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
《佛教史大宝藏论》 ︱ 布顿大师.著 ︱
那末,何谓“贤劫”?当此世界遭受洪灾时,海中涌出千朵金莲,诸天神齐作观察,知道将有千佛出现于世。齐声赞说:“盛哉!”故此名为贤善时劫。从此遂称为“贤劫”。这是《大悲妙法莲花经》(此经系佛的遗嘱)中所说。《广智经》中也说:贤劫之名,是见千莲劫而立之名。”其中千佛出现于世,是指住劫[17]人寿从八万岁渐减至百岁而言,八万岁以前佛不出现,是由于忧苦减退,不易生起求法义之故。人寿百岁以后佛不出现,是由于寿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等五浊横流之故。增时即增劫[18]中,佛不出现,是由于自然地远离不善,物质丰富,不生忧苦之故。如《俱舍论》中说:“减者谓减劫[19],至百岁佛出。”这也是思及贤劫而安立,并非想到一切时间而言。《大悲妙法莲花经》中说,此世界到人寿十岁时,人小如姆指,其中有佛,名“喜星佛”,身量仅一肘零七指,并说较八万岁为早,有许多佛出世。那时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现于世;在三万岁时,为“拘那含牟尼佛”;二万岁时,为“迦叶佛”;人寿百岁时,为“释迦牟尼佛”;人寿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将出现于世。《贤劫经》中宣说了佛的诞生地、种姓、光辉、父母、子嗣、承事者、具智胜者、具神变胜者、会集徒众、寿量、正法住世量、灵骨塔等。每一佛各有二胜弟子[20],各有十三事(二胜弟子加前面十二事,共为十三事)。有人说加“氏族”在内,则为十四事。至于会集徒众,有人说是个别的,有人说是众多的。至于灵骨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广大增长;一种说法是只一整体存在。以导师释迦为例,如经所说:妙喜王,我之诞生地为“迦毗罗皤窣都”[21];种姓为王种;氏族为“乔答摩”[22];光辉为“身光一寻”;父为“净饭王”[23];母为“摩耶夫人”[24];子为“罗睺罗”[25];承事者为“阿难”[26];具智胜者为“舍利子”[27];具神变胜者为“阿泥律陀”[28]。所谓聚会徒众,第一次有比丘二千二百五十人,寿量为百岁;正法住世为五百年,直至五百年中能现见正法;灵骨能广多增长。
那末,这与所说有佛的信念,同人寿无量岁相矛盾,况且说人寿八万岁以前,佛不出现于世。答:是事实。但应知这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之故。又如果千佛为决定数,岂不与《般若八千颂》中所说:“于此贤劫中,有一万比丘现证成佛的说法相矛盾?”答是事实。但应知在贤劫中,称说有千佛,是说就主要者而言,而并未排除其余的不出。此是“圣解脱军”所说,即彼所著《二万般若经论光明释》中说:“千佛的决定数,是为了应知于在此娑婆世界贤劫中,称说的千佛数,作为善巧方便,并不排除由此成就其余的所出。”又一层意思是说此世界坏灭后,于此形成;对于成佛来说,意思也是于此成佛。而于劫的识别,也是在坏灭之后,此即形成。如说于此世界中,而识别有此大劫。
又所谓千佛或一千零五佛的说法,是因于此间示现成佛十二种事业而言。至于有众多佛的说法,是因在彼诸贤劫长久时间中,有证得菩提者,或能变化而言,如说由婆罗门童子师而成佛。以此看来,一个教法中,不能有二大师。即虽记取成佛,但不说法。若说此劫中,以前只出有四佛,那末,与《时轮》中所说:贤劫中“毗婆尸佛”[29]等至最后的“释迦牟尼”,名为七如来,这与世间中传称为过去七佛的说法相矛盾。其实并无过失。如果想到此世界中所出的佛,亦是过去的佛,也就不矛盾了。须知不同的经典中,千佛的名称也互不相同。如“顶髻”称作“深明”,“胜解”称作“普明”或“显扬”,这是异名。也有部分是因翻译上的差别,故此无须怀疑。
乙三 特别是在此娑婆世界中释迦牟尼王佛出现于世的情况。 此世界名娑婆。所谓“娑婆”,意为“忍”。是说不为烦恼三毒所劫夺,而且乐意忍受,以能坚忍,故名“堪忍”。《大悲妙法莲花经》中说:“此世界因何名为娑婆?即以彼诸有情能忍于贪欲,能忍于瞋恨,能忍于愚痴,以及能忍于诸烦恼之缠缚,故此世界名为‘堪忍’。娑婆世界是在名为大贤劫中而生出。因何名为‘贤’?是由于在大贤劫中,在诸有情行贪、瞋、痴诸行中,有具足大悲圆满正觉的一千佛世尊出现于世之故。”或说此世界中的诸菩萨,有如是功德,故以彼(娑婆)名之;或说佛具有忍德,故以名之。《开示文殊佛刹功德庄严经》中说:“菩萨乘人于过去诸佛前,作增上行。所生善根,于百千众多佛前作承事时,具有能忍、调柔、善良诸德。彼堵有情,一切众生虽以责骂、恐吓、器械而作伤害,彼均能忍受,而且不为贪、瞋、痴诸烦恼所劫夺。故以此诸善男子贤善士夫之名,命名此世界为“堪忍”。如是也说了立佛号名称的情况。
再说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情况:阿阇黎龙树著《八大灵塔赞》中说:“最初发心胜菩提,三无数劫积资粮,摧毁灾障四大魔[30],释迦狮子前礼敬。”以此可见,最初是发心的情况;中间是积聚资粮的情况;最后是成佛的情况。此有二规。即小乘声闻之规与大乘之规。 此中分二丙目:丙初 小乘声闻之规;丙二大乘之规。
丙初 小乘声闻之规。分三丁目:丁初 发心的情况;丁二 中间积聚资粮的情况;丁三 成佛的情况。
今说丁初 发心的情况。 往昔有一国王名“显称”,他有一侍从能知驯象术,王以一象今其驯化,侍从驯顺该象之后,禀告国王。国王吩咐说:“牵象来”。国王乘象外出,象嗅到雌象的气味,而生起欲念,直向狭谷森林中狂奔,无法阻挡。国王惊恐地问驯象奴有何办法?驯象奴禀告道:“请王抓着树枝”。国王抓着树枝堕下而昏倒。驯象奴扶起国王,国王苏醒后,怒斥驯象奴将象未驯,谎说己驯,下令将驯象奴禁入牢狱。驯象奴禀告国王道:“我虽已调驯象身,但未调驯其心哬!”国王说:“你有何证明说已调驯象身。”驯象奴禀告国土道:“七天后,象将返回原处,到时王即可知。”过了七天,象果然归来,驯象奴将铁球烧得红透炽热,置于象前,喝令吃下,象依命难受地强将火球吞下而死。驯象奴以此陈示于国王面前,禀告道:“此即我所说的已调驯象身,未能调驯象心。”国王信服,当即发心,并发宏愿(释迦事纪中说,王问,有能调心的么?驯象奴禀道:“大王!能调治身、心二者的,唯有佛世尊”。于是国王发愿成佛——译者)。作颂道:“愿由布施力,得生释迦种,功德种平等,转变能成佛。直至大梵天,所有苦缠众,愿广证涅槃,无畏得解脱。”如是发愿,即为发心。
丁二 中间积聚资粮的情况。 从此以后,直至“护国佛”之间,在七万五千佛尊前,作了承事供养,并积了无数劫的资粮,此即是圆满一大阿僧祇劫(即无数劫)资粮。经中说:“从佛释迦牟尼(古佛名)起,直至导师‘护国佛’之间,在七万五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养。”又从“善业佛”起,至“幢王佛”之间,在七万六千佛尊前,作了承事供养,并积圆满二大阿僧祇劫资粮。如经所说:“复从‘善业佛’尊起,至彼‘幢王佛’之间,在七万六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养。”又从“燃灯佛”起,至“迦叶佛”之间,在七万七千佛尊前,作承事供养,而圆满三大阿僧祇劫资粮。又如经所说:“又从‘燃灯如来’起,直至‘迦叶佛’之间,在七万七千佛尊前,我往昔一一作供养。”《俱舍论》中说:“由‘大宝顶髻如来’以上圆满第一阿僧祇劫资粮;又由‘燃灯佛’以上圆满第二阿僧祇劫资粮;再由‘胜观佛’以上圆满第三阿僧祇劫资粮。”如颂所说:“胜观燃灯大宝髻,三大僧祇至最后,初为释迦牟尼佛。”此后,又于一百大劫中,修相好之因,名“住定地菩萨”。其次在所余百劫中,在“提舍佛”尊前,七日中,以一偈赞佛,并不断地绕佛,以此精进之力速得圆满九大劫的福德资粮。此后,经过九十一大劫,于“具近”城中, “迦叶佛”出世时,生为婆罗门子名“无上”。在此以上圆满了相好之因。
丁三 成佛的情况。 后来,往生兜率天子名“圣善白幢”等示现成佛十二事业的详细情况,应阅读《阿含经》及《出离经》便知。如颂所说:“宣说独觉证菩提,最后静虑成遍知。”这是说凡俗有情积三大阿僧祇劫资粮,顺合解脱,由此于初夜降魔,中夜依四静虑[31]正行,心中生起“加行道”[31]以上证德,至黎明东方发白时,刹那间而圆满六度。如经所说:“大悲一切众,由施圆施度,虽断体肢节,坚忍及戒行,佛所赞精进,无间生定慧。”这是说圆满六度而成佛,成就法、色二身的主体,遍知一切,转正法轮,直至最后度脱外道师“极贤”,而始乐意示现无余涅槃[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