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甲初 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

《佛教史大宝藏论》 ︱ 布顿大师.著 ︱

丙二 大乘之规。此中分三丁目:丁初 最初发最胜菩提心的情况;丁二 中间积聚无数劫资粮的情况;丁三 最后摧伏四魔而成佛的情况。

丁初 最初发最胜菩提心的情况。分五戊目:戊初 发心的体性;戊二 发心的因缘;戊三 发心的胜利;戊四 发心的差别;戊五 应如何发心。

今说戊初 发心的体性。 《庄严经论》中说:“大喜与大进,大义与大成,菩提萨埵心,二利大心生。”这是说当具足“披甲”(如披甲胄而无畏的精神)的助伴,及加行(预行)的精进(勤作)。其果是能成自他二利,并证得大菩提。目的为大菩提[34],以及缘有情的心思,此即为发心之相。《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利他故,希求正菩提,彼彼如经论,由广摄门说。”在其释论中也说:“为利他之放,而希求正等菩提[35],此即是发心之相。”

戊二 发心的因缘。 见如来或菩萨的神变;或从他而闻得(生业信念);或闻大乘经藏(由此发心而信);见菩萨法将近衰落(由此对法生爱惜心);见浊世众生的烦恼(由悲悯业生心)等四缘。以及种姓圆满;为善知识所摄受;大悲;不畏轮回痛苦等四因,并自力、他力、因力、加行力等四力。即是说依此十二种各自的因素,或积聚的因素而发心。《菩萨地》中也说:“发心是从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庄严经论》中说:“从彼助力、因力、根力、闻力以及善习力,生出坚与不坚类。说由他力而发心,世俗发心之因缘,及修圆满正觉佛,广积福慧二资粮,于法为生无别慧,彼即希求正胜义,说为胜义发心因。”“摄义”如经所说:“最初由彼种姓力,大悲种子极觉醒,加行意思圆满中,完全受持菩提心。”

戊三 发心的胜利。 最初有俱生所得的奇异果;中间有获得如意宝心之果。因此一切所需,如雨下降。究竟果,即不可思议的成佛果。《圣勇加持所问经》中说:“菩提心福德,彼若有形色,当遍虚空界,尤较彼为胜。”

戊四 发心的差别。 由体性门而分,有愿行两种发心;由粗细门而分,有由名称而得,由法性而得两种;由境之门而分,有世俗(即凡夫)与胜义(即圣者)两种;由地界而分有四种,如颂所说:“发心诸地中,胜解增上心,异熟乐为他,如是离盖障。”以助伴与比喻而分有二十二种,如颂所说:“地、金、月、火”,或说“发心如地”。《摄抉择》中说:“发心有十种:从正受名称而来;由法性而得;未决定;决定;不清净;全清净;力小;具力;果未成;果全成等。”又“从正受名称而来”者,是指未进入清净无过菩萨中的一切有情;所谓“由法性而得”,是指已进入清净无过菩萨中的诸有情,及声闻回向菩提的诸人;“未决定”,是指非彼之种姓诸人,及凡是彼种姓从发心中退缩的诸人,“决定”,是指非从彼发心退缩的诸人。至于“不清净”,是指某些附和他人之后的,或畏国王,畏盗贼,畏鲸鳄,畏河海,或为了生活,为了利养,为了恭敬,为了奉承,为了巧行乞求而未作决定的观察或完全未作观察,矫诳而发心,以及凡是与此矫诳发心相顺的发心,都应认为是不清净的发心;“全清净”,即是与“不清净”的相反的发心;所谓“力小”,是指部分菩萨从发心中被贪、瞋、痴诸束缚所压伏,从正修行中极度衰颓,而作的颠倒诸加行;所谓“具力”,即是与“力小”相反的发心。至于“果未成”,是指从胜解行地起,至十地之间;“果全成”,如《如来地》中说:“薄伽梵言。我是从难行而解脱,而且证得我之清净愿,及最胜菩提。”

戊五 应如何发心。 《大悲妙法莲花经》说:“(释迦牟尼)生为婆罗门海尘时,是最初发心。”《贤劫经》中说:“我昔生为下劣时,曾于释迦如来前(上古释迦佛),以诸细软作供养,最初我发菩提心。”又《报恩经》中说:“导师释迦往昔由业力生为地狱中炽燃红铁的地上拉车力士时,其助手力不能胜,屡遭阎罗使者阿汪刺击,生起极大悲恼,由此而发菩提心,对阎罗使者说,请对我助手略生悲悯。使者大怒,他以三股叉猛刺其身,拉车力士遂得以解脱地狱,而消灭了八劫的罪业。”又如《三蕴经》中说:“导师释迦生为商主之子名‘现喜’时,在‘大美如来’前,最初发心。”又导师释迦往昔生为制陶师之子名“日光”时,曾在“大释迦牟尼如来”前,供陶罐一个、海贝五粒、靴一双、伞一把,发愿说:“我愿能成似如来之身相、眷属、寿量、刹土、名号等”。

丁二 中间积累无数劫资粮的情况。此中分三戊目:戊初 明所积聚资粮的情况;戊二 积聚若干时间;戊三 如何积聚资粮的情况。

戊初 明所积聚资粮的情况。分八己目:己初 资粮的体性;己二 配合六度的情况;己三 训释字义;己四 “业”;己五 修法;己六 “果”;己七所缘境(目的);己八 分类。

今说己初 资粮的体性: 如《庄严经论》中说:“一切菩萨之资粮,福慧二资无相等,由福能作增上果[36],以慧除尽烦恼障[37]。”这是说能成为增上与解脱因的有漏[38]和无漏[39]诸善法,即是资粮的体性。

己二 配合六度的情况。 如颂所说:“布施、持戒为福资,智慧即是智慧度,余三(忍辱、精进、禅定)福慧二俱合,前五(度)亦是慧资粮。”

己三 训释字义。 如颂所说:“常于修得中,善法再三修。”这是梵语“桑坝惹”,意为“资粮”;“桑达那”意为“常时”;“坝娃那”,意为“修”,“惹底米”,意为“再三”。即是由常时不断地再三修行所得的“资粮”。

己四 “业”。 如颂所说:“凡是坚资粮,能成一切义。”

己五 修法。 如颂所说:“入行及无相,以及任运成,授权为究竟,能作坚资粮。”这是指由胜解行及初地,至六地之间,以及七地、八九两地与十地的一切资粮,其数次为:入行地、第七无相地、第八任运成地、(原著中缺第九。按《菩萨地》中,为“行决定地”)、第十授权地,为究竟佛地而修。

己六 “果”。 《大宝鬘论》中说:“诸佛之色身,从福资粮生,总摄佛法身,从慧资粮生。”又《六十如理论》中说:“愿从福慧中,获得二正果。”此又是由主因门而开示,一般地说,彼二身,也是二资粮之果。

己七 所缘境。 有福资粮的所缘境,即“尽所有”——世俗;慧资粮的所缘境,即“如所有”——胜义。

己八 分类。仅以十二门来分,此中分十二庚目:

庚初 就大乘之规而论。 是说方便与智慧,即指能断相执的智慧,摄集善根的方便。《伽耶廓山经》中说:“方便知聚集,智慧知能断。”这是说由智慧缘空性而通达,以大悲方便能作利益一切有情事业,故此称为具空性大悲之必要。

庚二 以摄法而论。 六度摄一切善法,即能圆满佛的教法。如颂所说:“应知一切白净法(即善法),散乱住定分二类,波罗密多二(散与定)与二(福与慧),是由彼二全收摄。”又说:“现前受用不意乐,极重二资不厌离,瑜伽行相不分别,一切大乘尽于此。”这是说一切大乘为六度所摄。那末,声闻、缘觉中,是否有六度?答:没有。如《摄大乘论》说:“如麟独居之独觉,彼等六度名亦无,唯一只有薄伽梵,堪住六种波罗密。”那末,声闻经藏中何以也开示六度菩萨诸行?答:那是略作开示,不能看作全面开示。如《宝鬘论》中说:“声闻乘之中,未全作开示,岂能成菩萨,菩萨愿行故。”又《庄严经论》中也说:“不全与相违,非机未示故,此等声闻乘,不名大乘法。”

庚三 由“地”之门而分。 如《宝鬘论》中说:“如彼声闻乘,声闻地有八,如是大乘中,菩萨地有十。”又《三皈七十颂》中说:“如是罗汉慧,先趣七地者,如是圆觉慧,十地为加行。”因此声闻中有:见净地、种性地、第八地(亦名八人地)、见地、薄地(亦名柔软地)、离欲地、作护地(亦名已办地),以及独觉地共为八地。大乘中则有“极喜地”[40]等十地,每一地中都以十波罗密多[41]为主。其余一般的,是以净行而论。这是“地”之主要部分。一般的,如颂所说:“由住于信地。”是说资粮道[42]为“信地”。又说:“登地为胜解。”是说“加行道”以下也有“胜解行地”。又《菩萨地》中也有说七地的:即种性地、胜解行地、增上意乐清净地、决定地、行地、行决定地、趣究竟地等七地。

庚四 就四摄而分。 如《现观庄严论》中说:“等施示取行,由自诸随行,爱语及利行,即是求同事。”这是说与施度等同的布施,及对于他人开示的爱语,他者取行六度的利行,与自己行于六度是同为一事,此即是四摄。

庚五 就四行而分。 《现观庄严论》中说:“大乘及小乘,有情作胜解,二者应希求,为应化机故,诸坚之四行,如经随行说。”这是说为了对大乘胜解诸有情,而成为十波罗密多的体性——波罗密多行;为了胜解小乘诸有情,而开示“三十七菩提分”中与菩提分的相随行;由于希求大小乘诸胜解力,而明六神通的自性——神通行;为了成熟三乘中应化有情,而开示无量的成熟化机有情的方便,即普遍成熟有情行。共为四行。此如《顶上大宝经》中所说。《菩萨地》中也说:“当知由此四种菩萨行,摄一切菩萨行。”

庚六 就八十无尽慧而分。 如《二万般若颂释具足清净论》中说:“发心加行增上心,以及六度无尽等,神通以及四摄事,各别明示二资粮,顺菩提分寂止等,密等正法经所说,同一方便是善巧。”这是说发心、意乐、加行(即预行)、增上心、六度、四无量(慈、悲、喜、舍。)、五神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无碍解(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辩说无碍)、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共为四依)、二资粮(福、慧二种)、三十七菩提分、止观二、陀罗尼(即咒)、辩才二、有为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清净(为四法印)、同一行、善巧方便等,此为《开示八十无尽慧经》中所说。《庄严佛意论》中也说:“以此诸法摄一切大乘道。”