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二、别说各自体相分四

《宝性论略释·弥勒教言(未定稿)》 ︱ 弥勒菩萨.造颂︱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益西彭措堪布.译科并编释 ︱

辛二、其义广说分三:一、不净位不变;二、不净净位不变;三、极净位不变。

壬一、不净位不变分二:一、如空无变理;二、宣说彼等差别。

癸一、如空无变理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犹如虚空遍一切,由体细故尘不染,

如是佛性遍众生,一切烦恼亦不染。

犹如虚空虽能周遍一切色法,然由其体微细即非色法之深故,不被色法的无常等过失所染污。如是安住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也不会被众生的过失所染污。

子二、广说分五:一、有法显现生灭理;二、法性无灭理;三、广说实相;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理;五、自性无变理。

丑一、有法显现生灭理:

犹如器界一切法,依于虚空而生灭,

如是有情之诸根,依无为界而生灭。

犹如器世间的一切法,最初依于无质碍的虚空而生起,最终灭于虚空,而虚空无有生灭。如是,依于非因缘的大无为法法界如来藏,内有情诸根最初生起、最终灭尽,而法界无有生灭二者。

丑二、法性无灭理:

犹如虚空以诸火,往昔何时未曾烧,

如是佛性死病老,诸火亦复不能烧。

犹如虚空以劫末、地狱、普通三种火往昔何时未曾烧过,如是,佛性以死病老之诸火不能焚毁。

丑三、广说实相分三:一、比喻;二、意义;三、彼等对应。

寅一、比喻:

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

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犹如器世间的大地依水而住,水又依风而住,风又依空而住,然虚空不观待因缘故,不须依风水地而住。

寅二、意义: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烦恼及行业,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如是,一切有漏蕴界处的生杂染依于其因业及烦恼而安住,业与烦恼恒时依于执无常为常等的非理作意分别心而住。住的意义是指此无彼亦无的关系。非理作意者是住于心之清净自性光明界中。其意义是:如梦的显现仅仅是无而妄现的分别心而已,故观察其自性时只能得到无有戏论的清净光明法性,别无其余依处。然此不能理解为:依清净者方有非理作意的因果关系 [1] 。心之自性光明中所含摄的诸法不住于非理作意业惑等诸法中。

寅三、彼等对应:

知蕴处界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当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如地,众生的诸有漏业惑如成立大地的水,非理作意则如彼水所依之风,而心之自性如来藏犹如虚空,彼自体不须观待他法故,也不住于任何法中。

丑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相: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与诸法自性不相应的执著——非理作意,彼以障碍的方式住于心之自性中。如风是水的所依般,以非理作意风生起诸业烦恼水;如搅动水蕴生起大地般,依于业惑水生起蕴界处有漏痛苦所摄的一切法;如器世间在虚空中成坏般,如是在无为法界中诸有情生而复灭。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心之自性犹如虚空无近取因、无俱有缘,也无和合,是故最初无生、最终无灭、中间也无住。

子三、摄义:

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

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

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无有转变,犹如虚空不被云烟等转变般,以非理作意所生的贪嗔等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的客尘障垢不能染污法性,以本来清净故。

癸二、宣说彼等差别分二: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二、变易与三火相同。

子一、无变法性以生灭空:

依于业及惑水等,不能令彼新生起,

以死病老猛烈火,亦复不能焚烧彼。

以如水之业惑等不能令前际无有的如来藏重新生起,它也不会被死病老的猛烈火所焚烧。

子二、变易与三火相同:

劫末地狱普通火,三者次第而对应,

死病老之三种火,应知彼等相同法。

三火即是劫末火、地狱火、普通火,此三者依次与命迁变死、界迁变病、年龄迁变老的三火相对应,应知与比喻相同。

壬二、不净净位不变分二:一、宣说以生等不变的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说以生等不变的真实义分二:一、不变现似变之理;二、其义广说。

子一、不变现似变之理: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诸圣者菩萨已从蕴新起的生、相续灭尽的死、能生痛苦的病以及相续变化的老中获得解脱,而如实了知如来藏光明的自性或实相。彼菩萨既已了知,故能远离业惑生等的贫乏痛苦。虽无变易,然以如实了知法界为因,具慧菩萨对未能如是证悟的众生发起大悲而示现生死等。也就是为利他而以愿力等随欲投生于轮回中,并为断除众生的常执而示现死亡,或有必要而示现病老等安住于轮回中故,在其他所化众生前示现不清净及变化相。

[1] 清净心与非理作意不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所具有的性功德不与非理作意、业、惑、苦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