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沙弥守戒自杀品第二十三

《贤愚经讲记 (二)》 ︱ 智圆法师 讲授 ︱

沙弥守戒自杀品第二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安陀国。尔时世尊,殷勤赞叹持戒之人,护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时佛在安陀国居住。当时世尊殷勤地赞叹持戒的人,护持净戒,宁舍身命,也终不毁犯。

何以故?戒为入道之初基,尽漏之妙趣,涅槃安乐之平途。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

为什么宁舍生命也不毁戒呢?因为戒是入道修证的首要基础,是断尽烦恼的微妙道路,是到达涅槃安乐的平坦之途。如果能够守持净戒,称量它的功德,那是没有边际的。

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戒亦如是。犹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金银琉璃等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道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为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

就好比大海无量无边,戒也是如此,在持戒当中有无量无边的深广境界。就像大海里有阿修罗、龟鳖、水性摩竭鱼等许许多多的水族众生安居在里面;戒海也是如此,有许许多多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有情在戒中安住。又好比,在大海里富有金、银、琉璃等的各种珍宝;戒海中也是如此,在戒海里出现许许多多的善法,有四无常、三十七道品、各种三昧等功德妙法。就像大海以金刚为底,被金刚山围绕,四江、大河流注在海当中,不增不减;戒海也是如此,以毗尼的戒行为基础,以智慧的阿毗昙山作围绕,以四阿含的河流流注其中,戒海当中常常清净湛然,不增不减。

何以故,注入不增不减?下阿鼻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是故当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

为什么将戒譬喻为不增不减的大海呢?因为大海无论有多少水注入,它也是不增不减的。下方的阿鼻狱的烈火,上冲于大海,使得海水蒸干,因此海水不会增;以百川的水恒常流入的缘故,大海不减。佛法戒海以不放逸故无所增长,以具功德故无所损减。所以要知道,能够守持净戒的话,有非常多的功德。

佛涅槃后,安陀国土,尔时有一乞食比丘乐独静处,威仪具足。乞食比丘,佛所赞叹,非住众者。

话说佛涅槃后,在安陀国土,当时有一位乞食比丘,他平日安静地独处,具足威仪。要晓得乞食比丘,是佛所赞叹的,根本不是那些住众者可比的。

何以故?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储畜积聚,次第乞食,随敷露坐,一食三衣,如是等事,可尊可尚。在僧比丘,多欲无厌,贮聚储畜,贪求吝惜,嫉妒爱着,以故不能得大名闻。

佛特别赞叹乞食比丘行头陀行的德行。迦叶尊者是头陀行第一,佛赞叹说:“谁持头陀行的话,我法住世。”

为什么乞食比丘很尊贵呢?因为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他不储蓄、积聚财物,而且每天次第以平等心乞食,他的生活完全随缘,没有贪求。无论到哪里,他敷好坐具,就在树下露天修习。而且日常当中日中一食,只有三衣,不蓄长物。像这些事都是值得人们尊重、崇敬的清高行为。

但是那些在僧比丘,却有很多的欲望,无有厌足,不断地贮集、储蓄各种财物。因为多欲的缘故,他们会对财富产生很大的贪求和吝惜心,而且彼此之间会对比、竞争、嫉妒、爱著。所以他们由于丧失德行的缘故,不能得到大名闻。

彼乞食比丘,德行淳备,具沙门果,六通三明,住八解脱,威仪庠序,名闻流布。

话说那位乞食比丘具足淳厚圆满的德行。因为他的心不染著世间的欲望,能够一心修道,因此德行非常完备清净,具足沙门圣果,成就了三明六通,安住在八解脱当中。由于内在成就圣德,外面流露出清净威仪,名称流布于广大的世间。

尔时安陀国,有优婆塞,敬信三宝,受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布施修德,名遍国邑。

当时在安陀国有一位敬信三宝的在家居士,他守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由于他广行布施,修持了各种善德,因此名声传遍整个国家。

即请是乞食比丘,终身供养。供养之福,随因受报。若请众僧,就舍供养,则妨废行道,道路寒暑劳苦,后受报时,要劳思虑,出行求逐,乃能得之。若就往奉供养,后受福报时,便坐受自然。是优婆塞,信心淳厚,办具种种色香美食,遣人往送,日日如是。

当时这位敬信优婆塞,请这一位圣者乞食比丘作终身的供养。他非常明理,知道供养的福德就随着你的因如何来领受果报,一一都丝毫不爽。所以因上你的发心如何、做法如何,果上受报也是相应地回应。如果请众僧到家里来供养,就会妨碍他们修道,又需要路途及寒暑的劳苦,花费很大的精力。这样,在往后受报的时候,虽说是有福报,但是你自身要经过很大的辛劳,要动很多的心思、劳虑,而且要出门去寻求才能够得到。如果你是非常主动地亲自送到僧家的住处来作供养,使得他不费一点力气,这样往后受福报的时候,你就坐享自然,根本不必费一分心思,福报自动就汇集在你身上。这一位优婆塞具有很淳厚的信心,所以他精心地置办好各种具足色香味的美食,而且亲自派人恭敬地送到乞食比丘那里,每天都是如此。

沙门四种,好恶难明,如庵罗果生熟难知。或有比丘,威仪庠序,徐行谛视,而内具足贪欲恚痴破戒非法,如庵罗果外熟内生。或有比丘,外行粗疏,不顺仪式,而内具足沙门德行禅定智慧,如庵罗果内熟外生。或有比丘,威仪粗穬,破戒造恶,内亦具有贪欲恚痴悭贪嫉妒,如庵罗果内外俱生。或有比丘,威仪庠审,持戒自守,而内具足沙门德行戒定慧解,如庵罗果内外俱熟。彼乞食比丘。内外具足,亦复如是,德行满故,人所宗敬。

沙门有四种情况,品质的好坏很难明察,有智慧的人才能知道。就像庵摩罗果,它的生熟情况很难了解。一类比丘,他的威仪很好,缓缓行走,眼睛谛视前方,相当柔缓有序,但是内在具足贪欲、嗔恚、疑惑、破戒等各种非法,就像一个庵摩罗果外面熟,里面生。

另有一类比丘,他外在行为很粗疏,不能顺于戒法的仪式,可是他内在具足沙门的德行,有禅定、智慧,这就好比庵摩罗果里面熟了,外在还生。

第三类是指比丘外在威仪粗犷,破坏了戒律,身口造很多恶,而内在也具有贪欲、嗔恚、疑惑、悭贪、嫉妒等各种粗重的烦恼,这就像一个庵摩罗果内外都是生的。

第四类比丘威仪非常调顺,能够持戒,守护根门、行为,内在又具足沙门的德行,戒定慧都非常圆满,这就像庵摩罗果内外都成熟了。那位乞食比丘就是内外皆熟、德行非常圆满的圣僧,所以当时的国人对他都普遍地崇奉、尊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