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上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 昙鸾大师.著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上

天亲菩萨造论

昙鸾大师撰注

智圆法师解义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谨按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菩萨求不退转有二种道:一、难行道;二、易行道。

“难行道”是指处在五浊恶世无佛住世时期,求不退转为难。此难有多方面,此处略说数点以示其义。

(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佛正法中,小乘有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大乘有一实相印,若能依佛法修行,则能证得圣果。外道并非如此,颠倒迷惑,具种种邪见,所说仅是相似善法,而非真实。行者若无智慧辨别,误入外道法中,则成修道大障。

(二)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以仅求一己解脱的声闻发心而障碍大慈悲。“大慈悲”,指誓愿给予众生暂时、究竟诸乐的大慈及誓愿拔除众生粗细诸苦的大悲。此大慈悲即是大乘道的根本。若产生唯求一己解脱的发心,则是从菩萨道中退堕。

(三)无赖恶人、破他胜德:恶人见人修道,非但不成人之美,反而诋毁,制造障碍。

(四)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人天果报原非无漏善果,暂时享乐过后,便又堕入苦中,因此是颠倒。“梵行”,指清净之行,浅说为离欲之行,深说即涅槃之行。行者若求世间享乐等善果,则会失坏梵行。

(五)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即仅依自力修行,而无他力摄持。

前四种难是说容易堕入凡夫、外道和小乘中。第五种难是指入大乘道修行,唯依自力,而无佛力摄持,因此为难。像这类事处处可见。就像跛足人在陆地的道上步行,一天走不过几里,非常辛苦。比喻行大乘道多有内外障缘,使行者难以进步。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易行道”,是说仅以对佛生信这一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便得到佛愿力摄持而得以往生清净佛土。随后以佛力住持其心,当即入于大乘正定聚中。“正定”是不退转的意思。此情形犹如水路乘船,凭仗船力,不费气力便航行千里,因此安乐。

“信佛因缘”和“愿生净土”二句是指信、愿;“但以”即是说唯以信、愿之力,便能往生,显示了信愿为往生主因。“乘佛愿力”显示了他力。从“便得”到“入大乘正定之聚”之间,显示了此是得不退转的易行之道。以具足信愿,便能蒙佛摄受而往生,一得往生则入不退地,故是凡夫易行之道。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正是令行者对阿弥陀佛生信,发起往生誓愿,从而实修五念门,达成往生净土得不退转,因此是大乘法的极致、得不退转的顺风航船。此处“上衍”是大乘法的意思。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的别名。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舍卫国两地,为大众演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因此以彼佛名号“无量寿”作为经体。

佛在王舍城演说《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在舍卫国演说《阿弥陀经》,合称为“净土三经”。论名中的“无量寿经”四字,总指净土三经。

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1]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佛灭度后,有圣者婆薮槃头菩萨出世,服膺如来大悲教法,依据佛的净土经教作“愿生偈”,又造长行文,对偈文重加解释。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

梵语“优婆提舍”,我国没有相应的名词可以翻译,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翻译,可称为“论”。没有相应名词翻译的原因是:中国原本没有佛法。像此方著作就孔子所述称为“经”,其他人的著作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等类都有各自的体裁。

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

在佛所说十二部经中,论议经这一类称为“优婆提舍”。而且,如果佛弟子解释佛的经教与佛说的义理相应,佛也开许称作“优婆提舍”,以其所说入于佛法体相之故。

“入”,指显明如来圣教的体相或显明佛语密意,能使学人无误趣入。又可说,菩萨造论为能入,如来教法的体相为所入,以无误而入佛法之故,称为“优婆提舍”。

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此方所说的论,只有论议的意思,怎么能正确译出优婆提舍的涵义呢?譬如女人,她的儿子称她为母亲,她的兄长叫她为妹妹。像这些都是随着不同意义,而有不同名称。如果只用“女人”的名字来泛称母亲和妹妹,虽然不失女人这个大体,但哪里含有尊卑的涵义呢?这里所说的“论”也是如此(指泛称论只有论议的意思,而没有入佛法相、与佛经义相应等涵义)。因此仍保存梵音,称作“优婆提舍”。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全论从始至终有两部分:一、总说分;二、解义分。

总说分,就是前面全部的五言偈文;解义分,就是“论曰”以下的长行文。之所以分两部分,有两层涵义:(一)以偈文颂出净土经义,是为了总摄经文,就是以精简的文字概括净土诸经的要义;(二)以长行论文解释偈颂,是为了开解偈文的涵义。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无量寿”,是说阿弥陀佛寿命极为长远,无法以分别心思维衡量。“经”是常的意思,是说极乐净土正报阿弥陀佛与菩萨圣众的清净庄严功德、依报国土的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利益(如一往生净土便横超生死、住不退地、成就大乘极广大功德、成满普贤行愿等,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利益),由于净土教法能给众生作大饶益,可以常时行于世间,因此称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说论议经的名字。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愿”,是欲乐的意思。“生”,是说天亲菩萨愿往生西方安乐净土,在如来清净莲花中化生,因此说“愿生”。“偈”,是句数的意思(四句为一偈),用五言的句子把佛经要义概括地颂出来,因此称为“偈”。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

“婆薮”译为“天”,“槃头”译为“亲”,本论作者名为天亲,其具体事迹记载于《付法藏经》。“菩萨”,完整的梵音,应该叫“菩提萨埵”。“菩提”是佛道的名称,“萨埵”或称作众生,或名为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坚固的志愿,因此称为“菩提萨埵”。现在只说菩萨,是译师省略了。“造”,就是作的意思。因为人们以某论是大菩萨所造,就会重视这部法,所以要说“某某造”。

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解释本论名义至此完毕。

△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

本论偈文共二十四行,每一行四句。全篇分为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门。

按照长行的解释来划分: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其中“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三句是礼拜门和赞叹门,“愿生安乐国”一句是作愿门。

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

第二行:“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即是论主自述:“我依据佛的契经而造论,与佛的圣教义相应”,此即表明自己依止世尊言教,宗奉佛语。

为何说此一偈呢?这是为成就“优婆提舍”名称的缘故,也是成立上三门、发起下二门的缘故,因此其次宣说。

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

从第三行起至第二十三行结束,是说五念门中核心的观察门。最后一行是回向门。

以上对全部偈文分章完毕。

[1] 服膺:牢记在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