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三十六)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达真堪布微博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8月1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
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一(业之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性;二、三业总法之差别;三、无表业之分类。
丁三(无表业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二(广说)分四:一、宣说戒;二、具理;三、得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己三(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三:一、戒之得法;二、恶戒之得法;三、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获得;二、从何获得。
壬一(如何获得)分二: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癸二(别解脱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子二(旁述)分三:一、戒恶戒时间固定;二、斋戒之特点;三、居士戒之特点。
丑三(居士戒之特点)分三:一、真实宣说;二、别说皈依境;三、支分固定。
此处主要讲如何获得别解脱戒。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通过旧仪轨和现行仪轨等,可以获得别解脱戒。今天讲居士戒的特点。居士戒主要是在家人,即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戒律。
寅一、真实宣说:
承诺即为居士故,宣说戒律如比丘。
设若一切均为戒,何言行持一分等。
传闻守彼而得名,下品戒等则随心。
经中云:“身着白衣具根之在家男女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祈请摄受吾为居士’而成居士。”以前古印度人平时主要是穿白色的衣服,现在也大概如此,如果家里有人死亡等特殊情况,则会穿黑色的衣服。白色是在家人的衣服的颜色,所以出家人是不可以穿白色衣服的。三法衣都是要染色的,若不染色,以白色做三法衣是不如法的。出家人的三法衣的颜色,淡蓝色、淡黄色、淡红色,是最如法的。
具有善根的人首先要皈依,不皈依三宝不可能得到戒体。首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皈依,可以获得世出世间的一切福德,所以叫三宝。在亲教师等面前,祈请摄受吾为居士,这就是立誓,我要做居士了,祈请摄受。这是有部观点。
那么是不是仅以此便能生起居士戒呢?有部认为,皈依之后能够立下誓言,这样才能获得居士戒的戒体。有些小乘的宗派认为,仅仅皈依就可以成为居士,可以获得居士戒的戒体,但是有部不承许这个观点,甚至会遮破。因为经里讲的必须要立下誓言,才可以成为居士。
有部和经部也有不同的观点。经部宗对此问题回答说:仅仅如此是不能生起居士戒的,还要受戒,随着亲教师等念三遍五种所断的词,最后才能获得居士戒的戒体。
而小乘有部克什米尔的论师说:先皈依再承诺为居士,则能生起戒体。经部跟他们进行质问,若问:这样一来,宣说居士学处,比如五戒,不就成无意义了吗?有部回答:无有此种过失,因为宣说学处的目的是让不懂学处者了知学处,例如比丘戒是通过白四羯磨而得,但也有必要宣说比丘戒的学处。受居士戒也是一样,皈依三宝之后自己立誓,就变成了居士,得到居士戒的戒体,之后还要宣说学处,这是为了让不懂得学处的人了知学处,这是合理的。
此处有部和经部还有一个不同的观点:按有部的观点,受持别解脱戒,必须要远离五择定,具足五种圆满的顺缘。包括居士戒也是,在亲教师等面前受居士戒的时候,就要断除五种所断,五条戒都全部要受。
若问:假设说所有居士都是以五条戒律来约束,那么只行持一分等戒的居士怎么会合理呢?传说最初承诺守护所有学处,之后失毁(部分学处)而只护持一戒称为行持一分戒等。
经部对有部进行了质问,在《大名请教经》中讲得很清楚,可以有一戒居士、也有二戒居士、多戒居士以及圆戒居士,按你们的说法则不可以存在这些居士,只有圆戒居士,与经中相违了。
有部说,我们没有这个过失。先受全部,受完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乐、情况来守护。受一条戒为一戒居士,比如不杀生,尤其是不杀人,包括不堕胎,这是一戒居士;在这个基础上不偷盗,这是二戒居士;在这个基础上不妄语,尤其是不说上人法妄语,这是多戒居士;在这个基础上不邪淫;要变成圆戒居士,还要受不饮酒戒。
经部宗又反驳有部宗,这样你们就破戒了,受戒的时候五条戒都受了,后来失毁了部分戒条,这就是破戒,有这个过患。但是有部宗认为没有这个过失,刚开始的时候,有的人也是这样发心,想受一条或两条戒,但是为什么在亲教师面前五条戒都要受,要断除五种所断呢?为了能获得戒体,否则无法得到戒体,得到戒体后,想受几条受几条。所以,身份也不一样,受一条戒,就是一戒居士;两条戒,就是二戒居士;三条戒,就是多戒居士;五条戒都受就是圆戒居士。
有部受别解脱戒,尤其是受比丘戒,必须要远离五择定。
第一,环境择定,比如在寺院里可以受,在其他地方不能受,这样得不到戒体。
第二,时间择定,认为仅在此年此月等期限内才能守戒,此后不能守戒,此为时间择定。
第三,时期择定,和平时期可以受,一旦出现战争,就不能受,肯定要回去杀人,这是时期择定,这也不能得到戒体。
第四,众生择定,有仇必报的人对其他众生可以受戒不杀,但对仇人不能受,这也是不行的,众生择定,也得不到戒体。
第五,分支择定,我可以不杀生,但做不到不邪淫,这是分支上的择定,这种情况也得不到戒体,有部也是这个观点。
总共有五种择定,要远离五种择定才能得到戒体。有部认为最初在亲教师等面前受戒时要受全部戒条,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要受的戒条。
有部认为受别解脱,尤其受比丘戒要具足五种顺缘圆满。
第一,环境顺缘圆满。有环境、有传承。比如今天受别解脱戒,尤其是受比丘戒,要有传承;还要有亲教师、轨范师等传授戒律;有能做白四羯磨的僧团做白四羯磨。
第二,相续顺缘圆满。自己相续要成熟,最好有出离心。有出离心的摄持,才可以变成别解脱戒,否则就不能变成别解脱戒。若暂时还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但当下有这种意念、有发心也可以。主要是相续成熟,相续不成熟不会得到戒体。不是为了世间,比如有些为了讨债,有些是为了生存,这些动机都是不好的,这样人的相续中不可能产生别解脱戒。
受戒,得到戒体很重要!真正得到了戒体,解脱的种子就已经播在相续中了,很快就会获得解脱。这叫别解脱戒。但如果相续不成熟,就不会得到戒体,即使受了这些戒,但不会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没有对治力,没有对治力相续就不会有变化,与以前一样。
第三,资具具足。三法衣、钵等资具、条件基本上都要具备。佛经讲,真正能修行的人是什么样的?特别富裕的人,不可能真正修行;特别贫困的人,衣食都解决不了的人,不可能真正修行;真正修行的是中等者,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很贫穷。
当年佛在世也是这样的,甚至专门有这样的发愿文:生生世世都不要投生到富裕的家庭,也不要投生到贫困潦倒的家庭,要投生到中等的家庭,能出家修行。我们每天都念这个发愿文。所以要有资具,如果连资具都没有,修行就难了。以前更难,物资缺乏,现在丰足了。
第四,意乐。有意乐想受戒的发心,最好是有出离心。
第五,仪轨。以前有很多特殊的情况,昨天我们讲了,佛问一个弟子:
“什么是最重要的?”
“解脱最重要!”
“解脱最需要的是什么?”
“信心!”
佛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于是对方就得到了戒体,变成了比丘,不用仪轨,主要因其根基好。
昨天我们讲过,还有很多特殊情况,其他的人都要通过做羯磨仪轨。比如受比丘戒,必须做白四羯磨才能得到戒体,白四羯磨是最复杂的,也是小乘里最长的仪轨。做羯磨要有仪轨、有条件,这是概括而讲。
五种顺缘圆满,在具备这样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戒体,不是谁都可以受戒,也不是谁都可以得到戒体。
若问:如何会成下品戒等呢?因为根据发心的不同,就发心微小等而言,也有下品戒等。
根据发心的不同而分,有上品戒、中品戒和下品戒。也可以这样理解,比如比丘、比丘尼是上品戒,沙弥、沙弥尼是中品戒,优婆夷、优婆塞是下品戒。发心不同,得到的戒体会有区别。
寅二、别说皈依境:
所谓皈依三宝尊,即是皈依能成佛,
无学法与有无学,僧众以及涅槃法。
若问:既然说“然未皈依者无有”,不皈依不会得到戒体,那么对何者皈依呢?皈依三宝,这是小乘观点。
皈依佛,皈依的是色身佛还是法身佛?这里是皈依法身佛。即皈依能成佛的无学法,也就是指尽智与无生智等,而不皈依佛的色身,因为色身与凡夫无有差别之故。这跟大乘的说法略有不同,但都是佛的智慧。“尽智”的“尽”,指没有,是从断一切所断的角度讲的;“无生智”,是从证一切所证的角度讲的,这两种智慧才是皈依的对境。
我们皈依佛是皈依佛的境界,大乘佛法里讲皈依法身佛。《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也是皈依法身佛的意思。小乘没有直接说法身佛,但意思一样。
皈依佛的境界而不皈依佛的色身。现在很多人都不懂,皈依佛像,连佛的色身都不是皈依的对境,佛像还能成为皈依的对境吗?盲目崇拜,到处去求佛,真的可怜!我们要皈依究竟的智慧,不是要皈依某某神或某某人。
佛的色身跟凡夫的躯壳没有区别,佛的色身也有生老病死,最后也趋入了涅槃,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差别。但佛的法身没有生老病死,我们不是皈依佛的色身,皈依的是佛的境界,究竟的智慧。
那么,只皈依一佛还是皈依所有的佛呢?皈依所有的佛,不是只皈依一尊佛,如只皈依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皈依,这是错误的,原因是诸佛道相均相同,三世诸佛的境界都是一样的,所以要皈依所有的佛。
但我们要格外感恩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出世,转了三次法轮,我们才能在他的教法下得到佛法智慧,最终解脱。诸佛功德一样,但恩德不一样,所以要感恩。
我们也要恭敬所有的具德上师,因为他们的功德都是等同的,但恩德不一样,所以我们更要恭敬自己的上师,这是从感恩的角度讲的。感恩很重要,不懂感恩的人,如没有灵魂的尸体一样。懂得感恩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也是人规。
僧众也可依此类推,所皈依的僧众是有学、无学的僧众。但真正要皈依的是他们有学无学的境界。比如皈依四人以上的僧团,是皈依他们的境界,不是色身。境界就是智慧,如果在他们的相续中没有产生智慧,不能说是有学无学的僧众。有学无学是指有境界的僧人,皈依他们的境界,而不是皈依他们的身体。
皈依法是指皈依唯一的涅槃灭谛,也是究竟的智慧,按大乘的教理就是本具的智慧,但这里是小乘,小乘的涅槃灭谛,也是究竟的智慧。
皈依三宝,要明白皈依的是什么?我们皈依的是究竟的智慧,能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的智慧,不是皈依别的。但在皈依学处里讲,也要恭敬顶礼佛的色身,恭敬顶礼有学无学僧人的身体,也要恭敬顶礼法宝,三藏等佛经,因为这些都代表三宝。这里主要讲了皈依的本体,皈依的学处以前讲过,此处未加详述。
我经常跟大家讲,佛教主张的是智慧,不是神通。究竟的解脱唯一要靠智慧,不靠神通。连小乘都这么讲,大乘更不用说了。
寅三、支分固定:
邪淫极受谴责故,易守不作得戒故。
依照承诺而得戒,并非于诸相续离。
倘若已违诸学处,则会言说妄语故。
佛制罪中唯戒酒,是为守护他戒故。
若问:在其他的戒中都安立为断非梵行,居士为什么不立为断非梵行而只是安立为断邪淫呢?居士戒里只讲了不邪淫,没有要求断所有的不净行为,理由何在?
这是有原因的,由于邪淫是指侮辱他人之妻并是堕落恶趣之因,极度受到谴责。民间有一句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破坏他人的家庭是道德问题,也叫侮辱他人,是极度受谴责的,所以在家人要遵守。而非梵行并非如此,它属于正淫,不是道德问题,也不破坏他人的家庭,并没有侮辱行为,所以跟邪淫是不同的。在家人允许正淫,但不允许邪淫。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圣者在他世中获得不行邪淫之戒,非梵行并非如是。
圣者生生世世中都不会行持邪淫,他已经断除了邪淫的行为。圣者不可能生生世世都是出家的身份,所以没有断除正淫。是要断除一切欲望,但正淫的过患不是特别大,即使是成就者、上师,也有做在家修行人的时候,这时会有正淫,但邪淫是不会有的。
第三个原因,又因为在家的身份容易断除邪淫,而非梵行并非易断。要断一切不净行为,对一个在家修行人来说肯定有困难,但是断除邪淫没有什么难处。
由以上三个理由,所以居士戒里只安立了邪淫,没有安立非梵行。
那么,如果居士后来再娶妻,也成了行邪淫吗?不会成为。刚开始受戒时,还没有成家,不是他的配偶,但成家后是合法的妻子,是可以的,这是正淫,不是邪淫。由于承诺不以贪欲行邪淫,依此便可得戒,并非是承诺不与他相续做非梵行,也就是说不是断非梵行之义。
居士四语业中为何只将妄语安立为戒条?这也是有原因的,其实佛法里,尤其是讲戒律的时候,强调不覆不藏,因为覆藏的过患非常大。如果未立此戒条,不断除妄语,有人违越了所有学处,比如杀生、偷盗了,当别人问是否犯戒了时,他就会说未犯,如此一来就成了说妄语,说妄语,有覆藏心,这个过患非常大,让其他罪无法清净,这就是断除妄语的目的所在。其他的语业没有这样的过患,所以没有在居士戒中安立,只安立了断除妄语。
若又问:居士的佛制罪只将饮酒立为戒条,原因何在?其原因是断除佛制罪的饮酒就是为了守护其他所有学处。
罪业有两种,一种叫佛制罪,一种叫自性罪。佛制罪是佛制定的,如果做了就会犯戒。自性罪不是佛制定的,但是做了就有罪业。比如杀虫子就属于自性罪。
佛制罪有很多,但对居士只规定了不饮酒这条戒,为什么要求居士断除饮酒,其他的不要断除呢?这里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论师说喝酒是一种自性罪,因为佛在经中讲过,佛制罪都有开许的时候,比如为了治病,或为了保护生命,所有的佛制罪都可以允许,只要不是自性罪,包括既是自性罪也是佛制罪的情况,比如杀人,可以开许;也包括仅仅是佛制罪不是自性罪的情况,比如比丘以放逸的状态割草等,但是饮酒没有开许,为了治病而饮酒也不允许。佛在经中清楚地宣讲过,可以用酒漱口消毒,但不可以咽下去,酒经过喉咙就会犯戒。就根据这一点,说明饮酒是自性罪。
但是有很多论师认为饮酒是佛制罪不是自性罪,因为第一,佛对饮酒的管制非常严格,佛讲过,如果有人仅仅喝一滴酒,他就不是我的声闻,我也不是他的导师。饮一滴酒也不允许。
第二,很难控制。喝了一口,还想再喝一口,不知不觉就醉了,无法控制,所以最好别碰。饮酒容易丧失正知正念,容易犯根本戒,所以佛规定不许饮酒。现在很多人为了应酬,为了随顺众生,有时候也要喝酒,按小乘教理没有开许,但是按大乘教理,为了能更加如理精进修法,真正为了众生,不要说饮酒,其他身语的恶业都有开许的时候。
比如大悲商主杀害了短矛黑人,不但没有罪过,反而圆满了六十劫的资粮。但是有些人说,“我喝酒是为了更好的修行,是为了众生。”——算了吧,你的菩提心都没有发出来,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还能为众生喝酒吗?让人无法相信。如果自己不想喝,对酒的味道毫无兴趣,真正是为了随顺他人,或为了能更好的修行,不得已喝了酒,应该不犯戒。按大乘教理真正有利他菩提心不会犯戒。
此处我们在讲小乘,小乘不讲菩提心,所以比较死板,不允许就是不允许。所以,居士的佛制罪只将饮酒立为戒条的原因,就是因为喝酒容易丧失正知正见,容易放逸,导致犯其他的戒,所以对酒戒的要求非常严格。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