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 昙鸾大师.著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由于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不虚作、住持”的功德庄严,因此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的内容,至此解释完毕。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
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
问:难道观察如来的庄严功德还有不足,还须观察菩萨的功德吗?
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于翼赞[1]道,岂足云满。亦如薪(zī)小,则火不大。
答:譬如明君在上,就一定有贤臣辅佐。尧舜称为“无为而治”即是一例。“无为”指圣人道高德重,自然感得贤臣辅佐,共襄大业。同样道理,若只有如来法王住世,而无助佛宣化的菩萨法臣,则在宣扬圣教上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圆满。又如柴草堆得少,火势则不旺。
总之,这是表明极乐净土不仅成就了教主佛的功德庄严和国土的功德庄严,还成就了眷属诸大菩萨的功德庄严,因此是最极圆满的成就。譬如人类所希求的圆满有身、受用和眷属三项内容,而这三者修到究竟圆满时,就是佛的色身、刹土和眷属,此即是究竟增上生的成就。
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
如经所说,在弥陀佛国中,有无量无边的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都是此生过后便在他方候补作佛的大菩萨。若对此等大菩萨称名、忆念、皈依、观察,则如《法华经·普门品》所说,一切所愿无不满足。
然菩萨爱乐功德,如海吞流,无止足情。亦如释迦牟尼如来,闻一目暗比丘吁言,谁爱功德,为我维针。尔时如来从禅定起,来到其所,语言,我爱福德。遂为其维针。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犹未满耶。佛报言,我功德圆满,无所复须。但我此身从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爱。
然而菩萨爱乐功德,犹如大海吞纳众流,终无止足之心(大海吞纳再多的水流,也不会想:我的水量已足!不必再吞纳了!如此,菩萨爱乐功德无有厌足之心,如长劫行布施,不会想:我已经多劫对众生做了很多的布施,我的布施已经做够了)。
又如当年佛听到一位失明比丘说:“谁爱功德,能帮我穿针。”当时佛从定中起座,走到失明比丘的跟前说:“我爱功德!”然后亲自给他穿针。失明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惊喜交集地说:“世尊来给我穿针了!”“世尊!难道您的功德还没圆满吗?”佛告诉他:“我的功德已经圆满,我没有须求的功德。但我的成就源于功德,我知道功德的恩德所在,所以说‘我爱功德’。”
如所问观佛功德,实无愿不充。所以复观菩萨功德者,有如上种种义故耳。
如同此问,观察阿弥陀佛的功德,实际已经能满足一切所愿。之所以再观察诸大菩萨的功德,是有如上的种种义故。
其义即三种:一、为观察极乐世界有眷属圆满的功德庄严,诸菩萨法臣辅翼弥陀法王,宣扬佛法,教化群生;二、由观察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的功德庄严,能够成满所愿;三、以大乘人爱乐功德,恒无厌足,不仅观察佛功德,且观察菩萨功德。如同普贤愿王中的称赞、随喜大愿,其行持为广大、平等、无尽的普贤大行。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前半颂是说极乐世界八地以上的菩萨,常转清净无垢法轮。依本注所说,“无垢轮”是指佛地功德,以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称为“无垢”。阿弥陀佛为净土诸大菩萨常转此无垢法轮,诸大菩萨也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有停息。
后半颂为比喻。“日轮”,比喻诸大菩萨的法身妙体。“化佛菩萨”,指当众生善缘成熟时从法身中显现佛、菩萨等化身相,如日轮与河水缘聚时则显现日影般。
“须弥”表不动摇,指分身尘刹,千变万化,而不动本处。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但是小菩萨,不能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或但声闻人天,所利狭小。是故兴愿,愿我国中,有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佛因地为何兴起此庄严呢?是见到有的佛土只有小菩萨,不能在十方世界广作上供下化等佛事;又有国土只有声闻与人天会众,所作利生事业十分狭小。因此兴起悲愿:愿我成佛的国土中,无量大菩萨众,不动本处,遍至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恒时广作上供下化等的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现百川。日岂来耶,岂不来耶。
譬如日轮在天上,其影像映现于百川中。日轮哪有来与不来呢?日轮并没有飞下水来,也不是不在水中显现影相。与此类似,极乐诸大菩萨实未移动本处,仍应众生善缘而处处化现,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十方有缘十方现”。诸大菩萨哪有来或不来呢?
如大集经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时,不加心力。菩萨亦如是。先治一切诸佛及众生应供养应教化种种堤塘。及入三昧,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者,虽常修行,实无所修行也。
如同《大集经》所说:譬如有人首先妥善修治堤塘,考虑堤塘建在哪里、多大面积、出入口设在何处等,等到做完这一切加行而放水时,则不必再费心力。菩萨也是如此,首先修治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等种种堤塘(即八地前有种种发愿、修行),等修到八地之后,入三昧时,身心不动,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如实修行”,指虽然恒时修行,实际无所修行。
是故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由于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已经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因此说:“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无垢”,指诸大菩萨远离虚妄分别的垢染。“庄严”,指其心地具足万德。心光普照,一时遍现于十方诸佛的法会中,教化群生,因此说“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此即是成满普贤行愿,所谓“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等。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眷属,欲供养他方无量诸佛,或欲教化无量众生,此没彼出,先南后北。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有出没前后相故。是故兴愿,愿我佛土诸大菩萨,于一念时顷,遍至十方,作种种佛事。
佛因地为何兴起此庄严呢?是见到有如来大会中,眷属欲供养他方世界的无量诸佛,或者欲教化无量众生,从此方隐没而现于彼方,先在南方后往北方,不能以一念一时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因其有出没相和先后相之故。见此情形,法藏菩萨兴起悲愿: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诸大菩萨一念一时顷,遍至十方世界,作诸佛事。
是故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由于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已经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因此说:“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问曰,上章云,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岂非是一时义耶,与此若为差别。
问:上一章说到“身不动摇而遍至十方”,“不动而至”不就是一时而作吗?和这里所说如何区别?
答曰,上但言不动而至,或容有前后。此言无前无后,是为差别。亦是成上不动义。若不一时,则是往来。若有往来,则非不动。是故为成上不动义故,须观一时。
答:上面只说到“不动而至”,或许有时间先后。有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才做到了遍至十方。这里则是指无时间先后,一时遍至十方。这是二者的差别。
同时也是以此成立上面的“不动”义。因为:若成办诸多事业不是一时完成的话,那就有时间的先后,比如先在东方,后在西方,这样就有往来;而有往来,就不是不动。因此为成立以上的不动义,须要观察一切事业在一时中全部完成。
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常常普雨天乐、天花、天衣、妙香等供养具,普供十方诸佛,赞叹诸佛在因地时的大愿大行以及果地成就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时,无有分别之心。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土,菩萨人天志趣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穷世界,供养诸佛如来大众。或以己土秽浊,不敢向诣净乡。或以所居清净,鄙薄秽土。以如此等种种局分。于诸佛如来所,不能周遍供养,发起广大善根。是故愿言,我成佛时,愿我国土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一切诸佛大会处所,雨天乐天华天衣天香,以巧妙辩辞,供养赞叹诸佛功德。虽叹秽土如来大慈谦忍,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叹净土如来无量庄严,不见佛土有清净相。何以故。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若于佛土起优劣心,假使供养如来,非法供养也。
佛因地为何兴起此庄严呢?是见到有的国土中,菩萨和人天的志向不广,不能遍至十方无数世界,供养诸佛和诸佛的眷属众;或者因为自己的国土不清净,而不敢去清净国土;或者因为自己的国土清净,而轻视秽土,不愿意去秽土修行。(此处执著国土不净而有自卑感,以及执著国土清净而有优越感,都是净秽的分别。)以此种种狭隘分别,导致不能周遍供养十方诸佛,发起广大善根。(这是被偏执心所障,分别自方、他方、净土、秽土等,由此障碍发起广大善根。)
见此情形,法藏菩萨兴起悲愿: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中,一切菩萨、声闻、天人大众,遍至十方诸佛的大会处所,在诸佛前普雨天乐、天花、天衣、天香等上妙供养具,如妙音天女般以巧妙辩辞赞叹诸佛功德(此即是普贤供养、称赞大行)。正如此赞叹时,心中不分别此优彼劣,虽然赞叹秽土的如来大慈谦忍,而不见佛土有杂秽相;虽然赞叹净土的如来无量庄严,而不见佛土有清净相。
为何呢?以诸法法性平等之故,从法性而来的诸如来亦平等,故称如来为“平等觉”。若对佛土起优劣之心,则纵然供养如来,也不成法供养(这是因为自心著相,分别优劣,不契合平等法性,所以不成“法供养”)。
是故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由于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已经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因此说:“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极乐世界诸大菩萨愿生在浊恶世界里救度苦难众生,于无佛法处住持佛法:哪个世界没有佛法功德宝,我愿生在彼世界中,如佛般为无量众生开示佛法。
这也就是普贤大士住持佛法的广大行愿,如:“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等。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软心菩萨,但乐有佛国土修行,无慈悲坚牢心。是故兴愿,愿我成佛时,我土菩萨,皆慈悲勇猛坚固志愿。能舍清净土,至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示如有佛,使佛种处处不断。
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悲愿呢?是见到有软心菩萨只欢喜住在有佛的国土中修行,无有坚牢慈悲心。因此兴起悲愿:愿我成佛之时,国中菩萨皆慈悲勇猛,志愿坚固,能舍离清净土,到他方无佛法僧处住持庄严佛宝、法宝、僧宝,示现如同有佛般,令佛种性处处不绝。
此处“不坚牢”的意思是:当见到众生秉性恶劣、刚强难化、行菩萨道时间极长、须做的事业无量无边等时,内心会动摇、退转。“坚牢”是指为了度化一个众生,纵然要入在地狱中安住多劫,也不退缩。没有坚牢的慈悲心,只愿在有佛国土修行,而不愿入浊恶世界救度众生,就会成为圆满无上菩提的障碍。为此,法藏菩萨誓愿成就净土菩萨的坚牢志愿。
是故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由于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已经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因此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总之,诸大菩萨在自身成就了无生忍力后,分身尘刹,普度众生。
观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讫之于上。
观察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至此宣说完毕。
[1] 翼赞: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