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一)》 ︱ 宗喀巴大师 造 法尊法师 译 ︱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透过以上的抉择就知道,在三乘圣教当中,除了少分别缘开遮之外,佛的圣教彼此间极为随顺的缘故,要想趣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必须完整具备下下乘道的功德种类。

“三乘”,指声缘乘、菩萨乘和金刚乘。“五道”,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三乘又各有五道。三乘五道的修心有必然的次第,要由下而上、从浅入深,逐渐地开发自心的功德。要想趣入上乘深广的大道,必须圆满下下乘道的功德。粗分的离过证德真正在心上做到了,才能趣入细分的修证。还不具备下品功德,就妄图逾越次第、一步登天,那是难以奏效的。

好比小孩学走路,首先得由大人扶着,等脚力充实了才能独立走,走熟练了才能学跑。又像世间学某种学问,要由浅至深逐步地产生认识。学每一门课都有必然的次第。心上开发的缘起也是如此,要逐渐地集聚相关的因缘,来引生见解、拓开心量,然后发展出行为。这个开发有先开一点、再开得更多、再完全打开的次第,不可能小的没开发有,就出现大的开发。一定是逐渐地开发,逐渐地转化,逐渐地成熟,一旦积累到量,顿时就有大的开发,最终全部开发而成佛。无论是内心的见解、意乐、行为等,一定要遵照次第来打开。每一个都是缘起事件,都要从粗到细逐渐地发展。

凡是属于缘起的有为法事件,或者落在时间范畴里的事物,都一定有产生和发展的次第。都是按照次第,一步步地由因位转成果位来完成。(日常生活中,学写字、学算术或者做饭、开车、造房子等,都是依照次第来完成,这是有为法的规则)。由此就能完全确定,内心的开发也一定要依循次第来完成,不能违背缘起规则。佛施设教法也是按照内心渐次升华的程序,引导众生从世间善道升华到出世间善道,从小乘道转入大乘道。一整套教法是一种上下连贯、极其完备的体系。为了入上上,首先奠定下下的基础,下下修得充实圆满,稍作接引就入了上上。到了上上,又把下下拓展、加深,所以各层教法间极其随顺。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波罗蜜多的道法,如同《般若经》所说,三世诸佛同行的道就是六度的道,而不是其他。由于它是佛道的栋梁,支撑佛道的关键,因此是不应该舍弃的。舍弃了它就是舍弃了大乘佛道。金刚乘里也频繁宣说六度的缘故,可见是显密大乘共同的道。

如果在共道分——波罗蜜多道的意乐和加行上,再加密乘各种不共的道——灌顶、三昧耶戒、生圆次第及其眷属,就能速疾证到佛果。但是如果认为入了密乘,就可以舍弃共道不修,那是极大的错谬。

所以,密乘的不共之处是采用了加速成佛的方便。此外在发菩提心(意乐)和修学六度(加行)上,跟波罗蜜多乘完全一样。如果趣入密乘后就舍弃波罗蜜多乘,那就舍掉了成佛的愿力和加行。但是,不发菩提心、不愿成佛、不修持六度的乘,哪里是金刚乘?连大乘也不是。因此,入密乘后舍弃波罗蜜多乘共道的做法是非常错谬的。

(四)不了解圣教无违的过患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如果没得到圣教无违的认识,会很容易生起谤法罪。

这要通过正反面的抉择来得到认识:

一、正面抉择:如果确认了佛的圣教都是引导众生成佛的一分要素,或者都是在引导众生的心除过引德,把心一步步地往成佛的目标上引,就像老师一步步地把学生教上去那样,就不会生谤法之心。

成佛是最高目的,为了完成它,要有一系列施设教法、引导内心除过引德的次第。这个过程相当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由内心渐次地转变来完成。就像老师要把学生带上去,需要一节一节课地教,每一次达到一个效果。经过成千上万课的串联教导,合起来才能完成十年教育。跟这个比喻很相似,佛用了几十年转法轮,设立各级教法,渐次地培养众生。每次所说的法都起到一分除过引德的效果,带着众生的心往成佛的目标上迈进了一步,所以都是成佛的一分要素,没有“一者推进、一者障碍”这样性质相违的情况。得到这个总的认识后,就再不会起谤法的心。

二、反面抉择:如果没认识到“圣教都是成佛的要素或一分助缘”,就很容易以偏执心发生舍法的行为。通常,以自身的因缘在广大的法海里遇到了某种法,得到了一种相似决定,就会看重这个法,执为殊胜,贬斥其他法为不好或者不是成佛的妙道等。这样把圣教判定为不善妙的体性,就是在谤法。

尤其是对于上乘的法,如果起了一分相似胜解,往往自鸣得意地认为“我非常有胜解,这才是殊胜的法,其他都不需要”。以此心态引出的行为是,学了大乘就舍小乘,入了密教又舍显教,在密教里学了无上瑜伽还会舍下三部。会特别容易造下谤法罪,引起极严重的后果。

极相系属的涵义

“极相系属”,是指无知、相似胜解和谤法这三者有密切关联。如果对于“一切圣教无违”这个大要点完全无知,又对于某一分法生起了相似胜解,就特别容易出现舍法的心态。无知加上狂慧,会肆无忌惮地造业。要看到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真通达了圣教无违,就绝对不会谤法;没有对某一分法发起相似胜解,也不容易起谤法的心。无知又发了相似胜解,那十有八九容易起舍法的心。这是由缘起的法则决定的。

“甚易生起”指在这样的因缘下,谤法的行为特别容易发起。各宗各派里都屡见不鲜。无论学禅、净、密哪一宗的法,常常是得了一分相似决定后,就执著这个法好,其他法都不要或者不太好等等,表现得非常偏激、狭隘,有很重的守己排他的心理。

通常凡夫都有俱生的偏执习气,如果事先没有在心里确立“圣教都是成佛要素”的观念,没有对佛道产生全局的认识,那进了佛教百货商场,就会随意地挑法门、找感觉,东听听西学学。终于哪天遇到了某一种法,又产生了相似的决定,这时偏执的习性很容易就出来,会马上看重这个法,认为就这个法好,其他法都没什么用,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可以不学。像这样以短浅的眼光,对极其完备的圣教乱作评判,歪曲事实地说圣教中还有不好的法,那就造了极严重的谤法罪。

就像瞎子稍微见了一线光的假相,马上评论说:“全世界只有这一线是光明,其他地方都是黑漆漆的。”他不知道自己是个瞎子,没有评判权,自己作出的判定哪里符合事实?在佛法里似懂非懂地生了一分相似决定,就像瞎子见了一线光的假相,以此盲目地乱判佛法,是极其危险的。这样以无知加上相似决定,感觉自己很有资本,就容易造谤法罪。

谨防自心的错误判断

借助比喻来说,大家都知道读书需要全面发展,如果一个学生学了一门语言课,有点成就感,就认为我只学语言,其他课都没意思,不必要学。这样放弃其他功课的学习,就会障碍他全面发展,结果损坏了他的前途。要知道,某种暂时的想法往往很不正确,因为并不是统观全局的抉择,单凭它来判定是很不理智的。

学佛的人接触到某一分佛法,特别符合他的习气,又生起了相似决定,那马上就会出现偏执心态,会狭隘地执著我只要这个,其他都不要。他不知道,出现这个内在的指令,意味着放弃圆满的发展。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轻率地做出整体大方向上的决定,在修道的总决策上出现偏差,那会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所以要用理智来驾驭心的方向,不能凭一时的喜好就做出判断。凡夫很多时候都是以偏爱的心来决定行为的方向。其实,仅仅随着自己的爱好来做,就是出错的根源。由爱好来判定,有太多的问题。一旦判断错了,就基本断送了修法的前程。

大家一定要记得,无论是对待圣教的态度,还是对于成佛道路的抉择,都要非常慎重。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个凡夫,内心经常处在颠倒当中,以俱生的习性很容易就陷入狭隘、偏执的心态。一落在偏执心中,往往只随自己的喜好来做取舍。对此,佛在经中特别教诫:“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注意看到,我们的心在佛法里起了偏执之后,心会非常愚昧,会一下子变得心量狭窄。除了所执著的那一点,其他都看不到。比如,对于完整佛道上各种道体和支分的功能,对于自己当前所处的地位,对自身上存在哪些缺陷,要修什么法来弥补、完善;在发展上要有哪些次第;在各阶段要依靠哪些法道,来达成哪种断证;前后的法道又是什么关系,怎么摄集在自身上修持等等,一概不作考虑,心胸变得非常狭窄,性格也容易偏激、执拗。由这样有问题的心发号施令,是非常危险的。凡夫的心本来是危险的,错判了佛法尤其危险!

目前特别紧要的是,帮助大众确立圣教无违的观念,这是学道之前极重要的教育。不然,在这个大观念上没转换好,有偏执习性的凡夫,一旦进入佛教法海,几个人有眼光看到全体法藏的共性和各种施设法道的机制、各种道的关系等等?佛教是极为高深、广大的,凡夫是个幼稚小孩,很难自己明白这深广领域里的事。所以首先要由大人来灌输这个观念,让他在入道之前就先了解整个体系里的事,不要在原则和方向上犯大错误。就像开车前,先要熟悉交通规则和做好安全教育那样。不然,出错的频率就太高了。只把自己喜爱的法执为自方,其他都判为他方,缘着圣教不断地起贪嗔,堕在极可怕的罪恶深渊里。

就好比穿衣服,人到中年就倾向于端庄的风格、沉稳的颜色,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最有品位的,对于种种新潮的款式以及亮丽的颜色就持排斥的态度。当看到一些年轻人的时髦穿着时就很反感,甚至还会评头论足嘲笑一番,认为他们没有品位。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则喜好时尚、新潮,认为中年人的选择太过沉闷,没有生气。这就是凡夫的心理。

要从中看出,人都被偏执心给骗了。如果没被偏执心蒙蔽,会看到种种的款式都是好的,并没有一好一坏的差别。但是被偏执心障住,就只认自己的好,不认为其他好。这只是颠倒心发出的无理判断,丝毫不可信。现在关键是完全否认掉偏执心的判断,把它彻底淘汰出局。

一个凡夫要真正升华成佛,就必须在自身上一分一分地除过引德。为此就要按照佛设立的法道,一步一步地修心,逐渐地转化、也就是遍学三乘法道来完善自身,逐一转成内心的实证。但是,偏执的心态让人成了高度近视,见不到法道的深广,只在法海里吸取一滴,就自鸣得意地认为其他都可以舍弃。在一种法上发生了相似决定,就武断地舍弃其他法道。或者固执成性,认定了只要这一点,其他都不肯学,出了偏差也不愿改正。或者只抓上乘法、不要下乘法,如果劝他补好基础,他是心意已决,绝不会听的。

总结

要知道,凡夫最信自己的心,而事实上这个心并不可信。因为它充满了错误的见解,多数是颠倒的习性,有很多偏执、固执、谬执。

凡夫的感觉往往不可靠,凭一时的想法就做出决定也特别危险。由往昔的善根能接受佛法,但他心里也藏着祸胎,因此有很多潜在的危险。比如他对圣教无违没有得到认识,又对某种法有一些似懂非懂的理解,这已经靠近了谤法之门。经因缘的诱发,马上就肆意地发表言论,说这个法好,那些法不好、不必要学等等。当谈到一些高深大法时,有一种引以为豪的心态,不知不觉就在藐视其他圣法,完全忘记了这些法都是释迦佛宣说的,是由一切种智流现的,哪里会不好呢?对于圣教体性的无知,加上对一分法的相似理解,两分因素一具备,就很容易引起谤法的行为。就好像火灾的因素已经聚拢,只欠点火那样。无知和似懂非懂这两点,跟谤法罪密切相关,因此论文中以“极相系属”来做醒目的提示。

大家要十分关注这个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宣扬圣教无违的观念,都应当护持佛教和一切学道人的心。要冷静地观察:按照凡夫的习性状况来衡量,谤法是特别容易发生、后患又极其严重的高发率事件。尤其是当代人,身处在这样混乱的时代中,危险性就更大。做个客观的统计,决定是这样。一来,中了自由主义的毒,因果上还没有得到定解,即使有一点,也都非常肤浅,这使得人肆无忌惮。二来,几十年受到世间法的熏染,又置身在信息海洋里,所以邪分别念十分炽盛,难得有宁静的心体会圣教的内涵,所以这个定解相当难引生。这样心浮气躁的状态,多数是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三来有膨胀的我慢习气。常常以大法来装饰自己,显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以针眼大的心量、颠倒杂乱的眼光以及肆无忌惮的习气,很快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言论,表明自己在圣教里只要这一分、不要其他法的态度,而且一盲引众盲地把别人也牵入火坑。这实在太危险,就像小孩舞大刀,一次就可能劈死自己和他人。

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大众尽快对于佛法藏的体性生起认识,来避免谤法灾难,让人人都能顺利地走菩提道。(这个内容相当重要,须要多思维、多讨论,不能简单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