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门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 昙鸾大师.著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此下先释“世尊”,次释“我一心”,再释“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最后释“愿生安乐国”。
(一)解释“世尊”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
佛有别名和通号。譬如,释迦、药师等是别名,如来、应供等为通号。“世尊”是诸佛的通号。论其智德,一切义无不了达;论其断德,已除尽一切习气。即佛对于一切事、理、性、相无不了达,永断烦恼、所知二障习气,以佛圆满智、断二德之故,堪能利益一切世间;以佛自他二利功德究竟之故,成为世间无上尊重,因此称为“世尊”。
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
此处“世尊”,论主称呼的是释迦如来。何以得知呢?下句言“我依修多罗”,表明天亲菩萨在释迦佛的像法时期,奉行释迦经教,所以愿生安乐国土。由于他的愿生是遵奉释迦言教,因此知道“世尊”称呼的是释迦佛。如果说这是天亲菩萨遍告诸佛,也不是不可以。
以下说明造论先启白世尊的原因。
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
菩萨归向佛,就像孝子归向父母,忠臣归向国君般,一举一动不自作主张,出入行事必遵从吩咐。知恩报德,理应先向佛启白。
慧命依佛而生,由佛而养,恒时念报佛恩,因此造论首先启白世尊。
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而且所愿是往生安乐净土,事关重大,若佛不以威神加被,如何能实现呢?为乞求佛力加持自心而成办往生,因此仰告。
又,所愿是造论开显净业行门,阐明净土庄严,若不得如来威神加被,怎能做到所说契合佛心呢?因此为求佛力加持,而仰告释尊。
(二)解释“我一心”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
“我一心”,是天亲菩萨督促自己的话:我念无碍光如来而愿生安乐净土,心心相续,心中唯此一念,别无他想间杂。
“一心”,指不二之心。由一心方能感佛,故论主一心归命弥陀、求愿往生。一心有二义:一、相续;二、纯一。“相续”指念念不断,“纯一”指不杂他想。
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
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问:佛法中说无我,论主为何还称“我”呢?
答:说“我”有三个根本,即有三大类:一、邪见语:本来无我,以邪见计我而说我;二、自大语:以我慢而说我;三、流布语:随顺世间,假称为“我”。天亲菩萨说“我”,是自指的话,用的是流布语,而不是邪见和自大语。
其实,所谓的众生只是色、受、想、行、识五类法的积聚。这只是多种体性、念念生灭的法,并非常、一之“我”。而凡夫恒时执“我”并说“我”,即是邪见语。非但执“我”,且缘着“我”貌美、多财等而生骄慢,口中说“我如何如何”,则是自大语。为引导世间众生趣入佛法,随顺世间而说“我”,则是流布语。天亲菩萨用“我”代表“自己”,用的是流布语。
(三)解释“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
“归命”,即是五念门中的第一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第二赞叹门。
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
何以知道“归命”是礼拜呢?在龙树菩萨所造的《阿弥陀如来赞》中,有时说“稽首礼”,有时说“我归命”,有时说“归命礼”,都是礼佛的意思。而且,本论长行文里也说到修五念门,礼拜是其中一门。天亲菩萨既然誓愿往生,怎么会不礼佛呢?由此可知:归命就是礼拜。
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
然而,礼拜只是恭敬,并不一定是归命(五体投地是做出恭敬的礼仪,不等于有归命之心)。归命则一定是礼拜(以身命归依,定是发于至诚,当然是礼拜)。以此衡量,归命比礼拜殷重。偈颂是申明自己的发心,应说“归命”。后面论文解释偈义,是宽泛地说“礼拜”。二者彼此成立,其义则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