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三十七)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8月1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
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一(业之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性;二、三业总法之差别;三、无表业之分类。
丁三(无表业之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二(广说)分四:一、宣说戒;二、具理;三、得舍;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己三(得舍)分二:一、得法;二、舍法。
庚一(得法)分三:一、戒之得法;二、恶戒之得法;三、中戒之得法。
辛一(戒之得法)分二:一、如何获得;二、从何获得。
壬一(如何获得)分二:一、禅定无漏戒之得法;二、别解脱戒之得法。
癸二(别解脱戒之得法)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旁述。
子二(旁述)分三:一、戒恶戒时间固定;二、斋戒之特点;三、居士戒之特点。
壬二、从何获得:
欲界所摄一切戒,依二者与现众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依靠正行诸时得。
若问:戒、恶戒、中戒,这所有的戒是从何而得的呢?属于欲界的别解脱戒是由所有加行、正行、后行断除不善业的所有加行、正行、后行中获得。从别解脱戒本身的角度,有加行、正行、后行,圆满而获得,同时,断除不善业的加行、正行、后行。即是依靠断除自性罪与佛制罪二者之基众生与非众生而获得。既要断除自性罪,也要断除佛制罪,这样才能获得别解脱戒。以众生或者非众生,有心识的或没有心识的,所有的事物作为对境,而获得别解脱戒。
依靠自性罪之基众生,诸如杀生,依靠自性罪非众生,诸如盗金。我们的教材里,举了几个例子。以众生作为对境而产生的自性罪,比如杀生,杀人类、其他动物,杀生本身是自性罪。以非众生作为对境产生的自性罪,如偷盗金银,属于别人的财产,金子、银子是非众生,不与取本身是自性罪。断除以众生、非众生作为对境产生的自性罪。
依靠众生作为对境产生的佛制罪。依靠佛制罪基众生,诸如接触女人,接触异性,对境是众生,女性、男性都是众生,这里说的接触女人是针对男性而讲的。以贪心触摸,这是佛制罪,触摸也有自性罪的成分,在没有戒伴的情况下,在偏僻处接触,在有些情况下是犯堕罪的,没有保持一丈的距离,也犯堕罪,这种是以众生作为对境而产生的佛制罪,要将其断除。
依靠佛制罪非众生,如割草。还有以非众生作为对境产生的佛制罪,在没有特殊意义的情况下,在放逸的状态中做,比如割草,无论比丘或比丘尼,犯堕罪,对境是非众生,本性就是佛制罪。
别解脱戒中,众生或非众生都可以作为对境而犯戒,断除的有佛制罪,也有自性罪。
是依靠什么样的众生而得呢?是依靠现在的众生而得,并非是依赖过去与未来众生而获得,原因是过去与未来不能作为现在杀生之基的众生。一般来说,犯戒均观待的是现在的众生,比如杀生、邪淫等等,过去在过去的位置上,未来在未来的位置上,无法对其进行利害,所以是以现在的众生而获得。以上讲的是别解脱戒,接下来讲禅定戒和无漏戒。
禅定戒与无漏戒是依靠断除不善业之正行而获得的,并非是依于断除加行与后行而得到的,因为它们不观待断除加行与后行,其原因是于此等中入定正行能生起断除下地之本体,加行与后行大多数都属于下地的本体。禅定戒和无漏戒在正行中产生,由于加行和后行属于他地,所以,在加行和后行当中不会产生。
这也是指依靠断自性罪而获得,并非是依赖断佛制罪而获得,因为尚未承诺断佛制罪之故。禅定戒、无漏戒与别解脱戒不一样,所断是自性罪,断除自性罪,就可以获得禅定戒或者无漏戒。不观待佛制罪,也没有承诺断除佛制罪,以自己的修行功夫入定就可以了,也不用承诺断除佛制罪。
它们依靠三时一切时间而获得,因为既依赖现在的众生也依赖过去与未来的众生而获得。禅定戒、无漏戒属于随心的戒,心可以去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法。
戒依一切有情得,支分与因有差别,
恶戒则依诸众生,及诸支得非诸因。
戒律是依赖一切众生而获得的,这是由于对一切众生均断除罪业的缘故。比如不杀生是指不杀一切生命,不淫欲是指断除对所有众生淫欲等等。
但分支与因则有差别。比如支分。除了比丘和比丘尼戒,所有其他戒是从身三业,再加妄语四所断中获得的,而比丘戒是从所有身语七所断中获得。如果以不贪、不嗔、不痴三根本善作为因,则三者可以同时并存而获得。下、中、上品等起三者作为因,则此三因不可能共存,所以是从其中任意一等起中获得。等起不同,戒律也有上中下品的分类。
恶戒,是非理的戒律。恶戒也是依靠一切众生而得的吗?恶戒跟戒律一样,也是依靠一切众生,并且分支也是由杀生、不与取、淫欲等所有业道中获得,所不同的是,它并非从所有因中获得,因为三根本不善不会同时产生,三种等起也不会共生。贪嗔痴不会同时产生。要么从贪心中产生,要么从痴心中产生,要么从嗔心中产生,三种等起也不会共同存在,所以是分开的。这是跟戒律不同的地方。佛经里讲了十二种恶戒,比如依靠杀业为生或养鱼、养虾为生等,也属于恶戒。其实不止这些,十二种以外还有很多。
辛二、恶戒之得法:
恶戒则由行彼事,或由承诺而获得。
若想:恶戒是从什么中获得的呢?
有两种,第一种自然获得,以屠夫为例,如果最初就转生到屠夫种姓中,那么开始从事其杀业即获得恶戒。出生在屠夫、强盗、妓女家,家族从事的就是这些恶业,当他去做的时候,即使没有承诺,也会产生恶戒,不做不会产生恶戒。
第二种,或者最初未转生到其种姓中,到了对境主人面前以后便发誓说“我要以此维生”,如果生起颠倒意乐并真正着手做此事,则获得恶戒。不是一般的屠夫、妓女和强盗,她们是把这些恶业当家族事业来做,代代相传,当做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恶戒。最初没有投生到这些种姓中,后来想做这些恶业了,比如在父母、国王、大臣或自己的朋友家人面前,立下誓言:从今以后,我要以杀业为生,以淫欲为生,以做强盗为生,就会产生恶戒。
还有开餐馆的也非常危险,也有杀业;还有养鱼养虾,办养鸡场等也是以杀业为生,都会有恶戒。刚开始没有转生到屠夫等种姓中,如果做恶业要承诺、发誓:我要做强盗,我要养鱼赚钱等等。
这里没有讲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失去这种恶戒——非理的戒律。如果生起颠倒意乐,并真正着手去做此事,比如只在嘴上说或心里想是不会产生恶戒的,真正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获得恶戒。
辛三、中戒之得法:
剩余无表则依田,承诺恭敬而获得。
前面我们讲了戒律、恶戒,还有中戒——不是善的戒,也不是恶的戒。
除去戒与恶戒以外剩余的中戒无表色,有两种得戒方式,第一,是由田中获得,诸如七种实生福。因为对境太殊胜了,比如供僧、修建殿堂,一做此事就会产生中戒。这是善的中戒。
恶的中戒也是同样的,以特别严厉的对境,去做伤害的事情,比如破坏殿堂、抢僧众受用的饮食、出佛身血、杀害成就者等,自然就会产生恶的中戒,因为这是福田缘故(田是福田的意思)。
对这些福田进行伤害就有严重的罪恶,进行利益也有很大的福德,都是自然得到的,因为对境太严厉了。比如密宗里讲,以自己的上师,尤其是根本上师作为对境,作利害,善也好、恶也好,果报特别严重,也是这个道理。
还有由承诺而获得,如发誓未顶礼佛就不用餐;意思是发誓吃饭前先供养。
由恭敬心中获得,诸如由猛烈发心而得。有些人发愿:“我念一千万莲师心咒”“我诵十万遍百字明”,这些都是从自己的承诺中获得中戒,都是善,是由猛烈发心而得。若是随口说一下,不一定产生中戒。
恶也同样,比如发誓:“我要去骂人”“我要去打人”“我要去破坏他人的关系”或“我要去破坏和合的家庭、和合的僧团”等等,如果发心猛烈,也会产生恶的中戒。
所以中戒,第一,从福田、严厉的对境中产生,是自然产生的。第二,以自己的承诺、猛烈的发心而产生。
以上讲的都是得,在何种情况下会获得这些戒律——戒、恶戒、中戒。
接下来讲失去,即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
庚二(舍法)分三:一、戒之舍法;二、恶戒之舍法;三、中戒之舍法。
辛一(戒之舍法)分二:一、别解脱戒之舍法;二、禅定无漏戒之舍法。
壬一、别解脱戒之舍法:
还戒以及死亡时,出现两性断善根,
抑或已经过一夜,则已舍别解脱戒。
有说犯罪亦舍戒,余说正法隐没舍,
克什米尔论师许,犯罪具二如债财。
如果在知言解义之人面前诚心还戒,则舍别解脱戒,因为已生起与受真实学处相违之有表色的缘故。舍戒的第一种情况是自己舍戒。自己不愿意继续受持了,抑或有大的违缘、对境了可以舍戒。找一个知言解义且精神正常的人,对他说:“我不愿意受持比丘戒,把戒体还给你。”这样一说,对方知道了这个意思,就会失去比丘戒的戒体,其他的戒也是如此。
或者,虽然没有说“把戒体还给你”,但是说“我要舍弃三宝,或舍弃阿阇梨……”其实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想舍戒。三宝也是受戒的所依,得戒是从阿阇黎那里获得戒体,嘴里说“我要舍弃这些”,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戒体。
如果自己想都舍弃。比如说:“你摄受我成为一个普通的居士。”这样比丘戒和沙弥戒都会舍掉,成为一个普通的在家人,甚至居士戒也会失去。这就看自己的发心与动机了。
第一个,要找一个知言解义的人,说刚才的那些话。其实还有很多,说哪个都行。主要看发心和动机,如果没有舍戒的想法、动机,就不会舍戒。
按小乘的教理,比丘、比丘尼受斋戒,会舍掉具足戒,这主要是看发心、动机。如果有舍弃这些戒的想法,受的戒会失去;如果没有这些发心和动机,就不会失去这些戒体。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死亡时也已舍别解脱戒,原因是它的所依已不存在。因为无论受戒者是在家还是出家,别解脱戒的时间都是有生之年,如果受戒者死亡可以说时间已经圆满了。再者,顿时出现两性(男根女根)也会舍别解脱戒,因为已失去所依之故。变性的情况不是同时出现,但是变性了三次,比如从男性变成女性,又从女性变成男性,再次从男性变成女性……如此三次,别解脱戒的戒体自然会失去,因为性别总是变,心态也不会稳固。这里讲也是因为失去所依,但主要是因为心态不稳定。
断了善根也会舍别解脱戒,由于断绝了戒之根本的缘故。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生起了诸如没有善恶因果这种邪见,就会彻底断除相续中的善根,别解脱戒的戒体自然就会失去。
上述是断除别解脱戒,尤其是居士戒、比丘戒的情况。
在这些基础上,过一夜则舍斋戒,因为承诺受戒的时间已圆满。当时规定斋戒是承诺受戒时间为24小时,即一天一夜,时间到了,戒体自然会消失。这是有争议的,所以在后面讲。
有些尼洪论师说:犯任何一条根本戒,所有的戒律均已舍弃。印度西方小乘论师的观点,犯根本戒也是舍戒之因,比如杀生尤其杀人、偷盗淫妄等。这里的根本戒指的是比如他胜罪,男众有四条他胜罪,女众有八条他胜罪。但此观点是有诤论的。
红衣部的其他论师则说:正法隐没会舍别解脱戒,原因是当时学处的界限与羯磨仪轨已经无有。正法隐没了,学处就没有了,仪轨也没有了,别解脱戒自然也没有了。
阿阇黎世亲论师对此是这样说的:正法隐没时由于戒律的羯磨已不存在,因此不会重新得戒,而并不是说以前已得之戒重新舍弃。正法隐没,要看指的是哪种正法。世亲论师对此观点不太满意,他的观点是,正法隐没了,所以不会产生新的戒体,但是旧的戒体仍然存在,所以正法隐没不会成为舍戒的因。
世亲论师认为正法就是教法,如果教法隐没了就没有了羯磨,这样没有新产生的戒体,但是旧的戒体仍然会存在。如果正法隐没包括证法隐没,即证法也没有了,则已经得到的戒体也就没有了;如果相续中已经得到的戒体存在,说明教法隐没了,但证法还没有隐没。世亲论师的遮破也是有问题的。
犯根本戒,比如犯他胜罪,会不会失去戒体?这是有争论的。
小乘有部克什米尔的论师们则认为,犯根本罪也有具戒与破戒两者,既是具戒,又是破戒,就像一个人既是负债累累又具有财产一样。忏悔堕罪而获得阿罗汉只是对具戒而言的,例如,欠债者只有将欠款还清,才会成为真正的富裕者。
这是通过比喻来说明,一般犯根本罪,比如犯他胜罪,如果有隐藏就会破戒,失去戒体,但失去的只是一部分戒体。如果失去一部分戒体就说失去了所有的戒体是不应理的。比如说,虽然胳膊断了,但是腿还存在。不能因为胳膊断掉了,就说腿也没有了。
他们的意思是,如果破了一部分戒,但其他的戒并没有破,此人还是具戒者,还是有戒体的。就如同一个人既负债累累,又拥有很多财产。但是他们也承认,犯他胜罪如果有覆藏,就是无惭无愧了,相续破坏的非常严重,所以不覆不藏很重要。佛在经中讲过,这种人不能再跟僧团在一起,不能再享用信财,不能再做羯磨等。如果一个人犯了这种他胜罪,虽然他还有戒体,但这个戒体起不到作用。
戒体具有五种作用,此时这个人的戒体失去了这五种作用。《根本律广释》中讲的:“犯他胜罪之比丘虽有戒律,然其戒已无作用,因不得与梵行道友共住、不得享用受用(这里只讲了两个,还有不能做羯磨等五种),真实受戒是为得解脱,彼已远离解脱,故与无戒相同。”此处说没有了戒体,是指戒体已经失去了作用。
这种人相续中还有戒体吗?他的戒体已经失去了作用,如果去做这些犯戒的事情,只会犯最小的恶作,其他的戒都不会犯。比如做了犯他胜罪的事情,也只会有一个恶作罪,不会犯他胜罪。按道理,这种有覆有藏的犯他胜罪的人,犯戒之后还有残留的戒体,应该舍掉戒体才不会有恶作。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
还有,比如无覆无藏,一个人即使犯了他胜罪,但没有丝毫的覆藏,不覆藏即没有丝毫、刹那的隐瞒,会犯他胜罪,但是不会破戒,这种人通过僧团做羯磨,可以忏悔。如何忏悔?本来是按受戒时间排座,犯了这些之后,就要坐到最后的位置,做五种低劣之事。比如扫地,给僧团挑水等脏活累活,也许要做一辈子,犯其他戒是有时间的,比如犯僧残半个月就可以恢复了。这个是一辈子都要做的,如果能精进修行,成为了阿罗汉,就再也不用做了,可以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上。这是有部的观点。
而经部则认为,犯了他胜罪,如果有覆有藏,就是他胜罪,会破戒,破戒的同时所有的戒体都会失掉;若不覆不藏不算他胜罪,通过僧众做羯磨这种忏悔可以清净,所以不是真正的他胜罪,也没有破根本戒。产生他胜罪,同时也会破根本戒。比如犯的是杀生罪,同时整个戒体都会失掉,这是经部的观点。
这是舍戒,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别解脱戒。
壬二、禅定无漏戒之舍法:
禅定所摄之善法,由从转生退失舍,
无色所摄亦复然,得果修退舍圣戒。
这里讲禅定戒、无漏戒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
对属于禅定的一切有色善法戒而言,在转生或从等持中退失时将舍彼地所摄之戒。
第一个是转生,比如从一禅转生到二禅,这时候会失去属于一禅的禅定戒。还有退失,比如产生强烈的违品而从四禅中退失到了三禅,这个时候属于四禅的禅定戒就会失去。转生以及退失,这两种情况下会失去。
此外,属于无色界的善法戒也是在转生或退失时舍。这是禅定戒。
无漏戒,圣者在得四果时舍四向所摄的无漏戒,圣者在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四种果位时,会失去预流向、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四种向所摄的无漏戒。得到了上品境界时,下品自然会失去。
修炼根时舍钝根所摄之戒,通过修炼钝根者可以变成利根者,这时钝根者所摄的无漏戒都会失去。
从果中退失时舍殊胜所摄之戒。比如从一来果、不来果中退失,殊胜所摄之戒,指一来果殊胜,退到一来向,失去了属于一来果无漏戒。
这个主要是讲禅定戒和无漏戒在何种情况下失去。
辛二、恶戒之舍法:
恶戒乃由得戒死,出现两性而舍弃。
若问:如何才能舍恶戒呢?恶戒在得戒时则舍,当一个人的相续中产生戒律时,这些恶戒自然会失去,因为当时生起了与之相违强有力的对治;
死亡时也会舍,因为死时所依已灭之故;顿时出现两性也将舍,原因是彼时已失去了恶戒的所依。恶戒的所依也是有要求的,比如两性同时存在,心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失去。
这是恶戒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
辛三、中戒之舍法:
中戒则由力所受,事寿根本中断舍,
欲界所摄非色善,由断善根转上舍,
失诸非色烦恼性,则依生起对治法。
清净、烦恼的力量中断。当相续中产生比较相违的清净、烦恼的时候,中戒会失去。
承诺如是做的时间已过而中断。承诺的时间过了也会失去。
虽然时间未过,但未按照诺言去做而中断。只有承诺,没有去做,虽然时间还没有到,自己不做了,这样就没有行为,戒体也就自然就失去。
所依赖的佛塔或鱼网已毁而中断;养鱼的地方被破坏了,无法养鱼,这样也会失去;一个人承诺每天去绕佛塔21遍,但是佛塔拆了,失去了所依,这样也会中断,也会失去戒体。
因死亡而中断,离开世界就没有戒体了。断绝善根,也会失去戒体。
以上这些情况都会舍中戒。
属于欲界的非色善法,属于心识的,不是色法的善法,在断绝善根或转生上界时舍,三界的非色烦恼性,依靠生起各自无间道对治而失去。
这是中戒在何种情况下会失去。
己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除外一切人,
可具恶戒戒亦尔,天亦具戒人三种,
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
无漏戒除殊胜禅,无想众生无色具。
若问:什么样的补特伽罗具有恶戒呢?除了刚出生就无有两性的黄门、先天有但后来失去性根的黄门,以及北俱卢洲的人,特别富裕,也特别放逸,不能受戒与恶戒,也得不到戒体,两性以外的所有人均可有恶戒,而黄门等是没有恶戒的,因为这些人善恶之心不稳固。
别解脱戒也是同样,除黄门、北俱卢洲、两性以外的所有人均可具有,而黄门等没有。原因跟前面一样,因为这些人善恶之心不稳固,欲天也可具戒。属于欲界的六天,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离诤天可以具有戒。
那么,任何补特伽罗能具有几戒呢?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所有的人可具有别解脱戒、禅定戒与无漏戒三戒,转生于欲界与色界的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原因是欲界可以具有禅定所生戒。转生色界的天人必定具有禅定所生戒。没有禅定戒律也无法投生到色界。
无漏戒,除了中定与无想天的众生以外,色界与无色界天人均可具有无漏戒。中定是指一禅的大梵天,不能具足无漏戒,因为他认为一切法是由他来造的,有这样的邪见;而无想天众生没有任何意念。除此之外,都可以具有无漏戒,
无色界没有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主要戒体都是无表色,无色界没有色法,但是可以有得绳,以前得到的没有失去,得绳在,所以说具有是从这个角度具有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