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三十八)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8月1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二(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
业乐不乐与其他,即善不善与他业。
形形色色的世界都是由业造成的,以各种业造种种世界。我们讲了很多业,此处是通过多种的角度做分类,同时也可以了知业之本性。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若问:何为善、不善、无记业呢?
赐予安乐的业为善业。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懂,其实没有一定的标准。以它能产生快乐就是善,快乐之因为善法。现在某些人,虽然在行持善法,但是带来的却是痛苦,这不是善。
什么是恶?带来痛苦的业为不善业。以它能产生痛苦,痛苦之因即为恶法。
其他令感受等舍的业是无记业,也是一种不善不恶的业。以它会产生非乐非苦的感受、等舍。非乐不是快乐,非苦也不是痛苦,这种感受、等舍之因为无记法。
善恶因果,善是快乐之因,恶是痛苦之因,这是真实不虚的。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不信善恶因果呢?主要是没有明白善恶的标准。
通常来说,善的标准,即不贪、不嗔、不痴。这里说的不贪、不嗔、不痴是不贪之心、不嗔之心、不痴之心,以这些心产生的就是善法(善业);恶的标准,即在贪心、嗔心、痴心中产生的就是恶法(恶业)。
等起也有两种:因时等起与彼时等起。自己的因时等起是什么,彼时等起是什么,有时候因时等起为主,有时候彼时等起为主,这是不确定的,自己要去观察。
如果以贪、嗔、痴,做任何事情都是恶;如果以不贪、不嗔、不痴,做任何事情都是善,即使密宗最高的境界也是一样的,这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共同的善恶标准。
莲花生大士曾经讲过,境界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即使修密法,也要断一切恶业。善恶因果是不虚的,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改变。虽然现在有很多修密法的人,但真正合格的非常少,比白天的星星还少,白天几乎看不到星星,我们通常以此做比喻,即罕见之意。所以,如果是真正合格的修密法者,应该有正知正见,不以盲引盲,否则最后都要一起下金刚地狱,那个时候谁都救不了谁。
入密乘是非常难的,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的,如同蛇钻入竹筒一般,或上或下——要么即身成佛,要么下金刚地狱,没有其他选择,所以真正的密法不是谁都可以修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首先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是不贪、不嗔、不痴肯定是善,如果在贪嗔痴的状态中就是恶。但因时等起、彼时等起不一定会相同。因时等起是最初时的动机,彼时等起是后面的动机,就是正在做或者即将要做的某种事情的心态。
平时我们也会做一些善事,但却是糊里糊涂,不知道是善还是恶,大多数也是处于无记的状态。
小乘有自己的善恶标准,比如知足少欲,就是真正的出离心。有出离心的摄持都是善,否则都是恶,这是小乘的标准。
大乘有菩萨乘和金刚乘。按菩萨乘的标准,只要相续中有利他菩提心,完全是为了他人,那么做任何事情都是善。若没有这种利他菩提心,在自私自利的状态中,做任何事情都是恶。
金刚乘就是清净观,如果观一切清净,在这样的状态中做任何事情都是善;如果有丝毫不清净的念头,不相信一切法当下均是清净的真谛,都是恶。所以阿底峡尊者也说,他入了密乘以后时时刻刻都在犯戒。意思是很难保持这种境界,很难把一切都观为清净。这也是一些特殊的善恶标准。
小乘、菩萨乘、密乘都有各自的标准及要求。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福德非福不动摇,将感受乐等三种。
业有三种,即福德业、非福德业与不动摇业。或者,三种业也可以是将感受安乐之业等三种。以福德业可以感受安乐,非福德业感受痛苦,不动业感受不苦不乐。不苦不乐不是普通的无记,是一种寂静、禅定的状态,没有明显的苦和乐的感受。以三种业产生三种不同的果,是以果之方式分类。这是简略地讲。
丁二(广说)分二:一、宣说福德等业;二、宣说安乐等业。
戊一、宣说福德等业:
福德欲界之善业,不动摇业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诸业成熟不动故。
若问:那么,什么是福德业等呢?所谓的福德业是指欲界的善业。属于欲界,排除了色界、无色界;善业,排除了非福德业和不动摇二者。以这种福德业可以获得人天的安乐。
不动摇业是指上两界(色界和无色界)所生的业。以不动摇业可以获得色界和无色界的安乐。有一种业,异熟果是可以动摇的,通过突然出现的一些缘而动摇。不动摇业因为有禅定的支撑,即便遇到突然产生的一些缘,业形成之后也几乎是不动摇的。这都是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不动摇业,它们不属于福德业,但本性也是善的。
若问:如果上界的业是不动摇的,那么不是与佛经中“三禅以下为动摇”的说法相违了吗?不相违,因为三禅以下为动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以等持的过患所动摇,这里说的不动摇是指上界业的异熟不动摇,异熟果是不动摇的。
异熟为什么不动摇呢?因为在色界、无色界之地,将成熟于彼等之处的业异熟永远不会成熟于其他地,因而说异熟不动摇于他处。比如有投生到无色界的因,果报肯定是成熟在无色界中;有投生到色界的因,果报一定是成熟在色界中,不会成熟在其他地方。
比如有投生到色界四禅的因,果报一定会成熟在四禅里,不会成熟在一禅,所以异熟果是不被动摇的。每个禅定都有自己的过患,但若是产生了强烈的违品,此时会从境界中退失,比如从四禅退到三禅,或直接退到一禅,这些情况都有。
欲界的业是动摇性的,欲界的善业、恶业可以理解为福德、非福德,是有动摇性的。
因为有本来转生天界但由于外缘而成为其他众生的情况。譬如,因发放布施而将转生天界的一位婆罗门看到庄严的大象而想,如果我也能获得如此身相该多好,可能当时的心念很强烈,结果转生为护地神象。这不是普通的大象,而是帝释王等很多天王出战时的坐骑,是有神变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有一个公案,一位比丘本来修行很好,一天中午用完斋饭之后,用剩下的斋饭做布施,结果来了很多鸟,他心里想:我如果拥有这么多的军队,可以带领他们去攻打敌人、降伏敌人。也许是心里有嗔恨,所以才这样想,动机很强烈,后来真的变成现实了。他还俗后成了一个带军队的将军,攻城略地,杀人无数。
所以,突然生起的一些念如果不慎重,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本来要成熟善果,结果却一下子变成了恶果。
欲界的福德、非福德,善业、恶业都会被动摇,所以不是不动摇业。
戊二(宣说安乐等业)分三: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二、受业之分类;三、由何业受何果。
己一(三受业各自之事相)分二:一、自宗观点;二、他宗观点。
庚一、自宗观点:至三禅间之善业,顺乐受业彼以上,
顺不苦不乐受业,顺苦唯此不善业。
此处的自宗指的是有部。既然经中说“顺乐受业等三种”,那么它们指的是什么呢?从欲界到三禅之间的善业是顺乐受业;三禅以上至有顶之间的善业是顺不苦不乐等舍受业,“有”指轮回,有顶指轮回之顶,即非想非非想天,是轮回的最高处;唯一顺苦受业即是此欲界的不善业。
欲界到三禅之间,都有乐受,是顺乐受业。三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都是舍受业。其他属于欲界的不善业,是顺苦受业,即随顺这些苦受业。这是自宗有部的观点,分了三种。
庚二、他宗观点:
有说下亦有舍受,因需承许殊胜禅,
彼由异熟业所生,无有前后成熟三。
刚才说四禅以下都是顺乐受业。有些论师说:四禅下面的三禅以下也有感受不苦不乐之业的(即舍受)。为什么呢?因为必须要承认第一静虑的殊胜正禅是舍受之地。一禅也分三个阶段,必须承许殊胜正禅只有舍受,没有其他受。一禅是属于三禅以下的。并且它是由善业异熟之业中产生的,自宗承许三禅到四禅是顺乐受,是从大多数的角度讲的。但三禅以下也可以有舍受。舍受是以不动摇之业产生,但也是不决定的。
而且一个五蕴的相续中无有前后同时成熟三果(享乐是色,受苦是心与心所所生诸法,感受不苦不乐即是不相应行)。“享乐”是眼根等,“受苦” 是眼识等,“不相应行”是等舍之受,可以同时产生。意思是三禅以下也可以有舍受。舍受也可以通过异熟之业(能产生异熟果的业)产生,但前面讲的是站在大多数的角度而讲的。
己二(受业之分类)分二:一、五种分类;二、别说异熟受业。
庚一、五种分类:
本性相应与所缘,异熟现前五受业。
受业总共有五种,即本性受业、相应受业、所缘受业、异熟受业与现前受业。
本性受业:以自相而感受。这是从受的本性(苦乐舍)的角度安立的。
相应受业:诸如所触是通过相应的方式而感受的。心和心所是通过五种相应的方式来感受的,这是从相应的角度而安立的。
所缘受业:诸如色法是依靠所缘境而感受。比如缘红色的柱子、白色的轿车等等来感受,这是从所缘的角度而安立的。
异熟受业:诸如善不善业是以异熟而感受安乐等;作善与不善异熟因,以异熟果的方式感受苦乐,其他的等舍都有,这主要是从异熟的角度而安立的。
现前受业:诸如乐受,除本身现前外其他两种受业是不存在的。这是从现前的角度安立的。
如是有此五种受业。
一般而言,每个感受五种受业几乎都存在,只是从主要的角度而讲,从不同角度安立不同受业,指的都是同样的感受。
庚二(别说异熟受业)分二:一、总说;二、别说定受业。
辛一(总说)分二:一、业之分类;二、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
壬一、业之分类:
异熟受业定不定,顺现法等三定业,
有谓五业余说四,能引同类有三业。
异熟受业有四种,即定业、不定业。其中定业又分今生中感受的顺现法受业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来世感受的顺次生受业与后世中感受的顺后受业三种必定感受之业,再加上不定业,共有四种。
我们通常讲的现世现报——顺现法受业;来世来报——顺次生受业;后世后报——顺后受业。业肯定会产生果,但有很多不同的情况。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受报时间是不确定的,业也是不确定的,也有很多不确定。
有些是现世现报,在今生中感受果报,也叫顺现法受业。这个后面会展开讲。何种情况下会变成现世现报?要看自己当时的对境和动机,比如遇到一些特别殊胜的对境;或者生起了特别强烈嗔恨心等对境,这是不确定的。
有没有现世现报?有。现在很多人求现世现报,下午要出去谈事情,早上就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事没谈成就觉得佛不灵,就不理了;一旦事谈成了,觉得佛很灵验,就上更多的香去还愿。只是现世现报的很少,只有遇到殊胜的对境,但不是谁都能遇到的。如《易经》所讲道理,即使是块风水宝地,也要看人。有人镇得住,才能为其所用;如果是毫无福德之人,风水宝地对他也不起作用。谁有福德,谁就可以主宰,不是谁都能得到。
以前有个乞丐,看见佛后,生起了无比的欢喜之心,想供养佛,但除了手里的七颗豆子外,一无所有。于是他以恭敬心把豆子轻轻撒在佛的身上,有一颗掉进了佛陀的钵里,以这个善因他后世转生为帝释王;以其他几颗豆子种下的善根,他七次投生为转轮王。后学者即便跟他做同样的事情,也未必能得到他这样的果报,不要说七粒豆,即使是供养佛七斤黄金,也不一定能投生为转轮王,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那个乞丐当时无比的欢喜之心,动机非常强烈,对境也非常殊胜,各种因缘聚合在了一起,才有这样的结果。这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
现世现报的情况有没有?有!比如讲经说法的福德就非常大,如果以清净心,毫无自私自利,完全为了众生而讲经说法,而且日不缺讲,用自己的生命等一切来做这个件事,也是现世现报。这是真实不虚的。
十年前我一无所有,十年之后我应有尽有。我没有做别的事情,就是给大家讲经说法,可见这个福德非常大,所以现世现报是有的,但不一定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这是属于极少数的情况。
来世来报的现象就比较多,但这也是不一定的。很多都是后世后报,但是过多少世不确定,有过两三世、七八世,甚至更多世才报的。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位老人想出家,佛当时不在。舍利子、目犍连等众阿罗汉用神通观察,没有发现这位老人有出家的善根,而且他的年龄已经八十多岁了。佛陀规定,年龄太大的人不能出家,所以他们不敢自作主张,就没有同意他出家。后来老人遇到了佛,佛以智慧观察,这位老人在很多劫以前,曾经种下过少许善根,直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这个善根才成熟。于是佛陀允许他出家,后来他也成就了阿罗汉。
这个公案就属于后世后报。善恶因果是不虚的,但是果报成熟的时间不确定,现世现报很少,来世来报也不多,大多数都是后世后报。即这里讲的三种定业中,顺后受业这种情况比较多。但是种下的善根一般情况下不会浪费,但若是出现违品,有些情况下果报也会受到破坏。但这是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发生。
因果报应没什么奥妙之处,它是种自然规律。如同农民种地一样,有些作物几个月就可以收获,有些则需要几年,还有的甚至需要几十年。比如有些果树,需要好多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收获。种子同时种下去,但是结果的时间不一样,这是自然规律,善恶因果也是一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深信善恶因果,不能只看眼前发生的一些事情而随意评价,这是错误的。
这都是定业,定业即确定的意思。加上不定业、异熟受业共有四种。
以前的有些阿阇黎说:不定受业也可分为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与异熟、时间均不定两种,如此总共有五种。这是不同分类的方法。
喻显部的其他论师说:受业有四类。即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异熟决定、时间不定,二者均决定,二者均不定。
(一)时间决定、异熟不定:即是否会产生异熟果不决定,但是时间决定。有些业如果感受果报,则于现世等任意一者中感受,但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因为本身太微弱了,能否产生异熟果不确定。但是如果顺利产生了异熟果,果报要么在此生当中成熟,要么在来世成熟,要么在后世成熟,这是确定的。
(二)异熟决定、时间不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但今生、来世、他世三个时间是不一定的。异熟果报肯定要感受,但是在今生,还是在来世或他世,三个时间是不确定的。
(三)二者均决定:诸如现世中必定感受异熟。异熟果决定,果报成熟的时间也决定。比如现世现报,现世中决定感受异熟果。
(四)二者均不定:时间不一定,感受异熟果也不一定。能否产生异熟果不决定,果报成熟的时间是今生、来世还是后世也不决定。
若问:以何业而引发五蕴之相续或同类呢?顺次生受业,等三种能引他世同类之蕴的相续,顺次生受业,即来世来报;顺后世受业,即后世后报,还有不定业,它们可以引发他世,比如来世五蕴的相续。引发同类,即通过它们引发同类五蕴的相续。
按小乘有部的观点,现世现报就是在现世当中成熟,而顺现法受业不能引同类,不能引发来世的同类,即通过它不能产生来世五蕴的相续,原因是它只能成熟所起作用的蕴相续。现世中五蕴的相续是由前世的业引发的,不是自己引发的。现世中业成熟了,也引发不了来世的同类,所以不能以它产生来世的五蕴。而其他三个业可以产生来世五蕴的相续,可以成为同类之因。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