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四十九)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五分别随眠品分四:一、连接文;二、真实随眠;三、断随眠之方式;四、断除之果。
甲二(真实随眠)分七:一、随眠之分类;二、形象之差别;三、心具随眠之理;四、生起烦恼之理;五、宣说异名;六、与何法相应;七、宣说五障。
乙二(形象之差别)分五:一、观待因之分类;二、观待所缘境之分类;三、观待本体之分类;四、观待时间之具理;五、境与有境之差别。
丙五、境与有境之差别:
欲界所生苦集谛,见断以及修所断,
自地三心色界一,无垢心识之行境。
这些烦恼,以所缘的方式增长,为了能够了知,讲境和有境。若问:那么,所有随眠依靠什么事物而增长呢?对此,任何一种随眠成为几心的对境呢?要通达所有的随眠是以所缘的方式增长的道理。
一般说来,对境的随眠有十六种,也就是三界各有五类所断,苦谛、集谛、道谛、灭谛的见断,加上修断,总共五类所断。欲界、色界、无色界共十五种,再加上一切无漏法,共十六种,都可以成为对境。
它们的有境也同样有十六种,即缘三界各有的五类所断的十五心以及无漏心。对境也有十六种,有境也有十六种,这是概括性地讲的。具体来讲,其中苦谛见断——照见苦谛自相的时候能断除这些所断;与苦谛之因集谛见断;修断——通过串习要断除的烦恼;这些欲界所生的所有随眠是各自五心的所缘,这些都是属于欲界所摄。不管是苦谛、集谛之见断,还是修道之所断,这些烦恼各有五种心来缘。都是哪些?
首先以苦谛见断为例,集谛见断也是一样的。同分界遍行与非遍行及相应的一心,前面讲过,每个界各有十一种,三界加起来有三十三种,去掉遍行烦恼,剩下六十六种非遍行烦恼,与这些相应的心,这里算一个心。集谛见断遍行的一心,见道之所断,这是遍行,前面是遍行和非遍行,非遍行也可以缘同类的,遍行五类烦恼都可以缘,集谛见断是跟遍行烦恼相应的心。修断闻思所生的善心,这是欲界自地的三心,这三种心都可以缘苦谛见断。转生到色界也可以缘欲界的见断,如此再加上属于色界的一心。还有能对治苦谛见断的,自方的对治无垢苦法智也可缘欲界见断,这样一来,共有五种心,都可以缘苦谛见断,苦谛见断就成了以上五识的行境(即所缘)。
同样,欲界的集谛见断也是作为一切同分界遍行非遍行的一心(二者都可以缘);苦谛见断之遍行的一心,苦谛也可以缘它,但是遍行的才可以,非遍行的不能缘;属于修断的闻思所生的善心;属于色界的一心(如未至定);集法智的心(无漏心)这五心的行境。五种心可以缘取,欲界的集谛见断也可以变成五种心的行径。
属于欲界的修断也是同样,也是五种心,作为苦谛集谛的两种遍行烦恼;自地相应的闻思所生的善心等;属于色界的心(上面的心可以缘它)以及无漏心的所缘(能够断除它的,属于修断的无漏智慧)。总共也是五种心可以缘取,可以变成五种心的行境。
此外,欲界苦集直接缘灭谛、道谛见断的只有无漏心,因为对灭道谛颠倒执著与再度颠倒执著也不缘,自地就是这样的,上地的烦恼不缘下地,无色界由于远离善法也不缘,因为距离太远,中间还有色界,由此可见,除了上面所说的无漏法以外其他心不能缘灭谛与道谛的见断。依此也应当了知以下的所有内容。
刚才讲的是欲界,苦谛见断、集谛见断、修断。
色界所生自地心,下三上一无垢心。
无色所生属三界,三心无垢心行境。
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见断以及修断三者各作为八心的所缘,具体怎样去了解?
作为自地苦谛集谛的遍行非遍行、修断善心三者(3)的所缘道理如前,还成为下面欲界的两种不同分遍行(遍行烦恼、遍行相应)、修断闻思所生善心三心(3)、上面无色界空无边处未至定的一善心(1)以及无垢类智(按小乘教理上面是类忍类智)同品心识(1)的对境。如此各作为八识的行境。总共有八种心识。这是色界的苦谛和集谛合在一起讲了,前面讲欲界时分开讲了。这里为了省略,是同时讲的。
无色界所生的苦谛集谛见断与修断三者各是十心的所缘,由十种心所缘。现在在讲无色界,下面是欲界和色界。
欲界、色界的苦谛集谛两种不同分界遍行的四种见断与相应的二修断,如前一样成为自地的三心即属于三界每一界三心共九心及无漏类智(和色界一样的,以忍类和忍智来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见道之所断)分此十心的行境。这十种心可以缘取无色界的苦谛见断、集谛见断和修道之所断,这里是三个合在一起讲的。
之前讲的是道谛和集谛的所断,然后讲灭谛和道谛所断。
灭谛道谛诸见断,加自地心之行境。
无漏三界末三心,及无漏心之行境。
苦集灭道之灭谛与道谛见断是在三界的有境心基础上再加同类心此等心识的行境。也就是说,欲界中前面的五心加上缘同类直接颠倒执著心,属于欲界的灭谛道谛各为六心的所缘,色界的灭谛、道谛的见断,是前面八个心,加上同类颠倒执着心,各为九心的所缘,无色界各是十一心的所缘,前面十种心,加上同类颠倒执着心。这是灭谛和道谛见断。
无漏法作为十心的所缘,即三界各有五类所断中的最后直接颠倒执著灭谛与道谛的邪见等(邪见、无明、疑惑,与此三者相应的心只算一个)各有二心,修断(闻思所生的)善心各有一心,如此三界各有三心,共有九心,再加上无漏法智类智也缘无漏法,因而它是十心识的行境。
这是无漏法,是境与有境之差别。
乙三、心具随眠之理:
具随眠心有二种,染污心与非染心,
染污心亦有二种,非染污心随增长。
刚才从对境、有境的角度讲了很多具烦恼的心。这些具随眠之心必定增长它的随眠吗?这是不一定的。
具有随眠的心有染污心与非染污心两种,染污心也有既具足随眠也增长随眠与只具足随眠不增长随眠两种。其中,既具足随眠也增长随眠是指凡夫的染污心,因为他们的贪心等烦恼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如果有直接对境就是以所缘方式增长,如果没有直接对境也是以相应的方式增长,都是增长。这里讲的是小乘有部的观点,凡夫之外的圣者也可以具有烦恼,但是不增长烦恼。
只具随眠不增随眠,也有这样的吗?小乘说有。是指诸位阿罗汉已断的过去烦恼与未来未生的烦恼虽然一起存在,但不会增长。
非染污心的有漏善法与无覆无记法是以所缘的方式增长,没有以相应方式增长,并具随眠,因为它们作为自地烦恼的所缘不可能不增长。这是有漏的。
然而,无漏心虽然作为随眠的所缘,但既不具随眠也不增随眠。要了知有两种不同情况:阿罗汉具烦恼但是不增长烦恼,凡夫是既具足烦恼也增长烦恼。
乙四、生起烦恼之理:
痴中生疑后邪见,坏聚边执戒见取,
尔后则于自之见,生起贪慢于他见,
嗔恚如是依次生。由具尚未断随眠,
境住非理之作意,此三因中生烦恼。
先讲一般情况下,这些根本烦恼是以什么样的次第而产生的。
若问:所有随眠产生的顺序是怎样的呢?首先对真谛之义愚昧不知(无明),这是根,无明是一切祸害的根。由烦恼造业然后产生痛苦,根本就是无明,所以觉悟很重要。如果不觉悟,都是痛苦的。从中产生思虑苦谛有无的怀疑,从中产生思索,对苦谛、五蕴、轮回的法是有还是无、是实有的还是非实有的,产生了怀疑。
之后依止恶知识而进行颠倒讲闻,从而产生认为无有苦谛的邪见,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产生怀疑之后,有人来引导,说世间是美好的、快乐的,于是就觉得世间不是痛苦的,此类邪见就出来了。
接着产生将蕴执为我与我所的坏聚见,这个次第不是绝对的。随后产生执著五蕴为常有、断灭的边执见,之后产生将边执见执为正确可信的戒禁取见,再后由于执为正确而产生见取见,其后对自之见解贪执,生起慢心(自满),对他见生起嗔心,产生了对立,如是随眠以上述次第而产生。
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但不是绝对的。首先肯定是无明,一般无明也是先有坏聚见、有边执见、再有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等等,也有这样产生的。这里就是这么讲的。那么,生起烦恼需要几种因素呢?具足未以对治断除随眠,如果有烦恼的违品,这个烦恼是不会产生的。没有违品,与生起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比如贪心是有妙欲、美丽的色相等等,嗔恨心是有敌人等等,这些与烦恼相合的对境存在,内心还有非理作意(不正确的念头,心里产生这样的分别念)这三种因而产生烦恼。
乙五(宣说异名)分二: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二、论中所出现之异名。
丙一(经中所出现之异名)分四:一、漏;二、瀑流结合;三、近取;四、解释彼等之义。
丁一、漏:
欲界除痴惑及缠,乃为欲漏色无色,
唯一随眠为有漏。彼无记法向内观,
入定地故合为一,根本无明故别说。
烦恼、随眠也叫漏,为什么叫漏呢?诸位法师如果要宣讲佛经,则对佛经中的名称务必要清楚,既然经中说“漏(烦恼)、瀑流结合、近取”,那到底它们指的是什么呢?
漏有三种,即欲漏、有漏与无明漏。也就是说,欲界中的五种痴心(无明)以外的烦恼十二见、四疑(观待苦等四谛)、贪嗔我慢各有五种,共有三十一随眠,加上在下文中将出现的十种缠缚,总共有四十一种随眠为欲漏,因为这些大多数都是缘欲界的漏法之故。色界与无色界中各有除了十无明随眠以外的二十六种,合在一起的五十二种随眠是有漏,因为这些多数缘上界烦恼之故。
若问:色界无色界所生的随眠合而为一称为有漏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两界的随眠为无覆无记法相同、内观相同、是入定之地相同故。合而为一来讲也是有必要的,由于上两界属于三有而不是解脱之地,因此是为了明确这两界不是寻求解脱的缘故。那什么是无明漏呢?三界的十五种无明是无明漏。三漏,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无明合在一起叫无明漏。
若问:五类所断中十五无明单独称为漏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有理由的,轮回的根本即是无明,如果断除了无明,那么其他的所有随眠也将断除,为了明解这一点而将无明单独称为漏,有必要也有理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