恼都断除了。如果不断除烦恼不可能获得预流果,如果获得预流果,这六种烦恼肯定都断掉了。
为何经中说唯有断除坏聚见、戒禁取见与疑结三者才能获得预流果呢?关于这一问题,有两个原因:
一、这是因为直接宣说断除了第一门的坏聚见、前后两门类的戒禁取见、四门类的怀疑三者,直接宣说这三种门类的三个主要烦恼,间接也能了解断除第一门类的边执见、边执见肯定是跟随坏聚见产生的,四门类的邪见与见取见,也是戒禁取见,也跟戒禁取见有关联,因为门类相同之故。直接说了三个,间接了知另外三个,获得预流果直接能断除六种烦恼。
通过宣说断了这些而说明见断的贪等也已断除,因为贪等缘彼等而是其有境之故。因而三结能包含一切见断门类。还有其他,贪心、嗔恨心、慢,这些也有见断、修断,属于见断的贪等,也已断除。那些烦恼是对境,对境没有了,有境也就没有了。
二、再者,由于边执见的根本是坏聚见,所以讲了坏聚见,见取见的根本是戒禁取见,邪见的根本是怀疑,这三个直接讲,其他没有直接宣说,因此三结能涵盖一切根本,直接宣说断除所有的根本,间接可以懂得断除根本所属者,其他的几个烦恼,所以只是宣说了断此三种。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
小乘《阿毗达磨俱舍论》是世亲论师造的,他的观点和有部有所不同。阿阇黎世亲论师承许说:例如,第一,不愿意到别的地方去;第二,迷路;三,与对路途有疑虑,怀疑这个路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的,有怀疑也不敢走,乃至存在这三种违缘期间不会去往其他地方。要到另外一个地方,有这三种违缘,没有办法顺利到达。
同样的道理,对趋入解脱也以坏聚见与担忧断我而害怕解脱不愿趋向。有坏聚见,放不下自我,有我就有我所,放不下我的车子、房子、孩子,就不愿意去。我们有我见、我执,没有办法真正走进解脱之门,还在徘徊,没有放下。如果你放不下此岸,不可能到达彼岸。
现在我们这些修行人,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放不下轮回、世间、自我,放不下世间的琐事,还想获得解脱,这是不可能的。脚踏两只船很危险的,这两个船走的方向不一样,相背而行,不能看,一看就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跌倒在危险之处,难以自拔。都是自我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放下自我。
“我要放下,我不工作、不要家庭了”,若没有放下自我,等于什么都没有放下。我经常跟大家讲,如果一样东西没有放下,那样样东西都没有放下;如果一样东西放下了,那样样东西都放下了。被风刮起的沙,风停了,所有的沙子都会落到地面,这叫尘埃落定。如果风没有停止,一直在刮,沙子不可能落在地下。即使你抓一粒沙子按到地面上,它还会飘起来,这不叫放下。
看破才叫放下,真正看破是看透的意思,把世间一切的法,真正看明白了之后,尘埃就落定了,心态自然放下了。有坏聚见不可能走向解脱。
一说放下自我、断除我,就恐惧惊慌,说明还是没有明白。放下不等于放弃,放弃不等于放下。我们经常讲,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如果放下就是这样的,没有放下就不是这样的。所以真正放下了,不用放弃一个人,不用放弃一件事,不用放弃任何一个处。就在当下,现在这个地方,你不用放弃这个地方,你仍然可以在这里,你也仍然可以继续在家里生活。在寺院也是一样,在家里也是一样,不用放弃,但是可以放下,放下了就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能够坦然面对,这叫解脱。
担忧断我而害怕解脱不愿趋向。我们现在也是,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按道理,我们应该把世间琐事统统放下,追求解脱,但是放不下。
戒禁取依靠他道而迷路,戒禁取见不是解脱之道。现在学佛人当中很多这样的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道路,虽然很精进,也很付出,但是没有任何改变和收获。学佛修行十年、二十年,依然如水中顽石,在水里的时候好像变了,拿出来放一会儿,还是坚硬如初,丝毫没有变软。没有正确的方法很可怜。
山下的很多修行人,喜欢谈论空性,但这都是空中楼阁,空性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够不着啊!我们想到达空性的境界,要找到方法。比如我们要爬到楼顶,必须找一个安全的梯子。如果有戒禁取见,就没有正确的方法,没有正确的道。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方向、方法,坚持到底肯定是胜利,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方向和目标,则不能坚持,不然,越坚持离解脱,离彼岸越远,南辕北辙。
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方法,就如同迷路了一样,继续往前走,就难了,危险了。我们都想解脱、成佛,目标有了,但是方向、方法不能错,要有正确方法。
对解脱产生怀疑。现在我们这些人,遇见了正法,有清净的传承、法脉,有正确的方法。我十年前就告诉大家,饭做好了,可以使劲吃;路铺好了,可以使劲走。但是有些人怀疑,饭里是否有毒,路是否是对的。这也是一种违缘,修行的违缘,成就的违缘。
有这三种能障,不能解脱,不能到达彼岸,如果断除了这些,那就说明趋至解脱无有障碍,因此从最主要的角度而说了只断除三结。要断除的三种烦恼,从最主要的角度而讲的,这是世亲论师的观点,也确实如此。
己三、五顺上分结:
顺上分结亦有五,色界无色界所生,
二贪掉举慢无明,令不超离上界故。
上分,色界无色界,很多人想上天,有这些烦恼就难了。经中所说的“五种顺上分结”即指色界与无色界所生之贪,是行于这两界的主因,比如色界的贪心、无色界的贪心,两个贪心没有合在一起讲,单独安立了。我们要投生到色界里,肯定有属于色界的贪着;要投生到无色界,要有属于无色界的贪着,有贪着就不能离开这个界。如果有欲界的贪心,比如淫欲心,就在欲界里转,无法超脱。
这两种贪心是主要的因,所以两个分开讲了,其他没有分开。色界有掉举、傲慢、愚痴、无明,属于无色界的也有,但是没有分开单独安立,因为不是主要的因。分开有两种贪心,其余每一种算为一,即掉举、我慢与痴,色界、无色界是入定的状态,没有禅定不行,掉举是禅定最大障碍,还有我慢,愚痴,即是无明的意思。因为此等能起到不离开上界作用之故,所以叫五顺上分结。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