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
《贤愚经讲记 (二)》 ︱ 智圆法师 讲授 ︱
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独乘六度宝车,被忍辱铠,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魔王怨,独得佛道,无与我等。汝来随我,我当与汝出家。
这时世尊又说到:“唯有我一个人于法自在,称为法王。唯独是我独自乘着六波罗蜜的宝车,披上忍辱铠甲,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一切魔怨,成就无上正觉,没有与我相等的人。你来跟随我,我就度你出家。”
如是世尊种种慰喻,福增忧恼即除,心大欢喜,便随佛后,入佛精舍。
当时世尊以慈悲心作了各种的安慰劝喻,当时福增的忧恼被无余遣除。所以他就转忧为喜,生起极大的欢喜心,然后跟随在佛的后面,进了佛的精舍。
告大目揵连:令与出家。何以故?众生随缘得度。或有于佛有缘,余人则不能度;于余人有缘,佛则不能度;于舍利弗有缘,目连、迦叶、阿那律、金毗罗等,一切弟子,则所不度。如是展转,随其有缘,余人不度。
当时佛就告诉大目犍连:“你来度他出家。什么缘故呢?众生都是随着各自的因缘而得度脱的。有的跟佛有缘,其他人就不能度;有的跟其他人有缘,佛就不能度;跟舍利弗有缘,目连、迦叶、阿那律、金毗罗等一切弟子就不能度。就像这样,依此类推,都是随着个人的因缘,他会在有缘的师父前得度,其他的人就不能度他。”
所以一切都是随因缘转,并不是随个人的意志来定的。无论是世间出世间的万法都是随着因缘转的,如果说不必要因缘自己自然转的话,那就成无因了。但是一切显现,都是随着各自的因缘而出现的。在佛法得度的上面来说,还要看跟什么有缘,譬如说现在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是为什么呢?也是跟阿弥陀佛最有缘,所以会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
尔时目连亦思:此人年高老耄,诵经、坐禅、佐助众事,三事悉缺。然佛法王,敕使出家,理不可违。即与出家,受具足戒。
当时目连尊者也想:这个人已经是一百岁了,是这么衰老,无论是诵经、坐禅或者在僧团里营作各种福业,这三件事都不具足。但是无上法王的佛陀已经敕令让他出家,这是不可违背的。所以尊者就度他出家,受持了比丘具足戒。
此人前世,已种得度因缘,以吞法钩,如鱼吞钩,必出不疑。
其实这个人前世已经种了出家得度的因缘,因为在前世的时候已经吞了法钩,就像鱼吞了钩子,所以必定出家无疑。
这就好比心中已经种了这个种子,一旦成熟的时候必然要破土而出的。所以,这不是任何人能够勉强得了、阻止得了的。即使像阿罗汉尊者们,他们没有最广大的宿命通,没有了解到他的殊胜因缘,只有佛的一切智眼知道这个人必定要出家的。虽然是已经年老百岁,但是因缘到了的时候,是一定要出家的,这也不管什么年纪大小。
“以吞法钩”,就是在佛法上已经被因缘的钩子钩住了,或者说自己在宿世的时候已经种了这样的种子,已经作了得度的因缘,它经过一段时间,到了今生百岁的时候就开始成熟了,那谁能遮止得了?所以是必出无疑。
已曾修集诸善功德,昼夜精勤,修习读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广通经藏。
因为这位老人已经修集了各种的善业功德,所以他自出家以后昼夜精勤努力,修习读诵经藏、律藏、论藏,从而广博地通达了经藏。确实很了不起,可见只要我们有这个心,决定能修得成。
以年老故,不能随时恭敬迎送礼问上座。诸年少比丘,以先出家,为上座故,常苦言克切:此老耄比丘,自恃年高,诵经学问,憍慢自大,不相敬承。
福增因为年纪太大的缘故,他不可能随时恭敬、迎送、礼拜、请问诸上座比丘们。那些年少比丘以自己首先出家,僧腊更高,是上座的缘故,常常地用苦切的话来讽刺他,说:“这个老迈比丘自己仗着年纪大,认为自己能诵经、有学问,骄慢自大,就不肯恭敬承事上座比丘。”
时老比丘,便自思惟:我在家时,为家大小之所刺恼。今来出家,望得休息,而复为此诸年少辈之所激切。何罪乃尔?益增苦恼。又作是念:我今宁死。
当时老比丘自己就这样思维:我在家的时候,被一家老小常常刺激、恼乱——所以我们要懂得一点,对于年老的人要格外尊重。老年人心很脆弱,如果常常用不好听的话去刺激他的心,甚至遗弃他,这是极不应理的。所以当时福增老和尚就这么想,在家的时候被一家老小常常讽刺、刺激,今天我出家了,本是想得到老年时的休息,又被这些年少的比丘们常常猛烈地刺激。我到底造了什么罪啊?这么一想,他的心里就更苦恼了!他就想:干脆死了算了!
时彼林边,有大河水,既深且駃,寻往堓边,脱身袈裟,置树枝上。
当时树林边有一条大河,那条河非常深而且急,他很快到了岸边,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放在树枝上。
长跪向衣,啼泣堕泪,自立誓言:我今不舍佛法众僧,唯欲舍命。我此身上衣,布施持戒精进诵经。设有报者,愿我舍身,生富乐家,眷属调顺,于我善法,不作留难。常遇三宝,出家修道,遭值善师,示悟涅槃。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出家人的情操,生也在三宝里,死也要归于三宝。所以,我们要学他这种心。他当时要寻短见之前,就长跪向着僧衣礼敬,因为这一件袈裟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是佛陀的表征,所以我们要礼敬。他当时伤心地啼哭,流着眼泪,自己就立了这样的誓愿:“我现在不舍佛法僧三宝,只是想舍掉这条命。我身上穿的衣布施给持戒、精进诵经的修行人。假使有福报的话,愿我舍身以后,生在富贵快乐的家庭,当我出生以后,一切眷属都调顺、和睦,对于我行善法不作任何障碍。愿我受生以后常常能遇到三宝,能够在佛教下出家,昼夜地修持佛道,能够遇到成就的师父给我指示,能让我开悟自心,得到涅槃。”这是他当时临自杀前的发愿。其实这一段愿文很好,尤其是出家人更有很深的体会。我们也应当如是地立愿,时时要有这个愿。其实这也是普贤行愿所说的:生生世世发愿出家、修道、持戒等,我们要有这样的情操。
誓已,于河深驶回波覆涌之处,欲投其中。
他这样发誓以后,就在这条大河很深的漩涡处,想投到里面,了此一生。
尔时目连,以天眼观:我老弟子,为作何事?寻见弟子,放身投水,未至水顷,以神通力,接置堓上。问言:法子汝何所作?
当时目连尊者正以天眼观察:“我的那个老徒弟现在做什么呢?”很快就见到这个老弟子正在舍身投入水中,还没有到水面的时候,尊者用神通力把他接住,安放在岸上,问他:“法子,你在干什么啊?”
尸利苾提,甚大惭愧,即自思惟:当以何答?我今不应妄语诳师,设诳师者,世世获罪,当为舌根。又我和上,神通玄鉴,我纵妄语,亦自知之。
像这些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我们要从这里学,其实他都是在作因果的思维。当时福增起了很大惭愧心,他自己心里在想:“我用什么来回答啊?我现在不应当以妄语诳骗师父,假使我诳骗师父,那生生世世得罪报,将来会舌根短缺。而且我的和尚具有无碍照见的神通智慧,我如果打妄语,他自然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