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二)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5月25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世亲论师所造的《对法藏颂》。此论分四,今天是甲三,论义。论义分二,一、入造论支分;二、真实论义。乙一(入造论支分)分三:一、礼赞与立誓;二、解说论名;三、此论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说。
丙三、此论以必要等四法成立佛说:
这里主要讲此论的四法。为何要讲四法?为了利益后学者。
第一,内容。此论内容如何?某些人会产生这种疑惑。此部论典内容是有漏无漏的法。有何必要学修此部论典?为解除疑惑而讲必要。
第二,必要。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可以在相续中产生辨别一切法的智慧。可以明辨善与恶,有漏与无漏的智慧。有必要,但是有没有必要之必要?究竟能得到什么?
第三,必要之必要。通过必要这种辨别能力或智慧,最后可以遣除一切的烦恼,可以获得有余和无余的涅槃,获得究竟的解脱。那么,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有没有关联?
第四,关联。必要和必要之必要是因果关系,有关联;这部论典有能说和所说的关系,也是一种关联。如果能遣除这四种疑惑,对于一个追求解脱的众生,一定会闻思修这部论典。作者想到了这些问题,讲了此论之四法,著这部论典的主要意义,也在这里加以说明。
无辨诸法之智慧,无法息灭诸烦恼,
以惑漂泊有海故,传闻此论乃佛说。
若没有无漏的智慧,则无法灭尽一切的烦恼。如果未灭尽烦恼,依靠这些烦恼,必然造业,结果将永远漂泊在三界轮回中。“传闻此论乃佛说”,传说佛为了众生宣说了《对法七部》。后来,有七位阿罗汉再次做结集,这主要是有部宗的观点。作者世亲论师站在经部的立场,以经部的观点,传说七部论典是佛所说,但其实不是,而是七位阿罗汉所造,所以这是一种不满的语气。
为什么宣说对法藏呢?其原因是若无有辨别有漏、无漏一切法的智慧,则无有其他的方法可灭尽根本与随眠的一切烦恼。根本烦恼与随眠烦恼,这些后面都会解释,此处不再重复。
如果未灭尽烦恼,后果将如何?烦恼是三有的根本,轮回之根,而烦恼的根本是我执,即从我执中产生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因业力牵引,在六道中轮回。总之依靠烦恼必然积业,结果将永远漂泊在世间三有大海中。因此,传说为了生起辨析诸法的智慧,佛首先宣说了对法七部,后来有七位阿罗汉将其结集成七部论典。就像法护尊者结集了《因缘品》一样(别名《法集要颂经》,阿罗汉法护尊者将分散的零星佛语结集成书,全书四卷,自无常品至婆罗门品,共三十二品。)同样,小乘阿毗达磨所讲的这些内容都是佛亲口宣说,七位阿罗汉只是做了结集而已。
这里的“传闻”指的是他宗的观点(这是作者站在经部宗的立场而对有部宗的一种不满语气),经部宗发现此论中,属于对法七部论点中“既是无为法又是成实法”(比如虚空也是实有的)等说法与教理有许多相违之处,所以说对法七部是迦旃延等阿罗汉所造。
世亲论师对有部宗的观点有些疑惑,某些观点他是不太承许的。他主要持经部的观点,站在经部的立场宣讲这部论典,但是偈颂里并没有体现出来,只是用“传说”、“据说”等略带不满语气的词而已。后来世亲论师在他的第一位师父——克什米尔的大智者登桑的劝请下写了《俱舍论自释》。他在此书中明确地指出,他阐述的是经部的观点,同时对有部的观点进行了遮破。由此他人才彻底明白了其意。
有部宗并非没有理由,它与经部辩论说:如此一来,三藏就不齐全了。有部宗认为这样不合理。但是经部宗此论典的作者世亲论师答:没有三藏不齐全的过失,因为对法藏是经中抉择胜义以及法之体相的那一部分。
这里也有一些反驳。有些人说,这些阿罗汉也不是普通之人,如舍利子、目犍连,都神通广大、智慧圆满,不应该犯这种错误,不应该有如此明显的问题。所以,对法七部不是七位阿罗汉造的,而是一些凡夫造后假借了阿罗汉的名字。其实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而宣讲的,或者说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讲的,看上去矛盾,实际上不矛盾,这也是佛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
所有的佛法都归纳到四大宗派——小乘的有部和经部,大乘的唯识和中观。有部有其自宗的观点,也有其所化众生,不能因此断定不是佛所说的,不是阿罗汉造的。其实是佛所造,阿罗汉结集的,这样更便于我们理解。这是经部宗的观点。此处还是有思维、分析的空间,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详细观察。
“无辨诸法之智慧……”已宣说了对法论的必要等四法,此部论典的开头叙述了必要与关联是十分需要的,因为依靠这个必要,可使所化众生了解论典具有必要等四法,从而修学论典。
有漏与无漏的一切法是本论的内容(即所说),此内容是以“诸法”来表达的;通过宣说“诸法”,有令弟子相续中生起辨别法之智慧的必要,此必要是以“辨”来说明的;依靠辨别的智慧最终获得有余与无余涅槃,这是必要之必要。小乘不管是有部还是经部,都承许有余与无余涅槃。阿罗汉虽然已经进入了涅槃,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肉身还没有离开世界,肉身具四蕴,属于苦谛,这叫有余涅槃。当阿罗汉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大寂灭的状态时,五蕴悉皆息灭,这叫无余涅槃,这是究竟的涅槃。
有余、无余主要是以有无色身决定的。小乘认为,如果是有余涅槃,即使是阿罗汉,也会有业感,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
有一个叫古穹的阿罗汉因为只能喝浊水,最后干渴而死,很悲惨。他已经是阿罗汉了,为什么还有业果,还要感受痛苦呢?小乘认为这是有余涅槃,因为还有肉身。留有肉身是属于苦谛,所以肯定要感受痛苦。
恰噶阿罗汉在乱世中被砍头而死,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外道击打而死,这些都属于有余涅槃。
甚至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一样,琉璃王发兵攻打释迦族的那天,佛陀头疼欲裂,而且,佛也经常受到提婆达多的伤害,释迦牟尼佛也是有余涅槃,他的肉身属于苦谛,所以会受业感。
但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就进入了无余涅槃,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全部息灭,进入大寂灭的状态,此时不会感受任何痛苦,也不会有业感。但是大乘不承许这种观点,大乘认为阿罗汉之所以会感受这些果报,是因为他们的涅槃、解脱不究竟。佛陀是为了调伏众生,给众生示现因果不虚等,并非真正受此痛苦。
大乘也有有余和无余涅槃,解脱、究竟的果位有两个——法身和色身。法身为无余涅槃,色身为有余涅槃,以有形象和无形象来决定有余和无余涅槃。
他是通过“无法息灭诸烦恼,以惑漂泊有海故”来间接的表达;必要之必要依赖必要,必要依赖论典的内容,此乃关联,或者所说的诸法与能说的此论相互联系,是所说和能说的关系,为关联。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四法具备,这样一定能利益后学者,利益无数众生。
之前讲的都是如造论之支分的内容,接下来讲真实论义。
乙二(真实论义)分二:一、明确内容;二、详细抉择。
丙一、明确内容:
有漏无漏一切法,除道谛外有为法,
皆增一切有漏惑,是故称之为有漏;
虚空二灭三无为,以及道谛为无漏。
此处主要是有漏和无漏。既然说没有“辨诸法之智慧”,众生就无法断一切烦恼,不断除烦恼,以烦恼造业,造业了就要漂泊于三有轮回。那么此智慧到底要辨别的是什么法呢?它所辨别的法包括在有漏与无漏两种法中,这很重要。现在我们学佛,每天都做功课,都在积累善根,但是根本没有辨别有漏无漏的智慧,对自己积累的善根究竟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一无所知。
为什么不说蕴、界、处而只说有漏与无漏法呢?第一,因为作者世亲论师想涵盖轮涅一切法而宣说。轮涅一切法是大乘的说法,这里是有漏无漏一切法,而五蕴不能涵盖一切法,因为不涵盖无漏法——涅槃的部分,所以此处不能说五蕴。虽然十八界、十二处也包括一切法,但是不能分别表达轮涅二者。而有漏无漏可以包括一切法。第二,又分别可以表达轮回和涅槃。所以此处世亲论师只用了有漏无漏,而没有用五蕴、十八界、十二处。
那么,什么是有漏法呢?不包括道谛的一切有为法,即道谛排除在外的具有烦恼的一切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以因缘而生。阿罗汉、菩萨的境界是因缘而生的,所以是有为法,但不是有漏法。
为什么叫有漏法呢?怎么才算是具有烦恼呢?有漏法,即有为法通过所缘或相应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增长一切有漏的烦恼。
有所缘境,因无明、我执而取境:这个好、那个不好;要这个、不要那个……好的,我就要……如此就形成了我,我所有;因此而产生了贪心;因为分别好、不好,我的,他的……而产生了嗔恨心。
为什么说三根本烦恼呢?痴,我执、无明就是愚痴;贪,见到好的、属于我的,贪心就生起了;嗔,见到不好的,属于他的,嗔恨就生起了……然后其他烦恼随之逐渐生起。
烦恼是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的。烦恼连续不断的生起,连续不断的有相续,一刹那、二刹那……一直连续不断地生起烦恼,这叫增长烦恼。只生几个刹那的烦恼不叫增长烦恼。把这些有为法视为所缘的对境,心里产生烦恼——爱和见——好就爱,贪心就生起了;见即我的,贪心就生起了,连续不断地生起烦恼,就是增长烦恼。以何增长?以有为法增长,把有为法视为所缘境然后产生的,这是第一种。还有一种是相应。
什么叫以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呢?这也是小乘的一种说法。即有漏法与心所一起,心和心所在一起。取境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心识,随着心识会产生很多心所,他们的对境是一个,生灭同时。跟刚才那些心一样,如果心是烦恼,就能起到增长烦恼的作用。以这种相应的方式增长烦恼,也是有漏。
我们要取境,取前面的柱子,必须通过无损害的眼根,以柱子为所缘境产生眼识,心识就产生了。根、境、识相互都起到了作用,烦恼就会连续不断的增长。心和心所,加上眼根等增上缘,以相应或能依的方式增长烦恼。
那么,是如何增长烦恼的呢?是以贪心等一切有漏烦恼与有为法外缘(境)相合,并且那些外缘也相合于有漏法的方式增长烦恼的。都不相悖,且特别相合,烦恼就增长了。
前面讲的是有漏法。什么是有漏法?除了道谛以外的一切有为法,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增长有漏烦恼,所以叫有漏法。什么是无漏法?以所缘和相应的方式不增长烦恼叫无漏。
比如,对此道智慧生起贪心时,如果真正了知此道,以此为所缘境令所生烦恼尽快息灭,但这不叫增长。以此道智慧即使生起烦恼也不会增长烦恼,所以叫无漏法,包括道谛。此谛属于有为法,但也是无漏法。以道谛为所缘境,产生烦恼但不会连续不断地产生,所以不能叫增长烦恼,所以道谛属于无漏。有为法都是以因缘而生的,无为法是非由因缘而生的,有三种,原因是这些法不会以所缘、相应的方式增长有漏烦恼。这是小乘的观点。
那么,什么是三种无为法呢?即虚空、抉择灭以及非抉择灭。再加上属于有为法的道谛,这些是无漏法。这是明确的内容。以上将有漏无漏讲的很清楚了。接下来讲详细抉择。
丙二(详细抉择)分二:一、广说无为法;二、广说有为法。
丁一、广说无为法:
其中虚空即无碍,择灭离系各异体,
抉择灭外非择灭,永远制止未生法。
无为法就是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三个,接下来广说。
三种无为法的本体是什么呢?什么叫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法相即此法的特征。
虚空的法相(特征):是指不被色法阻碍的一种常法,因其远离了能障所障并能容纳色法的缘故。
能起无阻碍的作用,无记的、常有的无为法就是虚空。桌子上有虚空,可以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虚空起到不阻碍的作用,如果没有虚空,而有其它的法,杯子就不能放在桌子上,虚空有这样的作用。虚空是所知吗?是,能起作用的都是法,都是所知。虚空能起作用吗?能,能起到无阻碍的作用。
有阻碍,如,前面的柱子,起到阻碍的作用,柱子所在的位置上不可能放杯子,因为柱子所占据的空间里,不能放任何东西。而虚空起到了无阻碍的作用,所以是法也是所知。
虚空是无记的、常有的,不是无常的,因为它不是以因缘而生的法。它是无为法,因为非因缘所成,这是虚空的法相(特征)。
第二抉择灭的法相(特征):在学习《般若》的时候我们讲过,能断除烦恼的智慧叫道,有解脱道和无间道两种。无间道指无漏智慧的力量,依靠无间道远离所破。“所破”指所断的障碍、烦恼。无为、常有,在“善、恶、无记”中属于善事。我们通过智慧、通过道断除烦恼,以能断断除所断的时候,小乘认为此时会得到抉择灭,它也是一种细微的物质。有它的存在,已断除之所断将不会再生。如果没有抉择灭,它还会产生。为什么所断的烦恼不能再生起呢?因为同时得到了一种灭——抉择灭,拦住了它,不让其再生。这是小乘的观点。
它也是无为法,不是依因缘而生的,以能断断除所断的状态就是抉择灭。其实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但是小乘尤其是有部宗承许的。因为它是一种寂灭,是常有的、不变的;它是一种善事,我们通过修行得到智慧,以智慧断除烦恼,有这样的境界,有了这种抉择灭,这是一种善事。
那么,所有的抉择灭是一体还是异体,即是一个还是多个?五类所断是截然分开的,同样远离这些所断的抉择灭各自也是迥然有别的,不是一体而是多体,就像苦灭与集灭互为异体一样。
第三非抉择灭的法相(特征):在自己的所破未来一切法现今产生的外缘尚未齐全时,能永远制止其产生的一种无为、无障、无记常法,这就是抉择灭以外的非抉择灭,即因缘不具备。
为什么桌子上不能长出苗芽呢?因为因缘、条件不具备。他们认为这也是有一种无为法,因缘、条件不具备时,阻止产生一种能起到作用的法,叫非抉择灭。如果没有这个法,因缘、条件就会具备。但因为有这个非抉择灭起到了作用,就阻止产生这个果,就如同桌子上不能生出苗芽。
制止的方式:譬如说,获得加行道第三个忍位的时候(加行道有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虽然尚未断绝投生恶趣的种子,修到一地时才会彻底断掉种子,在此之前种子还存在相续中,但因外缘不齐全而获得了灭法。这个灭法就是非抉择灭。
或者,如眼睛专注蓝色物体心不散乱,就察觉不到其他发生的事情了。不散乱,此时已获得非抉择灭,也就制止了现今存在的其他色、味、香等于意识中产生。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灭法,就是非抉择灭。
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叫无为法。
有部宗说:这三种无为法实体是成立的,都是存在的。理由是虚空能起到无阻无碍的作用,抉择灭能灭除本身的所破法,非抉择灭可制止本身的所破法产生。它们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所以三者都是以具足四谛的方式存在的。这样承许才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无为法不存在,那么经中有明说:“无论有为法亦可,无为法亦可,一切法中最胜者即是涅槃。”这是佛讲的。如果无为法不存在,佛为什么说在有为法、无为法一切法当中涅槃是最殊胜的?所谓最殊胜的无有就成了不存在,恐怕这是前所未有最下劣的语法了。
经部宗答复说:并不是说无为法不存在,而是说不是以实体的方式存在,原因是虚空只不过是远离了有阻碍的所触而已,抉择灭仅仅远离了自己的所破,非抉择灭也只是说一法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没有生出来而已。这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没有实体存在。经部宗的观点,有为法有实体,但无为法没有实体,仅以分别心假立。
丁二(广说有为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一(总义)分三:一、八品之理;二、八品之联系;三、各品所说之内容。
己一、八品之理:
“有漏无漏一切法”是略说,如果广述,则有八品。对法藏论颂共有八品,八品的内容是有漏法、无漏法。前面是略说,从这里开始是广述。前两品总说有漏无漏法:第一分别界品,第二分别根品。第一品讲的是界,第二品讲的是根。中间三品分别说有漏法,不是无漏法。此三品按照何者染污、何处染污以及如何染污的次第;何者染污第三分别世间品,主要讲世间——外器世界、内情众生;何处染污第四分别业品,主要讲业——善业、恶业、无记业;如何染污第五分别随眠品,讲的是随眠烦恼、根本烦恼、支分烦恼;前五品中:总说分别是一至二品,有漏法分别是三、四、五品。后三品别说无漏法,其中第六是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即分别圣道品;第七分别智品,如经云:“诸烦恼由智慧摧毁。”第八分别定品,是从智慧能依所依的角度来阐述禅定的,如经中云:“心入定即是如实了知真义。”
己二、八品之联系:
广述总共有八品,前两品是总说有漏无漏法;三、四、五品讲的是有漏法,第六、七、八最后三品讲的是无漏法,总共八品。
为了阐明对法有漏无漏的内容而说第一品——界。
为了详细说明第一品中仅提到名字的根与有为法产生之理而说第二品——根。
为了广说第二品提到的三界而宣说第三品——世间品,讲轮回是从善业恶业等有漏的业中产生的。
为了遮破三界之因非大自在等天神,说明三界由业所生而说第四品——业。外道认为,世界是由大自在天等万能的神所造,而佛说是由众生业力所感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为了说明业的等起是随眠烦恼而宣说第五品——随眠。业源于烦恼,有烦恼染污所行善法皆为有漏,这些有漏的善法只能得到轮回的安乐,既无法远离痛苦,更无法逃脱轮回。
为了阐明能断除烦恼之道而宣说第六品——圣道。我执是根,由此产生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由业产生轮回,有轮回就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能断除我执烦恼的唯有无漏法——道、智慧,在此品种详细说明以何种智慧断除相应之烦恼。
为了分别宣说第六品提到的智慧而说第七品——智慧。
为了细致阐述佛陀共不共功德中的共同功德而说第八品——禅定。智慧生于禅定,心入定即是如实了知真义,定中生慧,显宗、汉传及藏传佛教皆如是说。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