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四、能增上种性之法

《赞法界颂讲记(未定稿)》 ︱ 龙树菩萨造 ︱

四、能增上种性之法(分三):一、种性能增上之法;二、从彼成就菩提之理;三、教诫护持菩提心。

一、种性能增上之法(就是十波罗蜜多):

种种难行施,以戒摄有情,

一切损忍辱,界增此为三。

“种种难行施”:就是难舍能舍的布施波罗蜜多。比如布施骨肉、布施自己执著的国城、妻子、名声财富等。以这种布施行可以放下执著而增上种性。

“以戒摄有情”:就是难护能护的持戒波罗蜜多,包括三聚净戒。第一个“戒”字是指律仪戒;第二个“摄”字是指摄善法戒;第三个“有情”是指饶益有情戒。这样护持净戒,禁止恶行,心相续清净就可以显发种性。

“一切损忍辱”:就是对于一切有情的非理损恼,都能安忍不动,而且还要对其他众生作殊胜的利益,这就是菩萨难忍能忍的安忍行,由这个安忍行就能令种性增上。

“界增此为三”:“界”就是指自性住种性如来藏。“增”是显发的意思,不是从一个小如来藏变成一个大如来藏,其实,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没有增和减的差别,只是从显现上说到增,就是让它显发,让它一分、多分或全体显露,不是从一个小的如来藏变成一个大的如来藏,或者从一个不清净的如来藏的自性后面转变成一种清净的如来藏,没有这样的存在。

这个增上的内容我们这里必须要了解,这个我们以比喻来讲,什么是“增上”呢?比如,摩尼宝以灰尘覆盖的时候,功德不明显,如果洗去了灰尘而得明显,就可以作种种利益。但需要了知,摩尼宝的自体没有增没有减,只是从“不明显到明显”的侧面,假立“增上”的名言。这是比喻,同样的道理,在烦恼缠当中的如来藏功德不明显,一旦烦恼障垢净除,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显发本具功德而作种种的殊胜利益,这叫做“增”。并不是如来藏的自体有增长,这就是“增长”的含义。《宝性论》上也说:“譬如依水日风土,时间虚空之众缘,郁多罗及菴摩罗,果皮之内生长树。有情烦恼果皮内,具有正觉之胚芽,如是依彼善缘力,见法次第渐增长。”意思是说,在一切有情的烦恼果皮当中具有正等觉的胚芽,依靠两种资粮的彼彼善缘力,就会现量见法界,以及在修道当中次第增长,以至于究竟。换一句话来讲,通过布施、持戒、安忍等善缘力就可以一分、多分乃至全分显露法界。这就是增上界的意义。

这样的观点,达摩祖师也在《四行观》上面说:“为除妄想,修持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意思是说,修持六度就是为了消除妄想。一旦离开了一切的妄想,自然显露法界。所以六度乃至十度都是能增上种性的法。

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话,在《宝性论》当中宣说了四种对治,也就是在《宝性论》当中是从能净因的角度宣说了四种对治。《宝性论》上说:“信解胜乘为种子,般若为母生佛法,禅乐胎处悲乳母,具足彼等诞佛子”。《赞法界颂》和《宝性论》这两部论在实际意义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一致的,没有任何相违之处。《宝性论》是以信解、般若、禅定、大悲对治能障的谤法、我见、怖畏轮回和舍弃利他这样的方式来讲的,这样就能显露法界如来藏。本论《法界赞》是以十波罗蜜多对治悭贪、破戒、嗔恚等十种障分而增长法界,意义完全一致。

于诸法精进,静虑心加行,

常习于智慧,复得菩提增。

“于诸法精进”就是对于善法心识勇悍的精进。“诸法”唯一是指善法,对于一切善法很精进。

“静虑心加行”就是入于系心一缘的静虑,自己的心一缘专注于一种禅定的境界。颂词当中说到“加行”,“加行”是“入”的意思。入到什么呢?入地心系一缘的殊胜静虑,这就叫“静虑心加行”。

“常习于智慧”:就是恒常依止拣择诸法的智慧,或者说恒常不离开于智慧而串习,叫常习于智慧。

“复得菩提增”就是以精进度、静虑度以及般若度这三种波罗蜜多也可以使得菩提增长。这里颂词当中说的“菩提”不能理解为究竟果位离垢清净的菩提,这里指界或者种性,也就是本来明空无二的觉性叫菩提。这个是从基的角度,或者说从法界如来藏,或者说从自性住种性的角度来需要了知菩提的内容。

方便共为慧,以愿皆清净,

以力妙坚智,界增为四种。

“方便共为慧”:就是摄持“共同前五度和般若度”这六度的善根而作殊胜回向的方便,叫做方便度。其中颂词中的“共”就是指前五度,“慧”就是指般若度。

“以愿皆清净”:就是以愿波罗蜜多在生生世世当中行持六度极为清净。在生生世世当中行持六度极为清净就是通过愿度的功德而成就的,所以这叫做愿波罗蜜多。

“以力妙坚”就是以力波罗蜜多,日日夜夜行持六度,不被违品所夺而坚固。

“智”就是如实了达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这叫做智,十度当中的最后一个——智度。

那么,我们就明白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以这四种波罗蜜也能让界增长。总的来说,净治法界或者净治如来藏的法,就是十波罗蜜多。

二、从彼成就菩提之理:

不应礼菩萨,此为甚恶说,

不亲于菩萨,不生其法身。

憎于甘蔗种,欲食于石蜜,

若坏甘蔗种,无由石蜜生。

如果认为“不恭敬礼拜菩萨而获得菩提”,这是很不好的说法,也就是相违的说法。理由是:“不亲于菩萨,不生其法身”,也就是不亲近菩萨而出生法身如来无有是处,无因不产生果的缘故。

这个龙树菩萨通过比喻来作描述。以比喻来讲的话,就像嗔恨甘蔗种子的人想吃石蜜一样,如果摧坏甘蔗的种子,无由出生石蜜的果。石蜜就是从甘蔗汁加工而成的冰糖。

若护甘蔗种,三种而可得,

糖半糖石蜜,于中必得生,

若护菩提心,三种而可得,

罗汉缘觉佛,于中必得生。

如果护持甘蔗的种子而不失坏,这样培养,就会得到三种糖——糖、半糖和石蜜。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失坏而护持菩萨和菩提心,并且安住菩提心而修行,就可以出生三种果,也就是声闻阿罗汉、缘觉和佛陀可以从中产生。

关于三种糖的解释:《正法念经》上说:“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离垢,名‘颇尼多’;次第二煎,则渐微重,名曰巨吕;更第三煎,其色则白,名曰石蜜。”意思是把甘蔗汁放在容器当中,用火来煎。最初离垢,这叫做颇尼多;接下来第二次煎,比前面更重一点,这叫做巨吕;第三道用火来煎,颜色变成洁白,这叫做石蜜。本论所讲的三种糖,是不是《正法念经》当中所说的这三种,还不好确定。

为什么说“罗汉缘觉佛,于中必得生”?因为由于护持菩提心而成佛,由佛传法出生声闻和缘觉,所以说“罗汉缘觉佛,于中必得生。”月称菩萨也在《入中论》颂词上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

上面讲了从菩提心出生菩提的道理,或者从十波罗蜜多出生菩提的道理。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上面也讲了这样的道理,这里龙树菩萨也是告诉我们要重视护持菩提心的因。佛也在《宝积经》上面说:“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所以要重视护持菩提的因。

三、教诫护持菩提心:

若护于稻芽,农夫必当护,

如初胜解行,如来必作护。

就像农夫必定会善护稻芽,由此而长成稻谷。同样,对于大乘最初具有胜解信的菩萨,以诸佛菩萨作殊胜的护持。对于大乘的胜解,就是大乘佛道的种子,所以比喻为稻芽。农夫比喻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