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三十四)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8月1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
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一(业之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性;二、三业总法之差别;三、无表业之分类。
丁三(无表业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二(广说)分四:一、宣说戒;二、具理;三、得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己一(宣说戒)分二:一、总说;二、详说。
庚二(详说)分三:一、别解脱戒;二、禅定戒与无漏戒;三、旁述。
辛一(别解脱戒)分四:一、分类;二、本体;三、释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壬二、本体: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别解脱戒的分类,今天讲别解脱戒的本体。
受持断除五八十,以及一切诸所断,
依次立名为居士,斋戒沙弥与比丘。
若问:这些别解脱戒的本体是什么呢?在有生之年受持断除四根本罪与饮酒五所断,即是居士戒。为什么叫居士呢?应当作为比丘、比丘尼的仆人而承侍,故称居士。
居士戒的时间是有生之年,即一生;戒条主要是五种戒,断除四根本罪与饮酒,即五种所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杀生主要是指杀人,包括杀胎儿。杀其他众生只会犯支分戒,不会犯根本戒。
偷盗指将属于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通过偷、抢、欺骗等手段。对于价值,说法不同,若严格说,偷盗物品价值在五毛钱以上,就犯根本戒。如果达不到这样的价格,只会犯支分戒,不会犯根本戒。
邪淫,与他人的配偶有不净的行为,侮辱他妻(他夫)犯根本戒。其他非时间、非地点、非处等,也属于邪淫,但只会犯支分戒,不会犯根本戒。
妄语指说上人法妄语犯根本戒,说其他的假话、妄语,只犯支分戒,不犯根本戒。
饮酒易使人放逸,精神混乱,导致犯其他的戒,这是根本戒,所以酒也要断除。
这是居士戒,时间是一生。如果发愿在有生之年,断除这五种所断,这样的补特伽罗相续中会产生别解脱戒,这叫圆满居士。如果自身的条件不具足,受其中的一条戒叫一戒居士,受两条戒是二戒居士,受三条戒是多戒居士,受四条、五条戒,酒戒是必须要受持的,是圆满居士。
按有部的观点,通过仪轨受持居士戒的时候,首先要受持全部戒,即圆满戒。发愿断除五种所断,但是过后,自己可以任意选择受持其中一条或几条,这种观点,是不太究竟的。
经部对此进行了破斥,他们认为这样是破戒。受戒的时候五条戒都受了,但过后有些戒并没有受,既受戒又破戒,有这样的过患。按经部的观点,无论受一条戒,还是受两条戒,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想受多少戒就受多少戒。
而有部则认为,只受一条戒,不能称为别解脱戒,只能称为中戒,所以通过仪轨发心受戒的时候,五条戒都要受,之后守护戒律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发心,选择一条戒或几条戒,去守护就可以了。
这是居士戒。我们在这里讲的不多,讲《三戒论》的时候讲的多一些。
在此五戒的基础上,歌等(唱歌、跳舞、演戏)鬘等(华鬘即装饰、化妆描眉,涂口红、香水),六项算作一条戒;高广大床作为一条,高是指尺寸加大了,广并非大,而是特别贵重之意;过午禁食;再加上这三条,这八种所断于一日内断除,即是斋戒。
斋戒的时间为一日,指一天一夜。小乘“阿毗达摩”这样讲,第一天的早上吃早餐之前受戒,到第二天的早上吃早餐之前,受持24小时。但是大乘,尤其是密宗里也传斋戒,时间比较准确,黎明,能模糊地看到手上的掌纹之时受戒,第二天此时圆满结束。
发愿断除八种所断,受八条戒,叫斋戒。为什么称斋戒呢?由于时间很短,只能受持一天的戒律,受持过午不食等八条戒,因而称斋戒。这与其它的戒律不同,比如居士戒是一辈子。
将斋戒中的歌等鬘等分开为两条,歌等包括唱歌、跳舞、演戏三项;鬘等包括各种珠宝做耳环、项链等装饰、化妆及涂抹香水等三项;再加上取金银,发愿在有生之年断此十种所断即是沙弥戒。比丘、比丘尼不可以触摸金银,沙弥、沙弥尼可以触摸,但是不可以拥有。有生之年也是一辈子,沙弥戒和沙弥尼戒是一样的。
为什么叫沙弥呢?勤勤恳恳为上师做事,故称沙弥。在《沙弥五十颂》中讲的,沙弥要服侍上师。小乘里很少称呼“上师”,一般称师父。沙弥、沙弥尼年纪小,很多活儿由他们来做。而且很多比丘和比丘尼不能做的事,由沙弥沙弥尼做。比如比丘、比丘尼不能动土,也不能拔草,如果房子漏水了,或者房屋长草了,就由沙弥和沙弥尼做;如果施主供养金银,比丘和比丘尼不能碰,沙弥、沙弥尼可以碰,但是不能储存,这时可以找一些比较好的居士,交给他们,换成钱,买布做三法衣。
以前出家人都特别缺少穿的用的,而且不可以储存,不能有很多套。现在不同了,袈裟都有好几套,在以前,这都是不允许的。
在有生之年断除身语的一切所断即是比丘戒,也叫近圆戒。身语意的一切所断,即身有三个,杀生、偷盗、淫欲;语有妄语、绮语、离间语、恶语;断除身语意的一切所断,展开讲,比丘有253条,比丘尼364条,按藏传佛教是这样。
为什么称近圆呢?圆是指远离轮回所有损害的涅槃,与之趋近,因此称为近圆,比丘、比丘尼离涅槃越来越近了。现在有些比丘、比丘尼离涅槃越来越远了,这就不是真正的比丘、比丘尼。
壬三、释词:
俱得立名为律仪,妙行以及业戒律,
初者有表无表色,乃别解脱与业道。
为什么叫做戒律等呢?能消除破戒的酷热获得清凉,故称律仪;戒律的梵文含义,是获得清凉。烦恼是酷热的,消除烦恼,就是获得清凉,戒律即是此意。戒律有可做的,不可做的,看似有很多约束,实际并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自在,能获得清凉。
戒律也叫妙行。断一切的邪,行一切的正,肯定是妙行。有些受戒的学佛人,丝毫都不正,总搞一些神通等,其实真正的受戒修行人是非常正的,心、身和言都很正。
受外道的影响,现在有些学佛的人也经常搞神通。我们这边好一些,其他道场的有些道友,张口闭口说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等等,都是这类的言行,太歪了。言语不正,行为也不正,说明他的心也不正。“正”才是真正的道!只有我们的身口意都正,最后才能到达彼岸。
佛教有神通也不会说,除非有特殊必要。佛当年并没说太多神通,但是后来有一些东西变味了。佛当时传扬的是真谛、真理,与外道不同。若佛也搞神通,与外道有什么区别?
蒙受圣者的赞叹,故称妙行。已经见性,将宇宙人生的真理彻底弄明白的人叫圣者。现在有些人,自己没有主见,如墙头草一般。如果你不能做主,永远是奴隶!获得圣者的赞叹才行。其他不是圣者,无论赞叹还是诽谤,都是暂时的,并不究竟。自己高兴就赞叹,不高兴就诽谤,自以为是;自己认为对就赞叹,认为错就诽谤。这些都不值得动心,所以无需理会,随他们说去吧。
是所作的自性,因此称为业;禁止身语的非事,故称戒律。“非事”是不该做的恶行,“禁止”,对受戒的修行人来说,是禁止恶的,无论身语都远离恶,所以叫戒律。
这其中得戒第一刹那的有表色与无表色开始脱离恶业,故而称为别解脱。受别解脱戒的第一刹那既有有表色,又有无表色。意思是亲教师等师父念仪轨、弹指,自己磕头、随着念,这些都是有表色。同时也存在无表色,无表色是我们看不到的,这是第一刹那。
受完戒后,从第二刹那开始,就只有无表色,没有有表色了。按小乘经部的观点,这样讲也可以,但此处是有辩论的。
我们以前讲《三戒论》的时候讲过刹那,第一刹那是别解脱,断一切恶业,其他的只能是别解脱戒。这里的释词说,第一刹那才解释成别解脱,其他都是别解脱戒,不是别解脱。
由于是趋入业与心的因,由心和身语来造作,而称为业。又因为是彼业的途径而称为道,通过戒律脱离恶业,守护三门,也是业生之门。所以说,是别解脱戒,但不一定是别解脱。
戒律有很多种称呼,此处讲戒律又称为“律仪”、“妙行”的原因。
壬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具有别解脱戒者,八种补特伽罗也。
具别解脱戒的补特伽罗有八种,即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受斋戒的补特伽罗。那么,所谓八种别解脱不是与这里所说的八种解脱戒者重复了吗?不重复,因为那里是宣说别解脱戒的分类,而此处是说具戒之补特伽罗的分类。
辛二、禅定戒与无漏戒:
生禅定者具禅戒,圣者具有无漏戒。
具足禅定所生之等持者即具足禅定戒。禅定戒,主要是具有禅定的,比如四禅八定,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禅,但也可以有禅定戒。无漏戒是圣者有情具有的。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也可以有禅定戒,而只有圣者才具备无漏戒。
辛三、旁述:
最后二者随心戒,无间道中生彼二,
未至定中称断除,正知念二意根戒,
称为随心的两种戒是指什么呢?最后的两戒(禅定与无漏戒)是随心戒,因为它们随着心是否存在而变化并依赖入定的缘故。禅定戒和无漏戒观待心是否存在,也依赖入定,所以都叫随心之戒律。
别解脱戒不是随心戒,因为它在散乱与无心的阶段也存在。小乘有部观点:譬如睡眠的时候、昏迷的状态下、入灭尽定等无心的时候,这时补特伽罗相续中别解脱戒也存在,所以别解脱戒不随心。
禅定戒与无漏戒也得到所谓断除之戒的名称,它们都是断除之戒律吗?不一定。那么它们是在何时获得的呢?是在无间道中生起禅定与无漏戒二者的。无间道中既有禅定也有智慧,这个时候的禅定戒和无漏戒都可以称为断除之戒律,是在这个时候断除所断。
是所有的无间道吗?不是。无间道有很多,前面讲过,后面也会讲的。依靠一禅未至定的那些无间道称为断道。一禅有三个,刚开始依靠未至定有九种无间道,这个时候的禅定戒,或无漏戒律,都可以称之为断除之戒律。佛在经中讲过这样的,但不是所有的。为什么说断除戒律呢?依靠一禅未至定的九种无间道,可以将破戒以及引发破戒行为的烦恼断除,所以叫断除之戒律。
若问:经中所说的“身之戒善妙、语之戒善妙、意之戒善妙……”以及“眼根以戒守护而住”。佛经里讲了很多戒律,其中的意、根之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正知正念二者从属于意识而产生,是意戒;随从根识而产生的是根戒。讲了很多意戒、根戒,但都是这样的一个意识。
己二(具理)分三:一、具无表色之理;二、具有表色之理;三、宣说四类具戒。
庚一、具无表色之理:
乃至守别解脱者,未舍间具现无表,
一刹那后具过去,守恶戒者亦复然。
这里主要是讲无表色、有表色具足的理由。先讲无表色具足的理由。
一个守别解脱戒者乃至未出现舍因之前具足现在的无表色。舍因:舍戒之因。比如还俗,或一个人受了比丘戒,觉得自己守不住,认为受沙弥戒比较轻松,就不想守比丘戒了,这是有罪过的,但也可以舍戒。怎么舍戒呢?找一个知言解意的正常人,对他说:“我不想受比丘戒,可以摄受吾受沙弥戒。”如果真有舍比丘戒的发心,如此一说,就会舍戒。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很多舍戒的因。
在舍戒的因没有产生之前,依然具足别解脱戒现在的无表色,既没有过去的无表色,也没有未来的无表色,只有现在的无表色。这是有部的观点,所以这里有很多不太应理的说法,但我们也要了知这些。
第一刹那以后还具足过去的无表色。过去的还没有失去,过去的在过去的位置上存在,未来的在未来的位置上存在,之前也讲过。过去的无表色具足,现在的无表色肯定存在。别解脱戒第一刹那,只有现在的无表色,只具备现在的无表色,不具备其他的无表色,没有过去的,也没有未来的。
按小乘教理有些是可以有的,比如未来的有,过去的也可以有,虽然没有法本身,但是有得绳;未来的法还没有到现在的位置上,还没有产生,但是得绳可以提前具有。但别解脱戒的第一刹那只有现在的无表色法,既没有过去的无表色法,也没有未来的无表色法。别解脱戒第二刹那开始,有过去的无表色,还有现在的无表色两种。
守恶戒者也是如此,只是名词转换而已。譬如以杀业为生,“我要做屠夫”,在他的相续中会产生恶戒;“我要作妓女”,就通过淫欲生存等等,自己发愿或到国王、父母面前发这些愿,就会得到恶戒。如我们受戒一样,也可以得到戒体。
这也是无表色,跟刚才讲的别解脱戒是一样的。立誓了或自己决定了,恶戒产生之后,一直到出现舍因,比如不做了,或生起了极其强烈的善念,这样会舍弃恶戒。在没有出现舍因之前,都有恶戒的无表色。恶戒的第一刹那只有现在的恶戒无表色,第二刹那开始有过去的无表色和现在的无表色,跟别解脱戒是一样的。
具有禅定戒律者,恒具过去与未来,
圣者第一刹那时,不具过去无表色,
入定及住圣道二,具现在之无表色。
具有禅定戒者从第一刹那起恒时具有过去与未来的无表色,因为第一刹那时由以前禅定戒的得绳牵引之故。这个力量比较强,从第一刹那起就有过去的无表色,也有未来的无表色。第一刹那有,第二刹那也有,一直在相续中存在位置。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能力与过去的得绳相连。
圣者无漏第一刹那时不具备过去的无表色,原因是以前未生起过这样的无漏戒之故。之前还是凡夫,所以他的第一刹那是第一次生起无漏戒,所以只有现在的无表色,第二刹那开始有过去的无表色。
也就是说,于有漏的禅定中入定以及处于圣道中时,禅定有世间的、有出世间的,在禅定的状态中,也是处于圣道中,无论是禅定戒,还是无漏戒,都具足此二戒现在的无表色。出定时不具备,因为它只是跟随入定。
出定的时候可以具足过去的无表色。有些未来的无表色也可以存在。为什么呢?未来的法无法到现在的位置上,但是它的得绳可以到现在的位置上,得绳有了,就等于它有了。这里未来的都是得绳,不是法本身。出定的时候没有现在的无表色,但是有过去和未来的无表色。
守中戒者如若有,初具中戒无表色,
此后具二无表色。守恶戒具善无表,
守戒者具恶无表,乃至净染强烈间。
这里也讲了几种情况。
第一种,守中戒者不一定存在无表色,如果他的心——动机比较微弱,就无法产生无表色。如果存在,则第一刹那具有现在中戒的无表色,第一刹那以后具有过去与现在的两种无表色。这里讲的“若有”是不一定的意思。
第二种,若问:那么,守恶戒者具有善法的无表色吗?守戒者具有不善的无表色吗?这里提了两个问题。具有,守恶戒者也可以做顶礼、绕殿等,此时具有善的无表色。有时候可以变成中戒,有些中戒可以有无表色。
守戒者做诸如杀生、妄语、骂人等恶事时,有些可以变成中戒,若是动机比较强大,具有不善的无表色。
无表色具足多久呢?乃至没有舍弃强烈的清净心与强烈的烦恼心之前一直具有。比如不善的无表色,在相续中生起强烈的清净心、善念的时候,就会消除,就没有了;比如善的无表色,当相续当中产生强烈的烦恼心、邪见等时,就会消除,之前一直都具足在补特伽罗的相续中。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受戒了,也许有一些无表色,这是有部讲的观点,实际就是相续中有一种对治力,自然就能对治很多恶业了。好比如我们的身体有抵抗力,很多疾病就无法入侵了。同样的道理,相续中有决心或有戒体,就会对治很多烦恼。此处讲了,相续中产生一些恶念或强烈的烦恼时,就会把善的无表色彻底消除、毁坏。
末法时期的众生,相续中很难保持真正的对治力。所以大家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心相续,不要在心相续中产生强烈的烦恼。一个修行人应该任何时候都要慎重,无论在房间、在外面,还是在大殿,应该用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三门,慎重再慎重!
当生起一些恶念或强烈烦恼的时候,我们之前积累的稍许善根和福德,可能瞬间就被彻底毁坏,相续中的一切正念、正能量就会消失殆尽。
庚二(具有表色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辛一、真实宣说:
有表色则于一切,正作现具未舍间,
后具过去无未来,有无覆亦无过去。
别解脱戒、恶行戒、中戒的现在有表色,乃至身语现在与第一刹那的所为尚未舍弃之间一直具有。比如磕一个大头,从刚开始到结束之间都有,身、语也一样。
第一,有表色是能看到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都知道,这期间有表色一直存在,一直具有;第二,有表色是由动机引发的,通过这种形态,可以了知其内心的动机。
但第一刹那只有现在的有表色,第一刹那以后具足过去有表色。这是小乘有部特有的观点。他们认为,过去的有表色在过去的位置上仍然存在,因为既然它已经产生了,在没有产生舍弃它的因之前,还是仍然存在的。第一刹那以后,现在的有表色仍然具足,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具有过去的有表色。
未来有表色不存在,因为它不是随心者之故。有表色是物质,不是随心者,比较微弱,引不出未来的得绳,所以没有未来的有表色。
有覆与无覆无记法不仅不具有未来有表色,就是过去的有表色也不具有,这是由于它的力量薄弱而不能与过去得绳相连的缘故。无覆无记是工巧、威仪,有覆无记是坏聚见、边执见,它们更微弱,既没有未来的有表色,也没有过去的有表色,只有现在的有表色。
辛二、旁述:
称为恶戒及恶行,破戒与业及业道。
恶业、恶戒,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里是解释不同的称呼。
既然说“守恶戒具善无表”,那么为什么称为恶戒呢?因为恶行不是戒律,不是正确的取舍,故称恶戒;比如做屠夫、妓女,由于受到圣者呵责,故称恶行;因为是戒律的违品,故称破戒;因为是所作之自性,故称业;由于是彼业之途径,故称业道。这是对恶戒不同名称的解释。
庚三、宣说四类具戒:
守中戒者心弱故,若作则具有表色,
舍弃有表尚未生,圣者则无有表色。
具有表色而不具无表色等有多少类呢?有四类。
一、具有表色不具无表色:以前不具无表色守中戒者,如果由于现在的心微弱而只是身语行事,则具有表色而不具无表色,原因是以前不具无表色,现在也是不能引发出无表色。现在的心微弱无法产生无表色,这样只有有表色,没有其他的无表色。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的身与语的状态。有些中戒如果发心强大,也能引发出无表色。
二、不具有表色具无表色:前世的有表色已舍,后世的有表色未生的圣者补特伽罗,比如从欲界的投生到色界者,只具有无漏无表色,而不具有表色,因为前世的有表色在死亡时已舍,后世的有表色尚未产生。因为他有无漏的戒,所以有无表色。
三、既具有表色又具无表色:如我等众生。我们一具有无表色,就可以有别解脱戒;也可以具有有表色,比如磕头就是有表色;再比如发心出家、受戒,第一刹那有有表色,也有无表色,两种都可以有。
四、既不具有表色也不具无表色:除前三种情况以外的无色界等众生。无色界的众生没有有表色,也没有无表色,因为他们没有色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