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一)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14833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5月2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从今天开始给大家宣讲《俱舍论》。俱舍论(阿毗达磨)有大乘也有小乘的,此处主要讲小乘的境界。
之所以要讲《俱舍论》,是因为闻思部的师父们要精通佛理,就要学习四续五论(四续指密宗续部,五论指显宗的五部要论),这样才能精通显密。戒律论、中观论、因明论、般若论,都已经讲完了,今年讲最后一论——俱舍论。五论,有大乘的观点也有小乘的观点,以及佛在经中讲的种种法相和名言。
《俱舍论颂》是世亲论师的著作,世亲论师是“二胜六庄严”中的一位。所谓“二胜六庄严”,是佛圆寂后,对佛教事业作过卓越贡献者,他们庄严了佛所宣说的经典。世亲论师是“二胜”之一,是印度一位著名大德,因一位比丘尼的愿力而生。有关他的故事,我们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
众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圆寂后,佛法遭到了外道的三次摧毁。一位婆罗门种姓的明戒比丘尼,心里感叹:自己生为下劣之身,不能广泛弘扬佛法,不如与男人婚配生子,由后代弘扬阿毗达磨。当时印度是重男轻女的,女众无法像男众那般弘扬佛法。于是,她与一位国王种姓的男人成婚,生了无著菩萨。后来与其分开,又与婆罗门男子成婚,生了世亲论师。无著菩萨年长世亲论师很多。这两个儿子博学多才,也学习了佛法。二人成人之后,向母亲询问父亲的事业。母亲告诉他们,你们二人不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而生,而是为了弘扬佛法而生,但愿你们好好学习佛法,将来弘扬阿毗达磨妙法。
二人先在印度出家。后来世亲去了当时佛教非常兴盛的克什米尔,依止了大智者登桑(众贤),主要学习小乘阿毗达磨;无著菩萨则到鸡足山修本尊。
二人想法迥异:无著菩萨认为,只有面见本尊、得到加持才能精通佛理(确实如此,因为加持不可思议)。而世亲论师认为,应该依止一位大智者。克什米尔有很多大德,其中登桑尤为著名,于是世亲论师拜他为师,跟随其学习了很多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行了十二年,最后亲见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他带到兜率天——自己居住的地方,并给其传了很多法。《弥勒五论》是无著菩萨所著,也是弥勒菩萨所著。是弥勒菩萨亲传于无著菩萨,由无著菩萨在人间弘扬。
世亲论师彻底精通了所有的小乘佛理(阿毗达磨)后,离开了师父,回到了印度。此时,无著菩萨已先于世亲论师回到印度,弘扬大乘佛法多年,享誉盛名。最初,世亲论师不太理解大乘佛理,甚至说了很多诽谤之语。无著菩萨很为弟弟担心,如此诽谤大乘佛法,将来必定堕落恶趣。于是派两个得意弟子到世亲论师处。因弟弟有傲慢之心,自认为精通佛理,所以无著菩萨嘱咐弟子不要直接对世亲论师宣讲或劝他学修大乘佛法。
二人遵照无著菩萨的叮嘱,去到世亲论师处后,并无多言,只是在他住处附近,早晚大声读诵大乘经典以及无著菩萨的著作。
最初世亲论师满不在乎,甚至还有些反感,但慢慢地听进去了,最后知道了大乘佛法是正法,而且比小乘佛法更殊胜。他为自己以前说了很多诽谤大乘佛法的话而追悔莫及,他想:“这都是我不受管束的舌头惹的祸。”于是四处寻找剪刀,想以割舌头的方式忏悔。无著菩萨的两个弟子劝阻说:“这样做也不一定能清净这些罪业。若真后悔,不如去找你的兄长,他肯定有忏悔的方法。”
世亲论师听后去找无著菩萨,开始在无著菩萨面前听闻大乘佛理。为感恩并报答他的第一位师父——克什米尔的登桑,世亲论师在写了《阿毗达磨俱舍论》这部论典后,寄给登桑做为供养。因为这部论典里有很多“传说”、“据说”之类表示不满语气的词语,大智者登桑心想:世亲论师可能对之前的见解有些看法。他没有直接说,只是回了一封信,让世亲论师再写一个自释。
世亲论师在《〈俱舍论〉自释》里将很多违背教理、教言的地方提了出来。世亲论师主要是站在经部的角度宣讲了阿毗达磨,同时也从经部的观点对有部观点进行了遮破。登桑看到后并没有不高兴,反而非常满意。
世亲论师出家后最初学的是小乘佛法,后来又跟兄长无著菩萨学习了大乘佛法,当他知道了无著菩萨所传之法,皆为弥勒菩萨亲传,并且有何种疑惑,都会去请教弥勒菩萨。于是世亲论师拜托无著菩萨求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让无著菩萨转告他说:“因为你以前学的是小乘佛理,又曾经诽谤过大乘,所以你今生无法与我相见。但是你好好忏悔,广弘大乘,来世我们可以见面。”世亲论师非常精进,记忆力惊人,能够背诵九十九万部经典。后来精通了大乘,尤其在修了密法之后,亲见了本尊金刚手菩萨。
无著菩萨与世亲论师两兄弟,弘扬的大乘佛法是唯识而非中观,造了许多论典。无著菩萨圆寂之后,世亲论师继承并广弘大乘佛法,并蜚声海外、名扬天下,弘法利生事业更盛于无著菩萨。他弟子众多,而且这些弟子也是广博多闻、智慧超群,弘法利生事业亦不可思议,所以他被称为第二佛,功德光、陈那论师都是他的高足。以上为作者的简单介绍。
这部《俱舍论》,全论通过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内容与八品词句加以抉择。
此论分四:一、论名之义;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之义)分三:一、译名;二、解释论名;三、论名之必要。
乙一、译名:
这部论典的全称,梵语为:阿毗达磨够卡嘎热嘎。藏语为: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汉意为:对法藏颂。其中“阿毗”义为对,“达磨”义为法,“够卡”义为藏,“嘎热嘎”义为颂。
印度有四大语系,梵语是其中之一,诸佛传法用的是梵语。译师将论典译成藏文时,留下了梵文的名称。如此之必要在于:第一,为了串习语言。贤劫千佛皆在印度金刚座成佛,传法的语言为梵语。所以我们要串习梵文,将来学习佛法就容易了。第二,为了加持相续。贤劫千佛成佛之后通过梵语转法轮,梵语极具加持,即使念一遍、看一遍,也能获得加持。第三,为了感恩译师。梵语特别难学,当年译师们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到印度学习梵语,历尽了千辛万苦,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把这些经典、论典翻译成藏语、汉语。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能学习佛法、怎能学习如此殊胜的论典呢?所以我们要感恩译师。
乙二、解释论名:
下文宣说。
乙三、论名之必要:
以梵语宣说论名,是为了说明此法有确凿可信的来源;以藏语宣说译名是为了感念译师智者们的恩德。以此两种语言来宣说是为了通达两种语言的差别。
这部论典来自印度,印度对造论的要求非常严格,写完论典后,要当众宣布,此时有很多班智达及国王、大臣在场,并与造论者进行辩论。如果造论者获胜,或大家都觉得此论很正确,国王就会下令请造论者坐上法座,将所造论典供在高高的供台上,供大家礼拜。如果论典有不正确之处,或有些邪说,造论者与班智达辩论失败,国王会下令把这部论典拴在狗尾巴上用火焚烧,并对众人说,闻到此烟的人都会下地狱,让所有人躲避、远离。也有造论者会受到惩罚,被断掉手臂,关进牢狱。
甲二、译礼:
顶礼文殊童子!
此为译师在翻译前做的顶礼。译礼不属于论典,为译者所加。其原因是:
第一,为了遣除违缘圆满翻译,令翻译之事善始善终。
藏王赤热巴巾在位时有很多译师,翻译了很多经典、论典,为此他规定:翻译属于律藏的顶礼佛陀,因为除了佛的智慧,谁都难以衡量因果关系;翻译属于经藏的顶礼诸佛菩萨,因为经藏是以诸佛菩萨交流的方式所宣讲;翻译属于论藏的顶礼文殊菩萨,因为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等法,除了文殊菩萨的智慧很难细致了知。这里顶礼了文殊菩萨,说明此论典属于论藏,有必要让后学者了知。
之所以要顶礼文殊菩萨,是因为文殊菩萨乃诸佛智慧的象征,“文”,意为文殊菩萨的身口意远离了罪业之垢;“殊”,意为具备二利圆满之功德,异常殊胜。尽管文殊菩萨与诸佛一样,早已在密严刹土(即自性的刹土,彻底回归自性之意)成佛,但显现上仍以八地菩萨住世。
八地菩萨之上还有九地、十地,十一地就成佛了。文殊菩萨已经成佛了,却以八地菩萨的形象来普度众生。童子可以理解为八地境界,也可以理解为以十八岁的童子形象来普度众生。两种理解都可以。
译师在翻译论典前首先三门恭敬作礼。
译礼之必要:为使翻译圆满等实现诸多暂时与究竟的愿望。很多人都认为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岂不知文殊菩萨也一样,如果以身口意三门恭敬的作礼拜,文殊菩萨也是如此。
之所以特别顶礼文殊菩萨,是让人们知道此论是论藏的注疏,因此是辨别三藏的顶礼,也是法王赤热巴巾规定的顶礼。
甲三(论义)分二:一、入造论支分;二、真实论义。
乙一(入造论支分)分三:一、礼赞与立誓;二、解说论名;三、此论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说。
丙一、礼赞与立誓:
何者尽毁一切暗,引众脱离轮回泥,
顶礼如理说法佛,对法藏论此详说。
从此处真正进入了论典的讲解。世亲论师著此论典前,先做了礼拜,后又立下了誓言。通过忆念以下三种功德的方式顶礼伟大的佛陀:第一,通过自利断证圆满;第二,他利事业圆满;第三,成办他利之方便圆满。
第一,自利断证圆满:由“尽毁一切暗”而知道“何者”指佛陀,其他人不要说凡夫,连阿罗汉甚至菩萨也没有“尽毁一切暗”的功德与能力。
比方说,将一种东西送给白衣婆罗门,人们立即会知道白衣婆罗门专指天乐婆罗门。婆罗门有很多,但穿白色衣服的只有天乐婆罗门,所以就不必说白衣婆罗门是天乐婆罗门。“何者尽毁一切暗”,一说这句就知道“何者”唯一指断除了一切黑暗的佛陀。
此处讲的“一切”即十二处所摄的一切法。如经中云:“婆罗门,所谓一切即十二处所有法。”“暗”指我执为根本的八十种随眠及其所属。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中产生,此处的随眠是烦恼别名。此处先不讲所属,后面会讲。包括具染不知之痴暗与四不知因等非具染不知之痴暗。都是黑暗、愚痴,但有些是属于烦恼的(具烦恼的),有些是不属于烦恼的。比如阿罗汉已经断除了烦恼。虽然他们没有烦恼,但是还有四种不知因,所以他们的内心还有愚痴、黑暗。“暗”有两种,一种是具染不知之痴暗,一种是非具染不知之痴暗。
为什么说黑暗?如世人通常所说的黑暗能障碍见到色法。同样,以两种不知(即具染与非具染不知)障碍见到实相。如果有黑暗,就见不到色法,比如屋里特别黑,什么东西都看不到。同样,如果有两种不知——具烦恼和不具烦恼,就会障碍见到诸法之实相。这是小乘,尤其是有部宗的说法。大乘是烦恼障和所知障障碍见诸法之实相。
佛陀是彻底断掉了两种具烦恼、不具烦恼或具染污、不具染污的无明黑暗,即以不复再生的方式从根上断掉,不会再产生。这里讲的是自利断证圆满。论典里直接讲的是所断圆满,没有讲所证圆满,但间接地宣讲了所证圆满,证是智慧之意。如果没有圆满的智慧也不可能断除一切的无明黑暗。
阿罗汉有四不知因,他们有不了知的时候,也有无明的时候。即因佛法深细而不知、因对境遥远而不知、因时间久远而不知、因分类无量而不知。
其一,因佛法深细而不知,诸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如来之戒蕴等。
佛陀曾经修持的戒蕴,阿罗汉是无法衡量的,这是因为佛法深细而不知。
其二,因对境遥远而不知,诸如目犍连不知自己的母亲转生到具光世界。
目犍连的母亲转生到具光刹土,但目犍连通过神通观察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后来向佛请教,佛说他母亲投生在具光刹土。就是因为对境距离太遥远了,以他的神通也无法了知。
其三,因时间久远而不知,诸如舍利子不知华杰施主具有随解脱分的善根。
当时佛外出了,舍利子当家,八十岁的华杰施主想出家,但舍利子用神通观察发现,他没有出家的缘分而没有开许。后来他遇到了佛陀,向佛陀述说心事,佛经观察,发现华杰施主久远劫前曾经投生为猪,有一天被一条狗追赶,围着佛塔跑,尾巴上的泥甩到了佛塔上,恰好弥补了佛塔上的裂缝,以此种下了善根。
这是善业,还是无记,是有争论的。也许它不是一头普通的猪,当时也有一些好的动机,所以种下了善根,而且这个善根也不是普通的善根,是属于顺解脱分的善根。佛观察到了这些后,同意华杰施主出家。舍利子不知道,因为时间太久远了。
其四,因分类无量而不知。如阿罗汉罗睺罗(佛的亲生子)言:“孔雀翎羽唯一因,各种各样之分类,非遍知佛不了知,了知此故遍知力。”孔雀的羽毛华丽多彩,是有不同因缘的,除了佛的智慧他人无法了知。了知此故遍知力——佛以一种神通力对此毫不混杂地一一了知。细微的因缘差别,阿罗汉无法了知,唯有佛才能遍知。
这是四不知因,如果缺乏智慧和观察力,则无法彻底遣除无明黑暗。否则,不会有这种情况。
以上是自利断证圆满。
第二、他利事业圆满。“引众脱离轮回泥”,佛陀是出有坏圆满他利的大尊主,“出”即超出三界,“有”即具有五种智慧,“坏”即毁坏四种魔。佛之觉悟,正等正觉,与其他声闻缘觉菩萨不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依次转了三次法轮,他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真正引导有缘众生脱离近取五蕴生死接连不断流转的轮回淤泥。
“轮回泥”指淤泥,是青蛙等含生集聚处,一旦陷入,通过自力难以逾越,越用力越下沉,必须仰仗他人才能越出。同样,六道轮回亦是凡夫众生聚集之处,有贪爱的浸润,有贪欲之心,一旦陷入很难超脱轮回,必须依靠佛陀之智慧方能跨越、脱离轮回。将轮回比喻为淤泥非常恰当,因为深陷轮回如同落入淤泥,靠自力不可出,唯有靠佛陀的智慧才能引导有缘众生脱离轮回淤泥。
佛已二利圆满了,自己的福慧资粮亦彻底圆满,还具足了成办他利之方便圆满,可以转法轮,引导众生、救度众生。
第三、成办他利之方便圆满。与其他的圣人不同,伟大的佛陀还具足成办他利的圆满方便,佛为利益有情如实宣说自己所证之道。佛在印度成道时,大地为之震动,出现了很多瑞相。知道他并非凡夫,很多人前来询问:“你是谁呢?是神,是天使,抑或是尊主?”佛说:“我是个觉者,已醒悟并彻底解脱、圆满了。”如果想跟我学,我可以教你方法,依此方法去做,你也可以醒悟,成为一个觉者。佛如是宣说自己所证悟之道。佛主要是宣说真谛,这里有个偈颂特别好。我特别做了翻译:
“诸佛非以净水洗刷诸恶业”。
很多外道认为:以净水可以洗刷众生的诸恶业。如裸体外道,主张在恒河中洗浴消除诸业障。佛否定了,No!
“众生之苦亦非佛手亲遣除”。
佛手,意指神通。是不是以手遣除了痛苦,或通过神通遣除众生的痛苦?不是。有些外道主张,虔诚的祈祷,神就可以以广大神通为你遣除全部痛苦。佛成道之后又说了,No!
“岂可自证转移他众之相续”。
是不是将自己的境界转移到他众的相续中?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学佛人,都想不劳而获,都想得到加持:“佛加持我,让我开悟;上师加持我,让我见性……”并非如此。那佛陀以何种方式度化众生?
“唯说法性真谛遍将众生度”。
佛陀唯一宣讲法性真谛让众生开悟见性,明白诸法的究竟实相,有了智慧就可以遣除无明。无明是一切祸害之根,对治无明必须靠智慧。佛在相上讲因果轮回,体上讲无我、空性等真谛,让众生明白诸法的究竟实相,看破万象之后内心就不无明了,也不可能有祸害、烦恼、痛苦,不可能有任何不圆满。
佛教和其他宗教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学佛,要学智慧,做一个觉者,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佛也学过很多种法门及学说,他认为这都不是究竟的,解决不了问题,后来他独自在菩提树下打坐,最后证悟了这个道理,为我等众生宣讲并以此方式度化、救度众生的。
为此,在具足三圆满的佛尊前顶礼。这是作者世亲论师在做论典之前做礼拜。世亲论师是个大智者,对佛毕恭毕敬。世亲论师于造论初始先给佛陀以三门毕恭毕敬的方式而顶礼。有何必要呢?为了使自己与圣者行为一致以及成办暂时与究竟之事。
第一,按照惯例,一个智者,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重要的事情,首先会做顶礼。在此处世亲论师也是如此,造这部论典之前做顶礼,让大家明白世亲论师也是个智者,并对世亲论师生起信心,这样,自然会重视他造的这部论典。他顶礼佛陀,可以获得佛陀的加持,遣除一切违缘,使他造论之事可以善始善终。
顶礼佛,还可以积累资粮,令事业圆满。以上是顶礼的必要。
顶礼之后应当详细宣说对法藏论。下文叙述对法藏论的内容。
何为论?并非何人的撰著都可以称为论典,论典是有标准的。“论”的梵语为夏札,义为对治、救护,佛教的论典必须具备两个功德:第一,能对治烦恼和妄念;第二,能从恶趣三有的痛苦中救脱出来。
对此,作者极为细致地加以解释宣说。其必要在于:为了暂时造论圆满,究竟获得解脱。
丙二、解说论名:
净慧随行为对法,为得彼之诸慧论,
对法之义纳此中,或此所依故为藏。
前面没讲论名,在此处详细解说。
为什么此论叫做对法藏呢?通常而言,对法分为胜义对法与世俗对法。
一、胜义对法:见道、修道以及无学道(佛的境界)的无垢智慧(净慧)及其随行分或者说所属五蕴或四蕴。随行分和所属是一个意思。
胜义对法,因见道、修道、无学道三者皆是圣者的境界,称之为净慧,清净的智慧。其所属为五蕴或四蕴。因为小乘尤其是有部,认为无漏的智慧也叫无漏戒律,属于色法,是一种细微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叫做无表色。无表色不是没有,现代科学发现的紫外线、红外线等都是跟它一样看不到、摸不着的。
要产生这些智慧,就要依靠静虑六地:其中初禅三种,包括初静虑将禅未至定、初静虑粗分正禅、初静虑殊胜正禅,加上第二静虑正禅、第三静虑正禅、第四静虑正禅,共有六种静虑(禅定)。产生智慧要靠这些禅定,依靠欲界的心很难产生智慧,因为欲界的心太粗了;依靠无色界的心也不能产生智慧,因为无色界的心太细了。
无漏戒律与其所依靠的静虑六地之五蕴,都是属于胜义对法。这是小乘的观点。按大乘的观点,戒律是内心的决定,不是色法。大乘不承许无表色,无漏智慧,也叫无漏戒律不属于色蕴,不是色法,所以所属法按有部观点有五蕴,按大乘观点是四蕴。
无漏戒律无表色与依靠静虑六地的受、想、行等均是成住同质,因此称为所属五蕴。成住同质:同一位置上,同成同住,同时生、住、坏、灭而又同质之诸异类事物。依靠的意思是说静虑六地能生起那一地的本体,而并非是像枣核依于铜盆的能依所依之义。
二、世俗对法:为了获得胜义对法,存在于趋入之因——诸心之所属中的俱生智慧以及闻思修所生三慧一切有漏智慧。人有一些与生俱来智慧,前世串习的人都有俱生智慧,比如有些人一看就会,有些孩童就懂很多。还有通过听闻产生的智慧是闻慧,通过思维产生的智慧是思慧,通过修行产生的智慧是修慧。凡此四种有漏智慧,都是属于世俗对法。
见道以上的智慧才是无漏智慧,之前都是有漏智慧,这也是大乘的观点;加上有关胜义对法与世俗对法内容的七部论藏等所有论典,也属于世俗对法。为什么此等有漏智慧(世俗对法)是无漏智慧(胜义对法)之因?因为前面讲了“为得彼之诸慧论”依靠俱生智慧而获得闻所生慧,由闻所生慧获得思所生慧,从思所生慧当中获得修所生慧,通过修所生慧可生起无漏智慧。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这些论典了知,只有通过俱生智慧、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最后可以获得无漏智慧,所以世俗对法是为了获得胜义对法而成立的。
为什么称为“对法”呢?其实“法”有很多含义,在此处,不舍本身的体相故为“法”;能现前胜义法涅槃故称“对”。“对法”有世俗对法和胜义对法。
“对法藏论此详说”,这是立誓。世亲论师造论之前立下了誓言,我要造这部论典。一般智者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他们立下的誓言好比在石头上刻字一样,风吹雨打都不会消泯,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所以世亲论师也是造论之前立下了誓言,为了令造论圆满,能善始善终而立下誓言。顶礼之后,我要造这部论典“对法藏论”,并对此论进行详细宣说。
“对法藏论”里的“藏”作何解释?因为这部论容纳了对法七部所有最珍贵的内容,所以称为“藏”;譬如,装剑的鞘叫剑鞘,保存珍宝的地方叫宝藏,这是比喻。因剑出自剑鞘,所以装剑的套子叫剑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可以装剑叫剑鞘,一个是剑可以从剑鞘里拔出来。同样,本论归纳了对法七部的所有珍贵的内容,所以称为“对法藏论”。 世亲论师也是依靠对法七部著了这部《俱舍论》,所以将这部论典的来源或所依对法七部称之为“藏”。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