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十一)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6月5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二分别根品分二:一、根之安立;二、有为法产生之理。
甲二(有为法产生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有为法产生之理;二、旁述因果及缘。
乙一(真实宣说有为法产生之理)分二:一、色法产生之理;二、非色法产生之理。
丙二(非色法产生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二(广说)分二:一、相应法产生之理;二、不相应行产生之理。
戊一(相应法产生之理)分四:一、类别决定之分类;二、不定之相应;三、似相同之差别;四、似不同之一体。
己一(类别决定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述。
庚二(广述)分五:一、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四、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
辛三、大烦恼地法:
痴逸不信怠沉掉,恒随烦恼性而生。
此处主要讲心所。心所有决定的也有不决定的,这里主要讲决定的心所。决定的心所总共有五个种类,今天是第三个种类——大烦恼地法。这些心所随烦恼心产生,所以叫大烦恼地法。所有的烦恼心都有这些心所,所以称作“大”;这些心所与所有的烦恼心一起行动、产生,故而称为“烦恼地法”。
那么大烦恼地法有多少种呢?有六种,即不懂得业因果等道理的愚痴无明、不放逸的违品放逸、精进的违品懈怠、信心的违品不信、神志不清的昏沉以及向外散乱的掉举,此等是大烦恼地法,原因是它们恒时随从一切烦恼心而生。
第一,愚痴,即无明,不懂业因果的道理。佛成道之时,发现了一切法均存在业因果的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真实不虚的,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普通凡夫不能发现并了知这个道理,这叫愚痴,也叫无明。
对于愚痴或无明,也有不同的解释。从因皈依的角度讲,不懂得佛法僧三宝具足种种的功德,也是愚痴无明。从果皈依的角度讲,不知道众生皆具佛性,这是对法的一种无明;不知道我们能觉知佛性,并可依此获得究竟的佛果,这是对僧宝的一种无明;不知道我们可以获得究竟的、断证功德圆满的佛的果位,这是对佛宝的一种无明。皈依的对境是三宝,皈依时讲过因皈依,今天是从果皈依的角度讲的。
第二,放逸,是不放逸的违品。放逸也是随烦恼心的一种心所。放逸即对诸善法不乐意勤修,对诸恶法心无防护,随其自然产生,坐视不管,这叫放逸。不放逸是不让恶业在自己相续中产生,精进地修持诸善法。
第三,懈怠,是精进的违品。懈怠就是贪图吃喝玩乐睡。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爱吃,一顿饭也不能少吃;爱喝,出门还要带水杯,随时喝;特别喜欢睡觉,晚上早早就躺下,一觉睡到自然醒,太阳出来了还没睁眼……时间、生命是有限的,这样贪吃、贪喝、贪睡,时间就没有了。舍弃众善法,无法积累善根、行持善法,这就是懈怠。懈怠还有很多种,比如散心、聊天、看电视、看小说、玩手机……玩游戏的肯定没有,学佛人怎么能玩游戏呢?那是世间毫无追求的人为了打发时间才玩的。学佛人不会玩游戏,但有玩手机、玩电脑的。这些都会让你舍弃众善法,都属于懈怠。
第四,不信,是信心的违品。即不相信佛法僧三宝,不相信无漏的功德,不相信苦集灭道这些真谛。
皈依佛,佛是究竟的导师,我们依靠佛,就不会走弯路;皈依法,佛法是究竟的道路、方法,我们依靠佛法才可以解决烦恼,对治我们内心的负面情绪;皈依僧,僧是究竟的道友,如果我们追随菩萨、亲近菩萨,即那些已经在菩提道上不退转的大修行人,在我们的相续中自然就会产生道业,修行自然就会顺利,最终能圆满。
但是我们不相信佛,只相信自己,每到关键的时刻就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把佛置于脑后;我们不相信佛法,虽然遇到了正法,但是却没有珍惜,还在搞神通,追逐金钱、权力等世间的种种利益,没有相信法的力量;我们不相信僧宝,只喜欢亲近凡夫,觉得互相聊得来、投缘。当然了,都是一类人,说的都是无用的世间琐事,搞的都是世间法,肯定聊得来。却不愿意亲近比较有修证的人,不愿意亲近善知识、不愿意亲近菩萨,因为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那是肯定的,你们是两个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投缘呢?因为我们不相信三宝,所以在我们的相续中也不可能产生无漏的功德。
我们也不相信佛讲的苦集灭道。佛讲苦集灭道,首先要认识苦,六道轮回里只有苦没有安乐,好比火坑里不可能找到清凉,不净室——公共厕所中无法闻到妙香一样。有人说人生三分痛苦七分快乐,其实,即使反过来说七分痛苦三分快乐都是不正确的。六道轮回里只有苦没有乐,但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还觉得轮回很好,恋恋不舍。即使剃头出家了,但还是放不下世间的琐事。
六道轮回是痛苦的,痛苦从何而来?来自于集谛,集谛即我执烦恼。佛说一切痛苦的根、一切灾难的来源,都是我执烦恼,但是我们不信。我们认为痛苦的原因,是没有钱,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没有找到合适的道场……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没有我执烦恼,不论在哪里都是寂静的、快乐的。否则,只有痛苦。
佛已经讲的很明白了,要我们对轮回皆苦有正确的认识,但是我们没有。佛说要断除我执烦恼,但我们没有重视,没有明白,至今尚未醒悟。佛讲要想断除我执烦恼,只念咒打坐无济于事,要依靠道谛。道即证悟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无我,即我不是实有的;空性,即一切法自性是空的——这些才是真正的道。依靠道,我们才可以断除我执和烦恼。我们虽然已经学佛修行了,却总想投机取巧,以为念念咒、修修禅就可以解脱!佛讲要依靠道谛才能断除集谛,如果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不可能解脱烦恼痛苦。
佛还说了灭谛,通过道谛彻底断掉了烦恼痛苦,就能获得寂灭。无有烦恼痛苦,具有永恒安乐的境界叫寂灭。但是我们都不相信。
第五,昏沉,主要是内收造成的神志不清。有时候是感觉身体沉重、昏昏欲睡;有时候是感觉心理沉重、浑浑噩噩。昏沉也容易失去善法。
第六,掉举,即心向外散乱。我们总是容易向外散乱,心整天都处在散乱中。即使在大殿修法,心也是散乱的;虽然身在修法的行列中,但是心却不在了。有时候想家里的事,有时候想儿女的事,有时候想朋友的事,想曾经在一起混的事……虽然在这里上课,但是却在想山下的人和事。有的人可能心没有跑到山下,但是却跑回了自己的小屋——刚才那个花盆没有摆好,书架可能放错了……想饮食起居种种琐事,这都是掉举。这些都会让你的心无法安住于善法中,让你失去善法,所以都属于大烦恼地法。
以上就是大烦恼地法,总共有六个,它们恒时随从一切烦恼心而生。
辛四、不善地法:
不善地法有两种,即是无惭与无愧。
若问:不善地法有多少种呢?有两种,即无惭与无愧,因为此二者随从不善心产生,而并不随从其他心产生。
所有的不善法,都跟这两个心有关系,虽不能说是从这两个心产生的,但是这两个心都在左右,不离不弃。不善地法只有无惭、无愧两种心所,虽然不多但很关键。
无惭是不恭敬无漏的功德以及具足无漏功德的人,对这些生不起欢喜之心。我们应不赞不谤陌生人,不赞不谤陌生师。而有些人不经观察,盲目崇拜。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一定要先了解,知其具有无漏的功德,然后恭敬、亲近、依止,这才是正确的。不恭敬无漏的功德,不恭敬具无漏功德的人,这叫无惭。
无愧,即无有惭愧之心。对自己以身口意造下的恶业、犯下的错误,无畏惧感,无追悔之心。将来这些恶业成熟,肯定要堕落恶趣,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对此产生畏惧、追悔之心,既害怕又追悔莫及。
如果有惭有愧,一般不会造不善业;因为没有惭愧心,所以做不善法。
辛五、小烦恼地法:
刚才的是大烦恼地法,这个是小烦恼地法,
怒恨谄嫉恼覆吝,诳骄害即小烦恼。
不善地法只有两个心所,那么,小烦恼地法有多少种呢?有十种。
1.怒:即见到作害的对境而生嗔或苦恼心之怒,对伤害自己的人生起嗔恨、苦恼心,这叫怒,即愤怒之意。
2.恨:愤怒后屡生恼心之恨,怒是当下的嗔恨、生气、苦恼,恨是过后继续保持愤怒的心态,咽不下这口气。
3.谄:心术不正狡猾之谄,口里一套,心里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主要是心术不正,口是心非。世间有很多这种人,尤其是生意人,不择手段,靠欺骗达到目的、获取利益,这都是愚痴的做法。如果有这个福报,无论在哪里,通过何种渠道,都会得到的;如果没有福德,无论在哪里,用何种方法,都无济于事。有人看到他人成功了,也跟着学,但依然无法逃脱失败的结局,但世间人就是这样。心术不正、狡猾叫谄。学佛人、修行人不能这样,为了众生,为了调伏弟子,可以用一些方法、手段,但心术是正的。
4.不能忍受他人圆满之嫉妒,一般凡夫都有嫉妒之心,不能忍受他人的圆满。无论看到他人得到了世间还是出世间的利益或成就,虽然口里没有说出来,但心里很难受,这是嫉妒心,也是种愚痴的做法。他人的福报、功德是他人的,跟你没有关系,也不会影响你,你积累自己的福报功德就行了,你和他又不是命运的共同体,各有各的命运。
现在也讲命运共同体,可能之间有些因缘,如果是这样,他人成功了,不仅对你没有伤害,反而是有帮助的、有利益的。但普通凡夫都是愚痴的,不明真相,就爱犯这种错误。其实再嫉妒也徒劳无益,无法阻止他人获得功德和福德,也无法阻拦他人向上的脚步。如果一个人真的往下走,想帮他也很难。但我们要有助人之心,无论结果怎样都要接受,因为我们都是相信因果的人。嫉妒心是最无聊的,也是最影响自己圆满的。
5.紧紧执著罪业之恼。执著是指对罪业、对无始劫的习气紧紧抓住不放,尽管知道这是不好的,是恶业,但就是很难改变;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是不好的恶业,还紧抓不放。
6.隐瞒罪过之覆。忏悔时要不覆不藏才能清净罪业。而我们忏悔总是藏着掖着,这不叫忏悔!隐瞒罪过是覆,反之就是不覆。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有隐瞒,也许他会犯错误,但是不会隐瞒。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位修行很好的上师,有一天被人请到家里吃中饭,饭后主人干活去了,只有他一人在屋里。那时食物匮乏,他想到还要上山继续修行,就想从主人家里偷点糌粑。就在手伸进糌粑口袋时,他突然醒悟了:哇!我在偷东西!于是他没有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直接提着口袋出去了,大声喊到:“大家都来看,这个出家人在偷你们的糌粑!”他敢于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错误,这才叫忏悔。凡夫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不能有隐瞒心,不隐瞒过患就是一种功德。
我们讲戒律时说过,忏悔堕罪时不能有隐瞒之心,否则堕罪是无法彻底清净的。所以隐瞒有很大的过失。
7.不向他众施予法财等与布施相违之心态的吝啬。
法指善根,财指财产。世间人都有吝啬之心,不愿意舍。佛说布施是财富的来源,但很多人不相信,很吝啬,不肯上供下施,有的人甚至连自己都不舍得吃不舍得用;而有的人认为自己花了才是真正得到,便使劲给自己花,这是浪费福报,但是也不算吝啬。不舍善根、不舍财富,这是吝啬心,跟布施的心态相违。
8.明明无有功德反装作有功德而欺骗他众之诳。
自己没有功德,却装有功德。尤其是山下的居士,在不懂佛法的人面前装懂佛法,装修行人;出家人知道自己没有功德,却在施主、信众面前,装成有功德,这叫诳,是一种欺骗的心态。
9.自高自大之骄。
世间人都有傲慢之心。尤其是稍有点文化、财富、美貌、身材的人,就特别骄傲,其实不值一提。你们跟藏民相比,确实比较干净,整天洗刷。装扮方面也比藏民好看,今天穿这个,明天穿那个;上午一套,下午一套。现在科技发达了,还可以整容,眼睛、鼻子本来不是很好看,整过容后就变好看了,然后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际都是高科技的功劳,原来什么模样自己还不知道啊!打扮的再好也是个不净袋!观察一下,自己身上哪有干净的,从头发到指甲,没有一处能让人欢喜,还自高自大:我年轻漂亮,有文化、有财富……其实,这些根本微不足道,跟他人比一无是处。
文化也是分别念,只能徒增烦恼。愚痴的人把这些作为对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得意洋洋。其实都是凡夫,都是烦恼、分别念,没有一个是正确的。那是知识,不是智慧,有什么可傲慢的?你们所认为的财富不是真正的财富,我们相续、阿赖耶中的种子才是真正的财富。不懂这些道理,还自高自大,不能这样,把自我放下。但是有些人既没有财富,也没有文化、长相,也很自高自大,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是瞎想吧,心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可以凭空给自己创造出很多功德作为对境,然后自高自大。
10.损恼他众之害。
对所谓的仇敌,伺机恼害、伤害,这就是害心。有些人身很弱,但心很强,心不老实,总有想伤害他人之心。
此等即是小烦恼地法,总共讲了十种。为什么叫小烦恼地法?因为它们是所断种类渺小,都不是见道之所断,而是修道所断;相应助伴渺小,它们没有随眼识等,只随第六意识;所依来源渺小的心所,都是依靠意根产生的。因这三个理由,所以称为小烦恼地法。
所断种类渺小是成立的,因为它们都是修断之故;相应助伴渺小成立的理由是它们仅与意识相应;所依来源渺小成立,是因为它们只依靠意根。
己二、不定之相应:
之前讲的都是类别决定的心所,下面讲类别不确定的心所,共有八种。
随逐欲界之善心,具有寻思伺察故,
共有二十二心所,有者加上后悔心。
若问:既然类别决定的心所有五种,那么类别不定的心所有多少种呢?类别不定的心所有八种,如世亲论师言:“所谓寻伺悔,睡眠嗔怒贪,我慢与怀疑,此八称不定。”
若又问:那么,不定心所随从哪种心而生呢?
所随从的欲界善心有二十二种心所,因为是心而有十遍大地法,因为是善地而有十大善地法,因为是欲界心而有寻伺产生。
属于欲界的善心,具足二十二种心所一起产生,因为是心,一定有十遍大地法,随从所有的心而产生;因为是善心,还有十大善地法;因为是欲界的善心,所以有寻思和伺察,总共二十二种心所。
寻思和伺察是两种心所,寻思是心对事物本体的粗大认识;伺察是心对事物差别的细微认识。为什么在一个心里,具足两种不同的心态呢?属于欲界的一个善心的群体中,可以有两个心。因为虽然随从一个心,但不同对境可以有不同心态的两个心所。
由于欲界心中有些要加上悔心,如此有二十三法产生。属于欲界的善心由二十三法产生。
这个“悔心”肯定是属于善的后悔心,对已做过的恶业、未做过的善业产生后悔心,这个心可以存在,加上这个“悔”心所共有二十三种心法产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